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创造性新名词,收入名义性增长和失业率摩擦性增加,求解?
这两个名词可都是正儿八经的经济学名词,但是他们的正确定义和内容解释,在目前可能不一定同经济学中完全一样,我们的统计局有可能已经做了一定的新的定义和新的解释。下面给大家分析解释一下。
收入名义性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不考虑任何因素影响下的收入绝对性的增长。例如去年同期收入1万,今年收入1.1万,那就叫做收入明显增长了1000元。至于这增长了1000元,是自己的工资增加所得?还是通货膨胀后物价推动的被动收入所得?又或者是政府发钱的偶然所得?其实都是不予进行区分的。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有扣除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劳动工资的持续增长,那才是实质民众的收入增加。政府花钱或地上捡钱,这种事都是不常有的,它不是一个持续性的收入。通货膨胀率是对民众收入实质性含金量的最大影响因素。在我国没有通货膨胀率的指标考量,所以一般是使用着物价上涨率来进行代替。
在此基础上,就好理解7月15日发布的数据了,在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前者就是收入名义性增长的比例,后者就是扣除了物价上涨率的增长率。但是在我国物价上涨率的计算数字和公布数字,有时候经常同民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指标上体现收入增长了,但民众觉得扣除了物价上涨率之后,反而发现收入下降了。
摩擦性失业,这可真是一个宏观经济方面的专业名词,把它用于给民众进行数据的告知使用,那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很应该。因为宏观经济中的名词,其实它的定量化的测算非常难,也就是说,这个指标所表达的数值肯定是有争议的。原因就在于宏观经济的名词定义边界不清晰,数据自然很难被人承认。
摩擦性失业是指因为季节性或者技术性的原因而引发的阶段性失业。也就是说这批民众是可以就业的,而且也能找到工作。但是因为需要在两种工作之间进行转移,在等待新工作或者转业的过程中而形成的阶段性失业。
在7月15号,国家统计局是这样表述的,“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同时受疫情影响,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年轻人求职渠道在疫情条件下也受到了阻碍。”如果翻译过来,那就是这些年轻人是能找到工作的,但是原来的企业已经没有工作给他们了,新的企业他们找不到,所以只能现在失业,但是他们一定会就业的。
16岁到24岁的城镇青年失业率为19.3%,统计局将他们定为摩擦性失业率,那么未来他们能找到工作,自然也不会进入到正式的失业率统计之中。同时25岁到59岁的失业率为4.5%,岁数越大越有可能遇到结构性失业,也就是说他们再也找不到工作了。无论如何这两个数据都是让人关注,提升就业率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统计局创造性新名词,收入名义性增长和失业率摩擦性增加,求解?
这方面绝对领先世界
统计局创造性新名词,收入名义性增长和失业率摩擦性增加,求解?
这就叫创新。
统计局创造性新名词,收入名义性增长和失业率摩擦性增加,求解?
主要是看上面想听什么
统计局创造性新名词,收入名义性增长和失业率摩擦性增加,求解?
喷别的也就罢了…可惜这两个还真不是新词,是正儿八经的经济学专业名词,这么喷只能显得自己太无知了…
简而言之收入名义增长率指的是不扣除通货膨胀的增长率,与之对应的是实际增长率,即简化来说 收入名义增长率=收入实际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根据公式可以看出,如果你的收入名义增长率低于通货膨胀,那真实收入是贬值的。
摩擦性失业是失业的其中一种种类,简单来说就是你在辞掉一份工作和找到下一份工作之间的时间差。这种失业不是真的失业,因为你还是能找到工作的,只不过换工作很难做到无缝衔接罢了。真正要关注的失业是结构性失业,这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
所以统计局说的没问题,想喷之前自己先去补补课,要不然就有点丢人了。
统计局创造性新名词,收入名义性增长和失业率摩擦性增加,求解?
