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强调单兵作战素质的魏武卒,为何会在战国末期销声匿迹?

魏武卒作为战国初期魏国的一支强兵利剑,为魏国的霸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但最终在战国末期销声匿迹。接下来,我们就来仔细捋一下这前因后果。

魏武卒诞生与成长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帝的“振长策而御宇内”率领秦军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秦国强兵良将,锐不可当,难以攻破。却很少有人知道战国时期的魏国仅凭一支五万人的神秘军队,屡屡大破秦军,压缩秦军被迫进入狭长地带,攻破函谷关,险些使秦国国力消耗,差点亡国灭族。那么这之神秘的军队就是战国时期令各个列国谈之色变的魏武卒。

魏国在战国时期处于中间地带,四面各国环绕,稍稍有点不慎都会有被其他国家吞并亡国的危险。内忧外患使得魏文侯求贤若渴,开始天下广为求贤,寻找良将。在魏文侯的感召下,魏武卒迎来了他们英勇的统帅——战神吴起。吴起的一生丛横沙场,所向披靡,大大小小的战争没有一次的失败,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他有着突出的军事作战思想,精密的作战计划,指导魏武卒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和孙武一起并成为“孙吴”。

吴起率先提出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的想法,并将这一想法告诉了魏文侯,魏文侯也同意这样的作战方法。于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魏武卒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史书记载这一批士兵披着三层重甲和铁盔,能开十二石弩,每人背五十弩失,拿着长戈,腰里别着利剑,拿着三天的作战粮草,半天就能够走一百多里。这么高的选拔标准,军队自然都是精英锐利。

根据当时的制度可知,这些人一旦选拔成功,待遇都是非常丰厚的。首先,每一个武卒可以获得百亩田地,国家免去徭役赋税,这样就有了土地吃饭的保证。第二,武卒如果立下军功,家里人也会受到重赏。武卒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大地提高。这样的激励制度,使得魏武卒变得人人好战,尚武精神强烈。

再加上吴起爱兵如子,对待武卒极好,与他们同吃同住,有着极大的爱戴,还对他们进行严格训练,教会他们一些具有开创性的作战方法,提高作战能力。这样全军作战素质极高,有着国家的支持,英勇善战的统帅,精密强硬的作战方法等等这样的一切有利条件使的魏武卒成为一把利剑,令天下诸侯闻风丧胆。

利剑出鞘,天下必惊

在公元前409年,魏文侯决定开始出战,首先对准宿敌秦国。吴起率领魏武卒在向西对秦作战中,吴起数次击败秦军,然后攻占秦国的河西之地,并成为第一任西河郡守,好几次率兵攻打秦军的结果就是:原来属于秦国河西五百里的土地全归魏国所有。但是这样魏武卒被没有停下作战的步伐,休息整顿一番之后,吴起又率领魏武卒攻破秦国的函谷关,把秦国攻打压缩在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秦国不甘失败,决定背水一战,征集全国能人能战之士兵发阴晋与魏国进行决战。

吴起得到消息之后率领五万魏武卒援助阴晋,来一个出其不意绕道秦军后面,来一个出其不意。令秦军没想到的是这些魏武卒作战精明,训练有素,根本没有办法成功,偌大的秦军最后被魏武卒攻打的溃不成军,血流成河,横尸遍野。魏武卒也获得了以五万对五十万成功的战果,消息传出之后,各个国家纷纷向魏国表示诚服。魏国的魏武卒也就从此名声大震。

虽有华丽一现,但终有落寞的谢幕

魏武卒虽然作战强悍,令人闻风丧胆,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消耗太大,对国家的民生和经济都是一个挑战。魏国进入魏惠王之后,魏惠王做不到知人善用,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体制充满了弊端,一味地向外输送人才。结果东败于齐,南辱于楚,西丧于秦。

