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公司催收,当事人可否拒绝和催收公司谈,直接和总部谈?
同银行或者催收公司协商谈判,都是有技巧的,可以直接谈,也可以间接通过催收公司谈。德先生给大家详细讲讲应该怎么样去做?
1.同外包催收公司谈判,一定要录音,取得相应的证据。首先要询问其是否得到银行的正式授权,以及其是否有可以接受银行委托催收的营业范围,并进行查询,同时一定在录音中记录下同你谈判人的工号,联系电话以及相应联系方式。同时告知对方正在录音。在这种情况下,最少能避免被暴力催收。如果其还继续使用暴力催收,那么以此录音证据可以直接向银保监会和相应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2.目前有些外包催收公司是有一定的谈判授权的,所以持卡人可以尝试先谈判一下方案。如果信用卡持有人提出的方案,对方不同意或坚决拒绝,那信用卡持卡人可以停止谈判,结束沟通,并告知对方已经录音。在之后可以选择接电话,也可以选择不接电话。等待外包催收流程结束,就可以直接接触银行信用卡工作人员了。
3.如果外包催收公司提出的方案,是可以被接受的。那么一定要求对方发来正式文本,电子文本也可以,将双方协议签署完毕才可以履行还款事宜。如果对方发的文本是外包公司签字盖章的,那可以要求外包公司再附上其同银行的正式授权委托书,并明确表达此方案是完全在授权内容之内,是代表银行进行签署。那么最佳方式是争取获得由银行签字盖章的协议书,这样可以避免未来再起波澜。
4.外包催收公司一般是在信用卡欠款逾期后一个月开始工作,经过多次催收后,大约会在三个月停止催收,并将此案件交还给银行信用卡中心。所以持卡人如果不愿意同外包催收公司进行谈判,那么可以等案件交付回银行之后再接触银行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但是在外包催收公司工作阶段,银行工作人员是不愿意进行直接接触,进行洽谈的。
5.过去很多外包催收公司使用各种手段,诱骗持有人进行部分还款,并许诺在还款之后给予优惠方案。但其实还完款之后推翻以前承诺,继续逼迫持卡人进行全额还款。其中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信用卡持有人没有将每次谈话进行有效录音。结果无法举证,导致维权失败。
现在正在严厉打击非法催收,所以只要持卡人提出正在录音,一般再不会有人敢做非法催收的事宜。同时哄骗持卡人的行为也会大为收敛。
最后再说下,持卡人在逾期后,是不可能达到银行的全部诉求的,双方都必须各退一步,才有可能达成协商。大家是平等的,慢慢谈,不用着急。
提醒一下大家在信用卡管理规定中,除了持卡人本人及担保人,银行及催收机构是不能再打第三方电话的,否则则视为违规催收,是可以进行有效举报的。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催收公司催收,当事人可否拒绝和催收公司谈,直接和总部谈?
催收公司催,当事人可否拒绝和催收公司谈,直接和总部谈?
谢邀!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关于
催收公司催,当事人可否拒绝和催收公司谈,直接和总部谈?
这个问题!
首先确认自己和第三方没有债权的直接关系。
你的债权方是银行或金融机构。
因银行债务逾期以后超过90天以后会委托给第三方来进行催款。
只是授权他们追讨这笔债务给债务人施压尽快把欠款还上。
跟催收人员谈判还款方案是否沟通比较流畅如果比较流畅,跟银行谈和第三方来谈其实都可以,但有了方案务必要跟客服核实真实性,录音保留自身权益。确认无误就没问题再还。如果态度极其恶劣的可以找你的债权方直接沟通告知只会跟你们谈还款方案,不接受第三方来谈。因债务关系跟第三方没有关系。
上述分析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如果能帮助到你希望点个赞,关注下:头条抖音(债务人生老韩)为你分析信用卡网贷实质性逾期会给自己造成那些影响?具体改怎样合理规划自己的债务问题交流。谢谢!
催收公司催收,当事人可否拒绝和催收公司谈,直接和总部谈?
