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一些画家用投影或者喷绘辅助完成写实作品的手法,你怎么看?

作为一个书画圈的从业者,我对用投影或者喷绘辅助完成写实作品的手法当然是见怪不怪。

目前市面上的绘画作品不管是油画还是国画大多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现的,既然是生产商品就要讲究产品的质量,同时也要提高生产效率。对于那些以画画谋生的画家来说,使用辅助工具是很平常的现象,无论是大芬村还是宋庄,做喷绘的都不缺生意。

个人认为,使用辅助工具甚至是流水线作业不是不可以,但你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就是商品,别打着艺术的名义冒充原创卖高价就行。

我也认识一些不屑用这些手段,坚持原创追求艺术的画家,他们可能一年也出不了几幅画,有的老师只是参展,不卖画,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也喜欢收藏他们的作品。那你可能要问,他们靠什么生活?有的老师做兼职,在书画培训班做老师。如果你有机会去宋庄看看,很多饭店、理发店的老板就是画家,我甚至见过摆摊卖衣服的,一边看摊一边画画。

我不反对使用辅助工具,别卖高价就行,也别忽悠买家当艺术品收藏。

针对一些画家用投影或者喷绘辅助完成写实作品的手法,你怎么看?

说白了,画画时,用投影或者喷绘的方式来辅助创作,是一种投机取巧,对艺术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方式把绘画创作当做商品生产来批量制作,目的是多生产出画,多卖钱,对艺术抱有虔诚之心的艺术家,会非常忌讳和鄙视这种做法。

实际上,用这样的方式画画,有利有弊,但综合来看,是弊端大于利好。

利好的一面,体现在可以塑造出精确而完美的造型,给观者极强的视觉震撼力。一些画家在创作大画时常常这样操作。先把画面中所有物象的轮廓喷绘出来,然后用画笔一层又一层罩染,直到把喷绘轮廓覆盖为止。

一些创作风景画的画家,常常会把风景照片利用喷绘技术喷绘在画布上,喷出的色彩比较清淡,然后参照照片一遍遍润色和修改。这种方式创作大画,速度非常快,比如,一幅2米*2米的大油画,正常速度下需要3个月来完成,但用这种方式,1周到10天基本就能完成,并且,还非常逼真。

一些画家会把风景照片利用投影仪投射到画布上,然后一笔一笔描摹着画,到最后弄出来的画也非常逼真,堪比照片。

弊端是,不管是投影还是喷绘,都丧失了构图、设色、布局等许多绘画元素,完全是借助设备和人力复制出来的,画面中因为没有蕴含作者的情感,其艺术价值要大打折扣。

如果一个画家长期这样下去,对个人影响显而易见,他就丧失了对艺术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画面统筹能力,对笔法的熟练运用能力,完全就变成了一架复制绘画的机器,背叛了艺术的初衷。

针对一些画家用投影或者喷绘辅助完成写实作品的手法,你怎么看?

技术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与坏该和不该,艺术创作上对新技术的运用也应如此。在工智能作品都能登上拍卖会且大获成功的时代,狭隘地以不借助辅助手段的纯手工与否作为原教旨去评判一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高与低,并不一定天然正确。达芬奇《圣母子与圣安娜》

之所以这么说,从西方油画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步跨越式的突进,几乎都倚仗着当时某种革新性技术的运用。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达芬奇在人体解剖学上的造诣而非画鸡蛋才使他在文艺复兴时期众多大咖中占据执牛耳的地位;而伦勃朗光线被后来的大师们顶礼至今;还有西方油画中最经典的焦点透视法、印象派画家对光线的研究等,无一不是对当时最新技术拿来主义的活学活用,与运用投影或喷绘的辅助手段完成写实作品在本质上相去并不甚远。伦勃朗《沐浴的苏珊娜》

如果固执己见认为两者不能等量齐观,那维米尔的例子就很能直接了。这个荷兰历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早在四百年前就运用这样的投影技术了,通过光线和镜片将实际景象投射到画布上,这大大降低了绘画的难度且提高了写实上的准确度,这种超前的天才做法使维米尔超越了同时代的诸多大家,现在运用投影不过是拾维米尔四百年前牙慧罢了。维米尔的这种做法一直在艺术圈中相传,后来一个叫提姆的摄影爱好者作为一个吃瓜群众,耗尽心力证明了维米尔确实是这么干的。还有一位无事生非的家伙通过计算,分析维米尔的使用的镜头位置从而推断出画作的大小,结果与维米尔纪念馆中的作品大小惊人一致。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

艺术与科学应该是孪生姐妹的关系,而不应该是互相对立的伤害。其实国内目前走红的超写实主义代表画家冷军就创造性地将复印机引入绘画,而且他也笑称不择手段是他技术的重要法宝。毕竟,对超写实主义作品来看,有时其实是超越了人的肉眼的观察极限,不借助传统油画创作手法之外的辅助手段几乎很难达到这种极致的观感体验,这点并非是不可告人的耍流氓行为。冷军《小唐》

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人手中其实得出的效果并不相同。对真正的优秀艺术品来说,关键还是艺术家本人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意识起主导作用,是画家本人的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而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决不能以冰冷的技术理性替代艺术家本身有温度的人文底色,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针对一些画家用投影或者喷绘辅助完成写实作品的手法,你怎么看?

