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写实绘画的重新流行是否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共同低潮期?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到安格尔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其画风都是写实的,画家尽可能地去刻画人物的特征,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真实地保留人物的形象,并通过对人物的肢体动作、衣物背景的描绘,反映出人物的气质特点,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直到摄影技术发明之前,画像一直是油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功能,达官贵人,尤其是贵妇们趋之若鹜。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绘画各种流派轮番登场,各领风骚,而作为真实记录人物形象的写实油画随着照相机的出现而被弱化 。
但是近年来超写实油画一度盛行,以冷军为代表的超写实画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追捧,2019年冷军的作品拍出7000多万的高价,各大画廊里超写实作品都占据了主要位置,人们关注的是画上的人物刻画的精细程度,每一个毛孔,毛衣上的每一个交叉点都清晰可见。
这两年我们接受的油画订制也都是肖像居多,包括婚纱照、全家福,对于普通的需求者来说,想象力和理解力无关紧要,那是画家的事情。
超写实绘画的重新流行是否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共同低潮期?
超写实主义绘画的重新流行并不是人们想象力和理解力的退化和低落。艺术形式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
一、超写实主义绘画流派的形成。
超写实主义绘画是在照片写实主义绘画流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美国画家丹尼斯·彼得森开拓性地绘画,功不可没。至此,绘画界才提出超写实绘画概念。上个世纪60-70年代,画家们将表现摄影的绘画方式融入到照片写实绘画里,使超写实绘画主义流派技艺日渐完善。期间,代表性的画家有:理查德·埃斯蒂斯和唐埃迪等。
二、超写实绘画的艺术特点。
很多人对超写实绘画提出质疑:“画得那么逼真,干嘛不用照相机?!”其实,超写实绘画与照片或者摄影作品还是有区别的。超写实绘画非常关注极微妙的细节,某些细节是人的肉眼在现实实物中看不到的,或者是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的而在人们心里存在的幻觉。并且将画家对事物的情感、对事物文化内涵的理解倾注在笔端。
另外,超写实绘画的分辨率往往是照片的10到20倍。对欣赏者的视觉更能带来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三、超写实绘画作品在当下受到人们的推崇,说明人们的欣赏观念趋于务实。
我们知道,印象派绘画以及中国的国画对人物、静物的表现,一般都有写意的成分在。所谓写意,就是留白,就是点到为止,就是留有想象的空间。在实用主义备受推崇的今天,人们欣赏绘画的习惯和观念也是悄悄地变化,或者说呈现多元化趋势。欣赏艺术就是放松心情、就是愉悦心情,就是休息,没有必要再为看懂一幅油画而费神猜迷藏。
纵观第一、第二点,可以得出,超写实绘画起源于照片写实流派,但又不同于照片写实主义的结论;第三点则说明人们的欣赏观念也在与时俱进。(超写实主义绘画笔下的花鸟虫鱼画)(超写实主义绘画笔下的花鸟虫鱼画)
超写实绘画的重新流行是否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共同低潮期?
有关绘画艺术的话题,人们难免会去讨论油画,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油画艺术和人们的生活太接近了啊,都说油画是色彩的艺术,而人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是色彩的世界,问题来了:超写实绘画的重新流行是否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共同低潮期?
超写实绘画的重新流行,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共同低潮期很大部分人都会以为超写实主义风格油画诞生于当代,也就是这近四五十年的时间,而且很多人都会认为在国内的画家中,冷军是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其实,在几百年前,超写实主义风格就诞生了,比如,17世纪荷兰伟大画家伦勃朗创作出的“伦勃朗式用光”,那一刻,超写实主义就诞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也很简单了,因为现在的摄影艺术采用的就是“伦勃朗式用光”,而超写实主义油画又和摄影艺术的照片几乎相同,所以说伦勃朗时代就是超写实主义风格油画的诞生时代,只不过那时候受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也就没人称伦勃朗的画风为超写实,
然而,到了现在,超写实又重现在人们的眼前,却成为了当代油画艺术的潮流,这看起来并不是油画艺术的进步,这叫“旧事重提”,并没有什么新鲜感,充其量也就是17世纪的伦勃朗风格,在现在重新流行起来,可以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无法引起人们的想象力,
而且,又由于现在的超写实主义油画的表象和摄影照片几乎一模一样,所以人们就会认为既然都有如此高超的摄影技术了,为何还要这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超写实主义油画呢?这是很难以让人所理解的啊,既然是画,就要有画的模样,不该搞得和摄影照片一样,
超写实绘画的重新流行是否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共同低潮期?
