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怕提现吗?

如题,为什么?

好弱智的问题!

支付宝怕提现吗?

可以很明确的回答:怕。

不只支付宝怕提现,大多数做“钱”生意的都怕,包括银行,也包括现在火的不行的共享单车押金等。至于原因,我们慢慢说。

支付宝里的钱可以分成几部分:

1、支付宝余额

很多人闹不清支付宝余额与余额宝的区别。余额宝可以理解成是支付宝推的一款货币基金,只不过在2013年6月开始有余额宝以来,支付宝都在不遗余力的力推,甚至推出一些支付宝余额自动转到余额宝等功能,让用户越来越分不清支付宝余额与余额宝了。随着第二支货币基金进入到支付宝,或者支付宝余额这个概念以后还会被强化。

在支付宝几年的力推之下,个人账户里的余额估计不多,但架不住量大呀。支付宝2016年实名制用户已达4.5亿,就算一个人在支付宝余额里落了1块钱,那加起来也是4.5个亿呢。

2、支付宝对公账户资金

不做天猫的人可能没太关注支付宝企业账号,企业账号对于资金的操作只有一个:提现。除了提现以外,像个人账号转账、支付、消费等功能一概没有。天猫商家只有提现这唯一的操作才能把支付宝账上的钱拿出来。但显然,不会有多少天猫店铺会每天提一次现吧?怎么着也会有一定周期,比如一周、半个月等等,再加上天猫的销售不断抢占淘宝。所以其实企业支付宝账上沉淀资金更多,对于天猫卖家来说,支付宝上有个万把千块钱没提现的还是比较普遍的。

3、余额宝

余额宝的规模那就更大了,在今年初的时候已经达到1.14万亿了,前几天支付宝出新规,每个人最多只能在余额宝存25万,也并没有导致余额宝规模下降,这些可都是支付宝自己能拿到的资金。

对于支付宝余额和企业支付宝沉淀资金,支付宝是否挪做他用或做一定的理财项目,坤鹏论不得而知,也不能无端猜测,但余额宝中的钱那绝对是投资出去了的。作为一个货币基金,怎么可能把钱全放在银行账上吃利息呢?

货币基金投资主要方向为短期货币工具(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内,平均期限120天),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信用等级较高)、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虽然都是短期,但不到期想退出,同样面临违约问题,少量还可以通过折价转让的方式处理,如果像余额宝这种1.14万亿规模,其他基金有心想接也消化不了。

4、为什么做“钱”生意的都怕挤兑

我们以商业银行的运作方式为例来看看为什么他们都怕挤兑。

商业银行从央行手里拿到100元钱,把这100元通过贷款投入市场,再从储户手里拿到100块钱存款后,会留20%也就是20块钱作为存款准备金,把剩下的80块钱放贷出去。假设贷出去的这80元钱又以存款的形式回到银行,银行同样会留下20%即16块钱作为存款准备金,把剩下的64块钱再放贷出去,以此类推。所以基本上央行每发行100元基础货币,市场上就会多出几倍的钱,这个算法大致可以用基金货币/存款准备金率来计算,目前央行存款准备金率是19.5%,我们简单点当20%计算,100元/20%=500元,也就是说,央行每发行100元基础货币,市场上经过银行存贷等操作以后,就会多出500元,这就是资金杠杆。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家都跑去银行取钱,你想银行会有这么多钱么?

显然没有呀。

那支付宝里的钱,有没有用资金杠杆呢?一般情况下,与“钱”相关的生意都会用到资金杠杆,只要用杠杆一都怕挤兑,所谓的挤兑,就是集中大面积提现。支付宝显然也怕这种提现。

支付宝怕提现吗?

可以很明确回答:怕。 不只支付宝怕提现,大多数做“钱”生意的都怕,包括银行,也包括现在火的不行的共享单车押金等。

支付宝怕提现吗?

支付宝中的资金分为三部分,不同部分支付宝的重视程度不同。一是余额里面的钱,央行规定为备付金。二是支付宝APP中,余额宝里面的钱,这部分钱一般投在货币市场,风险低收益低,支付宝赚取买卖手续费。三是买卖基金里面的钱,投向一般是股市债券,支付宝赚取你买卖资金的手续费。

首先,存在支付宝余额里面的钱,即“备付金”,为了安全起见,央行规定必须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备付金专用账户,没有多少利息收入,所以支付宝一般不怕提现。而且,你如果提现的话,支付宝会收取千分之一的手续费,相当于给支付宝创收了,所以支付宝更不怎么担心了。

其次,而在支付宝APP里面的余额宝,主要买卖货币市场资金,支付宝赚取买卖手续费,目前,余额宝中的货币市场基金存量是全国最大的,所以,这个算是支付宝盈利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对于这一块的资金,支付宝还是比较担心提现的。

最后,买卖基金的钱。基金买卖手续费是支付宝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盈利增长点,目前行业内竞争非常激烈,也是支付宝比较关心的,它不希望你提现,更希望你频繁的买卖基金。

支付宝怕提现吗?

觉得不怕。存取自由啊!若是怕提现,谁还去存呢?估计是提现不怕,挤兑就麻烦了!若是在一定的时间段里,许多的人都是去提现,那麻烦就要大一些的。银行也是一样的啊!

支付宝怕提现吗?

不怕,实名制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