画家用投影或喷绘辅助完成一些画作手段在现代是很常见的辅助手段,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壁画,画家创作好小的设计图稿给甲方作为样品,合作达成,由于壁画面积过大都搭有较高的脚手架类的东西,画家在近距离无法达到全局把握会利用投影或喷绘辅助完成画面布局,这样的辅助是相当好的辅助方法,帮助画家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减少了两人配合不切合的问题,还极大减少了上下脚手架的危险性。这种手段在大型壁画和大型浮雕创作与制作上非常好的手段。

还有一些画匠以仿造名画为生,他们也借助投影或喷绘手段提高自己仿造接近名画效果,批量生产画作,他们是盈利为目的画匠,对于他们只是为了生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名的画家,那些成不了画家又想在绘画领域生存不得不加入一些以仿造名画的地方挣钱生活,他们可能一辈子成不了画家,但也算为艺术奉献了一生,没有人愿意以模仿别人画作生存,但现实就是现实没有钱无法生活,为了生活做机器人一般的工作对于爱好绘画的人也算是一种耻辱,对于他们只有可怜,他们的艺术爱好已经被现实的残酷绑架了!

真正的画家是不屑于临摹或运用投影,喷绘来创作艺术作品的,那样绘画限制了自己思维活跃有了衡量对比在创作总会留有别人的影子,即使创作出来也不完全是自己的作品,对于真正的画家他的艺术作品相当于自己的孩子,谁都不愿自己的孩子有别人的基因,是吧?

这就像我们答题,看了别人的观点答题说出来也没了自己完整的观点,别人的影子多少都会影响到你的思维考虑,说出来也没了自己应有的理解与看法。

针对一些画家用投影或者喷绘辅助完成写实作品的手法,你怎么看?

虽然说允许艺术创作方式多样性甚至鼓励创新艺术创作方式,但关健还是要看运用新的艺术创作方式的动机、目的和效果。

一些画家利用喷绘或者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来辅助完成其写实作品的创作,如果是为了创作出更瑧成熟完美的作品,是无可非议的,如果通过这样的手段创作出来的作品既能大大提高绘画效率又无损于画的艺术价值,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形看,显然这两种情形都不存在。

一些画家利用投影或喷绘等现代手段搞绘画创作,既不能使作品更瑧完美,也不能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相反,使绘画作品脱离了其固有的传统创作方式,作品的内涵、底蕴和艺术价值大打折扣。那么,这些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一,省时省力。比如说传统创作方式画一幅画需要2一3个月,采取这种办法可能一周半个月就能搞定。

其二,多画多卖。创作效率提高了,画出得快出得多,画家从中获利多。说到底不是为了画出更新更美的画,而是为了省时省力而又不少获利。

但如此一来,画作的艺术价值拉低了,对绘画市场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觉得,这种作法不仅不宜提倡。

针对一些画家用投影或者喷绘辅助完成写实作品的手法,你怎么看?

我认为一些画家采用以上手段完成的写实作品某种意义上对色彩技法上有提高,画家没有灵感时,只能靠写实作品打动人。一旦造型色彩不写实,有个性的作品就出现了。以下是我用国画写实手法创作的作品。

之前,我看到一个小视频内容是讲国外一家公司拍过一部记录片。片中一名英国绘画界人士专门打假,他说:咱们的艺术作品实在是画得太真了,根本不像是人画出来的,肯定是用了某种黑科技,结果研究发现从文艺复兴开始,所有西方的绘画大师除了印象派和像毕加索不正经画画的,正经画画的写实派画家就没有一个干净的,所有人都开挂。他举例说明,一些绘画作品画面是单反相机拍出来的效果。绘画作品是用投影技术,把影像投到画布上然后把它描下来就行了,一些绘画后来为什么越画越像呢,不是画家水平提高了,而是成像技术的进步。为什么达凡奇说:“镜子是画家的老师。”因为真实的世界是立体的非常不好表现,玻璃的把三维图像变成一个截面,然后把它描下来就简单多了。一个蹩脚画家只要学习些绘画理论,依靠技术手段,一样能画出非常逼真的作品,西方的艺术都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现实主义绘画就是让你去描绘真实世界,你搞不清世界的物理规律,所以你画不像。传统中国画就没有透视,画面上人物大小一样,没有远近之分,不知道近大远小,从来不画阴影,不讲究明暗关系,艺术与科学是分开的。我不同意像他说国画不讲明暗的说法。现在一些国画画家开始注意把透视和色彩引入国画创作,并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参加现代的美术大展,如果按照中国画传统技法去创作,就认为没有创新很难入选。我认为追求写实不是绘画作品的最高境界,这一点对于中西绘画都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