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全军覆灭说明了什么?
网贷公司的全面覆灭,让所有人如何去反思这个事情?之前德先生也在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中进行了实践,所以也可以提提我所理解的教训。
在所有互联网创新中,基本上都是业务创新在前,监管创新在后。但是唯独在涉及到金融的互联网创新中,应该是将其视为金融业务,那么是监管创新在前,业务开展创新在后。这可能是我们网贷全面覆灭的核心原因,尤其涉及到金融借贷往来的业务创新,如果没有监管政策出台在前,那就变成了危害千万家庭的最大不稳定因素,那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瘤。
很多人会问,国外在面对互联网网贷兴起时,也没有专门出台相关的网贷管理政策或者法法规,为什么就没有出那么大事呢?其实原因在于很多国家是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网贷的法规,但是。他们的其他法规齐全,对于互联网网贷过程中的各类行为,其实都有着完备的规定。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1.吸收资金必须要持牌。不论是以互联网金融模式还是传统金融模式,只要吸收非特定公众的资金,那么它必须得有相应的牌照。而在我国的所谓网贷信息时,没有人去提示中介撮合的出借方的资金来源是必须要持牌的。表面上好像是撮合业务,但其实是一个吸存业务。在国外必须要持牌。
2.存管资金必须银行严格监管,不容许被网贷平台自融自支。不是自己的资金,而是撮合双方的需求和资金交换。那么网贷平台必须不能碰他人资金,不能挪用他人资金。所以针对金融机构的账户监管和存款政策,其实早就可以延伸过来了。从我国的开始到现在全面清场,都没有出台过一部关于存管资金的规章制度。
3.互联网网站是在获客和资金交换上全部互联网化,但是催收难道不要符合不得骚扰他人,不得暴力催收的基本原则吗?其实这在国外都是违法的,违规的,但在我国必须要出专门文件,大家才能认为是违规。
4.互联网营销难道是没有管理的吗?能容许出那些夸大其词的宣传吗?其实这在法规中也是有说的,全世界对于广告营销是有着严格规定的。但在我国也必须得出专门的文件,大家才能认为是违规。
其实我们从以上就可以看出来,在这场长达几年的所谓网贷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中,我们,其实也不缺涉及到网贷创新中的相关行为的监管文件。这些监管措施其实都散落在各个不同的法规和制度之中,但是我们没有监管部门去负起责任去管理,去拿出这些文件来,要求各个网贷公司规范。我们也没有监管部门去惩治他们的违规行为。
最后的结果就是网贷变成了法外之地。没有一点点规则和规矩,在长达几年的时间中也没有任何有效的管理动作。在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之后,才有了监管部门拿出各种文件,事后追责,进行清理。但是很可惜的是,损失早已造成,社会财富早已消耗。
p2p全军覆灭说明了什么?
我国的p2p和非法集资、股市一样,坑的就是中产者。大咖不屑玩,工薪玩不来,只有中产者手里积攒了几个血汗钱,不想再辛辛苦苦做实业,羡慕人家做金融来钱快,就认为自己也已经有了玩金融的资格,结果被坑得一塌糊涂。这个教训告诉中产者,有点钱不要头脑发热,在金融圈你们就是饭店里的肥羊,属于食材。
p2p全军覆灭说明了什么?
“p2p全军覆灭说明了什么?”
您好,2020年11月6日,银保监会披露P2P行业最新近况:全国实际运营P2P网贷机构已经压降至3家。
我这几年接触过大量p2p的案件,也了解了一些p2p平台的经营模式,有借款人、出借人、平台的三方协议,也有加入了代持公司的四方协议等等。总结来说,p2p的模式是很好的,规范了一些地方放贷行业,也让广大群众知道了国家保护的借贷利息。但是最后几乎全军覆没,主要没跟上的是监管与合规,15年井喷式的浮现了几千家平台,鱼龙混杂,各大机构也向分一杯羹,导致子弹还在多飞的一会就爆发了大量平台,也暴露了很大的问题。
现在各大暴雷不能对付的平台,已经产生了大量坏账。其实有很多企业借款是为了倒短,把银行贷款还上然后进行续贷,但是银行答应好好的续贷等到还款一进账,就不给放款了,使得很多公司资金流紧张,这边银行不贷款了,那边平台上借款利息还高,让公司背负了高额的本金和利息,进入恶性循环。最后银行的贷款是收回来了,不用再处理清收工作,但是很多企业因此背上了额外的诉讼。而平台放款的资金是来自广大群众,那么有没有发现最后受益人是谁?而被坑的人又是谁呢?
