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兵败乌江,如果听从了船夫的话,渡过乌江后,项羽还能东山再起吗?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迎来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决战时刻,刘邦、灌婴、英布、彭越各率大军从各个方向迫近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项羽的十余万楚军。

不久,各路大军会合于垓下,将十万楚军层层包围。韩信用计令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使得楚军思乡心切,无心再战,一夜之间逃散无数。项羽自知大势已去,便率领800亲信突围。第二天刘邦发现项羽逃走之后,迅速派夏侯婴率军追击。

项羽一路逃奔,突破层层包围之后来到了乌江边“欲东渡乌江”,然而却因一念之差,谢绝了乌江亭长愿渡他过江的好意,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横剑自刎,一代盖世英雄就此殒落。

项羽不肯渡江的举动,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假如项羽渡了江,真的可以卷土重来吗?

  假如项羽真的渡过了乌江,来到江东的第一件事首先肯定是招兵买马。

  但是这招兵买马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刘邦是肯定不会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的,必然会迅速率百万大军渡江追击。

  项羽之前那么强悍的精锐部队都被刘邦给消灭了,这些匆匆忙忙拉拢起来的新兵队伍在刘邦的大军面前,无异于螳臂挡车,根本无力扭转战局。

  再说了,项羽渡江之后,江东父老就算表面欢迎他,但内心深处,恐怕也不会发自肺腑地支持他而为他卖命了。

  毕竟这些多灾多难的老百姓,经过多年战火的摧残,早已经疲惫不堪。此时人心思定,人们渴望尽快结束战争过上安定的生活。而此时刘邦那爱民如子的高大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俨然成了人们心中正义的化身。

  项羽此时如果再挑起战争,无异于倒行逆施。他不可能再回到灭秦之战时登高振臂一呼便天下响应的辉煌时代了。由此来说,他可能连召集一支新兵队伍的威信都没有了。

  再说了,那位亭长所说的“今独臣有船”这句话,也是颇有深意的。你船是有,但只有一条啊。当时项羽的身边还有26个生死弟兄呢,项羽这样的铁血汉子,怎么可能抛弃这26个兄弟而独自逃命?

  假如,当时几条船,项羽是有可能渡江的,因为在他当初领着800人突围时就是计划渡江返回江东的。但是当他看到只有一条船时,就彻底地放弃了东渡的念想。

还有,这个神秘的乌江亭长的身份也是颇令人生疑。居然“先知先觉”一般,早就在那里等着项羽。这件事,在史书上写得很隐晦,谁也不知道他是谁。

  虽然这亭长同意载他渡江,但谁又知道他安的是什么心呢?毕竟汉王有令,谁逮到项羽,就可以封为万户侯。面对如此大的诱惑,确定这亭长不是无利不起早?万一将船划到江心,要想谋害项羽那还不是很容易的事?与其这样狼狈而亡,还不如慷慨赴死,青史留名。

  这种可能性不是完全没有,早在项羽逃到乌江之前的途中,因迷路去问一位农民,那农民知道他是项羽之后,故意说错,将他骗进了兵马难以前行的沼泽地。由此可见,在这个乌江地区,项羽已经完全失掉了人心,那么也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个乌江亭长也可能是这样的人。

  话说回来,就算这个神秘的乌江亭亭长真是一个先知先觉的大好人,但是他的职位放在今天来说,大概相当于一个村主任吧,在那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一个小小的亭长能顶什么事呢?

  对于这些不利因素的考量,项羽又怎么不清楚呢?所以他选择了放弃,毅然熄灭了战火,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天下苍生的安宁。

  历史的向前发展,自有它内在的必然规律,决不是某人的一念之差就会改变其走向。就算项羽渡过了乌江,恐怕也已无力回天了。

如果你喜欢我的解答,欢迎留言。

项羽兵败乌江,如果听从了船夫的话,渡过乌江后,项羽还能东山再起吗?

项羽兵败乌江,如果听从了船夫的话,渡过乌江后,项羽还能东山再起吗?

我认为,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勇敢地面对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养精蓄锐,重聚优秀的江东子弟,东山再起,指日可待,主要依据有:

一、 项羽在江东有深厚的根基,有重整旗鼓的基础

项羽起兵就在江东,项家在此地经营多年,有先天的优势条件,当初项羽和叔父项梁起兵反秦,也就是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逐步将强大的秦国军队打败。项羽死后,刘邦大兵压境,西楚全境投降,但是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的封地鲁县还在坚持抵抗,不愿投降,更不相信项羽已死,直到刘邦命人将项羽的人头拿给他们看后,知道项羽真的已经死了才放弃了抵抗,说明项羽还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

二、项羽有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英勇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曾多次率军打败秦军和刘邦的军队

其他战役不讲了,就说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两个战例吧。巨鹿之战,项羽以破斧沉舟的决心,率部以少胜多,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灭亡;彭城之战,刘邦率领五路诸候兵马五十六万围攻项羽,被项羽以三万精兵击败,刘邦仓皇而逃,一度失去了与项羽再战的勇气。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项羽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吗?