一般银行1个月后转到催收公司,催收期限三个月,三个月内如果没有回款,或者没有与欠款人达成书面协议,那么将会流入下一家催收公司,期限也是三个月,以此类推,每家公司催收期限到了之后都得将催收的内容和结果以文字和录音的方式打包传送到银行,银行有质检部门会抽查是否有违规。一般一年之后将转为核销案件,重复委托给专门处理核销案件的公司,比如湖南永雄等等。
在催收公司催债期间,信用卡部门基本上是不受理客户自己来协商的,第一,信用卡部人手不够,甚至有的银行没有催收部门。第二,银行已经花钱给催收公司了,客户不管通过任何方式还款,都是会给催收公司算业绩的,这也是催收公司的一大收入,很多客户催收公司压根没有联系到人,但客户自己还款,催收员和催收公司依然有收入。第三,即使客户打信用卡客服需要还款,客服也是记录之后转给催收公司进行协商,大部分的信用卡催收公司是可以和借款人协商还款,并做出减免的,具体得看银行政策,而且一般催收公司很愿意给借款人减免,甚至有的催收员会帮客户做假资料用来通过减免。毕竟减免后债务人就会还款,一般减免之后三个月左右征信上才会显示结清,因为银行对于减免账户也是要层层上报。
还有一点,目前借款人和催收公司矛盾激化比较严重,而银行确是站在催收公司一方的,借款人的多次无效投诉很容易换来银行方的诉讼或者报案处理。部分商业银行,例如招商中信等等,催收公司会根据佣金主动找信用卡部门调取报案,配合报案,报案的费用由催收公司承担,一般为还款金额的8%-15%.具体费用得看催收公司和当地公安的私下协议,一般公安接手后大部分还完钱就没事了,如果是卡部直接找的经侦接手的话比较麻烦,目前一二线城市这种情况很多,三线以下城市公安配合的很少。报案主要是根据外访后考量客户的还款能力以及银行给的佣金来衡量划不划算,一般情况下每月还款几块几十块钱这种情况是没用的,法律上也不支持的。上升到法律层次来讲,有的客户说每月还十块算还款意愿,实际中的案件来看,还款意愿需要综合客户的年龄,收入,总债务来换算。具体的比较复杂,可以百度几个案例看看。
那么欠款后怎么办呢?第一,先自己规划还款计划,催收电话可以隔一段时间接一次,文明交流,正常沟通,不搞失联。第二,和催收的正常谈还款计划,双方都同意,约到卡中心签署书面材料,盖章为准。第三,确定短时间还不上的话,建议不要和催收约见面,约到卡部也不行,很大概率被公安带走,相信很多卡友都经历过。第四,如果确定对方用不合法的方式催收,先投诉银行,一般会暂停催收,如果继续被暴力催收,投诉银监会。第五,如果正常的催收,比如一天电话不超两次,催收上门正常交流,那么没事别瞎投诉,多次判定无效投诉的情况下适得其反。第六,还款先后顺序依次为信用卡>银行贷款>上征信的贷款>不上征信的小贷网贷
信用卡是个好东西,大部分的人都从中得利,小部分人是创业失败欠款,但我观察过很多人都是过度提前消费造成的债务积压,总感觉额度是自己的存款一样日积月累债务爆发。
银行是盈利机构,不是慈善机构,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负债高收入低信用卡必然降额,所以告诫大家,切勿过度提前消费,额度是用来应急的,不是日常挥霍的。
有关融资或者逾期之类的问题可以关注我,私信帮忙分析下。
催收公司催收,当事人可否拒绝和催收公司谈,直接和总部谈?
可以拒绝,也是必须拒绝的,实际情况是你这边欠银行的钱,银行为了节约成本人力,外包出去,外包出去的业务,因为有利可图,这也就催生了催收公司。
为什么说是可以拒绝,必须拒绝呢!
