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年却大惊?
赵云武功强悍,战斗力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所以面对姜维会大惊,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打不赢姜维,就书中描写来看,姜维的战斗力还是不如赵云的!
三国演义中,赵云是一员超级猛将,身为五虎上将之一的他,一生罕见敌手,长坂坡一战孤身闯曹营,连续斩杀五十余员曹魏猛将,令人大惊,以至于后来曹军只要一听到赵云的名字,就只能纷纷退让,不敢再和赵云硬拼。汉水之战,强如张郃与徐晃,面对赵云,都不敢前去围攻,可见赵云实力是多么的强悍,给人的压力是多么的大!可是赵云既然这么强,长坂坡之战时,面对数万曹军,他都非常镇定,没有一丝惧意,为何面对少年姜维时,他却大惊?他惊讶的是什么?难不成彼时的赵云真的打不赢姜维?
姜维大战赵云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命赵云为先锋,结果赵云在和夏侯楙的作战中遭到埋伏,差点中计身亡,幸亏张苞关兴二人及时前来相救,最终三人合力击败了夏侯楙,并将夏侯楙追至南安城。由于南安城墙高大,防守严密,所以赵云三人连续围攻几天,都没能拿下南安城,只能请诸葛亮前来相助。诸葛亮一来,自然是轻松的攻下了南安城,接着诸葛亮就准备开始攻略天水郡了。诸葛亮用兵,向来是非常讲究谋略的,所以这一次他准备先用计骗出天水郡的守军,然后让赵云去偷袭天水城。
天水郡太守马遵本来已经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准备派兵去救援南安郡的夏侯楙,但姜维站出来阻止了。姜维认为,这一切乃是诸葛亮的计谋,并成功的说服了太守马遵。当马遵已经决定不派兵出去后,其实天水郡就算是守住了,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士兵防守,诸葛亮强攻很难攻下。不过姜维对此并不满足,他还想扩大战果,彻底击败甚至俘虏诸葛亮。
原文:姜维献计于马遵曰:“此郡后必有伏兵,某愿请五千军伏于要路。太守先遣来人回报,随后发兵出城,不可远去,止行三十里便回,但看火起为号,前后夹攻,伏兵可胜也。如诸葛亮自在此处,必被某所擒矣。”遵用其计。
太守马遵按照姜维的计划,发兵出城,营造出空城的假象,引诱诸葛亮攻击。而诸葛亮这边,见天水守军果然中计,于是派出赵云前来进攻。赵云到达天水城下时,准备劝降,天水守军却取笑赵云中计,于是赵云大怒攻城。然而就在他们准备攻城时,姜维伏兵尽出,赵云被迫先去迎战姜维。
原文:子龙跃马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子龙大惊,暗思:“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斗之间,两路军夹攻将来,乃是马遵、梁虔。子龙首尾不能相顾,大败亏输。子龙冲开路,引败兵奔走,姜维赶来。
从原文来看,赵云和姜维只不过大战了数个回合便心中大惊,令人非常奇怪。赵云到底在惊讶什么呢?难不成真的打不赢姜维?实际上并非如此,纵观赵云一生的作战,哪有几个回合就能让他感到压力的?再说了,姜维“精神倍长”的这个状态,可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在演义中,一旦一个人出现了精神倍长,就说明这个人已经快要打到弹尽粮绝的状态了。就好比我们跑步,当快要到达终点时,我们总会爆发出最后一丝力气,使得自己的速度更快一分。演义中的“精神倍长”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葭萌关之战,张飞和马超大战,两人大战了两百回合,最终双方都出现了“精神倍长”的状态,可见他俩都快达到弹尽粮绝的地步了,都在拼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
襄樊之战,庞德和关羽大战,两人打了一百回合,出现了“精神倍长”的状态,可见他们也是到达了这种状态。
从演义中来看,两个人大战,一般都是要打到最后关头,才会出现“精神倍长”的状态,而姜维和赵云只不过交手几个回合,便出现了“精神倍长”的状态,这岂不是就说明姜维其实打不赢赵云?才打几个回合,就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这总不能说姜维比赵云更厉害吧?要是随便换一个高手,比如许褚,和赵云拼个三四十回合,那也是非常轻松的啊,不会出现“精神倍长”的状态。所以说,赵云吃惊,并不是因为武功不敌姜维,事实上,赵云的武功还是足以压制姜维的!
