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杀人犯常常都是我们眼中的老实人?

很多凶杀案背后的凶手,都不是什么穷凶极恶的歹徒,反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老实人,这是为什么?

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据我的了解,我发现大部分杀人犯都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经历和性格,比如说,大部分都是性格内向、从小就学坏爱打架斗殴。同时,小时候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生活氛围等等,种种原因导致了这些老实人变成了可怕的杀人犯。

比如说段国诚,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在湘鄂两省作案数十起,杀死13名女性,其中岳阳9名,武汉4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名女性被刺杀。

段国诚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老实人,他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村人,但是经常吵架,吵到了一家人多年不在一张桌上吃饭的程度。这样的家庭生活氛围,造成了段国诚冷漠人世、仇视社会的性格变异。

13岁,段国诚因为盗窃被送到当地的少管所管制5年,结果在监狱里面表现也极其不好,经常打架。所以,管制时间又延长了2年,直到20岁才出狱。而这一段时间,正是在青春期成长最为关键的时候。

刚出狱没多久,段国诚再次因为盗窃罪入狱,这一次可不是管制,而是被判刑5年。等到出狱的时候,段国诚已经25岁。

从13岁到25岁,12年的时间都在监狱里面度过,这本应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段国诚再次出狱后,他的父亲为他在新城实业公司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那时候还是在90年代末,段国诚每个月就有几百元的收入,其实是非常不错的。

可是段国诚多年的牢狱生活已经让他彻底与社会脱节,他已然失去了与社会正常沟通的能力和完全的人格。他没有朋友、没有谈过恋爱、没有任何爱好……这让他再次走上了歧途。

段国诚第一次作案是在1999年4月4日,这一天晚上凌晨3时,段国诚在岳阳楼区学土坡,将一个30多岁的下岗女工先抢后杀。

据他自己讲述,他本来只想抢劫,并不想杀她,但是这名女子大喊大叫,令他感到极度恐惧,便用利刃将其杀死。此后,他对受害者的尖叫感到既恐惧又兴奋,并伴有莫名其妙的"愤怒"。对方尖叫不停,他行刺的刀就不会停。

就这样,他先后在岳阳地区作案50多起,仅目前能查实死于他刀下的就有9人,全部都是女性,其中很多死者都被捅了数十刀,身上都被捅成了蜂窝状,手段其实残忍。

2001年7月,他又在武汉作案。死者是一名女大学生,段国诚抢走了女死者的皮包,包里面只有上网卡、钥匙等,不满之下,他还对死者猥亵了一番。

这一系列的杀人案引起了省公安厅的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对案件进行地毯式摸底侦查。

段国诚就每天在各个小宾馆,背街小巷中活动。对于出入在背街小巷的女性,他再次伸出了杀手,在30天内,他用同样的手段作案5起,3名女性被杀,2人重伤。

岳阳警方采取高科技手段,从死者被抢的手机上发现:犯罪嫌疑人就是岳阳人段国诚!

一场抓捕行动立即展开。

最终,2001年8月12日,在武汉719招待所,将段国诚一举抓获,湘鄂两省民众重获安宁。

被抓后,段国诚向当地媒体表示:自己人很"单纯",所以总是被人骗,干什么都不顺。

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一面之词,他杀害这么多无辜群众,造成多少家庭的破裂,给多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恐惧,他做的这些事情,足够让他死一万遍了。

为什么杀人犯常常都是我们眼中的老实人?

这个问题之前我有简单的写了一篇文章,杀人犯为什么会是我们眼中的老实人,用最简短的话说就是,一根导火索引燃了所有的“炸药”,而这个“炸药”就是老实人平时被人欺负、被人随意谩骂、被人任意侮辱的心理情绪积累。由于老实人在表达或者情绪抒发上没有处理好,所以导致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最后全部爆发出来导致做出一些和平时不同的行为。

文章全文如下:

如果,听到一个人是“杀人犯”,我们对这个人的第一感觉一定是可怕、凶残、没有人性。因为,他们通常都是用残忍的手段结束其他人的生命。但是有许多案件发生后,抓到真凶,我们常常会听到他周围的人说,他平时很老实,连鸡都不敢杀,怎么会杀人呢?是呀,众人眼中的老实人怎么就成了杀人犯呢?

