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能是普通人逆袭的最好时刻,为什么有人这么说?

这句话说的是有道理的。在一个稳定的结构中,大多数普通人都很难获得意外的机会。而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反而普通人能获得一些机遇和机缘巧合。

1.那么2020年,此次疫情虽然是一个超级黑天鹅事件,但是其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整个世界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未来还有可能重构世界的格局。例如美国就会进一步的衰落,我国会进一步的上升。美企日企有可能会从我国转移一部分出去,但我国企业也会加速在全球走出去。同时产业格局也会发生重大变化,面对面的交易以及依托商铺做生意的行业会进一步的萎缩,移动互联网会全方位占据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2.对于每一个人,选择自己的行业和定位就会尤为重要。选错了,可能就会沿着衰退的行业滑落下去。选对了,就可能沿着上升的行业发展下去。过去说“男怕选错行”,其实现在针对所有要入职场的人都有效。在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有一部分人主动下岗,去市场找寻机会,最后经过拼搏,或多或少都有不错的结局。但是随着国企改革最终被迫下岗的,都变成了4050,工龄也被买断,社保也没有交,现在很多都是依靠低保在度过晚年。

3.有一个康波周期理论,虽然是讲述经济周期的大基于,但是也讲了人的机遇。其中讲述人的一生会碰到三次大的机遇。但是要求人要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中才能碰到。2020年此次疫情危机,也是给很多人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要萎缩的行业加速在萎缩,而且给出了明显的信号。以前很多餐饮企业都是不断在建设自己的订餐系统,但是不注重外卖和自主配送。在此次不就明显的显示出,如果有自主配送系统以及注重外卖营销的管理。那么在此次疫情中可能反而会收获大的市场和成绩。看看麦当劳和肯德基,在疫情中,其实相对于其他餐饮商家就是大获全胜。

4.但是每个人要有正确的职场态度。这个职场态度就是勤奋和学习。做工作要勤奋,不敢偷懒,这样有可能碰到贵人哦。平时要多学习,多思考,这样才能发现行业的变化和新机会的曙光。在这一点上,就要向稻盛和夫先生学习。提出要勤勉的工作,要和产品融为一体,时间长了连上天都会感动的。

2020年虽然开局不好,但是给了我们每个人思考的时间和回顾自己过去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展望未来,抓住机遇的可能性。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顺手点点下面广告赚点钱。

今年可能是普通人逆袭的最好时刻,为什么有人这么说?

有人说,今年可能是普通人逆袭的最好时刻。这既是一句鸡汤,也是一句激励的话。但是,在我看来,这句话并不完整,需要加上一定的条件,普通人方有机会实现逆袭。

一、借助于所在平台,实现逆袭

比如说,今年受疫情影响,有不少行业收到巨大冲击,面临生存危机,然而,生产口罩的企业,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赚得盆满钵满。如果你所在企业,正好是生产口罩等医疗器械的企业,那你就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在收入上有大幅度的提升。如果你再有一项专业技能,那真的可以实现逆袭。

网上相传,疫情以来,口罩调剂师成为抢手职业,工资一天一万到几万不等。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由于自身条件所限,要想逆袭,就得借助于强大的平台,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自身有足够的实力,再加上外来的机遇

俗话说,机会是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个有准备最重要的自身实力足够,比如说有强大的技能或者从事该行业的经验。

比如说,这次疫情,大家都不能出门,对于想学习,提升自身技能的人来说,只能线上学习了。

这就大大刺激了线上培训业务的发展。如果你之前从事相关培训工作,比如说教授自媒体写作经验,那你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大赚特赚一笔。

这样的机会,资金方面几乎没有要求,人脉方面,只需要组织起自己的团队,再加上专业的培训,就可以很快赚取第一桶金。

以上。

今年可能是普通人逆袭的最好时刻,为什么有人这么说?