项羽之所以失败,也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制定远大的目标,只安于做一个西楚霸王,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二、杀死了楚怀王,让刘邦有机会以为怀王复仇的名义,名正言顺的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声讨项羽。

三、项羽手下缺少像张良、韩信那样的谋士和大将,只能自己亲自带兵四处征战。

历史评价项羽刚愎自用、骄横无礼。对此我不敢苟同,反倒认为项羽是一个重情义的大丈夫,不然,刘邦也不可能活着离开鸿门宴的现场,项羽单纯的相信了刘邦的谎言,没有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才导致了后来的失败,这其实也看出了项羽内心善良、柔软的一面。

项羽是大丈夫、大英雄,既有超出常人的男子汉气概,也有面对虞姬时的铁汉柔情,只是性格中少了些许变通,做不到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耐。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是我们今天了解到的项羽。项羽英勇无比,所向披靡,钢铁般的西楚霸王,在乌江边,率领最后的二十八骑,杀入汉军阵营,如入无人之境。以项羽宁折不弯的性格,不可能苟且偷生,他无法接受眼前这惨痛的失败,再想到带出的江东子弟尽皆战死,感到对不起江东父老,才有了西楚霸王的乌江“自刎”。

项羽在乌江自刎,令多少后人为之惋惜,也曾有多少人去想象,如果项羽过了乌江,那后来的结局会怎样?还会卷土重来打败刘邦吗?还会有后来的大汉皇朝吗?项羽也是我所崇拜的大英雄,我也曾无数次假设过项羽登上乌江亭长的小船,回到江东的情景,但这只能是假设!

项羽虽死,但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故事历代流传,他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也成了千古绝唱!

项羽兵败乌江,如果听从了船夫的话,渡过乌江后,项羽还能东山再起吗?

先不说项羽渡江能不能东山再起,我们先来分析分析:项羽与刘邦的性格

项羽

1、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 授璧);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谯语”而“未有以应”);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骄傲自大(宴会上的排座次)。

2、自矜功伐(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刘邦

1、刘邦亲往鸿门谢罪,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都能看出的坚决果断。

2、刘邦“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甚至“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3、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可见他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比较: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二人性格比较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个人观点:项羽的性格更适合做乱世英雄。及时渡江东山再起也不是刘邦的对手。(生亦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能够担得起这句话的,莫过于神鬼皆惊的霸王,项羽!)

项羽兵败乌江,如果听从了船夫的话,渡过乌江后,项羽还能东山再起吗?

谢谢邀请:

项羽当时不过乌江,一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二是认为上天要亡他。如果项羽当时听从了亭长建议,渡过乌江会怎样呢?

第一,以项羽当时的名号,迅速拉起一支几万人的队伍还是绰绰有余的,然后接着和刘邦干。

第二,新建的队伍肯定不如当时身经百战的刘邦队伍。

第三,刘邦有个韩信,而项羽的亚父范增却不在身边,

第四,那时刘邦部队大胜项羽,肯定是士气高涨。

所以,就算项羽渡过了乌江,以当时的条件来说。很难打败刘邦,而刘邦称帝最多晚几年而已

项羽兵败乌江,如果听从了船夫的话,渡过乌江后,项羽还能东山再起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怀着对项羽的敬慕写的一首诗,颇具悲情主义色彩。但是,真如诗里所说的那样“卷土重来未可知”吗?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来看看项羽都干了些啥。

01

分封不均,赏罚不明,失五国(齐、燕、韩、赵、魏)民心

一方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未将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宗室贵族赶尽杀绝。因此,六国宗室贵族在旧国封地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且各国百姓均有亲人死于秦国发动的战争中,再加上秦国政令太过严苛,便使得六国百姓均有复国之心(这也是陈胜吴广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的原因)。

但是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作为联军主帅主持天下分封工作时,完全凭亲疏远近和个人喜好,未能综合考虑功绩大小、身份高低、民心所向等因素,导致分封不均,五国宗室贵族忿忿不平。不仅失去了五国拥护,还为今后的战乱埋下了祸根。