​案例一:

小红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家境平寒,性格内向,面对其她同学的时候感到自卑。她宿舍的另一名女生名叫小影,家境殷实。在大学生活中,骄傲的她总看不起小红,总是命令她做这做那,用及其侮辱的行为对待她,甚至对小红拳打脚踢。宿舍其她人不敢言语,小红内向的性格造成她也总是默默的忍受这一切。终一天,心情不好的小影又拿小红撒气,对小红和她的父母恶毒的谩骂,说着一口唾沫吐在了小红脸上,这时小红举起了桌上的水果刀刺向了小影,就此毁了两个家庭。

​分析一:从上面案例可以看出,内向的人通常比外向的人更具有容忍力,但情绪的抒发能力差。虽然小红平时是懦弱的,但是当超过到她心里的忍耐底线时,她冲破了这种容忍力的束缚,把一直以来的情绪全都爆发出来,造成了悲剧。

​其实小红这种举动是可预见的,小影对她的唾沫和谩骂只是她情绪的一个导火索,这个导火索引燃了她一直以来的忍耐和屈辱。

案例二:

城市里人心惶惶,女士在天黑都不敢一个人出门。因为在最近有一个变态恶魔,已经有三个女士死在了他的手里,且他杀人手段恶劣,行为令人发指。在恐慌中,警察抓到了这个恶魔。周围认识他的人都不敢相信,小周怎么会是凶手呢,他是个老实人啊。

​​分析二:警察询问后才知道,每当他遇到有喷浓烈香水的女子时,他就会变得情绪激动,想要折磨杀死这个女子,这样他心情才会感到舒畅。是因为后妈是个爱美的人,总是天天喷着浓烈的香水,人美但心黑,从小打他骂他折磨他。小周原本是个乖孩子,但是后妈的不良对待使他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种情况,其实是小周对其后妈的一种憎恨。这种憎恨没有发泄到其后妈身上,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疏通”,最后投射到其她和其后妈有者相似爱好的女性身上。

为什么杀人犯常常都是我们眼中的老实人?

题主说的不错老实人一旦犯罪那就是杀人犯,陕西省泾阳县的董力就是一个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老实人,平时连一句话也不多说。可就是他伙同他人偷盗警察手枪后,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先后杀人11名,手段极其残忍的令人发指。

董力1973年出生在陕西省泾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八岁时父母先后染病,生了一个弟弟又不幸夭折。父母因此雪上加霜,气得病情加重。他只好12岁时就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任。

因家贫初中没有上到头他就辍学回家,年龄13岁他就开始发愁伺候父母衣食住行。为了一家人的生存,他学着人家整天推着车挨家挨户的收废品,因年龄小好不容易挣点钱,又被大年龄的小孩给讹去。因为他生性太老实,所以别人都故意欺负他。

在家实在无法生存下去了,他约了村里几名同龄人前去新疆打工。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距离的。他们一伙来到新疆后,一无文凭二无技术,找工作太难了,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委屈一下进了一家砖厂当苦工。他们在这个砖厂干了半年后,由于劳累过度董力不久就身体染病。老板看他已成废人就把董力辞了,并且工钱也不给,那就是讹他这样外地的老实人。

这个时候的董力身无分文,身体又有病,背着个辅盖卷在大街上来回晃悠。当他看见一辆长途公交车停在路上,便给乘务员说他的遭遇,这名乘务员很体贴人,就让他坐上了车,可是司机知道了他无票坐车时,伸手把他的辅盖卷无情的扔到车下,又把他推出车外。

当时气得他咬牙切齿,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使他引起对司机的仇恨,因此在今后的杀人行动中枪杀的都是司机。

从新疆没钱坐车回陕西,他就靠捡废品步行回到了陕西。他在西安工作的姐姐知道情况后,把原来的厂房让给他住,厂房有两间,能供他继续靠收废品生存。可是董力从此就干起了不务正业的勾当,整天小偷小摸,在当小偷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个叫马宝力的渣男,俩人商量着,光小打小闹的弄不手里几个钱。不如偷把手枪干大事,于是他俩不断踩点派出所,找机会下手偷把手枪……。

1997年的夏季,西安市某地派出所有位副所长,因天热把外衣以及手枪子弹都放在办公桌上,然后去找洗手间擦一擦身子。马宝力正好路过此地看看四下无人,便来了个顺手牵羊就把手枪和子弹搞到手……。

马宝力拿着手枪在董力眼前一闪,顿时使董力眼前一亮,表示愿出500元将枪和子弹买下。就这样董力从此有了枪,开始迈向他的不归之路。

他作案的对象就是大货车司机,时间到了夜里凌晨2点左右,他就带上手枪踩点公路上的大货车,先敲开车门,再用枪逼着司机把车上的钱交出来。每次都能屡屡得手。也遇到过硬茬,有几次硬茬们想趁机夺他的枪,都被他连开两枪使司机丧命又丢钱。

就这样他先后在西安市附近多次作案,在作案中杀害了11人,共抢劫财物80多万人民币。

他多次作案也引起了公安部的重视,公安部为此亲自督察西安警方限期破案,给西安人民一个安定的环境。

西安警方不负重望,多次假装大货车司机停在公路上睡觉,只等他上钩。就在1998年的2月他又一次敲路上大货车门时,被埋伏四周的便衣警察摁倒在地,迅速夺下他枪,戴上手铐脚链塞进警车。他归案后如实交代了从1994年至1998年期间盗枪杀害11人的犯罪事实,入监2个月随着一声枪响,结束了他的罪恶一生,也算告慰了11名受害者。

为什么杀人犯常常都是我们眼中的老实人?

