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为何到他死匈奴还很强大?
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汉朝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强大国力的保障之下,汉武帝决心改变对匈奴一味退让和亲的政策,将被动防御改为主动进攻。在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将的带领之下,汉家骑兵打的匈奴落花流水。
虽然没有最终消灭匈奴汗廷,但也沉重地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为将来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汉武帝整整一个时代的打压,整个匈奴对于汉朝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
但是不容否认,在汉武帝之前,匈奴是大汉王朝最大的威胁,在汉武帝之后,匈奴依然是大汉帝国最大的威胁,毕竟经历了汉武帝的削弱之后,匈奴虽不复以往声势滔天,但是实力犹存。
从先秦时期匈奴就已经成为了中原大患。但是由于先秦时期各国的军力都处于鼎盛时期,匈奴人在北方边境没有讨得任何好处,反而经常被以赵国李牧为首战国名将教做人。所以虽然是战国乱世,战国七雄各自为政,但是匈奴始终没有讨得任何便宜。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更是不遗余力的打击匈奴,匈奴被能征善战的蒙恬打得落花流水,失去了大片土地。始皇帝更是建造了长城,用来防卫匈奴。
但是随着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后来的楚汉争雄,中原内部杀的不亦乐乎,没有人再去管匈奴。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匈奴在他们杰出的领袖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实力暴增,连续打败了好几个部落,并且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在单于的带领下,他们更是在白登山将汉军团团围住,险些捉住汉高祖刘邦。经过此战之后,汉朝采用了和亲,以此来缓和汉匈关系。同时,大力加强北方的防御,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之下,虽然匈奴时不时来骚扰边境,但是也仅限于边境冲突而已,没有牵扯汉朝太大的精力。
汉武帝时期,从马邑之战开始,汉朝军队开始主动袭击匈奴,经过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一连串的打击,匈奴已经无法在漠南地区立足,河套成为了汉朝的领土,汉朝的版图一直扩大到了西域地区。
匈奴的实力被严重削弱,对于汉朝的危害大幅度降低。但是杀人1000,自损800,汉朝此时的情况也不好,连年的征战国力消耗很大。文景之治时期攒下来的家底被汉武帝挥霍一空,导致在汉武帝后期汉朝无力继续对匈奴大规模的征战,最后汉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诏,反思自己的行为。
不过经过了长达十几年的汉军的打击,匈奴的实力大幅下降,出现了匈奴单于主动投靠汉朝的情形,著名美女王昭君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出的塞。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出现分裂,南匈奴乖乖的归顺了汉朝,北匈奴也被窦宪等人打得没有脾气。从此,匈奴不再是汉朝边疆的头号大敌,他们的位置被羌人所取代,喝水不忘挖井人对于这一切,首功应该记在汉武帝的头上。
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为何到他死匈奴还很强大?
谢谢邀请!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到晚年匈奴实力已经不强大了,匈奴真正的强大时候是在汉初,这是有原因的。自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06年,这40年间,经历了秦灭六国、秦朝灭亡、楚汉之争,中原大地战争频繁,人力、物力都匮乏。匈奴在这期间有兴盛壮大的机会,每年春天到来,中原北部比匈奴草原的小草发芽早,为了争夺牧草,掠夺汉民牛羊,频繁到中原骚扰。到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已经没有能力和匈奴抗衡了,一直受匈奴欺负,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经历了几十年的修养生息,国力强盛了,才大规模和匈奴征战,使匈奴丧失了元气,大汉到了扬眉吐气的时候。到了汉武帝晚年,匈奴不是被灭亡的,还有实力,不过,是不怎么强大的。原因是匈奴是游牧民族,打不过就逃跑,当时也被赶到漠北,匈奴一但有喘息的机会,还想中原的牧草、牛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汉朝的猛将霍去病英年早逝,大将卫青去世也早,这使匈奴大胆了,不过也不敢猖狂,还是惧怕汉朝的,掠夺一点就逃跑,不敢久留。这说明此时的匈奴已经不强大了。
