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谋士郦食其,靠一张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为何却被煮成肉汤?

郦食其作为刘邦手下著名的谋略纵横家,用一张嘴不仅为刘邦攻城略地,当然也让自己声名显赫,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自古以来,能够做到功高盖主,而且能够善终之人屈指可数。郦食其最终的悲剧,也是由他狂傲不羁的性格所使然。

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演说家,郦食其也算是励志的典范

正是由于早年的家境贫寒,渴望改变命运的他,当然是希望通过读书来实现这一愿望,然而这一条道路并不顺畅,仅仅只是充当了一名小小官吏,喜好喝酒的他,在他的家乡,人们都经常用狂生来称呼他,或许是形容他经常口出狂言。以至于吓退了当时众多为难他的侠义之士。 因为机缘巧合,刘邦带兵经过陈留之时,为了广纳贤才,所以也就发现了隐匿许久的郦食其,由于他过人的谋略,就在刘邦攻打陈留之时,积极的为刘邦出谋划策,巧用计谋最终攻克陈留,极大的扩充了刘邦部队中的军粮,自此之后,刘邦就对郦食其的才能十分赏识。

正是由于郦食其的三寸不烂之舌,也为刘邦省了不少的力气

本来刘邦是不轻易相信文人墨客的,但是郦食其的出现,极大的改观了刘邦对文人的看法,就在当时进攻秦朝时期,郦食其和他的弟弟都立了大功,一文一武,兄弟俩打默契的配合,辅佐刘邦,前者主要负责说服诸侯王,而后者他的弟弟,则主要带兵与当时的秦朝对抗,历史上不战而降的武关之战,就是郦食其的杰作,在兵临武关城下的时候,郦食其顺利说服秦朝守将,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刘邦顺利的攻入了咸阳。

尽管郦食其如此厉害,但他最终还是栽了,完完全全败在了韩信的手上

当然也不排除他自己的原因。完美的开局,但却是凄惨的结束。 当时刘邦派郦食其先去说服齐王,起初以天下人心为切入点,齐王不知如何作答,而他却变相的告诉齐王,天下人心的归向,说白了就是汉王刘邦,当然口说无凭,不愧是著名的说客,当即就搬出了刘邦与项羽楚汉争霸的例子。

巧妙的利用两者之间的差距,向齐王阐述了刘邦的优势

起初刘邦和项羽,本来是约定在咸阳城一定胜负,谁先入主咸阳,谁就应当为王,但是心高气傲的项羽,对刘邦先入为主的结果并不认同,背信弃义,让刘邦到汉中称王,这是其一,其二呢,刘邦更懂得收买人心,项羽则更加热衷个人崇拜,刘邦所到之处,都给当地百姓留下极好的口碑,但是项羽则不一样,不仅奖罚不公平,而且伤害了众多无辜之人,自然也就得不到民心了。

看郦食其分析的头头是道,所以呢,齐王最终就认同了他的提议

打算归顺汉王刘邦,而且为了表示诚意,愿意割让自己手下的70多座城池,这当然是好事,也是郦食其凭借一张嘴拿下70城的典故。但恰恰就是因为他太厉害了。,反而是当时的韩信等人不能相信。

韩信是刘邦手下著名的兵神,正是由于他用兵出神入化,所以也很受刘邦待见,也可能是刘邦为了以防万一,所以就顺便派韩信带兵前往齐国,但就是因为这样的不信任,导致齐王认为是郦食其在忽悠他,当然认为郦食其既然如此厉害,那么就让他去说服韩信,凭借一己之力阻挡汉军进攻。但此时的郦食其却认为他这样做,有失自己的风范,怎么会在意这点小节呢?坚决不去说服韩信,过分的盲目自信。当然也导致了他被烹成肉汤的严重后果。

刘邦谋士郦食其,靠一张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为何却被煮成肉汤?

