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黑,又删除,又添加,然后又拉黑和删除再加上,反反复复,这样的人请问是什么心态?

小时候住平房,家里养了一只猫捉老鼠。有些猫是吃老鼠的,而我家养的猫不吃老鼠,只是喜欢逗老鼠玩,捉到老鼠以后找一块空地,通常就是在客厅,猫会把老鼠放了,等老鼠跑出一定距离,猫再扑上去,大多数时候老鼠会被捉回来,可也有时候老鼠真的跑了。

再来看题主说的这种“拉黑,又删除,又添加,然后又拉黑和删除再添加,反反复复”,这就是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样做的应该是女性比较多吧,她会认为她在对方心目中很重要,她是应该占据主导地位的,想拉黑你就拉黑你,想叫你回来你就得乖乖地回来,无非是要让对方重视她。说得不好听,这就是一种“作”,是一种很无聊的游戏,很多时候她是成功的,对方会给她机会。

我也被人拉黑过,但是如果拉黑我再添加,抱歉,不跟你玩了。

拉黑,又删除,又添加,然后又拉黑和删除再加上,反反复复,这样的人请问是什么心态?

爱而不得,却又不甘放弃,很爱很爱,爱到骨髓,爱到抓狂。

一个人,只有在对一个人爱到骨髓时,才可能说出现:删除到添加,再到删除,再到添加……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这类人的心态,其实有点儿像猫一般,来回试探,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打断过这份好奇,所以,对于他们来讲,可能表白失败,会因为气愤然后删除,但等到心平气和之后,是一定又会去添加的。

爱而不得,却没办法忘记

喜欢一个人,往往并不受自己所控制,来源于心,来源于灵魂,来源于那一刹那的触动,不过,喜欢归喜欢,和被喜欢却并不相干连。

正如一个人有喜欢另一个人的权利,但同样,另一个人也有拒绝这份喜欢的权利,所以,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之下,爱而不得,却没办法忘记,只能希望在一次次努力之下得到一点点的青睐。

从删除到添加,再到删除,再到添加的过程

这个过程,究竟掺杂着怎样的心酸?我相信只有那个经历过的人会懂,可能对于不懂的人来讲,这种行为不过是没有尊严般的奢求,不过,对于那份喜欢,谁又能够抑制得住呢?

从删除到添加,再到删除,再到添加……这样一个过程,我相信任何人都不想有,但是,如果有朝一日,真心喜欢上了一个人,但却迟迟得不到那个女孩的回应,每一次表白得来的都是拒绝,那么,只有这般,一个人才会知道处于这样一个过程中究竟有多么的艰难,对于这个过程,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再如何叙说,也不过是天方夜谭。

这种举动是一种什么心态

如果说心态,用不太文雅的话来讲,那便是死皮赖脸,如果好好去说,我认为这是一种爱,一种深入到骨髓的爱,一种爱而不得却又不甘放弃的心态。

如果生命中遇到这样一个人,请千万不要伤害,哪怕对他毫无感觉,但至少你得知道,眼前这个人他很爱很爱你,爱到骨髓,爱到抓狂,当然,如果有那么一丝丝可能,给予他一个机会,我相信,这样一个人绝对会把你宠成小公主。

感谢关注[情感小沐柯],给你有温度、有启迪的情感疏导。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拉黑,又删除,又添加,然后又拉黑和删除再加上,反反复复,这样的人请问是什么心态?

得不到又放不下的心态。

拉黑、删除、又添加,反反复复这样打脸的事情,正常情况下你会这样做吗?肯定不会对不对。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觉得跟对方话不投机,最多不跟对方说话就是了,或者是干脆直接拉黑。拉黑了又加回去的这样操作通常只会出现在情侣吵架或者分手的时候。

因为舍不得所以需要时间放下。

两个人分手的时候,先放手的那个人不会主动去把另外一个人拉黑,因为他/她知道即使自己不拉黑,对方也会把自己拉黑。所以,等着那个无法放下的人拉黑自己。

对于被分手的人来说,付出的感情无法马上收回,所以不甘、后悔、怨恨的情绪会一起涌上心头。

当怨多于爱的时候就会把对方拉黑删除,但时候又会觉得这样结束不甘心,所以又会主动添加对方。由此反反复复知道他/她发现不管自己多么不舍,多么不甘,那个人都不爱自己了,才罢休。

这个时候人的心理活动是特别纠结的,决定人的行为的不是学识、理智和经验而是人的情感。

那么,如果遇到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呢?

请给对方多一些时间,当他/她自己都觉得无趣的时候便会放弃了。当对方添加你的时候你可以加上,但是如果你不想再给对方任何希望就不要主动做出任何行为,包括主动聊天。

一旦对方添加了你,你主动找他/她说话了,对方会认为你对他/她还是有感情的,这样只是无休止地纠缠。

为什么不能直接拉黑删除断了呢?有的人会走极端。

“谈谈情,说说爱,听听那些你不知道的心底话”关注【蜜禅】专注于情感问题解答,如果你有想说的话,欢迎留言咨询。

拉黑,又删除,又添加,然后又拉黑和删除再加上,反反复复,这样的人请问是什么心态?