统计局在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就上半年居民收入问题、就业问题时分别答到: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名义增长”4.7%;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的困境。
很多人在看到这两个词后表示不理解,“增长”很好理解,加前缀“名义”是什么意思?失业加前缀“摩擦性”就更难理解了,这俩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难理解归难理解,但实际这两个是经济学上早就存在的问题,并非是统计局“首创”。
下面就看一下这俩词是啥意思,为啥要用在这种场合:
首先,什么是“收入名义增长”?名义增长对应的是实际增长,“名义”一词的基本释义中,有“表面上、形式上”的意思,对应的是“实际、实质”。
明白了“名义”一词的含义,“收入名义增长”就很好理解了,它所对应的是“收入实际增长”,那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很简单,收入名义增长是不考虑一切其他因素,单纯指的是“数字”上的增长,比如上个月小王的收入是5000元,这个月是5500元,那么收入名义增长10%;同理,去年收入总额10万元,今年13万元,名义增长30%。
无论是月收入增加了500元,还是年收入增加了3万元,得出的10%或者30%的增长率是没有考虑其他任何因素的。但实际上,不考虑其他因素又不科学,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就是通胀,或者说是物价、CPI上涨。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王去年收入10万元,在衣食住行上的花销是6万元,剩余4万元;而今年收入13万元,收入增加了,但物价也涨了,在衣食住行上的花销达到了9万元,同样也剩余4万元。剩余未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能说“实际”增长了吗?其实不能。
收入名义增长与收入实际增长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实际增长要扣除“价格因素”。
也就是说:收入实际增长+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收入名义增长。
比如统计局在数据表示时提到,上半年CPI同比上涨1.7%,在此前提下:
不考虑CPI上涨的因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463元,即名义增长4.7%;但扣除CPI上涨因素之后,实际增长就是4.7%-1.7%=3%。
从中不难看出,收入名义增长即便是正数,也不能认为收入真正增长了,还要看CPI上涨是多少,只有名义增长大于CPI上涨,才是真正的上涨,即实际上涨了。
举个例子,比如某国今年居民收入名义涨了6%,平均收入从10万涨到了10.6万,看似一片大好,但该国今年出现了较高的通胀,CPI涨了9%,蔬菜、水果、衣着、食品等价格都涨了,那么实际上该国的收入增长是负数,毕竟民众为此需要支付更高的生活成本,实际上能攒下的钱更少了。
先提“名义增长”,再提“实际增长”,如此才是科学的,两项数据同样很重要。
第二,什么是“摩擦性失业”?宏观层面,造成失业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结构性失业”,指的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相匹配而造成的失业,例如一国的年轻劳动力是2000万,但该国只能提供1500万个工作岗位,500万的失业就是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所造成的;
再比如“周期性失业”,是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例如一国经济增长率不可能永远处在高位,是有峰谷波动的,当处在谷底时,失业也就显现的,这就是周期性失业。
同样的道理,“摩擦性失业”也是一种类型,一般是指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
为什么会产生摩擦性失业?举个例子讲,随着科技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有些岗位势必要被淘汰或者被科技所取代,而一些没有能力没有继续的劳动者会因此被淘汰,不得不在各岗位之间游走,在“游走”的过程中,有些劳动者会从“待业”的状态转为“失业”状态,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人从此就再也找不到工作,失业是暂时的,未来实现就业还有很大的概率。
统计局提到,“6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为19.3%”,同时说“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注意,这里的摩擦性失业特指那些“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人,或者说是“首次就业者”,比如那些首次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或者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
具体到“青年群体”,或者说具体到“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群体,用“摩擦性失业”这一词就很科学了:毕竟失业是暂时的,16-24岁的年龄正是职场竞争力和求职能力最强的年龄段,无可能持续性失业。说白了,未来终将就业。
那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一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太多了,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么多的劳动力一下子集中涌入劳动力市场,竞争难免很激烈,有些人求职就比较困难;
二是疫情下,企业能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毕竟疫情下,很多企业或者产能尚未完全恢复而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或者有些也在有意控制人工成本,“少招、不招”就是控制人工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是疫情下,求职的渠道有所阻碍;比如此前,在毕业季,很多城市都会组织多场线下大型招聘会,甚至组织三场、十场,让求职者和企业相互选择。而现在的大背景下,线下不少大型招聘会或者取消了,或者“缩水”了,求职渠道恐怕只剩下线上渠道了。
以上就是“摩擦性失业”的概念和困境产生的原因,说白了,这些困境终将过去,失业只是暂时的,未来实现就业的概率是极大的。
以上就是对“收入名义增长”和“摩擦性失业”这两个词语进行的概念解释,其实这俩词都是经济学上早就存在的名词;
虽然有些人听到这俩词后表示“很难理解”,但其实在重要场合用到这俩词是极为科学的,少了“名义”、“摩擦性”这两个前缀,意思就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