为什么说经济不景气,是普通人逆袭的绝佳机会

今年无疑是艰难的一年。

很多行业都能嗅到了萧条的味道。

外贸业首当其冲,金融业、房地产业也迅速下滑。

前阵子我去了趟华西村,当地的化纤厂都快倒闭了。五年前,它还是风光无限的纳税大户。

接着就是一波裁员潮。

我以前的领导,最近要招一个财经编辑,居然来了一个证券分析师应聘。

我一个在碧桂园做管理层的同学被迫,他很快跳到绿地(国企),结果刚去又赶上裁员30%……

人多少都会受环境的影响,但我要说,真没必要因为危机而丧气。

所谓危机,除了「危」,更重要的是「机」。只要你抓住了这个「机」,就抓住了逆势翻盘的筹码。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让你们看到那些经济寒冬里,哪里仍然有赚到钱的机会,哪些行业还值得你去投身。

当然,如果你已经在这些行业里,就更不要错过了。

毕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文化娱乐业,是公认的逆周期行业——经济越是不景气,文化娱乐业越是红火。

就说美国吧。

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七次经济不景气,其中五次电影票房反而大幅上升。

三次大经济危机下美国电影票房收入走热

1930年代是美国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那时候经济差到什么程度呢?管你原来是中产阶级,还是工人、农民,通通找不到工作,大家一起排队领救济食物。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年,好莱坞开启了它的“黄金时代”。

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米高梅、华纳兄弟、环球……这些大电影公司建立。第一届奥斯卡奖从这一年开始。

美国很多影视名作,也是这段时间拍摄的:

1933年《金刚》问世;1939年,《飘》成为美国历史最伟大的电影;《猫和老鼠》、《白雪公主》……

《飘》剧照,当年看完眼泪花花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越是在经济萧条、前景无望的时候,人就越是需要精神抚慰。

电影,恰好就是造梦的工业,能让人暂时逃离现实,得到片刻欢愉。

并且在那个时候,看电影,几乎是美国人唯一付得起钱的精神抚慰。

虽然每个人消费的钱就那么一点,但是当所有人都去看电影,电影总票房就很可观了。

还有游戏业、直播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经济萧条的时候,xbox,任天堂,PS3欧美日销售出奇地好,就是因为大家都没钱奢侈消费,只能窝在家打游戏。

PS3

韩国的网游市场,也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爆发的。

韩国政府也很有眼光,干脆利用危机中的需求,扶植文化娱乐产业。

1998年,游戏产业还只有100多亿韩元的产值,到了2004年已经增长400倍,突破40000亿韩元。

在中国,盛大网络、陌陌、抖音也是逆市爆发的典型。

陌陌二季度净利润8.94亿元,同比增长90%,股票势头也不错

经济不好,难,过日子自然就会精打细算。

比如我,已经把每天喝星巴克的习惯,改成了喝雀巢速溶兑鲜奶。

这时候,追求享受的人少了,追求性价比的人多了,所以低价快消品相比高端消费品更受欢迎。

2018 年 4 月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速(%),很明显,像汽车、家具这种大件卖不动

再举个日本的例子。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日本诞生了一个新首富——柳井正。

这名字很多人没听过,但我一说优衣库,你就知道了——“优衣库”掌舵人、低价服装零售业大佬。

优衣库

优衣库创立不久,就赶上了日本1990年代经济下滑,靠着“平价服装”的定位,被日本人民一路追着买买买;

到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优衣库销量又爆发了——

那一年,全球首富比尔·盖茨的资产缩水180亿美元,日本任天堂董事长山内溥身家缩水到45亿美元,而优衣库,逆势上涨63%,新门店遍地开花。

怪不得柳井正都要说:“经济危机是我的朋友。”

要我说,经济危机哪是他的朋友啊?明明是他的锦鲤。

日本“失落的二十年”还带火了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的最大卖点——精选材质、修改工序、简化包装,正好满足日本人民节衣缩食、一切从简的愿望。

国内跟无印良品类似的就是网易严选、米家有品,卖得也很不错。

网易老大丁磊还说今年至少能卖个200亿元。也就是说,网易严选成立不到3年就要赶超无印良品,也是够牛批了。

名创优品也是这么火起来的——花小钱,你就能买到一份小确幸。

10元你就能拥有一支眉笔,20元你就能买到一支口红

还有食品饮料和烟酒这类轻消费,便宜的连锁、便宜烟酒和路边摊,总能逆势上涨。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到中国时,餐饮企业都在做“削减”,只有肯德基反而加大在华投资,一年开了近百家店,快餐老大的地位再也没人撼动得了。

