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承接印度纺织品订单的是中国而不是越南?
这就显出我国是全球制造大国的优势了。而且在此次疫情中,我国是公认的安全国家,在此时订单不回来怎么可能呢?但凡有点理智和担心自己安全的进口商,都愿意将订单转移到中国来去生产呀。但是我们也不要乐观,在疫情过后很有可能订单又转移出去了。
印度现在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几个地区之一,而且只是浮在表面上的疫情。隐藏的疫情和实际感染比例可能已经超出寻常,那么印度出口的任何商品,是不是全球都有点担心啊?这种担心就是对于自身商品健康安全的担心。
另外疫情已经极大的损害了印度的整个实体产业。整体的生产能力也受到了损害,不仅仅是在生产环节,还有物流环节以及上下游原料的供给能力。眼看着到年底,西方主要的节日感恩节、圣诞节以及新年就要来临。如果货物供不上去,那么那些销售商还会继续承受重大损失。
那为什么不转移到越南呢?其实越南今年的制造产能已经得到极大提升。符合他们的生产能力,已经在满负荷运转了。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接到了符合生产能力的足够订单。在此时一方面也接不了了,另一方面,在很多原材料供应方还是要依赖中国,自身没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
而我国既有着更加成熟的制造能力,又有着足够的物资供应能力,还有着符合进口商要求的设计和技术能力,又是在此次疫情中最安全的国家。所以订单转移到我国是唯一最现实,最靠谱,也是最符合常理逻辑的战略转换。
但是我国的制造企业也不要太盲目乐观。我们现在的人力成本确实已经高过东南亚很多国家。这种初级加工的商品出口其实优势已不在。目前订单虽然转移到我国,但不是一个常态转移。在未来到一定程度时,尤其是疫情得到全面防控和管理之后,订单可能还会转移出去。所以此时制造企业千万不要盲目乐观,盲目扩大生产产能,到时候可能订单不再来的时候又是一次危机的开始。
其实,这也反映了我国产业升级,我们的纺织业能进入到更高级的产业阶段,例如原材料的供应阶段,以及生产技术的革新阶段。而不是最初级的成衣加工阶段以及初级商品出口阶段。
无论怎么说,现在我们还是值得高兴的,最少在疫情恢复阶段,我们还是需要这些订单的。在积聚一定实力之后,得到充分恢复之后,即使订单再次被转移出去,也没有关系了。
为什么承接印度纺织品订单的是中国而不是越南?
最近,国内不少中小型纺织企业接到了很多国际订单,而且大部分是从印度来的,这让不少老板高兴不已,有的企业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5月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纺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主要就是靠纺织品出口换取外汇,后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纺织品加工逐渐转移到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我国的纺织企业也感受到了全球产业转移的痛楚。
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印度的纺织企业难以完成全球订单,现在把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而且是选择了一些中小型纺织企业,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保护自己不违约,二是尽量压低成本。
至于为什么不转到越南?我认为越南本身就有很多一手订单,印度需求肯定也会部分转移到越南,但是越南的产量供不上印度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我们的纺织企业不应该高兴得太早,毕竟现在是非常时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国际订单也存在违约的可能,而且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分析形势,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
要知道,印度来的订单不是一手订单,而是国际市场委托印度加工的二手订单,接手这样的订单显然是为别人做嫁衣裳。如果我们接手了,只能赚一点辛苦钱,将来全球疫情结束后,我们的订单就没了。
如果我们不接这些订单,那么印度自己生产不出来,印度企业就会产生违约,这很可能会导致大量印度纺织企业停工或者破产倒闭。大量的国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我们的企业就可以接到更多的一手订单,也就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
更为关键的是,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市场格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竞争对手的印度企业元气无法恢复,国际市场都将依赖于我国的纺织品生产,相当于我们利用这个机会重新夺回了纺织品行业的这国际话语权。
尤其是在中印关系如此微妙的情况下,我们的纺织企业更应该联合起来,从行业和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不要为短期利益诱惑,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重新确立纺织品大国的地位。
为什么承接印度纺织品订单的是中国而不是越南?