最后被迫向秦国削地500里,再加上魏国经济萧条也无法供养这样的军队了,经济基础大打折扣。我们都知道魏武卒的核心就是老兵教新兵,但是老兵死去一个新兵实力就下降一分,新兵实力也是参差不齐,就这样魏武卒战力不足。在公元前293年遇到杀神白起,魏武卒死伤殆尽,零零散散,衰败的魏国也没有能力去培养新的魏武卒,就这样一支战力强横的军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结语

其实反观我们来探讨一下,一支强力的军队需要有经济,政治,君主,民生还有优秀统帅的支持。君主如若昏庸,经济萧条,国力衰弱,那么就算是一支神兵强将也无法消耗的起。反观秦国在实行商鞅变法之后,人人争夺军功,尚武精神强烈,在最后魏武卒被白起斩杀。魏武卒由战神吴起创立最后由白起终结,也算是命运使然吧!

极其强调单兵作战素质的魏武卒,为何会在战国末期销声匿迹?

导入语:说到魏武卒,那可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存在。

战国初期,魏国凭借着它,横行霸道,压着秦国七十多年不敢东出,魏国得以称雄一时,创建者吴起凭借着它,西战秦国,东败诸侯,创下不败的神话。

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吴子兵法》

甚至在阴晋之战中,区区五万魏武卒,大败五十万秦军。创下第一个以少胜多的神话。魏武卒战力之高,可见一斑。 大魏武卒

那么,魏武卒为什么会如此厉害呢?我们来看看魏武卒的发展过程就知道了。

魏武卒的诞生与辉煌

战国时期的魏国,地缘条件相当恶劣。北面是赵国,东面是齐国,南边是韩国和楚国。西边,则是日后的强国秦国。魏国和韩国一样,处在战国其他诸侯国的包围圈中。想要发展,就得变强。于是,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同时任用吴起,训练军队。

吴起认为兵在精不在多。所以,在魏文侯的同意下,吴起在魏军中挑选了一些精兵强将,训练一支强悍的“特种兵”——魏武卒。

魏武卒

魏武卒的训练标准堪称严格。每人得身披三重重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一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通过这样严苛的训练才能成为魏武卒。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议兵篇》

当然,这样的“特种兵”,待遇也是相当高的。首先要保证“武卒”分得百亩的土地,同时,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

在吴起的带领下,一支强大的魏武卒诞生了。

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渡过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吴起凭借着魏武卒,连续大败秦国,占领秦国的河西之地。魏国称霸诸侯。魏武卒一时风光无两。

吴起

魏武卒的衰落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公孙痤用计谋逼走吴起。吴起远走楚国。魏武卒开始走向衰落。第一个大败魏武卒的,是魏武卒曾经的主将,吴起。

公元前381年,楚国派吴起带兵援助赵国,楚、赵两国大败魏军。

魏武卒开始走下坡路了。

魏惠王时代,是魏武卒损失最为严重的时期。

在这一个时代,魏国败多胜少。被赶下霸主的神坛。

公元前352年,桂陵之战,魏武卒被齐军打败。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军被斩杀十万。魏国国力大损,失去霸主地位。魏武卒也威风不再。

魏武卒的消亡

最终促使魏武卒的消亡的,是一支让人闻风丧胆的军队——秦军。

早在秦献公时代,秦军就多次与赵军决战,并在岸门斩首魏军六万。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对魏国展开一系列的进攻,使得魏武卒彻底灰飞烟灭。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卬。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十一年,醿里疾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史记.秦本纪》

仅仅见于《史记.秦本纪》的记载,魏军就多次大败,损失惨重。

秦军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攻韩伊阙,在伊阙之战中,白起斩杀韩魏联军共24万。两国军力大损。魏武卒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魏武卒销声匿迹的原因

在战国初期风光无两的魏武卒,在战国末期为什么就沦为弱鸡甚至销声匿迹了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魏国没有名将统军。