首先先了解一下催收公司常用的手段:电话催收和短信催收,最具代表性的是电话轰炸和短信轰炸。其次是P图,无中生有严重影响个人的形象,增加心里压力。还有就是伪造律师函法院传票和机构上门,这个手段极容易对造成社交压力,让你拮据的生活增加社交压力。
看到这些手段,你这边还会和催收公司联系吗?
积极的和银行直接联系,表达自己的还款意愿,这个是很有必要的。像你担心的够不成银行的最低还款,达不到要求,这个就要向银行申请适合你的还款周期。
期间你担心会有法律责任,这个是可以分析的:一、你有还款意愿,够不成法律责任。你这边已经有还款意愿,够不成法律上的骗贷、诈骗,其次你这边又没有失踪,银行这边也不是联系不到你。最多是经济纠纷。另外,可以反过来想一下,银行这边法律起诉你,申请强制执行,这也达不到让你还款的目的,现在的你已经是负债累累,法院执行也没有实际意义。二、你这边需要根据你的实际收入情况,和银行方面联系,积极协商还款期限,这边银行一般也不会轻易让步的,银行给你的资金是有成本的,银行这边把你的业务外包给催收公司也是想给你压力,通过让你找亲朋好友,解决这个问题,毕竟银行也不想让你这个业务变成呆账死账。
其次你这边又牵扯到催收公司,催收公司接了这个业务,肯定是有利益需求的,很容易增加资金负担。所以碰到被催收,你这边也要积极应对,投诉的投诉,被催收期间保留被催收的证据,态度坚决,不和第三方瞎扯,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催收公司催收,当事人可否拒绝和催收公司谈,直接和总部谈?
这么多年执业生涯中,处理过很多类似的案件。也为几个催收公司做法律顾问(原深圳车公庙苍松大厦某催收公司以及宝安中粮商务中心某催收公司。这两个催收公司在深圳区域算比较有名的催收公司,大家可以详细了解下)。进入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以及经济下行趋势影响导致信用卡以及其他银行或非银机构的贷款出现大面积逾期,相信您也是遇到这样的问题。
还款出现问题都有合法的应对方法,我一向建议债务人不要触碰法律的红线。违法部分之外的,可以根据还款能力慢慢的来还,一方面保证自己和家庭有足够的生活资源,另外一方面要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早日跳出泥淖,迎接新的生活。
先确定自己的欠款类型- 首先确定是否欠款为信用卡。现阶段只有信用卡可以入刑,其余欠款均无须负担刑事责任。
- 如果信用卡单卡欠款本金不超过5万元,则无须担心。如果单卡超过5万元,抓紧还款到5万元以内。
- 除上述两点以外,其余的欠款均以民事诉讼方法解决,均无须过分担心。
一般断缴达到M3,即90天以后,机构会开始委托催收公司进行接管。国内普遍的金融机构在逾期30天以左右开始利用资产管理部进行催收,超过30天后会加大催收力度。银行类机构一般超过30天就委托催收公司清缴,非银机构往往90天之后才会递交催收公司。这个期间债务人基本没有议价能力,机构也断然不会答应免息、免罚金或分期之类的要求。
逾期90天到180天:可以提条件,但不要提前还逾期90天到180天这个阶段,基本你的资料已经被2-3个催收公司过手。一般机构与催收公司的协议约定了每个逾期客户他们负责的最长催收期限,这个期限一般是3个月。这个阶段往往催收公司态度很差,开始激怒你,采取短信轰炸、电话骚扰,甚至动用你借款时留下的线索去寻找你的弱点。这个阶段可以按兵不动,向其正常提条件即可。
催收公司也是做生意,往往他们的员工拿起电话就是凶神恶煞,放下电话回到家里也是好爸爸、好妈妈、好儿子、好女儿,对他们而言这只是一份工作。因此大可不必过于抵触催收人员,可以与其在电话里进行深度沟通。但是前提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要被他言语压制,不给条件就坚决不还钱。
逾期180天到360天:用技巧降低还款总额逾期180天后,对于银行机构以及非银机构,往往会采取两种处理态度:
- 银行类机构往往会委托催收机构与你商谈还款计划,免利息、免手续费、免罚金。这时候抓住这次机会,避免自己被起诉,而且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还本金不为过。这个时候甚至可以谈降低本金或将本金分为36期来还。抓住这次机会,商谈一个可以执行的月供,尽量按照这次商谈的结果进行还款,为自己的征信多做考虑和打算。
- 非银机构往往已经开始疯狂,将你列为坏账处理的板块。因此会不停的加大力度去骚扰你或者委派催收机构加大力度催收。这个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置之不理。非银机构在2019年以后不敢随便起诉借款人,因为这些机构的放款基本上来讲都会涉嫌违法违规,因此他们的催收可能讲话很难听,但是当做耳旁风即可。
超过360天或者有钱还款的时候,还款顺序很重要:
- 先还小额的信用卡,以还清为原则,还完一个再还另一个,切记不要雨露均沾。雨露均沾会造成征信一样有问题却永远都还不完。
- 还完信用卡再还其他的消费类贷款,先还银行的消费类贷款,然后再还非银行机构的。银行的贷款上征信,优先处理。其他小贷公司的贷款不管是否上征信,均排到后面。
- P2P类的公司先不还。这类型公司往往都因为集资诈骗的问题造成资金流断裂。因此可能这类型公司会很快倒闭,你撑到公司倒闭后就基本可以不还了。(除了被国家列入逃废债计划的公司,这些公司重点对待。上征信的小额贷款也要重点对待)。
理性看待催收公司。催收公司员工同街边肯德基专卖店的员工一样都是输出服务。只不过服务的对象和类型不一样而已。因此以平常心对待催收即可。提出你的还款计划,根据时间节奏处理你的还款次序,争取最好的还款条件,根据我上面描述的你才可以尽快走出负债的困境。
做生意失败或其他原因借钱而影响到个人信用其实谁都不想,只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平常心应对。中国人讲究欠债还钱,抓紧努力赚钱还清该还的钱,这样内心才会安定。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得到你!
催收公司催收,当事人可否拒绝和催收公司谈,直接和总部谈?
作为一个银行信用卡外包催收从业者来讲,
1、信用卡分内催和外催,内催顾名思义就是银行内部进行催收,主要以通知为主,一般时间为一个月到三个月,外催就是委托催收公司进行催收,时间基本以催回来截止。
2、银行的客服和所谓的总部是不会和债务人协商谈判的,客服永远就会用一句话告诉你:一切以催收说的为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银行负责贷后管理的人少,而且人员变动比较大,加上这个债务已经打包给外包公司,外包公司基本能代替银行做一些决定。
3、外包公司是否合法,是否能替银行做决定。答案:目前在国内的催收公司基本都没有正式的催收牌照,但是老板们都是很聪明的,用某某科技有限公司,某某信息有限公司的名义,工商注册时经营范围涵盖催收类的项目。至于合不合法都懂的。但是银行的外包公司基本能代替银行做一些决定,比如说减免,分期。因为这些都是债务到了一定时期,银行为了处置不良资产提出来的政策,外包公司在催收时就能决定是否对你使用相应政策。所以和外包公司协商就基本等于和银行协商。
4、出现债务人赖账或者必要的时候外包公司是有义务协助银行进行报案或起诉的,我看到某银行和我们签订的协议上就明确的有这条。如果出现信用卡逾期一定要和催收好好协商,别以身尝试,举个例子:我有个客户宜昌的在外面欠了信用卡三十多万,在某银行欠了九万多,留在银行的信息全部失效了,后来经过外访组的外访联系到本人,本人态度极其恶劣,后经了解这个人有赌博的习惯,信用卡欠款和家里的负债基本都是赌博输的,后经过三个月两次有效通知催缴,本人拒不协商沟通还款。没办法,后面直接报案了,现在应该是被判了。
5、现在银行的催收是合规的,因为监管严,以前很多能用的手段都不能用了,但现在运用法律来制裁那些老赖是越来越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