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招安害了梁山的好汉,如果没有被招安他们最好的结局又是什么?
梁山好汉如果不接受招安,他们的结局只有被官军剿灭这一条路。
首先在历史上,宋江起义军就不曾投降,等待他们的结果,就是被朝廷镇压。宣和元年,宋江等36名好汉因为不堪宋徽宗苛政,而在水泊梁山起义。由于当地的官军已经相当糜烂,根本无法和其抗衡,宋江起义军可谓是一时横行无忌。
但是到了宣和三年,起义军还是被官军给打败了,海州知州张叔夜率军设伏,宋江等人误入埋伏圈,结果被官军杀得大败亏输,起义最终失败。
我们假设水浒传中的托塔天王晁盖不死,一直作为水泊梁山的大当家,不给投降派宋江机会,等待他们的依然是被朝廷镇压这一条路。
原因很简单,晁盖虽然一心想和朝廷对着干,但是这个人并没有雄心壮志,他的思路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没有钱了,就下山劫道劫富济贫。
他的思路始终没有脱离一个山大王的范畴,完全没有像样的施政纲领,也没有明确的行动计划,始终窝在梁山附近,这岂是由天下之志的表现?
这样的小富即安的造反者,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只要朝廷派遣一员比较得力的战将,摸清了水泊梁山的地形,官军就不会再惧怕神出鬼没的梁山水军了。
只要失去了梁山水泊天险,一旦进入阵地战,起义军很难和正规军作战,毕竟起义军在武器,经验,防护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宋朝的军队可能配置有类似床子弩这样的强弩,而起义军是绝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大杀器的,所以一旦无法在水泊中解决战斗,投入阵地战,梁山军将吃大亏,覆灭指日可待。
与晁盖一心想与政府为敌,却眼高手低,没有任何实际举措不同,宋江不仅提出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口号,而且还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上。
宋江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把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招安,为了能够获得最大的支持,宋江不惜招降纳叛,吸收了许多朝廷的降将进入起义军的队伍,从根本上改变了起义军头领的队伍,有了这些人的知识,投降派从少数派一跃成为了多数派。
在这宋江在军事上也积极为招安做准备,为了谋求招安,宋江不仅和朝廷打,而且还狠狠的打,只有把朝廷打疼了,打怕了,梁山好汉才有可能受到朝廷的重视,迎来招安的机会。
宋江如此苦心孤诣,这才使得他有了和朝廷谈判的机会,最终下场还是被朝廷猜忌。而像晁盖这样无军事目的,无政治纲领,无远大理想的三无起义者,做着做一天强盗吃一天肉的美梦,是不可能有什么前途的,等待他们的只有灭亡这一条道路。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接受招安呢?
至少接受了招安,哪怕战死沙场也算是为国捐躯,妻子儿女也有荣耀,如果侥幸不死,怎么说还是一个正规军的军官,怎么也比当强盗有前途的多。如果做强盗被朝廷剿灭,家里人还得受到牵连,所以对他们而言没有更好的选择。
有人说招安害了梁山的好汉,如果没有被招安他们最好的结局又是什么?
