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有什么能耐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踏地跟着他?

刘邦为什么能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其实,在与他同时代的韩信已经给出了答案。

据《史记》记载,在大汉帝国建立后,刘邦去找韩信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个人的带兵能力问题,韩信一个一个分析了大将的带兵能力,具体到每个人最多能带多少兵。说了一圈之后,刘邦直接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大王,你最多带十万兵。”

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回答:“多多益善。”

刘邦又问:“你带兵多多益善,为什么被我擒住呢?”

韩信回答:“大王,您不善带兵,您善领导将领。”

也就是说,刘邦天生的就是领导型人才。

立邦四十七岁才起兵反秦,在这之前的几十年中,一直是小混混的状态,虽然也是泗水亭长,但是收入总是不够酒钱,刘邦家也不富裕,但是,就是有一帮人愿意跟着刘邦,包括在沛县任职的萧何、曹参都愿意为刘邦效力。这就是人格魅力,或者说是天生的领导型人才。

刘邦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太史公说刘邦“意豁如也”,就是为人豁达,不斤斤计较。

起兵之前的记载太模糊,我们可以从刘邦起兵后的几件事来看。

一、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刘邦手下的韩信、陈平都是从项羽手下跑到刘邦手下的,刘邦能充分利用其特长。韩信仅靠萧何的推荐,就从一个小官直接升任大将军。韩信也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韩信平定齐地以后,想让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刘邦本来是不愿意的,听到之后就大怒,是张良及时提醒刘邦,刘邦顺势就说:“男子汉大丈夫没一点气魄,要做就做真正的齐王,做什么代理齐王啊?”当场就封韩信为齐王,稳住了韩信继续为自己效力。

用刘邦自己的话说,自己出谋划策,不如张良;攻城略地,不如韩信;治国理政。不如萧何。但是能用这些人,这就是取得天下的根本,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听取他的意见。

二、用人不疑。

刘邦用人能给与充分的信任,也能让人发挥最大的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本来是从项羽那里跑过来的,给刘邦出了一个计谋,就是带着金钱去项羽那里实施反间计。刘邦答应,并且毫不怀疑。给了陈平几万金,去实施计划,还不用报账,不审计。陈平可以根据情况随便掌握这笔钱的出入。

三、刘邦为人大度,能容人。

雍齿是刘邦起兵以后第一个背叛刘邦的人,刘邦打下的第一个根据地丰邑,交给雍齿留守,可见刘邦对他的器重,等于把自己的家底交给了雍齿,可是,雍齿背叛了刘邦。这次背叛给刘邦造成很大困扰。后来雍齿又跟随项羽攻打刘邦,看到项羽不行了,又来跟刘邦套交情。刘邦并没有杀他,大汉帝国建立后,还把雍齿封为什邡侯。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刘邦能由一介布而平定天下,确实有其过人之处的。里面有运气的成分,但是,更多的还是个人的因素。

刘邦有什么能耐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踏地跟着他?

题主好!

“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荷天衢,登建皇极,上古以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

——《汉纪》

刘邦怎么从一介布衣华丽转身而成为帝王的呢?他到底有什么能耐能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塌地跟着他呢?

第一:解读刘邦传奇的一生

1.出生传奇

《史记》里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刘邦的母亲刘媪,有一次在大泽堤岸上休息,不注意睡着了,梦见自己和神在一起。当时天色昏暗,电闪雷鸣,刘邦父亲不放心前去巡视时,发现一条蛟龙卧在刘媪身上,结果刘媪就有身孕了,之后就生下刘邦。

2.长相传奇

《史记》里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邦这个人长相奇特,鼻梁很高,面相像龙,胡须也很独特,左腿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但刘邦这个人性情仁厚而爱人,而且心胸豁达,有气度。

3.经历传奇

《史记》里记载:“为泗水亭长,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民间流传刘邦传奇的故事确实不少,“赤帝之子”“斩蛇起义”,都把刘邦人物传奇化了。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刘邦与项羽相比,最为不利因素就是出身。刘邦出身贫民,很难取信于人,我们不能否认他身上的这些传奇故事确实为刘邦添彩不少!

第二:解读刘邦的胸怀与抱负

1.知人善任

知人才能善任。刘邦在这方面可以说做的了极致。他不仅看人准,而且能把方方面面的人才整合起来,为自己所用。

刘邦身边最有名的要算“汉初三杰”。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援有萧何。

.张良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有名的“智囊”,他深明韬略,足智多谋。在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为刘邦统一大业打下坚实基础。

鸿门宴上,张良力劝刘邦卑辞隐忍,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里应外合,使得刘邦脱离虎口,保全性命,变被动为主动。

.韩信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有“兵仙”、“战神”、“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之称。

韩信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千古难得的帅才了,他能把弱小的军事力量发挥到极致,比如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逼上绝路,自刎于乌江,为刘邦建立汉王朝打下坚实的基础。

.萧何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该是“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韩信这位旷世帅才,被刘邦大材小用,分派为仓库管理员,韩信一怒之下,不辞而别。又被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

2.广纳群策

刘邦不仅知人善任,而且善纳群策。

韩信被萧何月夜追回之后,刘邦就迫不及待问韩信:“丞相多次向我举荐将军,你有什么计策来指教我?”