吴起之后,魏国陷入一个怪圈,各种各样的人才纷纷溜走。比如孙膑、张仪、公孙衍、范睢等等。这些,大体上跑秦国去了。

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留魏国国内的人才才能也每况愈下。特别是军事人才。吴起之后,魏国的主将,只有庞涓、公孙衍堪称军事人才。但庞涓心胸狭窄,逼的孙膑远走齐国,桂陵马陵两场战役,让魏国元气大伤。庞涓葬身沙场。

庞涓

公孙衍则在魏国国力大损,秦国崛起之时,根本不能挑起大梁。多次败给秦军。此后的魏国,基本没什么军事人才。

我们知道,所谓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战争对于军队的素质要求极高,但是对于将官的要求更高。没有名将,魏武卒只能败仗连连。而没有名将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魏王昏庸无能,没有用人之明。

二、大战连绵,战损的魏武卒很难得到补充。

从魏惠王上台开始,魏国跟周围的大国大战连绵。基本上先把周围国家揍了个遍。然后又被周围国家揍了个遍。特别是秦国,自秦孝公末年开始,秦军对魏国发动猛烈攻击。秦惠文王时期,因为魏国挡在秦军东出的通道上,秦连年攻击魏国。魏国把河西、上郡等西部土地都丢了。而且损兵折将。魏武卒损失严重。

那么魏国为什么不重新训练魏武卒补充损失呢?

1、魏国没有钱了。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训练一支军队,可不仅仅只是需要粮草。还要军饷。特别是这样的一支“特种兵”,耗费更是惊人。每一个魏武卒,需要100亩的土地。还要其他优渥的待遇。战国前期魏国实力雄厚,国土广阔,自然不在话下。战国后期魏国国土严重缩水,财力枯竭,人口大减。加上挑选魏武卒条件苛刻,魏国,自然没有能够重新训练新的魏武卒了。

2.魏国没有时间了。

魏武卒不是说重建就能重建起来的。其难度,不亚于现在训练一支特种兵。没有十年八载的不能成事。在战国中期,哪个国家都不会给魏武卒东山再起的时间。特别是秦国,隔三差五就来“收割”魏国的人口和土地。魏国根本没有时间重新训练一支魏武卒。

三、比魏武卒更为厉害的军队——秦军诞生了。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到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商鞅变法之后,秦军成了一支让人闻风丧胆的军队。这样的一支军队,战斗力远非魏武卒能够比拟的。

秦军比魏武卒强在哪里呢?单兵的军事技能吗?

并不是。秦军是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但是在平时的时候也是秦国朴实的农民。而魏武卒是一支职业重装甲兵。

秦军之强,强在秦军的制度。魏武卒是魏军中万里挑一的悍勇之士,虽然精悍但是毕竟人数极少——因为国家也不可能大规模培养。

秦军则是一群被洗脑的农民。在二十级军功爵体制下,为了自己的爵位和利益,都可以奋不顾身的往前冲。因为,在他们面前的一个个敌人,都是人头,都是地位和金钱。这是一支全民皆兵的队伍,是一支让人恐怖的队伍。这支队伍,战斗力远不是魏武卒那几万“特种兵”可以比拟的。

在秦军的连续打击之下,魏武卒彻底烟消云散了。

结束语:任何的一个兵种,都是军队精华。大魏国的武卒,在战国初期,应运而生,其光辉,影响中国历史近百年。但是任何的一个兵种,都有其辉煌和衰落的时候。魏武卒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最终烟消云散了。但是,其曾经的辉煌,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图片的原作者。

参考资料:《吴子兵法》

《荀子》

《史记》

极其强调单兵作战素质的魏武卒,为何会在战国末期销声匿迹?