《史记》记载,沛公刘邦进军关中途中准备攻打陈留时,一位名叫郦食其的人特地前来拜访。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自幼刻苦读书,才高八斗,但性格放荡不羁,恃才傲物,被当地豪杰之士鄙视,素有“狂生”之名,因家境贫寒,没有背景,难以谋生,只得在县里谋了份低贱的差事——做高阳门吏。门吏就是负责把守城门的小吏。

以前,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后,其麾下将领率军路过陈留,郦食其见这些人端着贵族架子,喜好繁琐的礼节,没有远见卓识,听不进气度恢弘、登高望远的言论,且各怀私心,便闭门不出,不愿和这些人为伍。这次,他听说雄才大略、礼贤下士的沛公刘邦经过这里,就主动前来投效他。刘邦的部将夏侯婴听完郦食其的来意后,就告诉他刘邦一向不喜欢读书人,并描述他羞辱儒生并往他们的帽子里撒尿的事例,但郦食其并没有知难而退的意思,依然请求他帮忙引荐。夏侯婴没办法,只好答应他的请求。

郦食其献计,刘邦兵不血刃袭夺陈留

夏侯婴就向刘邦推荐了郦食其。数日后,郦食其依约前往汉军营拜访刘邦,卫兵通报后,刘邦听说来人身着袍服,头戴冠帽,像个读书人。 他以不耐烦的口气对卫士说:“替我回绝他,就说我正忙于天下大事,没空见儒生”。

郦食其在帐外听得清楚,遂瞪着两眼,大声嘶吼道:“沛公,我不是腐儒,是高阳酒徒” 。

刘邦听后,就让卫士带他进帐。郦食其高视阔步走进去,见刘邦正在洗脚,瞅都不瞅他。他仅拱手作揖,却未下跪,开口以很冲的语气说道:“您是要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要率领诸侯攻秦呢” ?

刘邦喝骂道:“没用的酸儒!天下苦秦久矣,才相继揭竿而起反秦,你怎么能说助秦攻击诸侯这等昏话呢”?

郦食其不慌不忙争辩道:“如果聚集天下百姓诛暴秦,您就不应用如此倨傲的态度对待长者。以貌取人,就会失去天下贤能之士。我估计您的智勇都不如我,却如此慢待于我,真替您感到遗憾”。

刘邦见他牛逼哄哄,口气很大,心中不免惊叹,便立即擦干双足,理正衣冠,请郦食其上坐。二人攀谈起来,郦食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畅谈战国时六国合纵抗秦的历史典故,刘邦听后大喜。他连忙道歉,命人置酒食款待。席间,他迫不及待地询问破秦之策。

郦食其建议刘邦,与其率这群乌合之众进关中,不如先占据陈留,利用此地交通便利,粮草充裕的优势,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待军力强大时再起兵攻秦。刘邦听后如茅塞顿开 ,欣然同意。

郦食其自告奋勇,说愿意回去劝陈留县令投诚,若他不愿意,再与刘邦里应外合,一举袭夺陈留。

郦食其连夜回城,以减少战火殃及百姓为由,劝说县令投降沛公。结果县令拒绝其劝告,但却好心留他在县衙过夜。夜半时分,郦食其抹黑潜入县令卧室,一剑将其刺死,割下他的首级,悄悄出城来到汉军营地。天明后,城中守军发现县令被杀,群龙无首,早已乱作一团,刘邦乘势挥军攻城 。城中百姓见汉军势大,只得开门迎降。

刘邦不费一兵一卒就得了陈留,得到了大批军粮。后来,他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命他留守陈留。郦食其用三个月的时间替刘邦招兵买马,很快扩军至三万人。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听说后也率四千人前来投靠,被刘邦封为将军。

巧言胜千军:凭一张利嘴替刘邦拿下齐地七十座城池

郦食其这人的特点是能言善辩,巧舌胜千军。刘邦封其为广野君后,命他出使各诸侯国。

不久,刘邦拜郦商为大将,出兵攻秦。 公元前206年秋,汉军进至武关,郦食其冒险入关劝秦将归降,秦将在他的一番劝说下开关出降,刘邦不战而得武关,遂率军直捣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爆发后,在两军相持难解难分之际,郦食其建议汉王刘邦奇袭荥阳,夺取敖仓,为日后逆转楚强汉弱的不利局势并反败为胜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受命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审时度势,归降汉王,齐王遂背楚归汉,还放弃了战备,献齐国七十余城归汉。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赢得齐国七十余城,可见语言的威力有时能胜过千军万马。

韩信背盟攻齐,齐王迁怒郦食其,将其活活煮死

汉四年(前204年)十一月,汉大将、淮阴侯、左丞相韩信见郦食其用巧言白得齐国七十余城,嫉妒其大功,为争功,他悍然率大军渡河,在历下(今济南)一举击溃齐军,兵锋直逼齐都临淄。