比如:把已立为齐王的齐国宗室改封到胶东而立齐国的将领田都为齐王,激怒了齐国宗室,激发了叛乱。把已立为赵王的赵国宗室改封到代郡,让赵国宗室心中不平。封跟自己关系不错的张耳为王,却封与张耳功绩差不多的陈馀为侯,让陈馀起兵造反。

另一方面,在平定诸侯叛乱时,项羽不思安抚百姓,反而屠城掳掠,又失去了各国民心。

资治通鉴记载,项羽在平叛时任齐王田荣时,在北海一带焚烧房屋、活埋降兵、抢掠妇女,导致齐国的百姓又聚集起来反叛项羽。

02

坑杀降卒,行事暴戾,失秦国民心

一是活埋了秦兵二十余万,失去了百姓的民心。这二十余万人皆是秦地百姓的骨肉至亲。已经降了还要杀,秦地的百姓一定恨项羽恨到骨子里。

二是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失去了秦国宗室贵族的信任。

三是与刘邦对比,秦国上下大失所望。刘邦入咸阳城时,金银财宝没要,美女也没要,而是跟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国严苛的旧法,还要让秦王子婴当自己的宰相。而项羽入咸阳城时,不仅屠城了,还把秦王宫烧了,把子婴杀了,把所有的女人都带走了。

阅读史书的时候感觉,屠城啊、带走俘虏啊什么的很常见,但设身处地仔细想想,这些在屠城中死亡的将士百姓、被掠走的女人,谁没有家人?

而他们的家人,就是民心。

03

天下未定而诛杀义帝,失楚国民心

项羽之所以能成为义军将领之首,不仅因为他出色的军事能力和霸气的个人魅力,还因为他拥立了楚国宗室为天下共主——义帝。

但是秦国灭亡后,项羽没有思考如何将天下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却嫌义帝影响日常生活体验而把他赶走了。

义帝不乐意,就没迁都(可见,义帝手里还有兵权呢,不然不敢不迁都啊。项羽心也是够大的,汉献帝手里啥权力没有,曹操还不敢称帝呢,因为权力的迭代,怎么也得经过三代人才能保证权臣都是自己人啊)。

当然了,项羽不高兴了,他给自己封的西楚霸王么,谁不服就干谁呗。

义帝虽然有兵权,但肯定打不过身经百战的项羽啊。结果就是,项羽把义帝杀了。

杀个人倒是很简单的事,但是,从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到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这才16年啊,一代人都不到,项羽应该考虑到楚国宗室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啊。

就这样,项羽连自己家乡的民心也失尽了。

总结(敲黑板)

当然,项羽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

有战略上的错误,比如把章邯等秦国降将分封到秦国。(估计项羽是觉得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吧,但他忘了那二十多万秦兵是咋死的了?章邯带着他们投降的。他们都死了,但章邯封王了,秦国百姓能听他的?)

有策略上的错误,比如没有把刘邦放在心上。(刘邦说自己不造反他就不造反了,项羽还被刘邦骗了去攻打别的封国)

但归根到底,项羽已经把天下的宗室贵族和百姓都得罪了,失败战死就是早晚的事。

所以,不管过不过江东,项羽已经民心尽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正如著名影视名星尼古拉斯·赵四说的那样,

自己脚下的泡,是自己走的。

项羽兵败乌江,如果听从了船夫的话,渡过乌江后,项羽还能东山再起吗?

不能。

即使项羽能回到老家,也不过再苟延残喘一时而已。

因为项羽的失败,不是兵力的失败,而是性格的悲剧。

造成“垓下之围”的韩信,曾经是项羽账下的一名小兵。他因为得不到重用,转投刘邦麾下,竟然能连下齐地七十多座城,和刘邦谈条件分庭抗礼。

仅此一例,就可以看出项羽的用人能力有多差。

项羽体力过人,也有雄心壮志,但是他的能力止于将才。领导能力、用人能力、创业能力都趋近于零。

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然后就洋洋得意自封西楚霸王。他的心里只有“衣锦还乡”的想法,就像是突然得势的暴发户,要是没人欣赏和吹捧,就浑身不得劲,胜利都不那么痛快了。

只是他忘了,建立一个新的王朝绝非一日之功。一个开国君主,要有非凡的韧劲和鼓舞手下的人格魅力,换句话说,心要够狠,但是对卖命的手下要够慷慨。

总之,项羽是潇洒的英雄,但不是合格的老板。

所有只谈理想不聊利益的老板,都会走上末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