韩信客观分析了刘邦与对手项羽的优劣之势,并向刘邦开出一剂良药——反其道而行之。

项羽“匹夫之勇”,不善用人。

他厉声怒喝时,很多人吓得胆战心惊,但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如果您能够采用和他相反的做法,注重“众勇”,任用天下贤能勇士,发挥团队作用,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诛灭的呢?

项羽“妇人之仁”,没有格局。

他待部下仁慈善良,部下有生病的,他会亲自探望,悉心照料,但部下有功劳应当封赏时,他却吝啬之极。如果您能把天下的城池封赏给有功之臣,还有谁会不服您呢?

项羽“任人唯亲”,已失民心。

他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用自己亲信喜欢的人称王,诸侯不服,已失天下人之心。如果您能够任人唯贤,率正义之师,凝聚人心,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打败呢?

刘邦听了之后非常高兴,悔恨自己任用韩信太迟!

第三:解读刘邦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史记》有载,高祖问众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忠臣皆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得力于三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可见刘邦不仅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而且做到了“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所以最终在“楚汉之争”中大获全胜,取得天下!

我是@让语文学习更有趣 ,谢谢您关注与分享!

刘邦有什么能耐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踏地跟着他?

红哥认为,刘邦是桥梁式人物,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刘邦抚民不如萧何,运筹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看着,好像能力不出众,可是,张良带兵不如刘邦,韩信权术不如刘邦,萧何御将不如刘邦。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英布等等这些人,各个都是人中之杰,但是他们面对刘邦,不想造反的各个俯首称臣,造了反的毫无还手之力。

能力方面,已经有太多的研究史实。那么,除了能力以外,还有什么?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邦是桥梁式人物。

一方面,刘邦可以和萧何这类人谈谈情;另一方面,刘邦也可以和樊哙这类人唠唠嗑。

但是萧何和樊哙却不能。而刘邦恰好就这样左右都可以聊得上。而读书人,往往又有种通病,顾虑太多,多囿于经验之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到刘邦身上太贴切了。

回看封建时代的造反起义,几乎都是草莽出身,倒不是说既得利益者不会反,而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才是真真切切的历史推动者。

人和,可以说已经发生在刘邦身上了,当然还有历来的套路;

天时,暴秦当乱,联军众伐;

地利,除了分封后的地理优势,前期也是偏安一隅,并不是主力,有效存活发展。

可以说,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刘邦,韩信、萧何这些人又怎会看不到,而这些人,也希望找到明君辅佐。

刘邦创业的时候已经47岁了,在先秦汉初,一个人到了已经快要挂了的年纪,居然活了过来开始创业。刘邦仅仅用七年时间开创大汉400年基业。

结束语,红哥认为,刘邦是桥梁式人物,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刘邦有什么能耐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踏地跟着他?

刘邦能从一个平民,成为汉王朝的开国之君。靠得就是敏锐的洞察力,独具匠心的知人、用人及赏人的方法。

使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为他心甘情愿、肝脑涂地地冲峰陷阵。为汉王朝打下400年基业。

首先,刘邦有独到准确的慧眼识珠。

刘邦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准确地判断出他们各自能胜任的职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自的优点。做出更大的功绩。

比如萧何,心思缜密、做事细致周到。就委任他主管钱粮物质等,后勤补养方面的事务。

周勃为人憨厚耿直,是个忠勇之士。加上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就被委以重要的军事职位。

再比如樊哙,身体强健勇猛。就叫他做了随从副官。

还有后来加入的张良、韩信。刘邦也是能准确地看到了他们的特长,而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才能。

如果刘邦没有自己准确的分析判断,就只凭萧何的举荐。刘邦是断然不会,把最重要的军队主帅之位交给韩信的。

其次,刘邦有胸怀天下的大局观。

刘邦和他的智囊们,一旦制定出总的战略目标。具体的战术执行环节,就不再干涉。让执行者根据形势变化,自行处置。

由其是在军事方面,韩信作为军队统帅有了极大的自主性。

韩信率军暗度陈仓、平定三秦、擒魏王、破代军,消灭赵国、降伏燕国、攻伐齐国,直到垓下之战全歼项羽的楚军。

韩信在这些战役中,无一败绩。被萧何称赞为“国士无双”。这也成就了韩信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这也是,刘邦深知大的战略方面一旦制定,就不能轻易地更改。