韩信背盟击齐,齐王田广迁怒于郦食其,居然将他活活烹(煮)死了,然后逃离临淄,奔往高密,派使者向西楚王项羽求救。项羽派悍将龙且率二十万精锐楚军前来救齐,却被韩信用阻水冲淹法大破之,汉军大败齐楚联军,斩杀龙且,生擒齐王田广,一举平定了齐国,韩信自立为齐王。

郦食其凭伶牙利嘴游说列国,不愧是成功的舌辩之士与外交奇才,尤其是楚汉战争后期他说服齐王献城归汉,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只可惜因功高遭忌(被韩信嫉妒)而被齐王活活烹杀,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分封有功之臣时很是思念郦食其,于是破例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假如郦食其不死,这位口才大师或许能与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人平起平坐呢。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刘邦谋士郦食其,靠一张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为何却被煮成肉汤?

郦食其,这三个字,估计99%的人会读错,将其读成郦[lì]食[shí]其[qí],其实真正的读音是郦[lì]食[yì]其[jī],“食”字和“其”字这种拗口的读音,只用于姓氏。貌似除了郦食其,没见其他人用过。

郦食其名字读音奇怪,而且名字很不吉利,隐隐包含一种不祥之义,“食”字面理解是食物,可以用来吃的东西,“其”字面理解是代指他,合起来意思是被人当做食物吃掉了!

而郦食其最终的命运,恰恰是被齐国国君田广煮了,然后大火熬成了一大锅肉汤,分给众人一人一口吃了,最后只剩下一把肉骨头,想想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齐人的口味真是太重了!郦食其都古稀之年了,这老胳膊老腿的,试问齐国那些食客们?郦食其的肉是不是特别有嚼劲呢?

齐国为什么把郦食其煮了呢?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

郦食其是个狂人。所谓狂人,必然有异于常人之处。郦食其有两大狂,第一狂是嘴巴狂,他天生一张利口,能把坏的说成好的,能把活人说死,能把死人说的跳起来。

第二狂是酒狂,无酒不欢,一日无酒,心慌意乱;二日无酒,肝肠寸断;三日无酒,不如去阎王殿。

郦食其一直呆在老家陈留县高阳乡,期间无数英雄豪杰从高阳经过,但这些人,不是目光短浅之辈,就是碌碌无为之徒,因而他深居简出,隐藏不出。

时间匆匆而过,郦食其成了老人,眼看半只脚踩进了棺材了,这张利嘴眼看就要浪费了。终于,在他五十九岁那年,遇到了一生的贵人。

这个人就是刘邦。

刘邦大军来到了陈留县高阳乡,恰好刘邦的贴身保镖就是高阳乡人,刘邦特意准许他回家探亲。

说来也巧,这个保镖是郦食其邻居的儿子,按照辈分得喊他一声大爷,郦食其见到这个保镖后,向他表达了自己愿意出山辅佐刘邦的想法。

保镖吃惊道:“郦大爷,你都多大了,不好好享受退休生活,溜溜鸟打打麻将跳跳广场舞,这不挺好的吗?何必去拼老命呢?”

郦食其怒道:“你小子,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世道,兵荒马乱的,怎么安享退休生活啊!”

保镖又道:“刘邦可不是好伺候的,他看不起儒生,还曾当着儒生的面,往儒生的帽子里面尿尿呢?”

郦食其不屑道:“我教你怎么说,你就说我年近六十了,别人都说我是很狂,但我感觉自己是个安安静静的帅大叔。”

保镖拗不过郦食其,回去真和刘邦说了,刘邦觉得奇怪,到底什么样的老头,如此张狂,我倒要见识见识,然后派人把郦食其请来了。

郦食其来到了刘邦的会所,给门卫小哥递过去名片,上面写着陈留狂叟高级CEO郦食其,门卫小哥看了一眼,暗想这老头够拽的啊!但表情极为不屑。

郦食其凑近他,偷偷塞给他一包软中华,小哥顿开笑颜,屁颠屁颠进去通报了。

不久,小哥回来了,说主公有请。

郦食其进去后,只见两个绝色美女正在给刘邦做足疗呢,刘邦撇了他一眼,未发一言。

郦食其见刘邦如此无礼,顿生读书人那种孤傲之气,他只作了个长揖,连跪都没跪,然后说道:“人都说您仁义之主,您比之项羽,更宽宏大量,礼贤下士,难道就是这样接见长者的吗?”