事实证明,肯德基这招太高明了。

那一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1.8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6.8%,与危机前2007年的增速19.4%,基本持平。

经济越衰,越多人追债。

业务做不起来,赚不到钱,很多公司都想着能把外债收回来,好歹也是一笔收入。这样,追债公司的生意就火了。

一个做小额贷的朋友告诉我,全广州市的追债公司不下100家,而且不少都是最近一年来新成立的。

同样靠危机爆发的行业,还有典当业:数量变多了,典当额也是蹭蹭上涨。

原因都是一个,缺钱。小企业也好、个人也好,赚不到钱又急等用钱的时候,就只能去典当值钱东西应急。

典当行的优势就出来了,只要你有抵押物,当天就能拿钱,省去了资产审查的麻烦。

类似的,还有不良资产处置。

今年和明年,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借贷市场,肯定会出现大量逾期资产和不良资产,这对于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除了这三个逆周期行业,还有一类行业,无论经济好坏,都不怎么受影响。

这类行业我们叫它“刚需行业”,比如医疗、教育。

因为,经济再烂你也不能生病不治吧,再穷不能穷了孩子教育吧。

这里有个数据。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几乎所有行业都增长乏力,唯独医药产业比前一年增长25%以上。

教育集团好未来(学而思),二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53.5%,这增速也是没谁了

看到了吗?这就是刚需的力量。

总之,经济不好的时候,也要把眼光放得长远,千万别混吃等死。弱市也有弱市的赚钱方法。

人生的起伏,很多时候的关隘就在于,你有没有上对车,是否踏准了趋势。

因为决定一个人终局的,并非是人生的起点,而是拐点。

今年可能是普通人逆袭的最好时刻,为什么有人这么说?

是否是普通人逆袭的机会,也未必和你有关系,人生有的是逆袭的机会,更多的是很多人一辈子跟“逆袭”没有一毛钱关系。

今年的疫情,我的朋友做亚马逊电商的,他因为产品属于不受亚马逊下架和疫情的影响,但是因为深圳“复工”的总体要求而延迟复工,但是,他的一个打工的员工,却在“没有复工”期间去炒作温控枪,一只赚100-150,每天做三四十只,一天赚几乎一个月工资。而不论进价从150开始,还是最终350,他都是一只赚一百多,赚了就卖,从不过夜。一个月下来,也赚了十几万。结果他就和我朋友正式辞职了。

那么,这个员工算逆袭吗?算!是因为他赚到了过往几年的收入。并且赢得了时间去继续赚钱。不算!是因为这个“逆袭或者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未来,未必再出现“疫情”或者类似的炒作机会。又或许,出现了类的疫情或者炒作机会,他没抓住。

所谓的逆袭,看似很美好,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可望不可及:

第一,未必你感受到机会。

第二,你感受到机会,未必有行动。

第三,有行动又未必正好是成功的方向。

第四,成功了,未必将来或者对于将来是“可复制”的。

所以,凡是寄希望于“逆袭”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和非常态的发展路径。正常的人,是积累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积累,不断成熟,不断进步,就是成功,而要逆袭,说难听的就是赌命运。这种思维的结果就是你成功逆袭了比不成功没逆袭更惨——因为你会因为逆袭而忘记一步一步积累而希望总是逆袭!

今年可能是普通人逆袭的最好时刻,为什么有人这么说?

回到这个问题,先要理清楚两个概念,不然是就瞎扯半天。千万不要用感性思维分析问题。当然超人的直觉不在其列。

先说普通人,怎么定义普通人呢?是没钱,没势,没资源的三无人员。还是中产---已经完成了基本的财富积累,并且有持续的不错现金流的人。

除此了这些条件之外,还要考虑能力的维度,是完全不具备投资能力而只能把多余的钱存定期,买理财或者放支付宝里的人,还是有一定的投资经验,并且有合理的投资理念的人,起码认真的读过一些经济学或者投资方面的书。励志故事之类的不能算。最简单的你起码得会分析供求吧,起码得会给投资标的做简单合理的估值吧。

