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水镜先生司马徽确实是一个很有能耐的隐士,他看遍红尘,超脱于天下,已经知道汉室将亡,不可逆转,而且他本人也并不想再参与这天下纷争之中去了。不过他虽然不想卷入红尘,却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搅动了天下大势!那么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呢?其实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水镜先生看好刘备
刘备这个人,虽然起点低,但是他很会做人,人品过关,在天下闯入了仁义之名。很多人都对刘备观感不错。相比于曹操地屠城劣迹,刘备真的算是不错了。刘备来到荆州数年,其实水镜先生对他也是多有观察,觉得刘备这人还是不错的,是一个枭雄,有争夺天下之姿。为何说水镜先生对刘备了解颇深呢?从他们的一番对话中可以发现端倪。
原文:水镜曰:“不然。盖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玄德曰:“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某、张飞、赵云之流,竭忠辅相,何为不得其人耶?”水镜曰:“关、张、赵云之流,虽有万人之敌,而非权变之才;孙乾、糜竺、简雍之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小儒,非经纶济世之士,岂成霸业之人也?”
水镜先生和刘备第一次见面,就能说出这番话,一针见血的说出刘备集团的最大问题,这不就说明他事先对刘备有过调查了解吗?从他的分析来看,刘备文臣猛将如云,啥都不缺,就缺一个经纶济世之才!刘备集团的人才结构基本搭建完成了,来个顶尖谋士,就可以一飞冲天了,正是看到刘备集团这么好的条件,不忍刘备荒废于这乱世之中,水镜先生才将诸葛亮举荐给了刘备。而他的举荐方式,也是一波三折。
刘备一听水镜先生能说出他们集团的最大问题,当即就心服口服了,不过当刘备询问卧龙凤雏是谁,家在哪里时,水镜先生却闭口不答,推脱了过去,这是为何?
其实这主要也是水镜先生对刘备的考察!因为诸葛亮这个人比较高傲,一般的人容忍不了他的脾气,所以诸葛亮没有投靠曹操孙权,也没有投靠近在天边的刘表,水镜先生想看看刘备够不够大度,能否容忍诸葛亮,所以没有一开口就道破底细,而是让刘备自己去查探。
只不过水镜先生没想到,徐庶的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在得到徐庶相助后,刘备如虎添翼,集团实力短板得到了补充,大败曹军。而水镜先生见过去这么久了,刘备都还没去找诸葛亮,一打听,原来是徐庶投靠了刘备,刘备的短板得到了补充,暂时把卧龙凤雏的事情给忘在了一边。于是他亲自上门,假借找徐庶叙旧,实际上是再次来推荐诸葛亮的。
此时的刘备,还沉浸在失去顶尖谋士徐庶的悲伤之中,当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水镜先生又把诸葛亮一顿好夸之后,刘备决定了,要去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成就大业。
原文:徽又曰:“孔明居于隆中,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这一次,刘备的行动很快,在水镜先生离去之后的第二天,就动手前往寻找诸葛亮了。相比于之前那次,刘备要积极得多。
二、水镜先生怜惜诸葛亮的才能
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比较有才能的,虽然他脾气傲,常常自比管仲、乐毅,但不可否认,他确实是一个经纶济世之才。水镜先生老了,看透了天下事,他不卷入天下纷争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但是诸葛亮才二十来岁,还有大把的青春年华,就这么躬耕于田野,白白浪费了他一生才华。水镜先生怜惜诸葛亮的才能,不愿他被埋没于乡野,所以两次主动向诸葛亮推荐。
三、诸葛亮有意出山
诸葛亮虽然躬耕于南阳,但不要把他当做一个农夫看待,人家的关系网也是非常强的。他的老婆是黄月英,岳父是黄承彦,沔阳名士。而且这个黄承彦,不仅在名士圈中名声不错,他还是荆州刘表的连襟,他老婆的妹妹嫁给了刘表,就是我们在书中看到的蔡夫人。有这层关系在,诸葛亮可以说是通晓天下事的。
刘备来到荆州这么大的事情,诸葛亮难道不知道?怎么可能,只不过他和水镜先生一样,一直在考察刘备,而刘备也成功地通过了他的考察,不然刘备三顾茅庐时,为啥诸葛亮能一下子拿出隆中对,三分天下的策略。这摆明了就是早就计划好的!