招安并没有害了梁山好汉。如果没有被招安,宋江他们的结局也是被朝廷剿灭。
一,历史上的梁山泊起义,就是被朝廷剿灭的。
宋徽宗时期,朝廷对外乞和,对内大释搜刮,把山东八百里梁山泊收归国有,对渔民课以重税,百姓不堪其苦。宣和元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起义。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宋徽宗赵佶曾下旨招安,但没有结果。后朝廷派兵征剿,义军先后转战山东、河南、河北。“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
但宣和三年,义军还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设伏镇压,宋江被俘,起义失败。
二,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泊起义,从施政纲领看,假如不受招安,也只能是被朝廷剿灭。
晁盖主政,虽说要“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却并没有明确的方略和措施,单凭杀富济贫,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
宋江的做法,则是彻头彻尾的反贪官不反皇帝,以“忠义”和“博得个封妻荫子”为饵,招徕人众,壮大力量。最终目的就是招安。
假如不力主招安,宋江集团则失去了凝聚力,必然导致一大部分朝廷降将的离心离德。最终的失败也在所难免。
三,从《水浒传》的创作背景看,梁山泊起义,不具备推翻宋王朝的条件。
宋徽宗时期,北宋虽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内部虽然有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但当时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内部矛盾,而是民族矛盾。
其时金朝完颜阿骨打已经统一女真诸部落,剿灭辽朝,北宋正值“靖康之变”前夕,国人的目光主要是对准行将覆灭中国的女真侵略者,而没有对宋王朝群起而攻之的愿望和趋势。另外,凭北宋王朝的实力,剿灭宋江起义,并不困难。
所以说,梁山泊的宋江起义,还仅仅限于在小范围内骚扰,不具备全国百姓群起响应,星火燎原,以推翻宋朝统治的客观条件。起义不可能有较好出路。
四,从作者施耐庵的创作意图看,梁山泊起义的失败,也是必然结局。
有人说《水浒传》写的是张士诚起义,《水浒传》里的军师吴用,就是作者施耐庵本人。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是元末张士诚起义的参与者,对张士诚接受元朝廷招安极端不满,由于张士诚投降了元朝廷,施耐庵离开了张士诚义军。
但是,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主角宋江,从招安角度说,就是又一个张士诚。
既然施耐庵对张士诚不满,却又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个宋江。而这个宋江开始也有“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豪情,表明他也有晁盖一样的“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的愿望。但他后来却完全走到了自己的反面,为了招安费尽心机,许多人都认为晁盖是被他派人暗杀,拿史文恭做替死鬼,目的是为了坐上第一把交椅,最终让梁山泊接受朝廷招安。
这说明了作者施耐庵的内心矛盾:作者无法找到一个梁山泊义军既不接受朝廷招安,又有好的结局的平衡点。招安,势在必行。
另外,由于施耐庵的思想局限性,最终还是把梁山起义写成了《忠义水浒传》。这就决定了梁山起义悲剧的必然性。
有人说招安害了梁山的好汉,如果没有被招安他们最好的结局又是什么?
这是个假设的问题。既然是假设,就只能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梁山人员构成和思想状态来分析回答。
首先回答问题:
梁山如果不被招安,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只有迟早被朝庭剿灭这一条路。
理由如下:
一、梁山人员构成和思想状况,就决定了梁山没有远大的前程。
梁山108人,上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目的不同,思想状态不同。
1、以林冲为代表的被逼上梁山。
也就是说,他们本意是不愿上梁山的,只是被逼所迫,才不得不上梁山。这里面除了以林冲为典型代表外,包括宋江也同样如此。宋江被官府捉住,第一次被救上山时,晁盖再三挽留,宋江死活不同意。
父亲明明训教宋江,小可不争随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在世虽生何益?如哥哥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兄长手里乞死。直到宋江题反诗被押到法场开刀问斩,晁盖带人再次把他救上梁山。宋江才在梁山入伙。
2、朝庭降将,被俘不得不归顺梁山。
这部分人如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大刀关胜,双枪将董平,急先锋索超,没羽箭张清等人。他们都是朝庭军官,被俘后不得不归顺梁山,并且成为梁山的中坚力量,比如马军五虎将,除了林冲以外,都是朝庭降将。
3、被坑蒙拐骗上的梁山。
最典型的是卢俊义,金枪将徐宁,扑天雕李应,美髯公朱仝,
不难想象,以上三种类型的人物,都不是甘心情愿上的梁山。但他们在梁山却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以上三部分,对招安是没有反感的。而且即垄断领导权,又掌握着话语权。
二、以武松,鲁智深等为代表的绿林好汉,以及其它各种原因上梁山的人员。
这部分人才是真正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过快活日子的人员。他们与前面的人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人。他们肯定不愿意招安。但他们不是主要人物。关键时刻只能是闹一闹嚷一嚷。比如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但最后还是要听领导层的,他们也照样跟着人家走路。
通过对以上两类人物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梁山如果不招安,其前景无非是以下两种情况:
1、短期内朝庭无法剿灭梁山。因为从当时梁山的实力讲,他们三败高俅,两胜童贯,攻城拔寨,战无不胜。其实力不可小觑!
2、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很快就会产生巨变。
一是他们不同于历史上其它农民起义军,开辟大片的根据地,并且以推翻朝庭改朝换代为政治纲领。梁山这伙人图的只是一时痛快。所以只占据水泊梁山的弹丸之地,这就预示出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
二是用不上多久,好汉们都已年老力衰。那时朝庭再发兵征讨,他们已没有了当年的战力和实力,轻易就会被朝庭剿灭。
三是那些朝庭降将和蒙骗来的人,能否甘于长久居于水泊之洼,都是个未知数。到时很可能没等到朝庭征剿,就已经先行散伙了。
结语:
综上,梁山如果不接受招安,根本就没有什么最好的结局,只能是被朝庭剿灭,或者是自消自灭。
有人说招安害了梁山的好汉,如果没有被招安他们最好的结局又是什么?