再说逆袭,怎么定义逆袭呢?如果是在这场疫情下活下来,那只要注意个人防护,不要瞎来,总是差不多能做的。如果逆势的定义是从现在的阶层跃升到一个更高的阶层上,那得看你是事业上的追求,还是钱财上的追求。事业上的追求,那就是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积极表现。不过我猜你说的逆袭就是多赚钱。毕竟这是一个以财富来评价人的年代。

好了,现在我们把你这个问题整理一下:普通人(2类)在今年能不能赚到更多的钱(逆袭)

对于我说的第一类普通人来说,就是一无资源积累,而无投资能力,逆袭就不要想了,好好保住工作就不错了。毕竟现在大家都在忙疫情,经济虽然受冲击的厉害,不过危害还没有真正的显现出来,以后可能有一段日子会不好过。

对于我说的第二类普通人来说,就是有些资源的积累,也有一些投资能力,能不能逆袭呢?我只能说有可能,但是也很难。

无论做生意,还是单纯的投资,其实说白了都是以本求利。对于生意来说,从投入到产出利润,还有一个时间周期的问题,人员组织管理的问题,很麻烦,比如你现在有笔钱,足够搞一个开口罩厂的,那你能不能赚到口罩的钱呢?有很多大不确定性,取决于疫情的严重程度和疫情发展持续的时间。

单纯的投资,如果你有笔像样的本钱,的确是个逆袭的机会,那也要开始准备,投资都是赚下跌的钱,你得选择好品种,跟踪研究,然后别人在恐慌情绪抛售你要敢于逆势而为,还要根据自己的资金量掌握好买入的节奏。

既然想逆袭,起码要做到能逆群体而行,普通人就是群体,你说普通人能逆袭吗?你要想逆袭,就要不是普通人,也就是说也许你现在还是个普通人的身份,但是你不能有普通人的思维。

看看那些伟大的医务人员,别人逃离的时候,他们逆势而行。你想逆袭也一样,也要逆大多数人而行,利润不过是对承担风险的一种回报罢了。

加油,普通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今年可能是普通人逆袭的最好时刻,为什么有人这么说?

普通人逆袭的最好时刻,这句话其实只是一句鸡汤,你要信你就输了。这句话鸡汤在哪呢?

那就是普通人这三个字,你可以翻看一下当年因为非典而抓住机会的那些人,经常讲的案例就是京东,刘强东说他们因为非典抓住了电商发展的机遇,但你要知道刘强东在非典之前已经干了很多年了。

最近很多自媒体的人都在讲这一轮的机会,结果讲了半天也没说出来是什么机会,到底该怎么做,只是大概说了一下是很多普通人的机会,这其实就是耍流氓,我告诉你哪些人会有机会。

第一类人,手上有现金的。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机会,比如股票市场,一方面是很多行业受到了影响,股票大幅缩水,这当然是个抄底的机会。再比如,最近互联网医疗的股票疯涨,如果你有钱,投一部分进去肯定赚到。

有人说现在抄底有风险,不要乱抄,这些都是废话,风险和是否抄底 没有关系,跟你有多少钱有关系,假设你有10万,你就可以买个2万的股票,这没有问题吧。假设你有100万,你就可以买个20万的股票,这也没有问题吧,亏了也无所谓啊,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没有亏。

再举个例子,疫情发展到今天是否会出现房价暴跌的情况我不知道,但如果出现呢,如果上海的房价腰斩,你是否有钱去买一套,因为经济恢复之后,房价肯定会涨回来,一定是能够赚到的。即便你有钱还不行,你还得满足上海的买房条件。

第二类人,手上有一定的业务,而这个业务可能会因为疫情受到促进。比如当年非典时期的京东,你说京东的发展和非典有关系么,当然有关系,非典促进了他们的发展,但你说是因为非典才出了一个京东么,当然不是,如果你不在非典之前做出一个京东,那有什么可让非典促进的。

第三类人,看上去真正的普通人。他们就是一般打工族,或者是个体户小老板,这次疫情让他们看到了一些机会,然后他们果断辞职或者增加新的业务,以便抓住这次机会。但你要知道,辞职的人去抓机会是需要底气的,家中需要余粮的。增加新的业务抓住这次机会,前提是你原来有业务先要养活你自己。

综上所述,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坦白讲,这一轮机会说的再天花乱坠,和一些普通人其实仍然没有多大关系,能抓住这些机会的,其实都不是普通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