为什么有些街边的报刊亭很少有人光顾,却没有倒闭?
我们楼下斜对面就有一家报刊亭,不过说真的,在我的印象中,这家报刊亭很少有人光顾。
这家,里面还有杂志卖的
这家报刊亭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妻开的,男的好像姓王,女的好像姓李,反正两口子一天轮流照看这个报刊亭,已经存在了七八年了。
在两年前,这家报刊亭还在售卖报纸,杂志,故事会,也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报刊亭。
可现在呢,给人感觉纯粹是定点的一个早餐铺或者杂货铺。
以前,我们火车站附近有好几家报刊亭。如果你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的话,花点小钱,在报刊亭买一份我们当地的当天出刊的报纸,一手资料尽览,让你有个清晰的规划。
可现在没有了,我们楼下斜对面也是硕果仅存的几家。
时代在变化,如今报纸和杂志成了可有可无的物件,报刊亭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现在的报刊亭说的准确点叫售货亭,跟半点纸媒没关系。
这家夫妻报刊亭现在的主营业务就是卖:饮料矿泉水,香烟,零食,早上小吃还有其他充值卡。不过,神奇的是,这家夫妻报刊亭还能买到我们这边出版的报纸,以前的杂志,书籍,故事会。
我记得上次光顾这家报刊亭,还在这里淘到一本青年文摘,去年出版的,当时也是心血来潮才买的。
记得读高中时,每次趁周末学校放假,我都要跑去学校附近报刊亭,踮起脚看看最新的《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故事会》到货没。
现在没记错的话,当时是3元一本,我几乎每期必买,小小一本捧在手上,泛着书香,带回学校有空在看。
高中学业枯燥,一本杂志能带给你无穷的欢乐,让你沉浸在故事的海洋,早已忘了学习带来的压力。
如果有人买了本《青年文摘》那在同学间必然是最受欢迎的人,一本杂志翻来覆去的看,情感的,励志的,那叫一个手不释卷。
现在呢,再次买到《青年文摘》也是匆匆的读完,早已没有当初高中的激情,也许这就是情怀吧。
时代在变,人在变,报刊亭同样在变。
这家夫妻报刊亭现在还存在,没有倒闭,其实有它的原因的:
一:这家夫妻报刊亭现在主要以售卖饮料矿泉水,小吃,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早已经转型。
二:虽然现在的纸媒逐渐消亡,有的报纸也停刊了,但并不代表就没有报纸出版,线下销售还是少量存在的。这家夫妻报刊亭正好售卖我们当地的报纸,有的老年人还是喜欢读报的。
其实,这家报刊亭现在的客源主要是年纪大的老年人,他们喜欢读报,买报纸,这点。毕竟,上了岁数的老人用智能手机不方便。
上次路过这家报刊亭,顺路买了瓶矿泉水,怀着好奇的心态,问了王大爷(报刊亭男主人)现在的生意怎么样了?
一般吧,反正马马虎虎,挣不到几个钱。
不挣钱为啥还要开呢?
老了,找个事做,毕竟自己已经习惯了在这里,要是突然闲下来心发慌。王大爷半开玩笑的说到。
你老这么大年纪了,该回去清福了,这个报刊亭怕是开不到几年了。
唉,你也看到了,现在是亏本开的,自己也不知道能坚持到好久,开一天是一天吧。等那边我干不动了,老伙计就彻底歇业了。
娃子,你说现在的报刊亭怎么突然没有以前吃香了,以前的还真是门庭若市。。。
王大爷陷入了沉思,想起了以前辉煌的岁月。
看着一脸迷茫的王大叔,我突然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也不知道为啥。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如今不多的报刊亭,功能已经多样化了,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就像我楼下斜对面的这家,不难看出,两位老夫妻如今的坚持,是一份情怀,并不指望靠着报刊亭养家。
不知道王大爷这家报刊亭,还能撑多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会彻底的消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不过,我最后想说,报刊亭的消失究竟是好还是坏,它能不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焕发光彩呢?
朋友,你觉得报刊亭的关停是好还是坏,欢迎下方区留言讨论[送心]
为什么有些街边的报刊亭很少有人光顾,却没有倒闭?
窃以为:此类情况属于硬撑,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固定客户。进入新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已经由单一变多元,以自媒体、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己经成为主流,报刊作为过去资讯传播的方式,如果不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注定不会有新的发展!
为什么有些街边的报刊亭很少有人光顾,却没有倒闭?
伪命题,绝大部分城市已经没有这个行业了。
为什么有些街边的报刊亭很少有人光顾,却没有倒闭?
有木有人光顾和倒不倒闭,没有内在相关性,不存在必然联系。
为什么有些街边的报刊亭很少有人光顾,却没有倒闭?
先前我就爱里面的时事书刊!每年发去两三百元的!如今玩手机!
为什么有些街边的报刊亭很少有人光顾,却没有倒闭?
姜昆从来不卖票,为什么还在说相声?一个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