而且诸葛亮这么高傲,水镜先生要是不和他通气,敢随便介绍人去找诸葛亮,还把诸葛亮的地址交出去?摆明了诸葛亮也有出山辅助刘备的心思,用句话形容,这就叫做“郎有情、妾有意”,诸葛亮和刘备其实是互相钟意对方的。
结语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其实就是因为水镜先生既看好刘备又看好诸葛亮,且诸葛亮和刘备这二人还都是互相有意,所以他也就顺势撮合了对方,成就了一对贤君名臣的典范。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交流!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三国志》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水镜先生就是司马徽,“好好先生”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司马徽,而“水镜先生”这个称呼却是来自庞德公。
庞德公称呼司马徽为水镜先生是指司马徽善于识人,如清水和明镜一样会识人,事实上,司马徽确实算的上一代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却甘愿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做一个隐士。
一般来说,愿意做隐士的人,坚持不肯出山,都是淡泊名利的人,既然是淡泊名利,就不可能对天下大势作出过多的研究,而不像那些隐居只是待价而沽的人一样,隐士的目的,就是不愿意参与尘世的纷争。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西汉初年的商山四皓和三国时期的竹林七贤,都是潜心做学问的隐士,基本不问世事,心无杂念,潜心修炼,虽然他们不出山,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弟子不出山。
水镜先生的弟子也有很多,比如刘廙、向朗、尹默、李仁等人,也是一时之才,同样,水镜先生的朋友也很多,比如有庞德公、诸葛亮、庞统、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人,都是一时之俊杰。
水镜先生是识人大师,他不仅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且还推荐了庞统,为什么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而不是向近在咫尺的刘表推荐呢?
道理很简单,水镜先生是识人大师,他很早就看出了刘表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不仅拒绝了刘表邀请自已出山的请求,而且没有为刘表推荐过一个人才。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人才推荐制度是察举制,允许有名望的人推荐人才,但是推荐人是要承担被推荐人是否合格的风险,推荐人才并不是推荐完就没事了这么简单,而是要对所推荐人才负责任,否则要承担连带责任。
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一是因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二是因为诸葛亮有强烈的建立功名的意图;三是因为刘备是水镜先生看来,将来会是一个有作为的雄主。而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力,也许水镜先生了如指掌,但并不是水镜先生推荐诸葛亮的原因。
能让人才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也是水镜先生推荐诸葛亮的意愿。
我从来不认为水镜先生是一个对政治及天下大势非常感兴趣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潜心研究学问的隐士更恰当,但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将来是一定要出山辅佐雄主的,至于辅佐谁,诸葛亮显然有自已的主意。
也许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本身就是诸葛亮的主意也说不定,刘备请出诸葛亮出山,得到过水镜先生、庞德公、徐庶等人的推荐,刘备是在公元201年就已经到荆州投靠刘表,直到公元207年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
那么这中间六年,刘备为什么不请出诸葛亮出山,而是在最后时刻,在曹操攻打荆州的前一年,同时又是刘表去世的前一年,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如果诸葛亮当时名气很大,刘表为什么不用?刘备为什么要等到最后时刻才用?
