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农村红白事,导致村民矛盾频生,到底是办还是不办?

身为一个农村人,疫情对我们村的适婚青年影响真的特别大!我堂弟今年26岁了,之前由于参军,一直没有对象,再加上本来人就比较内向,全靠相亲促成自己的婚姻。去年由于疫情没有人介绍,今年元旦的时候就已经回来了,一直到现在,村子里的广播天天播放着禁止走动聚堆,一样是没有人介绍,真的是特别的尴尬!

其实不光是相亲这种情况,村子里的红白喜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村子里的老人去世,按照我们村子里之前的习俗,亲戚朋友都要过来举办丧礼,而现在只能是一家人草草的为老人下葬!显得似乎有些凄凉!而对于结婚的宴请,有多少人因为疫情而推迟耽误。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样?在我们老家,适婚青年结婚之前要进行看日子,我们这边俗称“看好”!更据新人的生辰八字进行计算,挑选最吉祥的一天,也预示着新婚青年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一帆风顺!但是疫情的出现,让多少人没有按照之前的确定好的结婚日子办事,给多少新人留下终身的遗憾!甚至让很多即将结婚的青年产生矛盾,最后导致婚礼没能正常举办!

其实因为疫情导致很多家庭的红白喜事发生变化,那么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到底该不该办呢?我认为最好不办,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第一:疫情面前,任何事情都要让步。毕竟这不是一件小事,这关乎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目前疫情处于十分狡猾的状态,无症状感染者普遍存在。更让人害怕的是,虽然目前我们可以治愈确诊者,但是由于认识的具象性,没有人敢保证治愈者能够痊愈,并不留下任何后遗症。恰恰相反的是,在对之前武汉确诊者的走访调查中,治愈后会出现全身乏力的情况,身体各方面机制存在很大的减弱,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很可能出现生殖系统损坏的情况,最后导致不孕不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最好不要聚堆办事!

第二:现在面临着春节假期,很多人都从外地赶了回来,我们不敢保证他们是否健康,虽然有七天有效的核算检测报告,但是在现在的病例中,有很多人甚至检测七八次才被确诊,所以简单的一次检测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安全。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大办婚礼,大办丧事,将会是特别的危险。况且在举办活动的时候,人员比较复杂,再加上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哪怕是一个人已经被感染,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并且在吃饭的时候,在我们农村都是共同坐在一个桌子上,不带口罩,吃饭期间大家共用一个餐盘,间接的与口腔接触,所以这个时候举办活动真的是太危险了!

第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一次河北疫情的复燃,有百分之七十的确诊者来自于农村,这也间接的说明农村在于疫情防控方面存在漏洞。也确实如此,就拿去年武汉疫情来说吧!我们这边进行封村管理,虽然外来人员进不来村子里,但是村民在村子里面走动是非常自由的,说是封村,在农村总会有不自觉的民众在走动!

特别是今年,相关专业确定,随着疫情的变异,现在确定出现“环境传人”的情况,试想一下多么的恐怖!如果农村村民再来回走动,并且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将会是特别的危险。

其实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能搞特殊,虽然很多红事白事可能会被推迟,但是也是为自己负责,为村民负责。我们村子里有一个最近一段时间结婚,办婚宴。整个村子的村民都特别反感!因为新娘是外地人,结婚当天新娘家也来了很多送亲的亲戚朋友,这让整个村子都忧心忡忡!

为了对自己负责,为了对自己的亲人负责,为了对整个村子负责。这段时间大家都体谅一下,实在需要办的活动,最好简单化。我相信有了大家共同的努力,来年春天一定会春光明媚,一切回归正常!

疫情之下的农村红白事,导致村民矛盾频生,到底是办还是不办?

红事还好说,很多都推后了;但白事确实引发了很多矛盾!

一、红事

在农村,原本在腊月里结婚的很多,因为年轻人一年都在外打工,腊月里结婚一来攒了点钱,二来顺便把年过了,接完婚趁着过年把亲戚都拜访了,新女婿新媳妇认了亲戚的门。

再说了,腊月里结婚确实热闹,平时以前空荡荡的村里人都回来了,谁家结婚,村里有一半人去帮忙全村都跟着热闹好几天……唉,怀念啊!