那么赵云究竟为何要吃惊呢?实际上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赵云吃惊于魏国人才太多
赵云是顶尖高手,姜维打不过他,但赵云对于遇见姜维这么一个敌人,还是感到非常吃惊的。赵云吃惊的是,魏国人才竟然这么多,这么偏的地方都能遇到姜维这种高手,要是去往魏国的核心地带,那高手得有多少?
原文:子龙大惊,暗思:“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
赵云本以为打偏远的天水郡,应该很好打,哪知道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高手,这让赵云非常吃惊。最近几年来,不光是蜀汉名将去世了很多,就连曹魏那边,高手凋零的速度也是非常快。当年我们熟知的猛将,老的老死的死,而年轻一辈中,似乎并没有多少战斗力很强的猛将。尤其是蜀汉,夷陵一战后,蜀汉人才锐减,年轻一辈功夫稍微好一点的也就张苞和关兴,赵云以为魏国也会是这种情况,哪知道在偏远的天水郡却碰到了姜维,这岂能不让人惊讶?
天水一个小将都有这么强悍的战力,那魏国其他地方的小将呢?以后等他们成长起来,那得多么可怕,这对蜀汉是多么大的威胁啊!说白了,赵云吃惊,是吃惊在魏国的高手竟然这么多,再对比一下蜀汉的后继乏人,不由得不惊叹。
二、赵云吃惊姜维竟然能识破诸葛亮的计谋
五虎上将中,赵云应该是最听诸葛亮话的人,也应该是最崇拜诸葛亮的人。在赵云看来,诸葛亮神机妙算,基本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好,可谓是多智近妖。赤壁之战,在为周瑜借得东风后,诸葛亮让赵云率军前来接应,以防万一,结果果然发现了东吴的追兵,这让赵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的捉拿张任、接应刘备、擒获孟获等种种战事,都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令赵云大为敬佩。
在攻打南安郡时,诸葛亮就布好了局,诱骗天水郡守军出城,让赵云出兵偷袭天水,可以说诸葛亮的这个计划是非常完美的,基本没人能看破这个计谋,赵云对此也是胸有成竹的,相信按照诸葛亮的计谋来实施,一定可以顺利的拿下天水。哪知道现在突然杀出一个少年猛将,竟然直接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而且这个少年猛将还设计伏击了赵云等人,这更让赵云惊讶,没想到在这么个偏远的地方,竟然有人能够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还顺势用计反击,真是稀奇事。
在此之前,诸葛亮基本是罕见败绩,很少有人能够识破他的计谋,现在他的计谋却被一个少年猛将识破,这还得了?等以后这个少年成长起来,那势必是蜀汉的大敌啊!
原文:子龙回到大寨,见孔明,说中了姜维之计。孔明惊问曰:“何等之人,识吾玄机也?”
事实上,就算是诸葛亮,也被这件事情惊到了。你说要是司马懿、陆逊那种顶尖人才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那还比较好理解,毕竟他们也确实是厉害。可现在一个偏僻边镇的少年,竟然能够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并且还能将计就计,做出反击,这如何能让人不惊讶?最终,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前往天水查探,却又一次遭到姜维的伏击,这一下诸葛亮算是彻底服气了,为了不给魏国留下这么厉害的一个帮手,诸葛亮决定,活捉姜维,把姜维收入麾下,让他为蜀汉效力!
三、赵云惊讶于自己真的老了
在北伐出征之前,其实诸葛亮是没打算让赵云当先锋的,因为赵云确实老了,这种年纪的人并不适合亲临一线战场了,但赵云并不服老!刘备时期,他就没有多少建功立业、亲上战场的机会,现在遇到一次大的战争,怎么能没有他赵云的一席之地?