在这里大胆的估计一下,刘备应该是早就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字,但是刘备一直没有请诸葛亮出山的意思,而诸葛亮对荆州的局势相当了解,刘备到荆州,诸葛亮一定是知道的,因为诸葛亮在荆州的人际关系网不是一般的强。
刘备迟迟没有请诸葛亮,这让诸葛亮着急了,再晚的话,曹操就会南征荆州,到时候诸葛亮就会失去用武之地,所以在紧要关头,诸葛亮请水镜先生、庞德公及徐庶等人向刘备推荐自已,而正因为这些有名望的人推荐,刘备才开始对诸葛亮重视,才开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
而这并非水镜先生根据天下形势做出的判断,况且刘备又不代表汉室,只有汉献帝才代表汉室,也没有证据证明水镜先生是忠于汉室的,如果真是忠于汉室的话,就不会做隐士了,而是做汉室的忠臣,才能兴复汉室。
另外,诸葛亮出山也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为刘备开创一番事业而已,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是政治目的,不代表刘备及诸葛亮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如果真要兴复汉室,扶助汉献帝这个正统皇帝,才是兴复汉室,而刘备不能代表汉室,虽然他后来建立的政权叫“汉”。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这是一个有趣的好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有明确的记载,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没有人相信他。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诸葛亮不错,认为他说得没错。
也是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投奔了刘备,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这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来辅佐他。
三顾茅庐及《隆中对》,这么重要的事,在刘备一生中,可以称作里程碑式的事件,却在《先主刘备传》中没有一字提及,不管《三国演义》说得多么热闹,但史实还是需要尊重。
但这不是说,诸葛亮的出山就跟水镜先生没有联系。
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水镜先生"之称。庞德公,字尚长,三国时期荆州襄阳人(现湖北省襄阳市),东汉末年名士、隐士。司马徽与庞德公都是当时的名士、隐士,与诸葛亮、庞统都有很深的交往。庞德公还是诸葛亮二姐夫庞山民的父亲。
据一些资料介绍,是庞德公把诸葛亮称为“卧龙”,把庞德称为”凤雏“。而由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和”凤雏“。水镜先生以为庞统是”南州士之首“,似乎是说在诸葛亮之上。
从年龄上来看,庞德公比司马徽大十岁,因为是诸葛亮姐夫的父亲,一般来说应该比诸葛亮大三十岁左右。
诸葛亮大约是在207年追随刘备出山的,时年二十六岁左右。
这就是说,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大约四十五岁,庞德公大约五十五岁。
在这个年龄还是可以出来做事的。作为大隐士,淡泊名利,身体状况应该没啥问题。
为啥他们就不出来做事哪?
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司马徽与庞德公跟诸葛亮的好友,流寓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都有来往,关系还很密切。
韩嵩、孟建、石韬等人都曾在刘表手下做事,后来都成为魏国官员;
崔州平是后汉太尉崔烈之子,曾做过西河太守,因为董卓之乱其父被害,与袁绍等一同起兵讨伐董卓,最后不知所终。
刘表也曾经亲自去聘请庞德公出仕,但没有请出来。
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也是当时的名士,与刘表是连襟,刘表也就是诸葛亮妻子黄氏的姨夫。
刘表是汉末颇具实力的军阀之一,是荆州文坛的领袖,很有声望。
因而,诸葛亮不会与刘表没有交往。
庞德公、司马徽等人深知诸葛亮的才能,也不会不向刘表推荐。
之所以没有被刘表重用,无非就是:一是刘表并不认可诸葛亮;二是诸葛亮根本就看不上刘表。
当刘备屯兵新野时,司马徽等人再次把诸葛亮、庞统推荐给刘备。
这起码说明了几个问题:
1.诸葛亮、庞统的志向远在韩嵩等人之上,他们不屑于刘表那点格局,想办大事。
2.庞德公、司马徽是真正的隐士,看破天下,不屑于繁琐的世俗事务。但也不是甘于寂寞的人,终因为诸葛亮、庞统而成名,实乃高人。
3.诸葛亮跟庞统一样,不是真正的隐士,是渴望展示自己才能,实现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
4.曹操基本平定北方,诸葛亮、庞统再不出山,就没有多少机会啦。
5.刘备尽管是一代枭雄,但韩嵩、石韬、孟建等人并没有追随。刘表病逝,刘琮投降曹操。许多荆州的官吏都依附了刘备,但他们并没有投靠刘备,而是做了曹魏的官员。这就说明,他们并没有看好刘备,认为刘备能有很大的作为。
再看一下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他也是颍川郡颍阴人士,跟司马徽同属颍川郡。
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大量颍川郡的人才:
荀攸,颍川颍阴人;
钟繇,颍川长社人;
杜袭,颍川定陵(今襄阳)人;
戏志才,颍川阳翟人;
郭嘉,颍川阳翟人。
其中戏志才、郭嘉跟司马徽都是颍川阳翟人,可谓真正的同乡。
汉末三国时期,实行察举制举荐选拔人才,即便曹操唯才是举,也是需要有人推荐的。
读书人自命清高,毛遂自荐是很没面子的事。
司马徽客居襄阳,作为祖籍颍川郡的名士,自然知晓天下大势,更熟知曹魏集团的情况。
这就是司马徽所说的,孔明生逢其主,不逢其时。
司马徽深知汉室已经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无力回天。
作为隐士,司马徽不会去趟这湾浑水。
但司马徽还是举荐了诸葛亮,起码有两个意思:
第一,司马徽希望因诸葛亮而成名,留名后世。史实证明也正是如此。
第二,诸葛亮本身渴望成就事业,留名于世。
三顾茅庐,的确是表明了刘备的诚意,如果诸葛亮本人没有功名思想存在,是绝不会因为这份情感就出山辅佐刘备的。
诸葛亮不会不清楚汉室已经没有了希望,估计庞德公、司马徽、庞统等人在一起,也没少谈论此事。
通俗的解释就是,庞德公、司马徽对诸葛亮、庞统说:你们年轻人想成就梦想,开创一片天地,那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施展自己的才能,留下一个名声,不枉来这个世上走一遭,只重过程,别问结果。
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并不是诸葛亮被刘备感动那么简单。
这里就不多说了,在下一个问题再说吧。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诸葛亮先生年青时,隐居于乡野,而卧龙先生之名却远播四方,足见孔明先生不是真想隐居,而是在待价而沽!
青年人纵有才华,但资历尚浅,若投入已成气候的雄主门下,恐怕短时间难已出头。然而韶华易逝,人生道路关键的第一步,一旦行将踏错,可能会导致一生蹉跎。
水镜先生作为年长的智者,对世道、人心都了然于胸,所以他将诸葛亮先生举荐给玄德公:
1,玄德公声名远播,口碑不错。
2,玄德公处于事业低谷,身边缺有才气的谋臣。孔明先生有机会大展拳脚。
3,玄德公虽落魄,但身边依然有英雄、名士追随。
4,玄德公虽然实力单薄,但是天下依然是个乱局,建功立业的机会依然存在。
5,玄德公胸怀大志,有英雄气魄,具备成大器的个人素质。
6,玄德公虽然条件差了点,但是的确是个好老板,追随玄德公的人杰,后来很多都名扬千古。而这正是孔明先生有兴趣的目标。
以孔明先生的条件和背景,选择玄德公是明智之举。尽管玄德公的条件,让孔明先生犹豫过,但是孔明先生综合分析后,还是决定加入玄德公集团。
显然孔明先生不甘于老死山林,他向往名扬千古。尽管他当初也许就知道玄德公无法一统天下,但是孔明先生找不到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的选择,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三顾茅庐"其实就是在讲述,孔明先生内心挣扎的这么一个过程。
水镜先生的确明了汉朝气数已尽,大势已去。但是无论什么时代,个人都会有追求,都会有个人价值,都想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水镜先生年事已高,纵然有济世安邦之能,也不愿纵横天下了。孔明先生正当年,又有名扬千古之志,因此水镜先生才向玄德公推荐孔明先生。
1,水镜先生虽知汉朝大势已去,但以水镜先生之才,可以断判出真命天子并未现世,无人能统一天下。所以推荐孔明先生出道,不算有违天道。
2,玄德公是一代人杰,有孔明先生辅佐,必成大器。届时,孔明先生必将名扬千古,而水镜先生也可借机在人世间秀一把。如今过去了一千七百多年,水镜先生之名还被世人传颂。这个就叫“姜还是老的辣"。😁😁😁