而在战术执行环节,由于时势变幻莫测。一定要给执行者,自主处置的权利。要因时、因地地制宜。

最后,刘邦对做出功绩的人,会进行相应的犒赏。

刘邦对人性的独到认识,使他能准确地知道每个人的所思所想。并且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就像韩信在灭掉齐国后,求封假齐王。开始刘邦也是大怒,但在张良劝阻后。刘邦经过深思熟虑,就索性封他一个真齐王。

对其他有功绩的人,刘邦也是能封就封、能赏就赏。

所以,这些受了封赏的人。不但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还证明刘邦对他们,所做出功绩的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阵营的人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地团结在一起。最终消灭各方势力,统一全国,建立一个全新的王朝。

所以,刘邦在文不如萧何、谋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的情况下。能从一个平民成为开国之君,除了个人的自身魅力外。靠得就是对人性的把握。独到的知人、用人及赏人的方法。使全体将士能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开创一个新王朝。

刘邦有什么能耐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踏地跟着他?

刘邦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塌地跟着他。一、目光深远,志向宏大。

刘邦出生在秦朝,深受秦朝暴政残害,父母都是社会最低层农民,他是农民的儿子,不会农耕种地,却了解农民的疾苦,从小立志救黎民出水火。

一天他无事在城中溜达,秦朝官员乘坐的马车经过,车中的官员耀武扬威,周围的人全部跪拜。刘邦看到这一幕后,一是羡慕,二是痛恨。更坚定了心中志向说:“大丈夫生当如此”。

二、敢做敢当,仁义至上。

刘邦有了宏大的志向,就想尽办法付诸于行动,终于让他当上一名小官。

一次让他从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走到半路徒役,徒役都不想去骊山做苦役,都想回家去和亲人团聚,刘邦也深知徒役的疾苦,这些苦役一旦送到骊山,就永远失去了和亲人团聚的机会。

于是,在半路上放跑全部苦役兄弟,众苦役都被刘邦大仁大义所感动。刘邦放跑苦役以后,自己承担了一切落草芒砀山为寇。

正是刘邦的这种大仁大义,为刘邦开创西汉,凝聚了千军万马。

三、见识卓远,决策英明。

由于秦朝的横征暴敛,激起农民纷纷起义,刘邦看到时机,在陈胜起义不久,刘邦揭竿而起聚集三千弟子响应,加入抗秦的行列,开始了宏图大志。正是刘邦的这种英明的决策,为他的宏图霸业,奏响了杨帆启程号声。

刘邦带领三千弟子,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

由于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加上刘邦仁义扬名,所到之处农民纷纷加入,秦朝很快被农民起义军推翻,刘邦先行率领大军进驻灞上,接受了秦王子婴向投降。

四、知人善用,深得人心。

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推翻秦朝刘邦又深陷楚汉争雄。在和楚霸王对决中,刘邦做到知人善用,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到了极致,军中上下将士无一怨言,深得人心拼死捍卫。

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这种“知人善用”做法,深得人心。不仅使自己的团队凝聚了战斗力,也赢得对方将士好感。

比如:军中的项伯、吕马童、英布、韩信、陈平这些曾经替项羽效力,后来叛变项氏加入刘氏团队,足以证明刘邦“知人善用,深得人心”。“霸王别姬”不无冤屈。五、宽宏大度,从谏如流。

刘邦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从来来宽宏大度,有谏就听。在未经出道前,有人以刘邦农民之后,不会农耕讥刺嘲讽他,刘邦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在后来的戎马生涯中,刘邦遇到这样的事,从不与他人计较。

毛主席曾言:“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由此可见但凡一个有抱负的人,都必须豁达大度,小肚鸡肠是难有作为。

谢谢浏览!欢迎留言交流学习关注!

刘邦有什么能耐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踏地跟着他?

谢谢邀請:

汉高祖刘邦在一次大宴群臣时说:我为什么能得天下,运筹於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处,吾不如张良,论镇守后方,筹备粮草军晌,补充兵源,吾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战必胜,攻不克,我不如韩信。可是,我却能得胜得天下,为什么?知人善任。

这就是汉高祖刘邦的高明之处,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一一包含了刘邦的博大的胸怀,不拘一格用人材,如陈平名声狼籍,盗嫂授金,樊哙贩夫走率。刘邦一笑置之。韩信有夸下之褥,在萧何的劝说下,最终刘邦礼贤下士,拜韩信为大将,最终击败项羽,项羽鸟江自刎。楚汉相爭取得胜利。

故此,刘邦取得天下,刘邦博大的胸怀,大樱性格,刚柔并进,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材,所认得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