刘邦正要发作,但转念一想,现在正与项羽打仗,自己拒人于千里,不是把人才赶到了项羽那边了吗?于是立马转变笑脸,让郦食其坐贵宾座。

刘邦问及御敌之策,郦食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什么合纵连横之术,什么诡辩之术,听的刘邦一愣一愣的,自此对郦食其刮目相看。

从此郦食其走上了仕途。

郦食其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联合刘邦,杀掉了自己的老相识陈留县县令,陈留县到了刘邦手里。

背叛朋友,是为不忠;杀害长官,是为不仁,老郦貌似不讲究啊。

郦食其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游说齐国。当时齐国是项羽的马仔,膀大腰粗,孔武有力,处处与刘邦为敌,刘邦十分头疼,就派出郦食其做说客。

本来,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已经成功说服了齐国国君田广,田广觉得郦食其说的十分在理,于是当即撤了部队,还好酒好菜的招待郦食其。

郦食其洋洋得意,不仅顺利完成任务,而且还高效完成了,不费一兵一卒,这可比牛哄哄的韩信强太多了!加官进爵指日可待!

乐极容易生悲!后来真出事了。

韩信这家伙不安分,趁着齐国撤防不备,突然大举进攻齐国,杀的齐国人仰马翻,损失惨重。

齐国田广气急败坏,他认为郦食其就是个害人精,是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一气之下就把郦食其煮了!

郦食其这次栽了个大跟头,而且一跟头栽进了铁锅里。

刘邦谋士郦食其,靠一张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为何却被煮成肉汤?

郦食其的死,不仅仅是韩信的问题,更多是刘邦的问题。纵观事件的经过,郦食其很可能是被刘邦抛弃的那枚棋子,属于权谋斗争中的牺牲品。

严格来说,郦食[yì]其[jī]是战国末期人,他出生于公元前268年的魏国,比刘邦还大12岁。中年时期的郦食其因为秦始皇横扫六国的原因变得比较落魄,心理上的不满也导致他对秦国的统治非常怨恨,性格也变得孤傲不训。

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刘邦于公元前209年到达陈留,这时郦食其虽然跃跃欲试准备投靠刘邦,但却耍了一个小心思抬高身价。他打听到了刘邦身边的一个骑兵是自己的老乡,于是让这名骑兵不断地在刘邦面前夸耀自己,说自己身高八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才。

骑兵很听话,在刘邦面前狠狠了的夸赞了郦食其一番。刘邦一听,那就来吧,让郦食其到我的营帐来,我倒要看看他是不是真有本事。

郦食其来到刘邦的营帐后,刘邦正在让两个美女为自己洗脚,这在当时属于无礼的行为。于是郦食其说:“你是想帮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帮诸侯攻打秦国呢?”

刘邦一听大怒:“你个奴才样的儒生,天下苦秦久矣,你竟然问这种问题。”

郦食其不慌不忙的说:“既然你准备带领诸侯攻打秦国,怎么能用如此傲慢的礼仪如此对待我这名尊贵的长者呢?”

刘邦听后,觉得自己要灭秦,必须依靠一些人,于是屏退了两个美女,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座。之后两人谈论了很久,刘邦也因此清了郦食其的才能,把他当成了心腹的谋士。

楚汉相争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刘邦都处于劣势。公元前204年的秋天,项羽引兵再次围困刘邦,刘邦觉得荥阳——成皋一线太危险了,准备放弃。

这时郦食其站出来说:“你不能退,你要进兵占据敖仓的粮食,然后坚守,我去齐国说服它投降,成为汉的属国,这样我们在对抗楚国时就能稳操胜券了。”

当时韩信已经攻破燕国、赵国等地,但却没有攻打齐国。因此刘邦当时也认为韩信兵力不足,而且齐国兵精将猛,一时半会儿是拿不下来的,于是就同意了郦食其的计谋,让他去游说齐王田广。