如果问战国初期第一强国是哪个诸侯国?我可以告诉你,不是秦国,而是魏国,魏国才是战国初期第一强国,魏国在辉煌的时期,向北灭亡中山国,向东攻占了老牌强国齐国的领土,向南打败了楚国,向西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打得秦国百余年不敢西进一步。

作为战国第一强国的魏国之所以能够崛起,既有国君魏文侯的英明贤德,又有李悝变法的国富民强,还有任人唯贤的优良传统,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也曾在魏国侍奉了大半辈子,而正是在吴起的手下,创建了战国唯一的职业化军队--魏武卒。

魏武卒

魏武卒之所以能够成功创建,第一个原因就是吴起独特的军事思想和杰出的领导能力。

魏武卒简单地说,就是选拔了一批身体强壮的士卒,配给他们最好的武器和装备,让他们接受严格的体能训练和军事训练,既培养他们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又培养他们崇高的整体配合协调性的军事素养,同时又以极高的奖赏奖励有军功的士卒,最终培养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大纯步兵。

这里需要说一点,吴起培养的魏武卒并不是只强调单兵作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强调整个协调作战以及服从命令的军事素养,吴起为了树立军威,严明纪律,曾经斩杀了一个立有军功,但不听从命令,私自出战的士卒,所以纪律性才是吴起创建魏武卒的最高思想,这也是吴起独特的军事思想。

魏武卒创建者--吴起

同时吴起作为魏武卒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他的能力是在整个战国时期都是数一数二的,吴起一生历仕鲁国、魏国、楚国,在任何一个国家,吴起都能迅速让国家强大,让军队对外战争取胜,这就是吴起杰出的领导能力。

魏武卒之所以能够成功创建,第二个原因就是魏国当时强大的国力。

魏武卒选拔士卒之严格,提供武器及装备之先进,士卒纪律性之强,军功奖赏之丰厚,都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而这一切,都需要有着强大实力的支援,因为这是战国时期唯一的职业化军队,相比于其他诸侯国的军队,都是战时拿起武器打仗,平常拿起锄头种地的农民来说,魏武卒已经先进了不少。

魏武卒

魏武卒不需要种地,他的使命就是打仗,不打仗时就从事军事训练,对于国家来说,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来养着这些士卒,而其他国家不打仗时,不需要减兵,费用自然就低,魏武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拿着高额钱财养出来的精兵,需要国力的支撑,当时的魏国正是战国第一强国,有这个实力养得活魏武卒。

所以魏武卒的战斗力相当强悍,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军队之一,最辉煌的战绩就是吴起以5万魏武卒大破50万虎狼之师的秦军,打得秦军几十年不敢跨入河西一步,在战国初期,魏国以魏武卒死死地压制着秦国西进中原的路。

魏国四处征战

但是,在战国晚期,魏武卒已经销声匿迹,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魏武卒从吴起离开魏国之后,就开始衰弱了。没有吴起的魏武卒已经失去了灵魂,没有了英明的领导,再能打的军队也不过是战场上的活靶子,吴起率领魏武卒时百战百胜,到了庞涓时代,率领魏武卒打仗时,一次桂陵之战,一次马陵之战,不仅主帅庞涓本人战死,同时也让魏武卒损失惨重,大部精锐被歼灭,从此魏武卒一蹶不振。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就是这个原因了。

其次,支撑魏武卒背后的魏国实力开始衰弱。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常年累月都在打仗,再加上魏国定位不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断出击,打中山国、打齐国、打秦国、打楚国,还跟赵国也开战了,换句话说,魏国跟周边几乎所有国家都开战了,有一句话叫:好战必亡。也可以理解为穷兵黩武,这也是魏国衰弱的原因。

魏武卒

同时,魏国的国君一代不如一代,也是魏国衰弱的一个原因,魏文侯之后是魏武侯,再之后是魏惠王,魏武侯不如魏文侯,魏惠王不如魏武侯,一代不如一代,把一个强盛的魏国硬是生生地弄得衰弱。魏国衰弱了,实力就弱,实力一弱,就无法提供给魏武卒最好的装备和待遇,自然也就引发了魏武卒的衰弱,环环相扣。