你好,越南纺织品60%的原料来自中国,如今的纺织业已经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劳动密集性产业,设计能力与质量水平的价值越来越凸显,这不是越南所能承载的。
- 纺织业看似古老,实则安全,不论是服装面料还是床上用品,基本都是民众的刚需,而且随着全球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纺织品消费也在提升,产业用的纺织品需求不断增长,这些岂是承接中低端制造的越南所能跟得上的。
我们先来认识下纺织业,技术虽然听起来有点古老,但是这种牢牢技术产品生产的纺织品却可以不断的变化,设计人员可以有产品里面加入审美趣味,时代信息、艺术特质和张扬的个性,这就是时尚。
- 纺织业永恒不老的魅力,就是在于少男少女的新潮,成功人士的品位,发户土豪的奢靡等,这些很大程度上要靠纺织品服装来展示的,尤其是服装等纺织品的设计,永远是排在最前沿的。
好好算下,20多年来,全球用心做的纺织企业,资产每年都在增加,所有做不好,或亏损的企业,多数是和纺织无关的其他问题。
- 实际上,即便是发达国家,欧美日韩,纺织业仍然占经济比重不低的,而且都是在升级,转出它们国家的只是纺织的中低端部分,高端赚钱往往留在国内,目前中国纺织业并不是单纯在扩大产能,而是在研发和创新方面不断升级,这是越南暂时都无法跟上的。
可以说,越南能够承接的是低端制造产业链,而印度能够承接的纺织品订单相对会比较中端,这样看来,中国纺织品产业链的承接肯定会是比较对等的。
二、可惜的是,原材料进口依赖度高,劳动效率较低等因素,就是越南纺织业的制约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越南纺织业连遭美法停止订单,不少欧美地区的企业宣称是延迟订单,最终都被演化为停止订单,真是祸不单行,2020年定下的425亿美元出口目标基本是无法达成的,实际上,2019年越南400亿美元出口目标也落空,实际值只有390亿美元。
即使不论越南纺织业发展目标的落空,其实越南纺织业发展也一直都面临一定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大部分越南纺织成衣商为加工商,生产原料都是需要国外进口的,目前越南整体配套还不完善,生产原料约80%依赖中国、印度和东盟等。如果要承接印度订单,如果选择越来完成订单,还得中国进原料,何必多此一举呢。
- 其次,越南的工资水平其实也是在迅速上涨的,可是劳动力效率却是有待提升的,根据2016-2017年竞争力报告,越南劳动力效率排在第63位,中国是39位,低效率也会磨灭成本优势,可想而知吧。另外越南最低工资标准,2019年已经达到了418万盾/月,折合人民币是1237元/月。
还有就是越南在商品市场运行效率、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成熟度及金融市场发展维度上都相对较弱,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肆虐,中国疫情防控到位,商品运行市场成熟稳定,印度纺织品的订单肯定是更愿意选择中国,而不是越南的。
三、若要论中国纺织业制造,并不是优势变弱了,而是变强了我知道很多人都认为,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人力成本优势没有了,尤其是传统纺织业在中国算是夕阳工业了。说这种话,其实是不懂纺织业的,印度纺织品订单的买家更不是傻瓜,因为中国纺织业的优势是变强,而不是变弱了,具体是:
- 1、我们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所有工业门类在国内都有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纺织业。无论是面料辅料还是拉链缝纫线,任何一个细微部件,国内都有无数生产厂家,而且这种规模产业链是产品研发和升级的基础,很难想象,越南国家某些产品只有一两个厂家,能做出什么研发,东南亚国家只能承接些简单的纺织产能,完全不能替代中国的龙头地位的。
2、越南国家能有中国如此庞大的产能和体量吗?世界纺织品的需求真的太大了,东南亚所有国家人口之和,都不及中国的一般,你说这些印度纺织品订单转移到越南,想消化掉是天方夜谭,即使其他任何一个东南亚国家都是承接不了的。
3、科技的发展,纺织业也在升级,已经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自动络筒、自动穿综、高速布机等的出现,已经解放了很多的人口。回到25年前,国内一个年生产5000万米的呸布厂需要5000个工人,如今只要400个就绰绰有余,还有纺织业产业链中的设计能力与质量水平价值越来越凸显,东南亚任何国家都不是对手,更别逞论越南了。
最后的话:中国承接纺织品的订单只会越来越多纺织业在中国,一定会是个永恒不老的产业,如今随着国力的强大,制造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与升级,中国纺织业在全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不是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产业链,而是已经具备能够通过研发与文化输出,渐渐影响世界。在这种情景下,承接印度纺织品订单显然不是越南,只会是中国的,而且如果全球疫情加重,基于中国疫情防控有效的红利,承接纺织品的订单只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承接印度纺织品订单的是中国而不是越南?
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导致印度企业开工率不足,为了避免违约,印度把一些纺织品订单转移到了中国。有订单是好事,有活干有钱赚,但是该不该接呢?
就印度目前的情况来说,在中印边境频频挑起事端,国内鼓动民众抵制中国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趁机给他点颜色看看,你不是抵制中国货吗,正好,我们不接你的订单,你自己生产不过来那是你的事,你违约该赔多少钱就多少钱,而且他们转过来的订单大都是低端产品,什么毛巾啊,床单啊什么的,这都是我们中国玩剩下的转移到印度、越南那边去的产业,你现在又转到我这里,我们不接这些订单对我们也没什么损失,但对他们损失就大了,这时候就应该好好教训一下他们!不接!
至于为什么不转到越南,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印度和越南虽然也是纺织业出口大国,但他们的水平不是我小瞧他们,他们的水平也就相当于《大染坊》中陈寿亭在济南时的水平。也就是只会染染布,做个衣服什么的,这种低端的加工水平,像坯布,印花之类的高端制造业还得靠我们中国。像印度虽然棉花产量世界第一,但是他只能把棉花出口到中国加工成布后再进口回国内加工成品,所以印度越南没有纺织行业的全产业链,只能搞初加工,一切还得靠中国,只要中国给他们断供,他们就歇菜!