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为何到他死匈奴还很强大?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匈奴虽遭重创,但慢慢恢复元气在卫青、霍去病时代,大汉帝国频频对匈奴发兵,前后歼敌约20万。在匈奴最盛的时期,总兵力大约40万,也就是说,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大约一半的兵力。特别是在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与大汉帝国争锋,被迫远遁到荒寒的北方。此后,汉匈两国有十六年没有发生战争。十六年的时间,让匈奴得以恢复元气。匈奴是一个很顽强的战斗民族,他们韬光养晦、卧薪尝胆,随着新一代战士成长起来,渐渐恢复元气。
第二,汉武帝后期,大汉帝国的军事力量有所削弱在匈奴恢复元气的同时,在汉武帝后期,大汉帝国的军事力量却走下坡路。综合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卫青与霍去病两位军事天才先后去世,武帝后期的军事将领乏善可陈,并有人能替代卫青与霍去病。第二,在武帝后期,由于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为节约军费,把大量囚徒编入军队,导致军队素质不高,战斗力不强。第三,汉武帝晚年暴虐无度,任用酷吏,掀起巫蛊之狱,许多汉军将领受到牵连。比如公孙贺、公孙敖、赵破奴等被杀,李广利在家族被诛后投降匈奴等等,这导致军队士气低落,在战场上也连遭败绩。
第三,匈奴招降纳叛,洞悉汉军虚实还必须提到一点,就是匈奴是一个不简单的对手。尽管我们称之为蛮夷,但是匈奴也有文明的一面,也有积极向大汉帝国学习的一面。
一个典型的例子,匈奴一直注重对汉军将士的招降纳叛,对于汉军降兵、降将、俘虏等,绝少杀害。比如说著名的张骞、苏武等人,都曾被匈奴抓了十几年,但匈奴人都没杀。赵破奴及其麾下士兵两万人被俘,匈奴也没有杀。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不仅未杀之,单于还把女儿嫁给他。此外,还是一些从大汉帝国投降过去的人,匈奴给予重用,比如赵信、卫律等,在匈奴都身居高位。还有一个叫李绪的降将,传授给匈奴人汉军的战法,这也让匈奴人对汉军的虚实、底细有也深入的了解。
第四,汉武帝去世后,匈奴有多强呢?在汉武帝后期,匈奴的势力转盛,不过依然无法恢复到冒顿单于、老上单于时代的鼎盛水平。我依据史料,整理一下匈奴人在武帝后期以及武帝去世后,历次军事行动的兵力。
在击破赵破奴及击破李陵这两场战役中,匈奴均动用八万大军。天汉四年,李广利以14万大军伐匈奴,匈奴以10万大军迎战。汉武帝去世后,匈奴动用兵力最多的一次军事行动,是在公元前60年(即汉宣帝神爵二年)。当时匈奴虚闾权渠单于密谋突袭大汉帝国,他亲率十几万骑兵南下,以狩猎为名,企图伺机入侵。不过,由于单于一个手下叛逃,把偷袭计划告知大汉朝廷,这次军事行动最终被迫取消。
由以上数据估计,在汉武帝去世后,匈奴仍然拥有至少十几万的骑兵,仍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武装。
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为何到他死匈奴还很强大?
汉武帝不光是打了匈奴,而且同时还发动打通南越、东击卫满朝鲜等一系列的战争。所不同的是对匈奴的战争最为旷日持久,所以,大多数人的目光都聚集于此。汉武帝一生雄才伟略、叱咤风云,在位54年,而战争耗尽了多半生的精力。因此,汉武帝的谥号是“武”。然而,这里的“武”应该包含两层意思:既可以理解为英名神武,也可视作穷兵黩武。因为汉武帝对于战争的理解与实施已经走向了极端,致使国家盛极而衰,他本人在迟暮之年也发出了深深的忏悔。
(汉武帝剧照)
那么,既然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为何到他死匈奴还很强大呢?其实,提出这样问题的人是对战争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即汉军兵锋所至,匈奴必摧枯拉朽。事实上,汉军既没有那么强悍,匈奴也不是想像中的不堪一击,更为重要的是战争打的是国力民生。简单说,战马、兵源、粮草、武器、军饷、赏赐及抚恤金,每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钱出那里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战争。当老百姓拿不出钱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另一种社会矛盾,所以政府必需悬崖勒马。
(秦朝时的匈奴势力范围)