最后,就是秦国的崛起,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改革了军队与爵位制度,以军功爵位制激励秦军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秦军普通士兵斩杀敌方一个带甲士卒就能晋升一级爵位,这个办法极大地刺激了秦军普通士卒作战的积极性,因为打仗立功能改变命运,所以秦军一上战场就跟疯了一样,到处砍人头,然后挂在腰间去领赏,所以秦军也被称为虎狼之师。

虎狼之师--秦军

秦军一崛起,魏武卒就成为牺牲品,因为魏国是秦国东进的第一个绊脚石,在商鞅时代,秦国就在商鞅的带领下率领秦军打败了魏武卒,收复了河西之地,几十年后秦国将领白起又在伊阙之战中斩首24万韩魏联军,从此之后,魏武卒彻底销声匿迹,伊阙之战后68年,魏国灭亡。

极其强调单兵作战素质的魏武卒,为何会在战国末期销声匿迹?

我们先来说说魏武卒的起始。三家分晋后,魏国得到了晋国不少好地方,人口与资源都比赵韩两国丰富。但是这块好地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处于四战之地。正因为如此,当时雄心勃勃的魏文侯极力想摆脱这种困境,他重用很多人才来进行国家改革,但影响最深的还是“吴起”。

两人心心相惜,都极具才华。而且一个急于摆脱困境,一个急于建功立业。很快,吴起便为文侯制定了一个“建立强力军队”的计划。“魏武卒”应运而生。

说白了,“魏武卒”就是一种精锐化的士兵,它有一整套的训练方法。不过,这种方法也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起的。魏国所处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生产力先进,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路网纵横、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产云集从而使商业繁荣、制作业发达。而且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大部分在魏国,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于当世。所以在当时的诸侯中也只有魏国能玩得起这种用金钱与资源砸出来的军队。

它的优点显而易见,战斗力强悍,所向无敌。在当时仍然以战车作为主力的时代,用重装步兵取代战车,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它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在魏国强大国力的掩饰下,西夺秦地,东败齐国,北占赵都,南逐韩楚。可仅仅过了两代,到梁惠王时,魏武卒的颓势就不可逆转了。

魏武卒创立时,就是靠国家国力的支撑,而且武卒制度是募兵制,随着士兵的年龄增加,战斗力下降厉害。士兵一旦拥有了许多财富,打起仗来畏首畏尾,怯战必然带来腐败,军官贪污,士兵怨恨,军心大失,又如何打仗?

魏武卒训练代价高昂,如果老兵损失太多,要重新训练、培养新兵,周期会很长,也很艰难。所以魏国在桂陵、马陵之战后,基本就很难再建立起这种“强军”了。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点。魏国一直没有明确的国家战略。从魏文侯开始便四面出击,树敌无数。打完秦国,打齐国;打完赵国,又打楚国。没有把力量用在一个方向,过于分散。土地被割裂的四分五裂,无法有效占领。国力一旦衰退,只能沦为其他诸侯宰割压制的对象。其实,梁惠王的失败早已注定,他就算能力再强,也阻止不了魏国的衰败。

极其强调单兵作战素质的魏武卒,为何会在战国末期销声匿迹?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成为主旋律,各个诸侯国都在武装自己的军队,而在这些军队中,产生了四支精锐军队,分别是魏武卒、齐技击、赵边骑和秦锐士,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四支军队出现的时候都是傲视群雄的。

如果为它们在巅峰时期的战斗力排个名,是相当困难的,各人有各人的观点,四姑娘倾向于魏武卒是最强悍的。不过,如果综合各种因素,包括其背后的诸侯国实力,那么,无疑秦锐士是最强的,正如荀子在《荀子·议兵》中所说: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按照荀子的说法,就本身的军队建设制度来说,齐技击是亡国之兵,魏武卒是危国之兵,而秦锐士则“最为众强长久”。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魏武卒作为一支强劲无比的精锐步兵军队,其巅峰时期的战斗力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其短板也很多,说它是危国之兵并非危言耸听。