- 现在明白了吧,他肯定也找过越南,但越南能力有限,而且他和中国还有那么多矛盾,至于为什么有矛盾,大家都知道了,但中国有能力给他解决危机啊,所以被迫就只能求中国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不能再做雷锋了,对这种狼子野心的人就该给他点颜色看看,让他长点记性!中国不是好惹的!!
为什么承接印度纺织品订单的是中国而不是越南?
从2020年9月份开始,很多中国纺织企业突然接收到了一些来自印度的订单,这一点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因为很多企业已经好几年没有接到来自印度的订单了。
那为什么突然有很多印度纺织品订单转移到中国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印度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国内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受的冲击比较大,目前印度很多纺织企业都处于停工或者半停工状态。
比如根据印度纺织工业联合会预测,预计2020年有25%左右的印度纺织厂和制衣厂可能永久性关闭,并导致上千万人失业。
在印度仿制厂开工率不足,甚至没有开工的情况下,他们之前所接下的很多订单都没法完成生产,这些订单主要以一些欧美大企业为主。
但是目前已经临近感恩节以及圣诞节,这两个节日一般都是欧美地区一年当中消费最旺盛的时候,所以这些欧美客户也急需完成这些订单。
眼看印度纺织企业没法完成任务了,所以这些欧美客户只能将部分订单转移到中国。
那为什么这些订单不转移到越南,而是转移到中国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越南不具备接下这些订单的实力。
要解释这个问题,大家就先分清一下纺织品以及制衣品的区别,纺织简单来说就是制造布料,它是制衣的上游行业;而制衣行业是以纺织品作为原料进行裁剪、加工的行业。
目前在纺织行业,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两个制造国,两个国家在纺织品行业都拥有较大的生产能力,而且纺织品一直以来都是印度出口的主要行业之一,目前纺织品占到印度GDP的比例大概是2%,占到印度出口总额的比例大概是15%,也是印度最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
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目前纺织行业仍然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特别是在江浙地区,纺织行业是非常发达的,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从纺织机器、到聚酯纤维生产、拉丝等等都有很强的实力。
只不过过去几年时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再加上我国对环保问题的更加重视,结果有不少纺织品行业都跑到印度以及东南亚一些地区去了。
但但即便如此,目前我国纺织品的实力仍然是存在的,正因为拥有完善的产业链,而且产能比较大,所以我国是除印度之外,最能够满足西方一些客户订单需求的国家。
对这些西方国客户来说,他们急需在感恩节和圣诞节之前把订单赶出来,纵观全球,真正有能力达到他们要求的也就中国一些企业了。
所以在印度纺织品行业受到冲击没法满足这些客户需求的情况下,这些客户把订单转移到中国也是很正常的。
而跟中国相比,越南在纺织品行业当中的实力其实是比较弱的。虽然目前越南是全球主要的成衣出口国之一,目前一年成衣出口达到几百亿美元,但是这些成衣所需要的原材料其实大多都是从中国进口。
就越南目前本身实力而言,他们并没有完整的纺织品产业链,即便他们国内能够生产一些纺织品,但大多都是一些低端的纺织品,中高端以上的纺织品并不具备生产,而且对那些低端纺织品来说,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很多其实都是从中国等其他国家进口的。
除此之外,越南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成衣出口国之一,他们最近一段时间的国际订单也非常多,他们本身的产能估计已经满负荷运行,对国内的需求都无暇顾及,更不要说接下印度转移的订单了。
因此综合各种因素之后,很多西方国家把订单从印度转移到中国,说白了就是为了应急,而一旦未来印度纺织品行业恢复正常了,他们随时有可能把订单返回印度。
但对于我国一些纺织品行业来说,这是争取欧美一些国家订单的好机会,过去几年我国失去了不少国际订单,趁着这个机会,中国纺织行业可以重新把这些客户拉回来。
为什么承接印度纺织品订单的是中国而不是越南?
这个阶段,由于印度新冠疫情的持续稳定上升,据说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实际人口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了。
第一 在此前提下,由于印度的基础医疗,个人素质,居民生活环境之复杂和美国是大大不能相比的,想要走出泥潭恐怕要自求多福了。所以印度本来有许多纺织品定单因为疫情无法完成被大规模取消。也就有了这个问题的起源。
第二 为何会转到中国,中国疫情已经稳定下来,时不时有点漏网,但是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这样保证了工厂可以正常开工的前提,还有一个,纺织品订单是需要大量基础生产资料和人口的密集型的企业行为,和印度密集型产业体量相当或者说,超过印度体量的应该也只有中国了,放眼世界也没有可以与之对抗的。所以大部分订单流入中国是可以理解,中国的生产动能是惊人的。所以相关企业据说工作安排都已经安排到明年的五月。
第三 越南应该也有一部分订单去的,因为受产能和劳动力的限制,它没有能力一口吃个大胖子,这也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