原文:忽帐下一老将厉声而进曰:“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众视之,乃常山赵子龙也。……子龙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
最终,在赵云的“威胁”下,诸葛亮只能让赵云做了先锋。然而赵云出征的第一战,就被夏侯楙给打了伏击,被围困于凤鸣山中,发出了如下感慨。
原文:子龙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赵云一生,又不是没有遭到过围攻,长坂坡时,他是多么的勇猛,数万曹军也拿他没办法,但是凤鸣山之战中,无论赵云怎么率军冲杀,就是冲不出去,最终他只能无奈的感叹,看来自己是真的老了。万幸的是张苞和关兴率军杀来,成功的救下了赵云,并将夏侯楙赶到了南安城。随着战斗的胜利,赵云的自信心也逐渐恢复,认为自己并没有老,于是参加了偷袭天水郡这一战。可是在天水城下,赵云却遇到了姜维。
在赵云看来,姜维只是一个少年将军,他应该能够很快地解决姜维,然而事实却是赵云短期内拿不下姜维,于是赵云心中大惊,难不成自己真的老了?凤鸣山之战,自己面对围攻冲杀不出去,没有了当年的雄风。现在面对一个少年,自己短期内也拿不下,难不成真的老了?所以说,此时赵云的惊,也是在惊讶于自己的岁数大了,实力衰退了,竟然拿不下一个少年了!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赵云在长坂坡面对数万曹军毫无惧色,却在面对少年姜维时大惊,这里面赵云惊的并不是自己打不赢姜维,而是惊讶于自己真的老了,短期内拿不下一个少年;惊讶于魏国人才这么多,一个这么偏的边镇竟然有功夫如此高的好手;惊讶于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竟然能够识破诸葛亮的计谋!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姜维必将是蜀汉的大敌,蜀汉也不一定能够彻底击败曹魏,这如何能不让人心惊?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年却大惊?
老将赵云与少年姜维的确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相遇相识的,但恐怕没有出现赵云一见姜维就大吃一惊的情况。
首先看一下诸葛亮北伐的情况,再说赵云与姜维那点事吧。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命赵云、邓芝为疑军,出箕谷迷惑曹军。诸葛亮率领大军屯聚祁山,号令严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闻风而反叛曹魏,响应诸葛亮。
这就是说,曹魏还没有与诸葛亮交战,三郡就投降了。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诸葛亮北伐时,天水郡参军姜维与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跟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由于蜀军到来,各县纷纷响应,马遵就怀疑姜维等人存有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跟随郭淮逃亡上邽,姜维不得已而投降了诸葛亮。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后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从诸葛亮对姜维的封赏及任命,可以看出,对其非常器重。姜维投降后并没有多少功绩,就被封为亭侯,这很特殊。
这难道是赵云大吃一惊的原因吗?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升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
从赵云跟随刘备,到被刘禅封为亭侯,赵云可谓身经百战,两扶幼主、克定祸乱,屡立奇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就算从官渡之战后算起,赵云也已经跟随刘备二十多年了。九死一生才混了个亭侯,还是刘禅封赏的。
姜维刚刚投降了诸葛亮,寸功未立,就被封为亭侯,这的确令人大吃一惊。
如果真如题主所言,或者如《三国演义》所说,赵云一见姜维就大吃一惊,恐怕还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吧。
不管演义说得多么热闹,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与姜维有任何交锋的情况,也就不能以此作为赵云吃惊的原因依据。
除此以外,豹眼也看不出赵云为何吃惊。
从诸葛亮死后,姜维逐步主宰了蜀汉的军事大权,继承诸葛亮的衣钵,坚持北伐。但从姜维北伐的成就来看,的确也很不咋地。特别是与魏将邓艾交战来看,几无胜绩。
难道说赵云看出了姜维并没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而诸葛亮却大加赞赏,赵云为此而吃惊吗?