魏武卒出自吴起之手,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真正称得上文武全才的人,他走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强盛,这是无可争议的事情,当然,这里不讨论吴起的私人问题。他所经过的与各个诸侯之间的大大小小七十多次战争中,就有六十多次全胜而归,剩下的也是打平了。

这样的战绩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而他作为改革家和政治家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他在楚国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种失败并非吴起的错。

吴起一生为三各诸侯国效力过,最开始是鲁国,为鲁国打了一仗,鲁国国君不信任吴起,虽然吴起到了魏国,但是魏文侯正在到处延揽人才,吴起的到来自然让魏文侯很高兴。而吴起也没有让魏文侯失望,在向西对秦作战中,吴起数次击败秦军,然后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成为第一任西河郡守。

有了更多时间的吴起,开始琢磨改革魏国的兵制,然后创立了武卒制,其选拔魏武卒的条件很严苛,《荀子·议兵》记载: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在这样严苛的选拔制度下,其实真正能成为魏武卒的士兵并不多,但成了魏武卒之后,其待遇也是相当优厚的:家里的徭役免除了,田产和房屋都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且这种待遇是一辈子的,即便这士兵老了、残了,上不了战场了,还是享有一样的待遇。这是不是很诱人?

自然人人都想当这魏武卒,即便选拔条件严苛,大家也都会去试试,成为魏武卒的一员之后,吴起再设定训练方法,总之,这样的一支精挑细选出来的军队是相当强悍的,就拿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来说,吴起领五万魏武卒,外加五百战车和三千骑兵就打败了秦惠公的五十万大军。

魏武卒的威力可见一斑,这次吴起应当是出动了全部的魏武卒,魏国的魏武卒数量差不多在五万左右。那么,如此强悍的魏武卒为什么会在战国末期销声匿迹了呢?大致有这么三个原因:

其一,魏武卒选拔条件太严苛,兵员补充成为一个大问题。能成为魏武卒是每一个魏国士兵的梦想,但是因为各样各样被刷下来的士兵不计其数,真正被选中的很少,这些被选中的还要经过各种训练才能真正上战场,这样补充上来的士兵数量根本拼不过战场上魏武卒的伤亡数量,再加上年龄大的不适合出战,总之,时间一长,魏武卒数量自然而然就越来越少。

其二,就是魏国的财力无法供应魏武卒的花费。魏文侯时期,魏国经过李悝变法迅速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最强国,有雄厚的财力支撑军队,所以魏武卒即便花费巨大,也可以支撑,但随着魏文侯的去世,魏国逐渐走下坡路,财富也开始走下坡路,而魏武卒需要花费的越来越多。

老了、残了的魏武卒依旧享有优厚待遇,而新加入的士兵也要有那待遇,享有优厚待遇的越来越多,免除徭役的人也越来越多,长此以往,魏国经济如何支撑起一支强大的魏武卒呢?所以魏武卒后期很可能就已经停止选拔了。

以上这两点正是荀子认为魏武卒是危国之兵的原因,当然魏武卒逐渐消失的原因还不止于此。还有第三个原因,即魏武卒没有了吴起。

吴起是魏武卒的灵魂人物,他不仅是创始人,还是真正能发挥魏武卒威力的人。吴起虽然治军很严,但是他对自己的部下又是相当好的,可以说是真正懂得如何最大程度调动士兵积极性的将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有士兵生了疽疮,吴起都愿意亲自为他吸吮脓液,试问有这样的一个将军,哪个士兵在战场上会不拼命?正是吴起的存在,让魏武卒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空前高涨,况且吴起本身就是卓越的军事家,所以吴起能指挥魏武卒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战无不胜,为魏国拓地千里。

但是吴起离开之后,魏武卒的这种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消失了,士兵在战场上开始偷奸耍滑,毕竟只要成为魏武卒就一辈子不愁了,何必要拼命呢?死了就没法享受了。魏国国君看到这样的魏武卒,自然不愿意继续投钱建设。

所以魏武卒很可能在吴起离开之后就不再补充新人,而原先的老兵逐渐被淘汰,或者在战场上死亡,数量越来越少,几场大战下来,就基本没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下的魏武卒也被编进普通士兵队伍中去,魏武卒就彻底消失了。

极其强调单兵作战素质的魏武卒,为何会在战国末期销声匿迹?