兴盛于1960年代的超写实绘画,美国人克洛斯将他做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极致。在克洛斯时代,已经将作品中的人像描绘的纤毫毕现,比照片还逼真,人物的皮肤、毛发、眼睛、瞳孔等被描绘的栩栩如生,富于质感。
与此同时,同时期的超写实画家们发现,超写实绘最大的陷阱就是将人物描绘的真得像假的那样,在着重于表现生理细节的同时,丧失了人物形象的生气和灵魂,他们终究没有逃过将超写实绘画走到穷途末路的那一天。
克洛斯作品
数十年后的今天,超写实绘画再度流行。
以冷军为代表,他的部分作品被个别画廊当成时代的“潮流作品”予以炒作,结果炒作的画廊崩盘了,当年号称卖了6000万的作品也只能束之高阁,蒙尘以待。
但从冷军的超写实作品开始,示范效应经过媒体的宣传也起了作用,超写实绘画成了不少美院学生的毕业作品,市场上也悄然兴起了超写实绘画的行情。
罗中立的《父亲》深受超写实影响
这样的结果无非说明了两点:超写实绘画的技巧并不难掌握和消费群体对这种绘画形式的认可。从艺术领域来说,我们并不是处在一个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的低潮期,相反我们的艺术想象力已经一路狂奔到没有边界——将粪便做成罐头当成艺术品,就能卖到几十万美金的今天,从创作者和收藏者的角度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时代是艺术最好的时代,也是艺术最为癫狂的时代。
与别的行当不同,伟大的艺术是需要天才来填补空缺的。
各种艺术形式已经被翻来覆去地倒腾了几个轮回,艺术的创新似乎碰到了天花板的窘况。
今天的艺术已经走到了多元、喧嚣的十字路口,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和炒旧饭的伪大师们轮番上阵,艺术上的一点半点的突破都是弥足珍贵的创新,都可以成为一代真正的大师,就这一点要求,我们也很难看到。
超写实绘画的重新流行是否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共同低潮期?
谢谢邀请。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觉得超级写实绘画重新流行,和艺术的想象力及艺术的理解能力不划等号,没有什么低潮高潮之分。
艺术的想象力,对于创作者来讲至关重要,有丰富想象力的画家,能够创作出不一样的绘画艺术作品,勾起欣赏者无尽的遐想。
艺术的理解力,主要针对艺术欣赏者,欣赏艺术的人要有基本的艺术素养和基础的艺术知识,面对任何绘画艺术作品,都能体验出艺术传递的气息,感知美的愉悦。
超级写实绘画,也只是近些年成为国内的热门绘画,国外早已司空见惯。艺术的流行,是艺术欣赏的风向标,一段时间流行什么样的艺术,和欣赏者息息相关。
有一句话,观众喜欢什么,画家创作什么。超级写实绘画带来的逼真效果,比照片还照片的效果,深深震撼了观众,观众喜欢,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自然就会理解。
超写实绘画的重新流行是否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共同低潮期?
我个人觉得并非如此。只能说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必然性。从绘画诞生开始写实与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交替出现。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写实主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十八世纪浪漫主义,写实开始渐渐式微。十九世纪的印象派道二十世纪前期的抽象绘画,完全打破了写实主义,更为重视个人表达。波洛克,波谱,达达等艺术潮流离写实主义越来越远。当代艺术更是强调思想意识的体现。
而在中国也是一样。自魏晋开始到两宋,完成了古典中国写实主义,因此宋人花鸟地位不可动摇。到了元明以后,尤其清朝,多是文人墨客为主流,呈现出写意的主流,写实早已不受重视。但是民国时期,徐悲鸿等大师又从西方借鉴写实主义,从新提倡写实。新中国以后百家争鸣,与西方交流密切,因此中国那个国当代艺术也是表现主义居多。现在超级写实主义的回顾,恰好是又一个阶段的开始。而且,表现主义多年以来,使得审美疲惫,超级写实主义恰好给人们带来另一种感官体验,因此受人追捧。就等于吃饭不可能总是天天吃一样的,总要换个口味试试,一样的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