一切都不得而知,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反正豹眼看不出赵云吃惊的原因。
至于演义所说的原因,无非就是提高姜维的声望,以此来佐证诸葛亮的识人用人之高明。但豹眼一向认为,老罗在画蛇添足,大有弄巧成拙的成分,这里就不多说了。
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年却大惊?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取南安、安定、天水三镇。诸葛亮率军先取了南安城,活捉夏侯懋,让蜀兵假扮魏兵,带着夏侯懋的书信,分别到安定、天水求救,等援军出城,诸葛亮计划一方面派军拦截,一方面派赵云和魏延各带兵五千,前去夺取天水、安定二城。安定太守中计,派军出城救援,安定城被魏延乘势攻取。赵云攻天水时,却发现天水军不但没去救援,反而在城外四面埋伏着等待赵云。赵云率军攻城不成,反受包围,没办法赵云只好率兵硬冲。这时城里闪出一位少年将军,直取赵云。赵云挺枪便刺,不想那少年将军枪法精妙,与赵云斗了几合,精神倍长。赵云大惊,只好收笼人马,奋力突围而去。为什么能让赵云大惊呢?原因有三:其一其人竟能识破军师妙计。诸葛亮自出山以来,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借荆州,取益州,夺汉中,平五路,征南中,可以说军师妙计计计奇妙,计计得成,罕有被识破。诸葛亮在赵云心目中,那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不想今天按丞相计来取城,竟被如此年轻少年识破,怎能不让赵云吃惊?其二少年武艺精湛,不惧赵云。自从出道以来,赵云罕逢敌手,与他对敌的敌将,都是战不几合,不是一枪被刺,就是顺手就擒,曾挑高览,败张郃,长坂坡在曹操万马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杀死曹军有名上将五十余员。赵云名满天下,就是张郃、徐晃双双遇上赵云,尚且心怯败逃,赵云威名,惊寒敌胆。今天这位少年遇到赵云,不但不逃,竟挺枪聚马,直取赵云。行家一接手,就知有没有。赵云和少年一交战,就感到了少年枪法精奇,交战了几合,少年竟精神倍长,这让本想几合就枪挑少年的赵云大吃一惊,知道短时难取胜,只好放弃率军突围而去。其三穷山僻壤出奇才。天水本是曹魏边塞之地,人少地僻,不是经济文化繁荣之地,竟能出现如此人物,怎能不让赵云吃惊?正是由于这三方面的意想不到,才让常胜将军赵子龙大吃一惊。
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年却大惊?
提起赵云,相对应的便是常胜将军,不败战神,长坂坡于千军万马之中,七进七出,如履平地。他在长坂坡,面对数万曹军,面无惧色,犹如战神降临,大杀四方,斩杀曹营五十余战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出入曹营千军马万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的赵云,为何面对一个少年将军却大惊呢?