刘邦派郦食其去齐国之后,让人很奇怪的是再也没有任何命令发出,包括让韩信停止攻打齐国的命令。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刘邦是准备牺牲郦食其,其目的是彻底摧毁齐国,为将来的大一统奠定基础。至于郦食其,对不起,你只能是我刘邦登顶至尊之路的牺牲品。”

刘邦的想法显然不能告诉郦食其,所以郦食其被蒙在了鼓里,他怀着为大汉建功的憧憬欣然前往了齐国。

经过一番利益得失的分析之后,齐王田广对郦食其那是深深地佩服,于是我们看到了田广背楚投汉,每天以山珍海味、美酒佳酿款待郦食其。

既然汉齐已经结盟,齐王田广为了显示诚意,解除了战备。

韩信看到齐国解除战备非常高兴,既然刘邦没有让自己停止进攻,那么我必须要拿下齐国。

公元前204年十一月,韩信突然对齐国的重要防线历城发动了攻击,由于齐国士兵根本没有准备,韩信攻势凌厉,并且很快打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

韩信出兵攻破历城后,郦食其很快就被田广擒获。田广大怒,对郦食其说:“你个糟老头子可真是坏的很呀,竟然敢出卖我,现在我给你两条路走,第一、劝韩信撤兵,第二、把你投入锅中煮肉粥。你自己看着办吧。”

郦食其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劝韩信停止进攻,也明白这是刘邦故意涮了自己一把。索性,自己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死就死吧,于是厉声拒绝,最后被投入了大锅之中。

就这样,刘邦算是彻彻底底的坑了郦食其一次,郦食其也被煮成了肉粥。事后,刘邦也没有伤心,只是形式的说了几句想念郦食其的话,以此,把郦食其被烹杀的罪过推给了韩信,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刘邦谋士郦食其,靠一张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为何却被煮成肉汤?

世上的有志之士不少,有作为或者说想有作为的也不少,郦食其老先生好像也可以算作其中之一。

郦食其老先生献身刘邦,诚心诚意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乡人,家境贫寒。虽然博学多识,但自视甚高,狂放无忌,人称“狂生”。

刘邦带兵打到陈留时,经别人介绍见到了郦食其。因刘邦接见他时的姿态不雅(两个女子在给他洗脚),老先生不乐意了,就教训刘邦:你要是想去讨伐暴秦,建功立业,就不该这么傲慢无礼地对待年长的人。 郦食其(剧照)

历来瞅着儒生不顺眼的刘邦,一看这老先生有点意思,于是就端正姿态,向他道了歉,随之请教天下大事。

扯东道西地拽历史,刘邦不太感兴趣。但当听到老先生要为他劝降陈留县令时,刘邦大为高兴,就赶忙派他去。

可是,陈留县令并不想起义造反。于是,老先生就砍了县令的脑袋,向刘邦交差。刘邦就让人把陈留县令的脑袋挂起来示众。

陈留城中的人们一见县令死了,就都投降了。随后,刘邦在陈留招募了大量新兵,大大地充实、壮大了自己。

公元前204年秋,西楚霸王项羽进攻刘邦。两军在荥阳、成皋间相持不下。这时的刘帮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屯扎巩县、洛阳。

郦食其知道了后,认为刘邦这么做不合适,就劝告他:敖仓是天下粮食的运转中心,应立刻向荥阳进攻,攻占敖仓,守住成皋,断绝太行山的通道,然后可观天下。

刘邦听了认为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军队攻占了敖仓。 刘邦(剧照)

与此同时,因齐王田广还没归顺刘邦,老先生就自请去游说田广。刘邦见老先生这么努力,这么追求进步,就忙不迭地安排他去了。

到了齐国后,老先生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对比着项羽和刘邦的一些做法,把田广说得心服口服。田广随即解除了国内的防务,尽心尽力地招待老先生。齐王田广(剧照)

当韩信得知郦食其已经劝降齐王时,茫然了。因为,他正遵照汉王的命令去攻打齐国。 韩信(剧照)

矛盾中的韩信,听了蒯通的分析、建议后,毅然决然地率军渡过了黄河,开进了齐国。 蒯通(剧照)

由于齐国松懈了军事防守,韩信进军极为迅速,偷袭了历下后,很快就逼近了临淄。

消息传来,田广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对老先生说,你要是能让汉军退兵,我就饶你不死。否则,就杀了你。

此时的老先生不但不想辙解决面临的危机,反而对着田广发飙、耍清高:成就大业的人不在乎小节,德行高洁的人不在乎别人的责难,我不想和你废话了!郦食其被烹杀(图景)

于是,田广恼羞成怒了,就架锅烹杀了他;于是,老先生成了肉羹。

郦食其老先生变身肉羹,悲剧人生

故事完成了,老先生的悲剧仍让人回味:

——刘邦真地拿老先生当回事了吗?真地把老先生当成自己人了吗?

