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成绩好的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你同意吗?
虽然老师的教育对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起不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老师的教育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是老师,家长,学生自身和所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老师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作用与意义:
老师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人把老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花朵,就是这样的原因,花朵在成长中有什么粗叶烂枝,园丁给予及时的修剪,以便于更加茁壮的成长。老师就像明灯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一个优秀的老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快速的记住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以便学生顺利的通过各种考试,获取回家承认的相关证书。
家长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意义和作用:
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的作用也非同小可的。家庭教育好的学生,性格更温顺,平常更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更好的接受教育。其实有时候孩子在家庭与父母的交流,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家庭教育,他们懂得了人情世故,懂得了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所应该使用的解决方式。有心人可以发现,父母学历高的孩子从小开始就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就是因为在平常家庭的交谈中,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接受家庭给予的教育,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考试中,有着更加丰富的做题思维。
学生自身的作用:
其实学生自身的原因对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起到的作用却远远大于老师和家长的作用。学生作为接受知识文化的主体,他要是主动去学习,即使老师和家长放手不管,他们一样可以想尽办法学习,成绩一样可以很优秀。假如他们不学,即使家长天天看着,请大学教授来教育,他一样油盐不进,成绩还是一塌糊涂。学生自身的聪明程度也对学习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是不大的,无论一个学生的智商再低,但是“笨鸟先飞”,只要本身愿意学习,也一样可以成绩优秀。
身边的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针对一个学生的学习,其实环境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假如孩子天天待在一个全是学渣的班级内,即使他再想学习,班级乱哄哄的,根本听不到老师的讲课,他一样学习成绩不会太好。有时候即使在这种环境中不同流合污坚持去学习,但是由于身边没有可以竞争的对象,一样使学生很难大幅度进步。古有“孟母三迁”就充分说明了身边环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老师对学生成绩确实有一点的影响,但却不是决定性的。但是如果说“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也是不正确的。毕竟老师们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向,传授了学生学习的内容,监督了学生学习的进度。所以我们首先得肯定老师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性,其实再认识到其他因素对孩子成绩的好坏的影响。
有人说:成绩好的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你同意吗?
说成绩好的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人,思维有问题,如此轻易下结论那不是太片面了嘛。因此,我不同意这句话的观点,那怎样评价这种观点呢?下面我说说我的看法。
老师教授的都是课本基础知识,每一个学生都要上这共同课。不管成绩好与差,所有的学生都得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老师讲的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没有这基础知识打好地基,再聪明的学生恐怕也很难靠自学提高成绩,因为你要知道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最初可是需要老师认真去教的啊,只是后来有些孩子学习能力强,悟性好,越学越轻松,通过预习就能把课上讲的知识弄懂,但这也离不开老师的课堂讲。因为老师还要进行拓展讲解,这些内容家长是教不来的,孩子自己预习也很难触及到。
老师不仅要教课,还要培养孩子们的思想品德,绝不能否认老师的育人职能。若问现在孩子们的思想品德培养靠谁来完成?懂家庭教育的家长可能会说,四分之三靠家长,四分之一靠学校老师。如果这样说倒也说得过去,至少家长在真正用心去教育孩子。但是对于那些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来说,恐怕只是在做衣食父母,根本没有家庭教育可言,因此,就只好靠老师去对孩子德育了。而成绩好的孩子自然也一样,尽管可能老师只做到那四分之一德育功能,但那也是老师的真正付出。
不能因为孩子学习能力强,就否认老师的功劳,优秀学生也需要学习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来讲,脱离开班级集体或者学校集体,他自然就成了落单的孤燕,根本没有办法去评价优秀或普通。唯有放在群体中才能比较出好与差,而恰是孩子在集体中能发现自己比大多数人有学业成绩的优势,自然就会拥有更多自信。而对老师们来讲,对成绩出色的学生给予方方面面的照顾,这是家长所不能替代的,如优秀学生当班干部,坐在前排,老师经常表扬等,这都是给优秀学生的助推剂。
结束语:不管是老师也好,家长也罢,都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导师。如果一个孩子有优秀的父母,再有优秀的教师,在家校共同努力配合下,一定能把一个孩子教育好,让这个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此,家长和老师都有功劳,绝不能抹杀老师们的辛苦付出。
有人说:成绩好的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你同意吗?
这个论断是片面的。
第一,好学生虽然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都属于那种自控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但是并不是说这样的孩子就不需要老师指导指引和教育。也不是说老师的指导和指引对这样的孩子就不起作用。
第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不单单只是给孩子传授知识,还有对孩子的价值取向,意志品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责任担当,团结协作,做人做事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学习好也罢,差也罢,都离不开老师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引导。
第三、之所以有人会这样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学习决定性因素是孩子的自主能动性,教师起到的作用只是一个引领和指导,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说学习好的孩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我国在各个领域都有尖端人才,先不说这些尖端人才的求学和成长过程,就说他们当初从事某个领域的研发和开拓时,哪一个背后不需要一个导师进行指导引领?
如果按照这个论断的话,这些各个领域的尖端人才都是自己成才的,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这样吗?这显然是片面极端的论述。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领是多方面的,有可能一句话,一个指引方向,就会改变孩子的整个人生。怎么能够说好学生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呢?