在蜀军第一次北伐时,赵云虽然年迈,却不减当年之勇,向诸葛亮请命上战场。蜀军兵出祁山之后,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攻打天水郡。按照诸葛亮部署,将天水郡守军引出,由张翼和高翔负责半路劫杀,赵云带领五千精兵,负责攻城。
赵云自以为丞相诸葛亮之计得逞,到达天水城下时,大喊道:“我乃常山赵子龙是也,你们知道中计了吧,还是早早投降,献出城池,免遭杀身之祸。”令赵云惊讶的是,城墙上的守将梁绪不但没有听从自己的劝降,反而大笑道:“你们都中了参军姜维的计策了,可笑的是,还不知道,真是悲哀。”
赵云大怒,正要下令攻城,城内出来了一个少年将军,骑着战马,挺枪杀奔赵云而来。他就是梁绪口中所说的姜维姜伯约。赵云看到竟然还有人敢和自己动手,动手的还是一个少年将军,顿时大怒,准备教教他如何做人。
然而,赵云和这位少年将军大战数合,没有打败,姜维反而越战越勇,没有丝毫落败的迹象。赵云大,心中思考着:“没想到天水如此偏僻地方,还有如此人物。”赵云和眼前的少年将军打斗了一番,这才知道眼前之人,虽然岁数小,却不一般。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云恰待攻城,忽然喊声大震,四面火光冲天。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
赵云首先佩服这位少年将军的武功,竟然能和自己大战数合,不落下风,还越战越勇。因为赵云在三国24名将之中排第2,仅次于天下第一的吕布,自从吕布殒命白门楼后,能胜过赵云的几乎没有了,即使能和赵云战成平手的人也不多,一只手能数得过来。
大部分和赵云交过手的都非死即伤,很少有人能够在赵云的龙胆亮银枪下走过数合而不败。现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将军竟然能和赵云打成平手,精神备长,赵云焉能不惊讶。
其次,更令赵云大惊的是这位少年将军的谋略,竟然能够识破丞相诸葛亮的调虎离山之计。这才是令赵云最惊讶的地方。在赵云的眼里,军师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给自己三个锦囊保护主公刘备进入江东将孙权之妹娶来,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等。总之,赵云活这么大,还见过比诸葛亮更聪明的人。
现在,赵云在天水郡竟然遇到一个识破诸葛亮妙计之人,焉能不惊。此时,前不久出城的马遵、梁虔带兵杀回来了,和姜维联手夹击赵云。赵云首尾不能相顾,陷入危险之中。幸好张翼、高翔两路军及时赶到,接应赵云,安全撤离。
赵云回到大营之后,向诸葛亮复命,说明自己中了敌人埋伏。诸葛亮听了之后,也是大吃一惊,连忙询问道:“此人是谁,怎能识破我的妙计?”蜀军中有南安本地人介绍道:“刚刚赵将军说的就是天水人姜维,字伯约,父亲早亡,对母亲非常孝顺,文武双全,乃是当世的大豪杰。”赵云补充道:“这个少年将军姜维枪法出众,和别人不一样。”
诸葛亮听了本地人和赵云的介绍后,也感叹道:“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等人物。”诸葛亮自知蜀汉缺少姜维这样的人才,心中有了将其收为己用的心思。这才有了诸葛亮设下巧计,令姜维归顺蜀汉的后文。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赵云归见孔明,说中了敌人之计。孔明惊问曰:“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告曰:“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赵云又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
结语
虽然赵云身经百战,曾在长坂坡曹营之中七进七出,还顺利救出甘夫人及小阿斗,毫无畏惧。现在,他遇到少年将军姜维,却大吃一惊,惊讶这两点,第一惊讶姜维的枪法,第二惊讶姜维的谋略,竟然能识破丞相诸葛亮的妙计。
(本文纯属三国演义,与正史无关。)
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年却大惊?
对提问,我认为很多网友都已回答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赵云在三国演义中与曹军大战被围时,面无惧色!当时赵云正值年轻!也是被刘备重用!而后来赵云一直是被刘备利用,比起对关羽与张飞相比。虽然看似刘备亲近赵云,实际并不待见,似乎有点不放心!但历经百战。赵云功不可没!后来姜维的出现!赵云也老啦!孔明先生当然重用年轻有为的姜维。而且把重任全寄托在姜维身上!加之又特授计谋与姜维。从地位上去相比,能不叫赵云吃惊!
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年却大惊?
赵云面对姜维大吃一惊的原因不是打不赢他,而是因诸葛亮安排下赚城的巧计被姜维识破了,赵云感到意外。自诸葛亮为军师以来,无论是博望坡火烧夏侯惇,还是火焚新野,取南郡,赚荊州,草船借箭,七星壇祭东风,亦或东吴招亲三个锦曩妙计,再到取汉中,定南方,七擒孟获。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算无遗策,稳操胜券,从无失算过。可天水关竟出了一个姜伯约识破了诸葛孔明的计策,此地竟有这等人物出现,可谓蜀汉之劲敌,怎能不使赵云大惊失色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