首先,匈奴远比人们想像的强大。匈奴部落形成于夏末商初,与中原王朝相伴而行,他们几度易名,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了“匈奴”这个名字。可以说,自中原王朝诞生起,北方就有一直有这个毛茸茸的身影存在,他们飘忽不定,来去如风,与中原王朝冲突不断,而中原王朝对其又无可奈何。自秦统一六国之前,中原唯一一次完胜匈奴的战争是赵国大将李牧在雁门关围歼十万匈奴骑兵。经此大败,匈奴元气大伤,数十年没有南下侵扰。而当中原混战时,匈奴又趁机崛起,不断南侵,并且诞生了第一位单于——头曼。
(西汉初年的匈奴,远强于汉朝)
就在秦始皇去世一年后,头曼被儿子冒顿射杀,而匈奴在冒顿的手中达到了鼎盛,光是可作战的精锐骑兵就达30多万。而匈奴人还具地理的优势,因为他们在草原上移动性强,汉军很难捕捉到其主力,即便遭遇主力,但匈奴以逸待劳,汉军很难取胜。这就是汉朝面临最现实的难题,所以汉武帝对匈奴的初战选择了在马邑设伏,引诱匈奴进入包围圈,然而围而歼之。结果,武帝调集30万大军枕戈待旦,但匈奴人因获得了汉朝的军事情报而未上钩。因此,汉武帝发动的第一战,劳师动众、无功而退。
马邑之谋失败后,汉武帝主动出击,于是派李广、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四路出征,结果只有卫青小有斩获,取得龙城之战的胜利。而公孙贺于草原“旅游”一圈完好无损,公孙敖一万骑损失十之七八,李广全军覆没,险些被擒。明显,此战汉军并没有占上风,但是卫青方面给汉武帝传了一个匈奴可以战胜的信号,所以汉武帝信心倍增,随后作出战略调整,避实就虚进攻匈奴人占领的河南地(河套平原)。此战,汉军大获全胜,将匈奴白羊王与楼烦王驱逐,汉朝设朔方、五源二郡,实行移民、屯田、戍守。
再后来对匈奴的战争中,汉朝以河南地为据点,步步为营,渐次打通河西走廊,将势力范围逐步向西域扩张,而匈奴在汉军的打击下转向漠北草原退却。公元119年,汉武帝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全歼匈奴主力,于是经周密部署发动漠北之战。战争的结果是霍去病部击溃匈奴左贤王主力,圆满完成任务,而卫青部则大胜匈奴单于,但是由于李广率领的东路军迷路,没有给匈奴单于致命一击。所以,此次汉武帝的收官之战并未收官,匈奴人则如惊弓之鸟深遁漠北,致使汉军数次奔袭数千公里,一无所获。
总之,自漠北之战后,汉匈奴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因为汉军并没有长时间、远距离而且持续在大漠寻歼匈奴的能力,所以又给了熟悉、适应草原生活匈奴人喘息的机会。经过若干年休养生息,于是匈奴又重新振作起来。反观汉朝,因为连年的战争所需征发、调度,已经耗尽国库民力,举国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各地叛乱的苗头已经闪现。所以,不得已之下,汉武帝叫停征战,还百姓休养生息,而此举对于匈奴来说又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为何到他死匈奴还很强大?
这种情况很好理解,因为即使一位君主有经天纬地之才,匡世卓纶之术,也没有办法在其执政之时解决所有问题!人的能力终究还是有限的,而形势的变化却是无穷的。
因此企图以有限的精力,去应对变化无穷的形势,当然难以达到目的。只要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却依然无法彻底的消除匈奴人的威胁!
当时的形势是:汉朝是立足于中原的农耕帝国,而匈奴则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族,因此匈奴人既无城池村镇牵绊,又无过于计较一时之得失的拖累!于是匈奴人当然就可以采取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战术,他们有利则进无利则退,行踪飘忽不定。所以汉朝很难通过一场战争,就把匈奴人的战争能力完全摧毁!匈奴人的力量还是比较强劲的。
此外,尽管汉武帝派遣了卫青、霍去病两将北伐大漠,也曾给过匈奴军队以致命的打击,但是却因为汉军既无法长期驻扎于草原,而且又无法适应草原上的气侯和游牧生活,所以不得不在暂时取胜后又退回了中原。于是,草原上便又重新成为了匈奴人的天下,成为他们得以疗伤止血、恢复实力的基地。而汉朝对此却无计可施,只能寄希望于匈奴人接受教训不再南侵,并对匈奴人采用武力讨伐,结合政治怀柔与经济笼络的恩威并济手段!
正是汉武帝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彻底的消灭匈奴,而是希望通过武力讨伐制止匈奴侵扰边疆,借以取得最终能使匈奴人与汉朝息战和好的终极目标。才会出现匈奴南侵、汉军北伐,匈奴乞和、汉朝笼络的现像。故而匈奴势力的分崩离析,是不可能在汉武帝时代很快出现的!而是又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在西汉中后期实现了对匈奴势力的成功打压!
由此可见即使是汉武帝这样的君主,也迫于受制于形势所限,而难以做到毕其功于一役!只是到了西汉中后期,匈奴势力衰落了,汉朝才实现了碾压匈奴人的局面!这说明形势比人强啊!
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为何到他死匈奴还很强大?
