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死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杀?韩信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性命?
对于汉初三杰之一兵仙韩信的死,很多朋友都觉得扼腕叹息。可是我要说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韩信的死就是自己造成的。他的被诛杀有很大程度是咎由自取的。
作为刘邦曾经登台拜将的大将,韩信和刘邦之间出现隔阂的一个重要事件,韩信逼封齐王事件韩信利用已经和齐国达成和平协议,齐国整个国家已经放弃抵抗的情况之下,依然对齐国采取雷霆一击,彻底攻灭齐国。
为了平定齐国的反抗势力,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而与此同时,刘邦正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在战场上对项羽压制,急需韩信表明立场,对项羽实时打击,以缓解刘邦所面临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之下,做属下的要求自己的老板给自己升职加薪,从一个小马仔直升成为重要分公司老大,这在做主公的人眼里就是一种要挟,没有一个主公能够忍受自己手下的小弟这种赤裸裸的要挟。虽然刘邦最终看似非常豪爽的把假字都去掉了,直接让韩信一步到位,成为了真齐王,可是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此结下了。
其次,韩信放弃了求生的机会对于手握重兵的韩信来说,在楚汉相争中,对于韩信最为有利的情况,就是拥兵自重,自成一派,成为一股楚汉双方都不能得罪,都要积极拉拢的力量,而不是轻易地倒向任何一方。
毕竟无论是楚还是汉,他们的实力都远大于韩信,其中任何一方被消灭掉,胜利者反过手来送韩信一首凉凉易如反掌!其实这种情况很多人都已经看出来了,甚至连项羽都这么认为。
他曾经派武涉劝韩信自立,告诉韩信,其实他就是争夺天下的胜负手,他如果在楚汉之间选边站,那么另外一方必败。而韩信倾向的刘邦,是一个毫无信义的男人,刘邦可以依靠韩信消灭项羽,也可以在消灭项羽之后,找个理由消灭韩信。
可是我们的兵仙韩信并没有被他打动,戏剧性的是楚汉相争以及韩信最后的人生结局,完全印证了武涉的话的正确性。这是韩信第一次放弃了,在乱世中求生的机会。
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也曾经劝过韩信,他认为韩信功高震主,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容不了他,只有自成一派,刘邦和项羽都得拉拢他,只可惜韩信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其实在这个时候的韩信很尴尬,他本人没有称王称霸的想法,只是他处于这么一个显眼的位置,他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只能扯起大旗,成为当时的第三股势力。
只可惜韩信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他帮助了刘邦,但是刘邦打心眼里并不信任他。韩信的军事能力太强,以及他曾经有要挟主公的行为,这使得刘邦对他如鲠在喉。所以在建国之后,刘邦一直在想方设法削弱韩信的实力。
韩信从高高在上的楚王被发落成为了淮阴侯,他不得不和他一直看不起的樊哙为伍。刘邦对他的种种不信任,以及种种屈辱,使得韩信的心彻底凉掉了,这才有了暗中密谋造反的事情,最后被萧何骗至宫中,秘密处死。
所以综上所述,兵仙韩信的被杀,从他趁乱要挟刘邦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而且韩信既不愿意独立建国,又不愿意在建国后激流勇退,以应对皇帝的猜忌,恋权恋钱,这就导致了他的死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韩信的死咎由自取。
韩信的死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杀?韩信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性命?
在很多情况下,“咎由自取”和“冤死”似乎也并不是对立的,毕竟作死的人不一定真的该死,作死致死可能是冤死。
韩信的死就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他与汉高祖刘邦结下梁子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就是他在平定齐国的过程中,执意使用暴力方式,导致了谋士郦食其被杀。随后,韩信又给刘邦写信,请求被封为“代理”齐王。此时的刘邦正处于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想要拉拢韩信继续给自己效忠以打击项羽,就不得不答应韩信的请求。这是要君之罪啊!皇帝最讨厌的是什么?臣子不忠以及受到要挟!
韩信此时功高震主,掌握着天下精兵,还要挟刘邦,那么刘邦只能选择暂时的隐忍,等待日后的报复了。这就是韩信咎由自取之处。
但是,韩信最终是以谋反之罪被处死的。他有兵权的时候不谋反,偏偏要在被软禁之时发动叛乱,可信吗?后世史书把韩信之死的责任全都推到了吕后和萧何身上,经得住推敲吗?所以,韩信之死,应该就是冤死。
韩信要保命确实有很多办法,比如前面的王翦,后面的汤和,以及装哑的杨信、装傻的弘昼等等。但韩信如果向这些人学习,就不是顶天立地的耿直大汉了,就不是一个纯粹的韩信了。
韩信的死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杀?韩信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性命?