因为老实人受的委屈与不公平太多,因为没有人去关心老实人,甚至变本加厉的去踩踏老实人的底线,认为老实人永远都不会反抗,只会忍辱,只会默默承受,但不知老实人的极限一旦爆发是会不计后果的,忠告是忍辱的终极是毫无人性的报复甚至某一个爆发点就是屠杀,个人认为很正常。

为什么杀人犯常常都是我们眼中的老实人?

斫未的老实人,就是没文化,既沒有金钱,又沒有保护伞,更谈不到靠山,他们被人欺负的时间长了,难免作岀偏激行为,一旦出现偏激又是老实人吃亏,打官司沒钱,说话又沒人听,這种例子不在少数,

为什么杀人犯常常都是我们眼中的老实人?

这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持这种观点的朋友,不了解犯罪行为,也不清楚“老实”的定义。

先来说说“老实”,大众语境下的词汇常常是不准确的,“老实”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反映的内涵天差地别,比如警察在审讯中经常说:“老实交代”,这个意思是指诚实,要说实话,但是父母批评孩子:“你能不能老实点儿?”这个意思是让孩子守规矩,不要生事,而再换一句话:“你怎么这么老实?”意思是指顺服,不懂得反抗。

需要区分的是,在前两句话中,老实都是褒义的,但是最后一句话中,老实是贬义的。被人欺负而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是怯懦和软弱,不想惹事和怕事的区别是很大的。

在派出所的时候处理过不少纠纷,经常会问这个问题

:“他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

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他那么高”、“他那么壮”、“他们人多”

只记得有一个跆拳道教练说的是:“我怕把他打坏了”。

由于能力不足而不敢反抗,是怕事,有能力制服对手而选择克制,才是守规矩。

还有一种误解,就是将“老实”理解成性格,性格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态度体系,由对事物的态度和基于这种态度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组成,而“老实”只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说实话,守规矩,不反抗,却不能反映其自身的真实态度,而行为自身往往不具有稳定性,嫌疑人进了警察局都很老实,出了门就嚣张跋扈,骗子总是显得非常热情,小偷也很有亲和力,而故意杀人犯们,就我接触过的,无一例外心里充满了对他人的不满和怨毒。

下面来说说故意杀人这种犯罪行为。

首先要明确的,所谓“激情杀人”其实在法律上一般定性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中不计后果,和故意杀人这种主动追求死亡后果的行为有根本性的区别,而实施这两种犯罪的人,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有着完全不同的心理表现。

人之所以会犯罪,都是基于自利的需求,而从动机上可以区分为不可承受的损失和不可抗拒的诱惑这两种,一般激情犯罪多见于冲突现场,这个时候人会暂时失去理智,完全由本能驱动,比如农村两家打架,抄起锄头来就是一下,是打死还是打伤,其实嫌疑人自己都是没有概念的,基本没有预备的过程,瞬间爆发,前不久广东有一起案件,由于交通问题引发纠纷,嫌疑人用榔头连续敲击对方头部,而在看到对方大量出血倒下时,嫌疑人自己也瞬间崩溃,这样的嫌疑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无暴力倾向,只是突然失去了自控能力,而其触发点在于不可承受的损失,从个体角度,每个人的这个点都不相同,搞不好就是那种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事情,而一个人日常的表现是不是“老实”,和这一瞬间的行为并无必然联系。

但是故意杀人的犯罪行为,嫌疑人的驱动力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拿白银案的凶手高承勇举例,其自己供述:“心慌,得杀个人”,这意味着,杀死他人对他有着巨大的心理安抚作用,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而从其日常表现来看,高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沟通,也不惹事,无疑符合“老实人”的形象,而在连环杀手的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罕见,国内有龙治民、黄勇,张永明等,国外有著名的密尔沃基怪物达莫、绿河杀手里奇韦等等,而这些人平时表现出来的极度内向、低调顺从实质上是一种人格障碍的病态,也称为社会适应性不良,这样的人并不是“老实”,而是缺乏与外界交流的动力,固化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待事物的态度都极为偏执,而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刻意不与人交流,隐瞒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连家庭成员都很难发现其真实的态度。

人是极为复杂的动物,对于人内心世界的探索,至今也还停留在非常基础的阶段,而用自己的所见去概括他人,其实是一种自不量力,即便是法律,也只定性人的具体行为,而不是定义人本身,我们甚至难以看清自己,又怎么可能看清他人?

杀人犯和老实人所描述的,本来就是人不同的层面,错误的将二者联系起来,只能得到主观片面的结论,也不可能得到为什么的答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