——刘邦既然已经命令韩信攻打齐国了,又让老先生去游说齐王,刘邦出于什么目的?

就算同时安排了,起码也应该知会韩信一声,让他心里有数。好像也没有这回事,为什么?

——老先生被烹杀后,未见刘邦有什么反应。或针对老先生本人,或针对间接杀人的韩信。又是为什么?

由此可见,老先生在刘邦眼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有用之人;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有他不多无他不少之人;是一个来了就存在,去了就等于没来之人。

但是,老先生确实为刘邦所用了,确实为刘邦出力了而且出大力了!

但是,老先生死得确实太憋屈! 可能他自己不觉得!

刘邦谋士郦食其,靠一张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为何却被煮成肉汤?

李白曾以刘邦谋士郦食其(lì yì jī)为主人公作过一首诗: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在李白的诗中,郦食其的形象性格很鲜明,高阳酒徒,性情孤傲,初见刘邦便是一通雄辩,此后更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刘邦拿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着实有天下第一说客的风采。

依在下看,李白之所以为郦食其作诗,乃是因为其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豪放气息正符合李白的口味,而不是李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豪放说客。

其人豪放,这不仅决定了郦食其在刘邦阵营的实际地位,也决定了郦食其的最终命运。

史书上说,郦食其是战国末期人,生于魏国陈留高阳,早年喜读书,好纵横之道,但因为性情太桀骜不驯,郦食其虽有纵横家的雄辩之才,却始终没有出来建功立业,公元前225年,秦国攻灭魏国后,郦食其家贫落魄,沦落为陈留门吏。

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陈胜项梁等豪杰纷纷起兵反抗暴秦,这本是有才有志之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然而郦食其却看不上途径陈留的各路豪杰,因而始终卧在自己的陋室里,深居简出。

看郦食其的这种姿态,此人似乎有些罕见雄才的味道,但细细品味他遇到刘邦之后的所作所为,有人也有另一种解读,此人不出山,并非看人有多准,有多毒,而是性情太孤傲,人又太老,很难遇到真正欣赏他的人。也就是说,郦食其郁闷的是他看不上别人,别人也看不上他。

刘邦在识人、用人、御人上,的确是当时的天下第一。

当听说刘邦正率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时,郦食其安耐不住,托人向刘邦来了一次毛遂自荐。因为知道刘邦素来藐视儒生,郦食其将自我介绍浓缩成了一句话,我不是儒生,我是好酒的高阳狂徒。

刘邦听说高阳有这么一个人,是什么反应呢?

见见无妨。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历史上的著名一幕,刘邦在两个侍女的服侍下一边洗脚,一边召见郦食其。

古今豪杰,识人、辨人,经常会用故意藐视、羞辱甚至恐吓的另类套路,越是草莽出身,越是如此。刘邦此举,很有可能就是如此。

面对刘邦的举动,郦食其的反应很漂亮,他拿出狂傲酒徒的气概与才华,先是直接怼了刘邦的轻藐之举,接着便豪放地纵论起天下,展现出了雄辩之才。

刘邦一听一观,觉得眼前的老头是个人物,便有意将其收入麾下。

但历史的真实场景往往是很现实,很残酷的,虽说刘邦觉得郦食其是个人物,但绝非是奉若神明,他更关心的是眼下郦食其能给他带来什么实际利益?

郦食其说,我可以去游说、刺杀陈留县令,总之,我能让你兵不血刃地攻占陈留。

试想一下,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如果真是天下第一谋士,他会甘愿去做一名间谍刺客吗?又或者说,刘邦要是觉得他是张良那样的罕遇大才,他又怎可能叫他交这样低级的投名状。

所以说,郦食其充其量只是个豪放、有些偏才、有些不甘心的老狂徒,不仅刘邦心底是这样认为的,而且两三个回合的交道打下来,他自己就完成了在刘邦阵营的角色定位。

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最终的命运。

自从取下陈留县令的脑袋,打开陈留城门的那刻起,郦食其实质上就成了刘邦麾下的一个带有间谍性质的老说客。

想想都知道,这样的角色,命运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郦食其为刘邦办第二件大事时,若不是躲闪及时,他很可能那时就丢掉了老命。

什么事呢?