时代拘限人,作品和撰者也不例外,梁山好汉的结局,在那个时代,也只能走到此!
有人说招安害了梁山的好汉,如果没有被招安他们最好的结局又是什么?
我也是个《水浒》迷,也长期在思考这个问题
梁山拒绝招安后, 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征剿,都没有成功,朝廷兵力损耗巨大、国库亏空。在有识之士的力挺下不得不启动和平谈判,谈判结果是:
一、宋江、卢俊义、吴用入朝做官,宋江、卢俊义任兵部右侍郎(国防部副部长),吴用是宋、卢二人专职军师兼副总参谋长。实际也是入朝作为人质,朝廷要防止梁山再次反叛。
二、以梁山水泊为中心,周边划定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立梁山高度自治区,林冲任区长、杨志任副区长,公孙胜任秘书长(挂名)、花荣任副秘书长(主持工作)。从此不得打家劫舍、不得劫持过往客商。按政策收税,按编制发放财政工资。
允许养军队6万人、编制为集团军,军费由中央财政支付。鲁智深任集团军总司令、武松任集团军副总司令、公孙胜任参谋长(挂名)、神机军师朱武任副参谋长(主持工作,从此,朱武得一展宏图之志)。这个谈判结果是梁山为确保在朝三位哥哥的安全,还得继续与朝廷抗衡。
但以高俅、潼关为首的反动派,灭梁山之心一直不死,适逢方腊造反,高俅以兵部命令梁山自治区出兵5.5万代表朝廷平叛,只留5千人维护地方治安。梁山好汉们再次面临危机。燕青火速入京,通过李师师的关系运作后,朝廷同意:梁山出兵3万人,由鲁智深任剿匪军军长、武松任副军长、朱武任参谋长,率部前往江南平叛。鲁智深率兵才下山后,林冲、杨志立马组织人员招兵买马、扩充部队,加强训练,以防不测。
平叛结束后,该加官的加官,该晋级的进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真是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倏忽之间已过去了十年,此时,朝廷中敌视、仇恨梁山的老家伙们该老死的老死、该退休的退休,老皇帝也已驾崩,新皇继位,天下太平。梁山好汉的棱角和锐气也已磨平,朝廷才开始换防部队,调整任职,最终使梁山和朝廷融为一体。
结果:战死的都被授以英雄称号,得以名垂史册。活着的,不论任职高低,都得以善终。
有人说招安害了梁山的好汉,如果没有被招安他们最好的结局又是什么?
我读过《水浒传》,知道里边的猫腻。虽然是杜撰,但也有其实际成份。遍观梁山好汉,出身迵异,但都对当时朝廷刻骨铭心。说逼上梁山。一点不假。
囿于冷兵器,朝廷也拿这帮家伙没辙。咱们先看看招安后的梁山结局,用一句话说,就是树倒猢狲散。能善终者没有几个人。宋江本来就是小吏出身,官场上的那些事门清,想被招安一直是宋江的愿景。
他带领着大伙往火坑里跳,也是情理之中,只是他把朝廷想的过于理想化。这与早些朝代的文化思维有关。都说有什么样子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领导层面上的方向,决定着下属的死活。
君不见战场上的命令?长官的令即是士兵们的生命,令行如山,违令者死!假如换作是李逵做首领,结局自然不会招安,他会提留着脑袋与朝廷干到底,绝不眨半下眼睛。
阁下说:如果梁山好汉不被招安,结局如何?说实话,我没有辣麻大的脑洞,无法演义梁山好汉们的结局。但有一点我敢肯定,那就是这帮家伙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应该是与朝廷死磕到底。
既然开篇就是揭开封印,放出那股黑烟,自然是上天的安排了。我斗胆设想一下不被招安的结局。
与朝廷分廷抗礼,偏安梁山。朝廷怎么进剿也是白费力气。梁山有广阔的水堿,有奇峻的山峰屏障,有万千的穷苦百姓,估计朝廷使上吃奶的力气也够呛拿下梁山。
其次是干倒朝廷,那历史就改写了。这个就不用赘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