其实老百姓对冬季疫情爆发早有心里准备,都担心着疫情反扑,很多人的婚期也没提前确定大邀亲朋。现在疫情形式严峻,很多地方取消大型聚餐活动,原本打算冬月腊月结婚的大部分都推后了,观望疫情的发展再来确定婚期!

当然,婚期不确定也会让有些人很忧虑,家长们会担心子女婚事出现变故,尤其是通过相亲介绍认识的情侣们,恋爱感情基础会稍逊于自由恋爱(当然不是全部,是有这样情况存在),再说现在社会“狼多肉少”、“劈腿”也多,农村孩子娶个媳妇不容易啊,一日不结婚家长们操不完的心。

像我们这边,很多人就先举行一个订婚仪式,两家家长、家里至亲、还有媒人参加,先把婚定了,彩礼钱送过去,这样双方心里就都踏实多了。

所以红事受疫情影响引发的矛盾稍微少一些。

二、白事

冬季天气变冷,容易引发感冒及支气管疾病,老人抵抗力弱,很多老人会在冬季去世,但白事没办法推迟啊,怎么样都得举办啊,所以容易与疫情管控引发矛盾,原因大概如下:

第一、亲戚朋友会来吊唁,家里有人去世,必须得告知大家啊,虽然疫情当前,本家也会告知“非必要不要亲自前来”,但“人死为大”,哪怕生前来往不是很密切,很多亲友都会愿意来送最后一程,感叹人生如烟、回忆与故人的点点滴滴、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一生的执着又是为了什么呢?长叹一声……

但亲友们到了村口,被村委会工作人员劝阻,悲痛的情绪有可能借口“人死为大”借机发泄出来,从而导致与工作人员发生矛盾,本家也很难佛了亲友们一片心意,从而又引发本家与工作人员的矛盾。

第二、我国的丧葬文化丰富浓厚,尤其在我们农村,各地都有自己的丧葬风俗,比如请和尚道人诵经超度、唢呐班子吹几天等等,这些风俗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些要是都取消了,子女们会觉得“不孝”,所以很难取消。

第三、农村更重视在葬礼中体现“孝道”,不管老人活着的时候孝不孝顺,但死后一定要办一个像样的葬礼,不然就有可能在村里落下“不孝”的名声,所以村干部劝说“从简”办白事,会让当事人很难接受。

第四、村里内部很难做到不聚集啊,在我国几乎所有农村,遇到这种事,村里人都是主动帮忙料理后事,本家孝子拿钱出来,剩下的事全靠村里人办了,一个村的凝聚力也在白事上更为显现,这样的互帮互助让村里人变得更加团结,这也是我们深爱农村老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所以白事会与村委会疫情管控引发较多矛盾。

但是政策既然制定了,就得执行啊,但白事还得办,村委会的工作也难干啊,一般没有发生疫情的地方,村委会也会在允许范围了进行通融,双方各让一步,当事人尽量简化、缩短葬礼日期;疫情严重的地方;但是已经有疫情确诊的地区,葬礼必须严格按照政府要求进行,容不得半点含糊。

疫情特殊时期,难免出现“寒酸”葬礼,不如让我们在大家都活着的时候,好好爱家人,珍惜与家人相伴的每一分钟吧!

疫情之下的农村红白事,导致村民矛盾频生,到底是办还是不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联防联控期间或者是春运结束后的联防工作新调整下的未来,都必须始终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政策,严禁大操大办是一项长期的管控工作,对违规操办的必须坚决查处,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常态化管控工作。

疫情之下的农村红白事,导致村民矛盾频生,到底是办还是不办?

习惯成自然,慢慢形成规矩就好了。别管咋说,疫情之下不宜扎堆、聚集。

疫情之下的农村红白事,导致村民矛盾频生,到底是办还是不办?

有啥茅盾 我倒是觉得这样挺好 间接刹住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 一直这样下去才好呢

疫情之下的农村红白事,导致村民矛盾频生,到底是办还是不办?

红事缓办、白事儿简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