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从南入关,并让郦食其和陆贾去入秦的重要关防——武关,先行劝降秦军。然而,当郦食其凭借雄辩之才叫秦将放下武器后,刘邦的大军却突然挥戈一击。

明眼人一看,刘邦此举完全就是拿郦食其当可牺牲的棋子在用,但这就是郦食其现实的处境。

史书上记载,随后郦食其不停地为刘邦献计献策,甚至有些不让张良的风采,其实这是郦食其想摆脱困境的一种努力,而不是刘邦把他当成了张良式的核心智囊。

虽说郦食其有谋士之才,也曾为刘邦提出攻占敖仓的良策,但在大战略的谋划上,他终究还是缺了一些火候,不如张良。

与项羽争霸正胶着时,郦食其曾向刘邦献上大计,大封六国后裔,可孤立项羽,尽得天下。

这计谋初听起来,很有些武王当年的意思,刘邦很兴奋,立即命令给六国后裔铸印,并吩咐幕府文吏赶紧签发任命书。

可就在这个时候,张良赶来,用八不可彻底否决了郦食其的计谋。

回过神来的刘邦破口大骂:竖儒,几败而公事!

如此一来,郦食其再想奢望成为张良第二,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狂傲之人一般都是不肯认输,想极力证明自己的,有些时候甚至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郦食其主动请缨,愿往齐国,劝齐王归降,就有这样的浓烈味道。

为何说劝齐王归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劝降强悍之敌从来都是权宜之计,不是为了麻痹对方,就是为了卸磨杀驴。

当时的齐王田广,麾下还有二十万人马,不说齐国田氏本就是猛士硬种,单就这二十万人马,刘邦便不敢生吞活咽下去。

这种情况只有消灭才是最安全的。

于是乎,面对郦食其的主动请缨,刘邦阴险帝王的另一面就呈现出来了,他同意了郦食其的劝降计划,却不阻止韩信向齐国进兵。

从郦食其的角度看,凭他的智商,此去齐国的凶险,他能够体会到吗?多半是能的,但因为狂傲的性格,想求取富贵功业,明白也只能涉险一试。

此去齐国,郦食其充分证明了自己是天下无双的说客,但他的悲剧命运从他成功说服齐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齐王承诺归降刘邦后,郦食其随即把宝押在了韩信身上,如果韩信接到他的信,顺利退兵,那他“东下齐城七十二”的丰功伟业就算到手了。

但这怎么可能。

纵使韩信是个不谙黑暗权谋的军人,但只要有人稍微一点拨,他必会醒悟过来,进而将郦食其逼入死境。

点拨韩信的蒯通,是个最终没能得志的狠人,韩信若是在关键处听了他的,此人可能不输张良。

蒯通点拨韩信,说了两点,一、你明白刘邦是怎么想的吗?为何郦食其成功劝降了齐王,却不给你撤兵的诏命?这分明是把郦食其当死士用,只是不便明说罢了。二、即便刘邦接受劝降,郦食其只凭三寸舌就拿下了七十二座城池,你韩信身为几十万大军的统帅,功劳竟不如他,何以自处呢?

一个是不必顾忌郦食其的性命,一个是不能顾忌郦食其的性命,纵使韩信是君子,也别无选择,只能趁此良机,发兵攻打齐国。

韩信这一打,郦食其立刻就显出了“死间之士”的原形,虽然这不是他的本意。

齐王大怒,威胁郦食其说,只要你去劝说韩信退兵,我便饶你一命。

历史在这个时候显得很苍凉,已彻底明白过来的郦食其拒绝了齐王,只说了两句话——

举大事不顾细谨,盛德不辞让。(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我心甘情愿做刘邦的死士。)

而公不为若更言。(不必废话了。)

如此,齐王只好成全他,将他煮了。

郦食其,一生多半是悲哀,但死前对得起后世李白为他作诗,即便他最后做死士是被残酷的现实,复杂的人性逼出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