这种情况有很多种可能。

一、耍性子,用删除拉黑来要挟对方,希望对方把自己再加回来。个人建议不要这样做,万一哪天对方厌倦了,不再把你加回来可就尴尬了。

二、极度生气受了委屈,拉黑删除后又自怨自艾。这类做法的人还不够成熟,很容易被情绪左右。

三、伤心欲绝,累了!想分手于是下定决心删除。只是最终还是因为舍不得放不下,最终还是重归于好又加回来。

爱这东西谁又能说的清呢。我手机里至今保留着她的微信,我也不知道她有没有删除拉黑我。 一直不曾联系过,因为她说她现在过的很幸福。而我也不敢联系她,我也不知道我在害怕什么,反正就是不敢联系。每次在深夜醒来后,都会看下她的微信。这么些年下来,这已经变成了我的一种习惯。

拉黑,又删除,又添加,然后又拉黑和删除再加上,反反复复,这样的人请问是什么心态?

在咨询中遇到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对情人反复拉黑,加回,删除再加回,也有对一般好朋友也这样做。

主要原因是他们内心纠结,为什么纠结呢?可能有两种原因。

第一,外在原因。比如他对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反复删除加回,只对某个人这样。那可能是这某个人让他又爱又恨,这某个人有问题的概率比较大。

第二,内在原因。他对大部分亲密的爱人,朋友经常性反复删除,加回,拉黑。那问题可能在自身。主要问题可能是他还没有稳定的处理情绪情感的能力。这种情况很像小孩子,因为小孩子心理发育水平比较低,在面临一些复杂情绪或情感时,他们会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处理,比如对妈妈生气,会说“坏妈妈,不要妈妈,妈妈走开,要妈妈不见”,这就是拉黑、删除,通过实体的暂时消失来让自己的怒气消失;当情绪好转,他们又会寻找妈妈,这就是加回。他们还没有学会把情绪用象征化的语言表达,比如:“你刚才这么说我,我很生气,我气的都不想再离你了,气的想把你联系方式拉黑删除了。”如果可以这样表达,多半不会真的拉黑删除。

反复拉黑删除又加回的方式非常幼儿化,也非常戏剧化,和他们交往可能会有一种演戏一样剧情大起大落的感觉,有的人会感觉很刺激新鲜,有的人会感觉很疲惫,无聊。这和您自身的心理水平,心理状态有关。

拉黑,又删除,又添加,然后又拉黑和删除再加上,反反复复,这样的人请问是什么心态?

不断的删除拉黑添加,说明对方的情绪是激动的;内心是矛盾的、纠结的;性格率真、孩子气、幼稚,有些小冲动。两个人肯定是有过一段感情,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很多情侣在相恋过程中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重复循环式的拉黑、删除、再添加好友只是一个表象,实质上对方通过这种举动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这一系列举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和心理:

一、宣泄不满情绪

在双方相处过程中,出现争执、小摩擦、意见不合时,冲动地做出拉黑删除的举动,浅层次说明对方意气用事,有一丢丢小脾气,通过说狠话、拉黑、情绪化等一系列行为发泄自己的不开心、不愉悦。

二、期待对方做出改变

当两人出现意见不合,观点思维不一致时,对方希望通过这种举动做出敲打、鞭策性行为,希望你能反思反省自身问题,多为彼此考虑,多想想对方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做出改变。

三、没有安全感,渴望得到对方的关注和重视

两个人经常不沟通、不交流,或者一方疏于陪伴,另一方的感情、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会通过这些举动试图引起对方的关注,希望能够多关心自己、多重视自己,多花点时间陪伴自己。

四、试探对方是否爱自己

两个人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从激情热恋到归于平淡,由于不注意经营感情、缺乏仪式感和浪漫,在感情的平淡期,双方多多少少会出现疲惫的心理,这时一方通过这种举动去试探对方是否还爱自己、对方是不是已经变了?对方是不是还像从前那样爱自己?其实,是想通过这些举动让对方看到自己,去获得对方的关注和肯定。

五、寻找存在感

经常在一起的两个人会在情感上产生依赖心理,一旦一方无法满足另一方的要求,其中一方就会通过一些外化的行为去刺激对方,以此引起对方的注意力、吸引力。俗话说:爱哭的孩子有糖吃,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不哭不闹,你能明白他想什么,想做什么吗?幼小的婴儿大哭,不是尿了就是饿了。一个成年人也有自己的小脾气,只是年纪大了就学会隐藏自己的脆弱,把自己铸成钢铁之躯。和你吵,闹,和你撒娇,和你翻脸,拉黑删除等等,只不过希望对方能回头看看自己,哄哄自己,以确认自己的位置,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六、内心对这段感情迷茫、矛盾、纠结、煎熬、不舍

当两人在感情中因为现实阻碍,或相处久了发现双方的三观性格不合适,两人经常想法不同,意见不合,出现争吵,以至于对这段感情未来何去何从感到非常迷茫,看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面临重新选择或分开离别。这时内心会很煎熬、剪不断、理还乱,既想放手,又非常不舍得。一方面劝自己果断一点,不要再犹豫彷徨了,另一方面,过去的一幕幕,相爱的美好画面又浮上心头,于是会出现这些举动。

七、害怕失去、害怕被拒绝

东邪西毒里面有一句台词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选择先拒绝别人。两个人其中有一个很优秀时,另一半会害怕失去,会通过这种举动寻找认同感。太爱对方,不想自己陷得太深,怕自己有一天会撕心裂肺,所以与其等到被拒绝,会失去,不如把选择权留给自己,同时自己心里还傻乎乎地爱着对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