魏武卒由战国初期的著名将领吴起训练而成,吴起将这支军队训练出来之后,成为魏国争霸天下的利器。于是,魏武卒这种制度保留了下来,并且一直传承到战国中期。

到了魏惠王时期,借助魏武卒的战斗力再加上当时他手下有一名非常优秀的将领庞涓,魏国最起码可以重新将三晋整合到一起。

如果三晋重新被魏国统一,其国家力量会超越当时天下任意的两个强国之和。

因为那个时候,楚国还没有拿下越国,秦国没有拿下巴蜀,燕国没有拿下辽东,齐国虽然很强大,但他只是拥有山东半岛的一隅之地。

可惜的是,魏惠王虽然雄图大略却生不逢时,他所在的时期正是列国纷纷变法图强的时期。

秦国有商鞅变法,国家迅速进入战时体制;楚国虽然吴起变法失败,但是国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齐国国君不再纵情享乐,想要做一番事业,于是招揽天下英才,齐国也迅速强大!

所以,魏惠王就陷入了三面包围之中。

而且,是陷入当时天下国力比自己弱不了多少的三个国家的包围之中。

再加上魏惠王一直想将韩国和赵国兼并,于是除了燕国之外,等于是招惹了天下所有的强国,魏国再厉害,一个打5个也费劲。

所以,魏惠王时期,魏武卒的精锐在各大强国的围攻中逐渐损失殆尽。

不过,任何一支军队只要它的制度在,只要全国上下还有心重建这支军队,它就一定会被重建。

而当时魏惠王虽然在列国争霸中被击败,但这个人水平还是有的,整个魏国在当时还算是政治清明,所以曾经吸引过孟子前往投奔。

可是,魏国想要重建魏武卒,国家的国力却已经不允许了!

首先,魏武卒是建立在魏国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

士兵们一旦参军加入了魏武卒,全家的徭役租税等都被免除。十万名魏武卒士兵,就意味着有10万个家庭不再对魏国承担除了作战之外的一切义务。

同时,士兵们也会分得上百亩的农田,10万魏武卒将会让魏国少收1000万亩地的租税,再加上家庭其他成员分得的土地,说有2000万亩地的税收就这么放弃了不夸张。

魏国强大的时候倒是能负担这一切,但是当他变弱之后就麻烦了。

如果缺少10万个家庭所付出的徭役赋税,少收2000万亩地的租税,将会让魏国的国力难以承受。

因为,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失去了大量土地。

在与秦军的作战中,魏国就失去了黄河以西所有的土地,要知道,这里曾经是名将吴起创立魏武卒的地方。

这片土地的丢失,让魏国显得更加地狭人稠,回到了战国初期的窘境。

其实,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会首先变法,就是因为魏国处于中原的核心地区,几千年的发展让当地已经被开拓的差不多了,人口的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所以魏文侯特希望国家能够避免内卷化,就启用了战国著名的改革家李克变法图强。

同时,开启了向周边扩张的战争,夺取了秦国、楚国等国家的大片土地,还灭掉了中山国,大大拓展了魏国的生存空间。

土地多了,也让魏国有条件拿出巨大的物资来支持名将吴起训练军队,让吴起在镇守河西的时候,建立了强大的魏武卒!

所以,当魏惠王失去了大片领土之后,无论他有多努力,也没有物质条件来重建魏武卒了。

随着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不断的向东拓展,魏国又首当其冲,土地面积是越来越小,物质条件越来越差,想重建魏武卒那更是痴人说梦了!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种情况下,魏国哪怕是建设一支类似于魏武卒的精兵,由于数量过少也很难在战场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难以大放异彩。

所以,当魏国衰落之后,魏武卒作为一个成建制的军队就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