为人处事,就需要交接水镜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谢谢邀请!诸葛亮不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举荐给刘备的。俗话说,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开始创业的时候,东奔西走,像个没头的苍蝇,连个立足之地也没有,后来遇到徐庶,才有转机,和曹操作战,连打几个胜仗,特别是击败了曹操名将夏侯惇,震惊了曹操。曹操就千方百计想得到徐庶,可是徐庶就是不愿意离开刘备。没有办法之时,曹操想到了徐庶是个大孝子,就把徐庶的母亲抓起来,请徐庶的母亲劝降,可徐庶的母亲不想让儿子跟随曹操,始终不随曹操所愿,曹操竟然模仿徐庶母亲的字体,给徐庶写了一封劝降信,大意是要儿子抛弃刘备,追随曹操,如果不听娘的话,娘就寻死了。徐庶考虑到母亲的安危,不得不离开刘备。刘备舍不得徐庶,洒泪分手,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的身影被树林挡住了,刘备就叫兵士把树林砍了,再望徐庶一眼。徐庶深受感动,调转马头,回来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南阳卧龙诸葛先生,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此人和我都曾求教于水镜先生门下,才华在我数倍之上,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君可亲自去请。这就是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继尔才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这就是说把诸葛亮举荐给刘备的人是徐庶。
水镜先生明知汉朝大势已去,为何还要举荐诸葛亮给刘备?
水镜先生名叫司马徽,是东汉末年的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他学识渊博,看透了乱世中汉室的衰败,想救百姓于水火中,自己却无力回天,只能选择了隐居。然而,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是不甘于朝廷、百姓皆在苦难中,于是司马徽想起了举荐诸葛亮、庞统等俊杰,期望他们能够力挽狂澜。
司马徽喜欢成人之美司马徽喜欢常说别人的优长和好处,不揭别人的短处,对他人所求也是好生相待,因此世人还称他为“好好先生”。司马徽是一个很热心的人,宁愿自己受委屈或者是财物受到损失,也不会让别人面子难堪。
有人的猪走丢了,诬称司马徽的猪就是自己的猪,司马徽很痛快地让他把猪赶走了。后来,那人的猪找到了,当他把猪还给司马徽时,司马徽没有为难他反而感谢他。司马徽在自己的物品有急用的时候,如果别人来借,他也会先借给别人。
成人之美,是司马徽的一个习惯。在平时的交往中,司马徽结识了庞德公、孟建、崔州平、诸葛亮、庞统等社会名士,熟悉他们每个人的学识、能力和性格。司马徽在社会游历中,就因人而异、知人善任地把他们推荐了出去,助务诸葛亮等青年才俊去实现理想抱负。
诸葛亮渴望有人慧眼识珠诸葛亮在躲避战乱到荆州后,他最大的一个招牌声明就是经常自比为管仲和乐毅。管仲和乐毅是什么人?管仲是帮助齐桓公称霸的国相,乐毅是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的将军。诸葛亮口口声声地这么自喻,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华!
诸葛亮宣扬自己才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希望有人发现他、任用他。然而,在乱世中各种信息是很闭塞的,各路枭雄们并没有很通畅的渠道找到需要谋士。司马徽虽然是名隐士,但在社会上交际面广、影响力大,他的作用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司马徽在了解了诸葛亮的为人、能力后,精心地为他选择了刘备为主公。帮助刘备,在伦理上,刘备是汉室正统,符合诸葛亮志向;在时机上,刘备是落难之际,肯定会重用诸葛亮。因此,司马徽及时地把内心也很着急的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
结语诸葛亮是有功名心的,但碍于文人要面子,不好自己毛遂自荐,就只好有劳司马徽他老人家了。司马徽也非常热心,先后两次找上刘备的门,嘱咐刘备赶快会去请诸葛亮。司马徽关心了他人、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的美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