还有一些违规操作的平台,自己放假标募资涉嫌集资诈骗罪,一些违规设立资金池的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这又导致大部分群众那不回本金,最后还是应了那句话“投资需谨慎”。投资渠道对普通群众来说还是太少了,不时出现的投资方式还大多是诈骗,对老百姓来说真是太难了!
p2p全军覆灭说明了什么?
P2P全军覆灭,这是迟早的结局
第一次接触P2P是在一个论坛上,当时本地的论坛对这家本地的P2P公司作了广告推广。
老公也上门实地跟访这家P2P公司的业务流程。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以“过桥"业务为主,承兑汇票为辅,这是老公跟访一日后给我的反馈。
“过桥”“承兑汇票”这两个业务在我这个金融小白来说,自认为是安全的,对老公说,市面上是有这两项业务存在。
接着调查了一下在这家P2P公司投资的投资成员。与这家P2P公司的投资成员们熟悉了一下,开始了我们的P2P投资之路
在平台注册认证,入资,进行了第一轮的抢标,“标”抢得非常快,50万的标,短短30秒就会秒光,有的20万的“标”一个投资人就拿下,刚入平台的小白,一开始是抢不到“标”的。经过了两三天的蹲守,抢到了“标”,第一个“标”给我们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第二次,老公再次和平台投资成员一起,上门跟访,这次去跟访的路线是各家大小商业银行。平台的业务人员做的确实是“承兑汇票”真实业务。
老公回访后,我们加大了投资额和投资时长。
“雷”却在此时爆了,一个数额具大的“过桥”出了问题,借资人没有得到银行的贷款审批。
借资人,通过各种资产变现,归还了平台30%的资金,我们这些投资人分批拿到了这30%。平台因为这一个不良业务宣布关闭。
这个平台业务真实,背景可靠,接着组建了另一个P2P平台,老的投资成员,有的成为了这个平台的股东,有的继续投资,但是也仅仅只坚持了两年,后来就没有任何消息,所有的维权人员也不了了之。
不信邪的我应聘了一家P2P公司,刚开始接触这家P2P公司的负责人,信佛,讲义气, 为员工考虑。
可这家P2P只维持了半年的时间,本着不投资的原则在这家公司上班,架不住这位负责人的江湖义气,投了一万元,结果还是打了水飘。
后来警察调查下来,才知道这位负责人,前身已在别的城市开过相同的公司,欠了投资人一屁股的债,他所作的标的,都是假标,业务不存在。警察也就请他坐了一年的牢。
P2P全军覆灭这是迟早的结局,P2P没有银行的强大征信系统,也没有银行的催收部门,还没有银行的流水交易。
有钱还是不要去想着高利息,当你在图高利时,别人却在图你的本金
p2p全军覆灭说明了什么?
P2P全军覆灭,出借人损失惨重,谁之过?这一场大规模的非法集资,时间长达数年,涉及5000多家平台和成千上万个家庭,究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一、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不存在高收益且无风险的产品。
很多人之所以轻信P2P平台保本保息的虚假承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高息的诱惑,即使看到了一些风险,却宁愿相信那不是真的,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二、非法集资披上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在短短几年内,非法集资以P2P之名,从地下转到地上,从线下转到线上,并吸引了大量出借人和大量资金,跟这些P2P平台拥有营业执照,高大上的包装,名人站台和代言,以及媒体的报道等有很大的关系,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识别。
三、诚信体系缺失,大量平台被拖垮。
除了那些从一开始就打算骗钱的平台以外,也有一些打算认真经营的平台。但P2P接连暴雷之后,很多借款人抱团赖账,生生把这些平台拖垮。种种这些,都是缘于诚信缺失。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有关方面除了加强投资者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向老百姓提供合法安全且收益能跑过通货膨胀的投资理财产品。这样,老百姓也就不会上当受骗了。
p2p全军覆灭说明了什么?
很多P2P平台平均借款只有几千,或者1000多,甚至几百的都有。这说明什么?借钱的客户基本是经济能力极差的人,要嘛就是山穷水尽的人,这些人本身还款能力极低,然而在客户还款能力低的情况下,还要满足平台对利润的极度贪婪,利息往往都是36%-50%。对借款人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综合因素下来,坏账率用屁股来想都是出奇的高。钱收不回来亏的是出借人的钱,自己手续费赚到手,出借人那边钱收不到,能安抚多久就安抚多久。安抚不了就崩盘,P2P也就覆灭了,综上所述网络P2P借贷本身就是一个骗局,本身模式就不可持续,在没有风控措施下,野蛮生长。到头来,出借人借款人都是被两头割韭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