看《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的死不完全是冤杀。
韩信功劳太大,打败魏王豹,平定魏国、代国,一个早晨消灭赵国二十多万军队,杀赵国成安君,活捉赵王歇,燕国不战而降,项羽派龙且救援齐国,也被韩信打败,齐王田广逃走,齐国被韩信拿下。
韩信请求刘邦允许他做代理齐王,刘邦大怒,但刘邦这时候自顾不暇,他和项羽相持胶着,而且还用得着韩信,又怕韩信会谋反,所以,刘邦听取张良和萧何的意见,封韩信为齐王。这时候的韩信对刘邦并无二心。
项羽因为和刘邦僵持不下,龙且战败,项羽也怕韩信,所以他派武涉劝韩信自立为王,说天下形势取决于韩信支持谁,韩信如果支持刘邦,项羽必败,如果韩信支持项羽,刘邦必败,如果韩信自立为王,则天下会三国鼎立,三分天下。武涉还劝韩信,说刘邦是一个毫无信义、不可信任的人,打败项羽,刘邦下一个就会来消灭韩信。韩信没有听武涉的劝告。
齐人蒯通扮作看相术士也劝韩信自立为王,说韩信功劳太大,楚王和汉王都不可能容得下他,只有自立为王,楚王和汉王才奈何不了他。蒯通两次劝韩信,韩信都没有听。
刘邦对韩信从来没有放心过,几次剥夺韩信的兵权,还抓捕过韩信,韩信确实不该对刘邦心存幻想。韩信的聪明才智让刘邦害怕,只有除掉韩信,刘邦才能踏实睡觉。
韩信确实为难,如果反,这不是韩信的初衷,他只指望建功立业,能够得到刘邦的重用和尊重,他的最高理想不过是封王封侯。韩信的功劳远远超过其他人,但刘邦并没有对韩信另眼相看,韩信很失望,也知道刘邦忌惮他,韩信郁闷不乐,最终萌生了反叛的思想,他准备和陈豨里应外合反叛刘邦。后来陈豨果然反叛,韩信准备配合陈豨叛乱,袭击吕后和太子,韩信有个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打算杀了他,这个家臣的弟弟告发韩信谋反。所以吕后和萧何设计谋杀韩信。
韩信用什么方法才能保命呢?
一,听取武涉和蒯通的意见,项羽、刘邦两不相帮,趁早自立为王,这样刘邦和项羽还真的奈何不了他。如果是这样,那天下形势就是三国鼎立。韩信临死前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
二,学张良、范蠡隐退,放下对刘邦的幻想。既然看透刘邦,既然失望,在韩信做齐王的时候都没有反,等建国以后再反,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反而坏了他自己的一世英名,还连累家族宗亲全部被杀。
《史记》作者司马迁这样评价韩信: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己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徙,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司马迁的意思是:如果韩信能够学道家的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或许可以保全自己。他对汉朝的功劳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也会祭祀不绝。可是他没有这样,在天下已经安定后,还要图谋叛乱,以致于宗族被诛灭,不也是应该的吗?
韩信的死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杀?韩信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性命?
韩信极有可能是被冤杀的。理由如下:
1.关于韩信的历史记载,主要依据司马迁的史记。距离韩信被杀,才60余年。司马迁如果写韩信是被冤杀,对于汉朝皇家颜面是莫大的侮辱。
2.韩信对于年轻时给他饭团的婆婆,一饭之恩,涌泉相报。在项羽派谋士武涉劝韩信自立时,韩信拒绝道:“汉王对我有知遇之恩,汉王把自己吃的分给我吃,把自己穿的衣服送给我穿,对我言听计从。不忍背弃。”所以,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不会轻易谋反
3. 韩信如有谋反之心,在谋反的众多异性诸侯王里,以韩信的谋略,他不会选择实力最小的陈豨。像彭越,英布,卢绾等,擅于带兵又势力庞大,他可以选择他们来联合,这样成功的机会更大。
4.萧何杀韩信之后,为求自保,马上让曹参诬陷自己贪污,以此自败名节,消除对刘邦的威胁。最了解情况的萧何,如果知道韩信是因为想要谋反被杀,罪有应得,他不应该这样惊恐。之所以这样,他知道韩信是功高震主,被冤杀的。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很快就功成身退,韩信被杀后,他知道下一个可能就是自己。
5.随着刘邦老去,皇位马上就要易主。吕后做事果断,手段狠辣,从她把刘邦的宠妃做成人彘就可见一斑。此时杀韩信消除后患,是他和刘邦要铲除异性诸侯和有谋反威胁的功臣的必走的一步棋。
6.从刘邦得知韩信被杀,既喜又怜,可见其心,似乎早有准备。
韩信想要自保,太难。其军事才能太杰出,只要一有带兵的机会,就有可能无人能敌。从楚王被贬淮阴候,韩信当面说出了: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统治者很难容他。此时,他想学张良隐退,已经不可能;学萧何自己诬陷自己,则会正好给他们借口杀自己。韩信当时想到的办法,就是装病,远离政治,然而终究还是没有躲过。
或许仅有的办法,只能学习唯一逃过朱元璋没有被杀的那个功臣,装疯。
韩信之死,既是韩信的悲哀,更是汉朝得悲哀。如果韩信仍然带兵,汉朝岂能要牺牲无数无辜的女人和亲来换取60年的苟全?