汉武帝刚即位时,与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随着国力强大,大汉帝国开始对匈奴用兵,不仅把匈奴打回了漠北地区,还对匈奴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但直到汉武帝死去,匈奴仍未对汉朝臣服。
受这个情况的影响,似乎可以断定匈奴依然很强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匈奴在汉武帝时,经常处于被动应战的局面,河西战役,匈奴丢失大片肥沃的土地,使得他们经济上十分窘迫。他们所依赖畜牧业,受天气影响很大。政治上,匈奴继承顺位的不确定,让他们经常处于内耗之中。
一、经济方面,天灾对匈奴的影响畜牧是匈奴人主要的生产方式。属于自然放牧的性质,对气候依赖性很强。随着草地的变化,牛羊在秋夏天长得肥壮,冬天瘦,有些牛羊熬不过的,在春天就会死亡。倘若碰到恶劣的雨雪天气,会出现大批牲畜死去。而牛羊是肉制品,不易保存。因此,游牧经济对灾害天气,抵御能力低,其恢复生产的能力同样比农耕要低。一旦冬天发生雪灾天气,会对匈奴的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据历史记载在汉武帝期,就发生过两次大雪灾。
- 公元前104年冬天,匈奴境内下了一场大雪,冰天雪地,牛羊因饥寒死了很多,一时间在匈奴境内人心惶惶,再加上刚上位的儿单于,生性残暴,喜欢杀戮,引起了内部动荡。
- 公元前89年冬天,“会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孰。”这次灾害是西汉时间最严重的一次。不仅有雨雪灾害,还发生了疫情。
因这次天灾对匈奴沉重打击,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恢复元气,当匈奴得到汉武帝去世的消息时,匈奴只派小部队攻入朔方,并没有形成大规模战争。对于这次匈奴进攻汉朝,是迫于生计,目的是掠夺物质。每当遇到天灾,会造成饥荒,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他们面临选择是,要么内斗,要么向外扩张抢夺资源。
靠天吃饭的匈奴其经济结构脆弱,经常靠抢夺物质才能生活,然而碰到冤大头汉武帝,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班固在《汉书》中记载:“三岁,武帝崩。前此者,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惰殰,罢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欲和亲计。”
二、匈奴受战争的影响,实力遭受重创自汉武帝对采取武力,先后发生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在这几次战争中,双方各有胜负,但对于匈奴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不仅人口锐减,其士兵大量伤亡。在匈奴是军民一体的情况下,如果大规模的士兵战死,势必对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 公元前年的河西之战中,汉兵攻下了匈奴右地,又夺回了河西走廊的焉支山和祁连山。这些地域气候温和,水草丰富,土地肥沃。匈奴失去此地后,却再未能够收回了。匈奴人向北远徙漠化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因此匈奴的歌谣说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 然而,在河西之战中失利,匈奴并没有臣服汉朝,采取向西域扩张的策略,联络所统治下的臣服国,大宛,并从西域得到物质供应。
- 之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目的是为了斩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后又派李广利攻占了大宛,从此切断了匈奴与西域的联系。
河西之战,让匈奴引以为傲的强大军事实力也失去了依托,只有被迫应战。与此同时,在长期与汉朝对战的情况下,匈奴内部政权也发生微妙的变化。
三、匈奴内部政权不稳定公元前104年,受汉武帝武力压迫的同时,又来了一场大雪灾,这成了匈奴统治集团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匈奴左大都尉欲杀单于投降汉朝。次年,事情败露反被单于所杀。除了外部因素外,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矛盾,也引起政权动荡。
首先,匈奴在西汉初期,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西域各国家,以及漠南、漠北地区,控制地域广阔。但其国家组织松散,臣服于他们的要么是被征服的部落,要么是部落联盟,缺乏牢固的统治基础和强大的名族凝聚力。
其次,匈奴内部继承权问题,导致矛盾开始激化。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去世之后,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他打败了军臣单于的儿子太子于单,夺取王位,之后于单向汉朝投降,汉朝封于单为涉安侯;在狐鹿姑单于即位时,他有两个儿子,狐鹿姑以左贤王即位,并答应死后,传位给左大将军,后来狐鹿姑没有信守承诺,导致兄弟反目成仇,最后自相残杀。然而这样的内耗,在后来愈演愈烈。
使其左大将,军子日逐王为之怨恨;又狐鹿姑死,因卫律与颛渠阏氏“诈矫单于令”
最后,他们获取的战利品,总喜欢用平均分配的方式,保证他们战斗的积极性。单于对自己的儿子的土地也是采取均分的原则。比如东突厥和西突厥就是这样的情况,东突厥的地位高是可汗,而西突厥只是在地位上比他低,其政权是相互独立。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子嗣的繁衍,血缘关系越来越淡,他们之间的冲突就无法避免了。
综上所述:由此可推断,匈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但是汉朝与匈奴多年的的拉锯战也使自身消耗过大。换句话说,战争带来的损耗是双方面的,因此,没有办法一鼓作气拿下他们。
经济是军事行动的保证,然而匈奴畜牧业依靠天吃饭,在汉武帝去世时发生重大雨雪灾害天气,让他们无力南下进攻,表明了匈奴国势渐微。再加上多年的征战,导致人口锐减,经济也大不如以前。最重要的是匈奴内部政权更迭频繁。以至于,在东汉时期匈奴再难以恢复以往的辉煌,彻底走向了衰弱,最后在历史的版图上消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