哪一个卓越人才敢说他的求学成长经历中,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上学的时候是不是好学生?
他曾在回忆录中写到,他的一生之中有17位人对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父亲 钱家治——写文言文
母亲 章兰娟——爱花草
小学老师 于士俭——广泛求知,写字
中学老师
董鲁安(于力)——国文,思想革命 俞君适——生物学
高希舜——绘画、美术、音乐
李士博——矿物学(十级硬度)
王鹤清——化学(原子价)
傅仲孙——几何(数学理论)
林砺儒——伦理学(社会发展)
大学老师
钟兆琳——电机工程(理论与实际)
陈石英——热力学(理论与实际)
预备留美
王助——经验设计
留美
Theodore von Karman(冯·卡门)
归国后 毛泽东 周恩来 聂荣臻
除父母和新中国的领袖之外,其余12人都是钱学森的老师。
除留学美国时的博士生导师冯·卡门之外,名单之中有小学老师1位、大学老师3位,而中学老师占了7位!
足见中学教育给予钱学森的影响之深刻。
我们从伟大科学家身上来印证这个论断,这个论断还成立吗?
有人说:成绩好的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你同意吗?
有人说:成绩好的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这句话把学生的“学”绝对化了。其实“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神童也得老师的引导,只不过神童一点即通而已,需要特殊老师的引导。比如,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韩愈《师说》里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等,他们都承认老师的作用。
再说了,神童是人类智力的特殊而罕见的个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指学校里受教育普通学生群体,所以“成绩好”的学生与老师的教育密切相关。
按学习成绩分类,学生还可以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等。优等生一般占比学生的三分之一,综合起来也是个不小的群体,不属于罕见之个体。老师的重点服务对象一般不指神童。优等生普遍受到老师的善待和喜爱,原因是优等生与神童思维相似,一般领悟较快,不需要老师花太多的工夫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老师既有乐趣,又有成就感。但越是聪明的学生,越需要知识丰富的老师。据材料说,某地方有一个聪明的学生,对老师教的不满足,经常给老师提许多新鲜的问题。老师只好不停地寻求答案,不多时可累倒下了。中等生需老师下工夫很多,才有收获。学困生,即使老师下了工夫,也收效甚微。
事实作证,除非你没进过学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老师的“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人说:成绩好的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你同意吗?
有人说成绩好的孩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我不同意!
表现好的孩子也必须老师领进门,经过老师的多次打磨才变的更优秀孩子上一年级,学校进行了分班,跟据学前考查,男女好差尽量答配合理,分在同一个班,由同一个老师教,为什么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与孩子的智力,方法,态度,习惯和自律有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学生离开了学校,好学生和差学生回学校看望老师的多?
一个班有七十多个学生,四分之一好的,四分之一差的,一般学生占四分之二。
这一半德智体美劳表现一般的学生从不惹事生非,老师教他多长时间也没有找他谈过话,没有家访,没有和家长联系。老师就给他们批阅过作业……!老师最费心的是好学生和差学生。
老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也只能在不同的起点上进行不管好学生和差学生都是孩子,老师都爱他们,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训练。孩子就是孩子,他的自律性都很差,好学生之所以成为好学生,是老师一次次谈心,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就像一件艺术品,经过老师的多次修改和打磨,他才变的价值连城。老师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
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差生。差生决定教育事业的成败,更需要老师的爱心,老师要从生活,学习,思想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一点一点地进步!
好学生就像一棵小树,从小老师给他培土,浇水,抓虫,他才能健康成长。他就像一件艺术品,经过老师一次次地打磨,他才成了价值连城的宝贝!没有老师,他只能是埋在地下的一块矿石!
有人说:成绩好的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你同意吗?
“成绩好的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很别扭,但也绝非没道理。至少,老师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所付出的精力,与学生成绩还真不一定成正比。
老师们经常讲:越是优秀的学生,老师操心越少!
因为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思想态度端正,学习习惯好,能积极主动完成老师所布置的所有学习任务。
因此,老师平时在这些优秀学生身上所付出的教育和辅导时间相对要少得多。而这些学生之所以能一直保持成绩优秀,基本上就凭自己上课和平时的自觉性。
如果不计算老师正常上课(上班)时间,那么,可以说,成绩好的学生还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老师们当中还流行这样一个说法:
能考上的那些学生,即使老师不管,他也能考上;考不上学校的那些学生,即使老师不吃不睡地陪着他也枉然;至于那些能上能下的中等学生,老师多些关注,他就多份升学的希望!
“三味”参加过很多届的“毕业班工作会”,在“唯分数论英雄”、“唯升学率论成败”的应试教育不变的形势下,无论学校还是班级或是老师,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工作思路:
“保尖子,抓中等,稳差生。”
保尖子,主要是提高尖子生训练的难度和量度;
抓中等,主要帮中等生查漏补差,老师花时间和精力最多;
稳差生,就是要杜绝差生违纪捣乱,严防干扰有望升学学生的学习。
曾经有个高中重点班,高三时才分的班,高考中该班半多学生上了一本。于是该班主任在老师中吹嘘说,这是他的功劳。于是,有老师听不下去了,回应他说:
“还有初中老师、小学老师、以及父母和学生自己的功劳哦。”
各位说说,这位老师的回应有道理吗?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