韩信的死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杀?韩信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性命?
答:韩信是被冤杀的,也咎由自取;韩信如果提早造反将有一线生机,诺要保住性命唯有功成身退。
为什么说韩信是被冤杀呢?我们看看韩信是怎么死的。
据说,陈豨与韩信密谋造反,陈豨起兵引刘邦亲自带兵攻打;韩信在内带领家丁攻取皇宫;陈豨于公元前197年造反,刘邦也确实亲自带兵攻打。而韩信在动员家丁造反时就走漏风声,被吕后与萧何骗到宫中杀害。
小编以为前半部分是真的(陈豨造反)后半部分则需要考证。韩信在被杀时只是淮阴侯;没有兵权完全在刘邦的监视之下没有造反的实力,而且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为什么杀韩信由刘邦说了算,所以韩信应该是被吕雉乘机冤杀(甚至可能是刘邦的计谋)。
功高震主。韩信的人生是很励志的,没有发迹前受胯下之辱,发迹后感恩为他送饭的妇女。
在项羽手下没有受到重用,于是韩信投靠了刘邦;在汉军中由于萧何的极力推荐终于被拜为大将军。
从此百战不殆,成为了“兵仙”;先是暗度陈仓占领关中之地、收服魏国、打败赵国迫使燕国投降,之后听从谋臣蒯彻的话攻灭齐国。
最后是四面楚歌,垓下悲歌;搞定霸王项羽之后全国基本统一。刘邦的天下有一大半是韩信打下的(功高震主名符其实)。
打败齐国时是韩信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因为天下有可能三分,只要韩信自立为王。
韩信占领齐国时,项羽正围困刘邦于荥阳;双方实力不相上下都奈何不了对方。
项羽也在进步,他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无果)。
谋臣(蒯彻)用算命的方法劝说韩信“望大王的面相只能是诸侯而且有危险,而看您的背像则贵不可言”,意思是如果韩信背叛刘邦则可以三分天下平起平坐,现在韩信功高震主以后必定被杀。
韩信试探刘邦,派人向刘邦要了一个“假齐王”,但是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之下直接给了一个真齐王的称号。
这次韩信没有背叛刘邦自立为王,蒯彻看穿一切离开了韩信;韩信失去了一个称王的机会也向死亡迈进了一步。
垓下悲歌,西楚霸王一世英名落的个自杀的下场。韩信在汉朝中功劳最高,但是在打败楚军之后刘邦第一件事就是夺取了韩信的兵权。
由于齐国土地富饶再让韩信做齐王刘邦不放心,所以将最难搞的楚国封给韩信;韩信有齐王改封为楚王。
后来项羽的旧部,韩信的好友(钟离昧)投靠韩信(住在韩信家中)被告发;韩信被抓之后又被降级也淮阴侯。
刘邦两次夺取韩信兵权,又将韩信一再降级放在眼皮底下监视。这就注定了韩信的结局,如果君主不信任你,只有死才能让能他彻底放心。
范蠡和文种辅佐勾践用20年的时间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范蠡在功臣名就之时选择了离开;传说他带着美女西施隐居陶地,后来又成了当地首富。
在他走之前给文种写了一封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多么痛的领悟,文种放不下现在拥有的一切荣华富贵最终被勾践送去见了先王。
韩信打败齐国之时没有听从谋臣的建议,那么就只能在灭楚之后放弃一切隐居山林;功成身退是解决功高震主的唯一办法。韩信只懂打战不懂政治:有实力而没有称王之心,功高震主而又放不下已有富贵;所以韩信被冤杀是理所应当的咎由自取的。
韩信的死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杀?韩信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性命?
韩信的死其实和他的性格有关。刘邦能当上皇帝,可以说韩信的功劳是最大的。韩信打仗确实厉害,但为人处世就不行了。韩信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自傲。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他可以带领多少兵马,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韩信能带多少人马,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本来是一个无赖,人们都不愿意惹他,所以听到的都是些奉承的话。现在韩信说他只可以领十万人马,他心里肯定是不愿意的。韩信的死的确是吕后害死的,其实是刘邦让吕后杀的,包括刘邦封的十个异性王,都是刘邦害死的。韩信要想保命,只有改变性格。其实每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下属不如自己,刘邦也不例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