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只有迎合大多数人审美的绘画作品,才是一幅好的作品,你怎么看?
艺术品是要反映创作者的思想的,一味的去迎合市场那就是个商品,比如市面上卖的行画,也有不少人喜欢,但那不能称为艺术。
有人说只有迎合大多数人审美的绘画作品,才是一幅好的作品,你怎么看?
谢谢,我个人觉得,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只要大多数人喜欢,就是好作品。
有人说只有迎合大多数人审美的绘画作品,才是一幅好的作品,你怎么看?
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充分表达作者独有的个性和对社会的认知度的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与作者文化修养、对生活和艺术认知态度不一般的态势,太追求大众化和在意别人的称崇就会显得很世俗……
有人说只有迎合大多数人审美的绘画作品,才是一幅好的作品,你怎么看?
书画作品供雅俗共赏。
有人说只有迎合大多数人审美的绘画作品,才是一幅好的作品,你怎么看?
我认为对,懂下里巴人的比懂阳春白雪的人多。“曲高合寡”,还是合众为好。
有人说只有迎合大多数人审美的绘画作品,才是一幅好的作品,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其实是回答什么样的绘画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和对绘画作品的评判标准问题。中国和西方历来都有各自的审美原则和立场,而且,经过了长久的冲突和融合,依然争论不休。显而易见,迎合多数人审美的绘画作品就是好作品这个结论是片面的,可以举出古今中外许多作品的案例来说明这个观点。以下从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审美观进行阐释,并对当前绘画作品的去向简单分析,说明认可其作品群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一、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审美观。
绘画有三大社会功能,即认识、教育和审美。这三个方面既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美术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情感的引导和美的感染潜移默化实现的,而培养美感和陶冶情操也起着认识和教育作用。事实上,具体作品更加明显地体现哪种功能,是各有侧重的。
绘画作品的出现,是绘画者智力技术成果,代表了画家的思想、情感、审美观。一方面,作品需要观赏者从直接的视觉和感官的心理情感体验中检验自己是否接受或者认可。另一方面,人们看了一副绘画作品以后,对人的思想、道德、以及审美也会起到示范、教育引导作用。
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绘画的社会功能和人的审美观是交互作用的,社会功能引导和影响人的审美观,同时人的审美观又对社会功能起促进和强化作用。这就必然影响到人对绘画作品的评价。
二、审美观不是一成不变的。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审美观念是在审美经验积累到一定时候才产生的,它将人的模糊不定的、零碎的审美感受归纳为较明确、较系统的认识,它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审美态度。它对一个人的审美感觉起一定的引导与规范的作用。
一个人的审美观念并非一成不变,新经验的获得,新审美对象类型的出现,其他人审美观念的影响,都可能改变或修正一个人的审美观念。一副绘画作品出现,开始的时候多数人非常欣赏,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审美的素养、情趣、观念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对原有绘画作品的认知也会有所变化,有可能多数人不再欣赏。比如,对文革时期的绘画作品,当时和现在就有不同的感受。绘画大师黄宾虹的绘画作品,当时多数人是不认可的,而今天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因此,多数人即使审美一致也会由于社会功能的作用出现变化,多数会变成少数,少数也会变成多数。
三、中国绘画的评价标准很早就有。
中国绘画很早就有“谢赫六法”作为标准,为历代推崇。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这个审美标准不受时间、地域、人群的制约而客观的存在着。
四、从历史观来看,评判一副绘画作品,需要放进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检验。迎合大多数人审美的绘画作品,有可能是一个阶段或者一个时期内的看法,因为人的审美观的变化,会影响对绘画作品的评价。要成为不朽的作品需要时代长期验证。
五、画家因自身审美和自身素养、修养的不同、所处环境的影响,迫使画家不得不画一些迎合社会部分人需求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或许是画家迫于无奈的而做,或许是无兴趣而作、或许就是讨厌,但是最终还是画出来了。于是,艺术画、商品画、世俗画,包括各种民间艺术画应运而生,并且最终都拥有了认可自己的群体。所以说,所谓迎合大众审美,也只能是在一定群体内的大众,出了这个群体则可能成为小众。而这几种类型的绘画作品从艺术性的品味来说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别。如果放在各自的领域和群体看都属于多数人,但是不能都说是好作品。
一是被称为世俗画的绘画作品。这些画,主要是一些画家为了应酬,满足一些求画者的个人心理需求。这些作品大多是应付,在思想和艺术性方面着墨不多,而主要考虑的是求画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二是被称为商品画的在市场流通的绘画作品。人的基本需求是衣食住行的满足。画家也是人,不可能例外。画家同样有生存的风险。画家为了温饱,为了改善生活,为了得到更高的社会评价,就需要把绘画作品卖出去,换回自己需要的物质来满足个人的需求。所以,就有了商品画。这些画,主要考虑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就画什么,比如风水画。
三是不为温饱问题发愁的画家所做的绘画艺术探索。这些人多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有些则是在体制内的美术机构工作,他们共同点是绘画基本功扎实,素养高,学识深,有非常好的美术理论修养,在绘画理论和技法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方面也会考虑经济利益,同时潜心做单纯的绘画艺术研究和探索。有一些画家对艺术的追求很纯粹,更有一些隐匿在民间的画家不为利益所动,为艺术而献身,一生都在艺术的探索中前行,至于有没有人喜欢不予理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