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结束戊戌变法时共抓捕8人,为何最终被处死的只有6人?

清末由于外国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期间,中国人也曾经试图自救。清德宗光绪皇帝就发起了声势浩荡荡的戊戌变法。

然而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作为保守派的大boss,慈禧太后果断出手,使得这场改革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1898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下令逮捕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张荫桓,徐致靖等八人,没有人觉得这八个人能够从愤怒的慈禧太后手中活下来,他们自己也觉得必死无疑。

然而,在四天后的菜市口,情况却即便成了8-2,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对残忍斩首于北京宣武门外,后世称之为戊戌六君子。

张荫桓和徐致靖怎么就逃出了这一劫呢?

其实张荫桓虽然是唯心派中的人物,但他算不得核心人物。他是晚清大臣中最了解国际形势的大臣,对于变法也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和六君子相比,他在变法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这是一个精通外语的大臣,所以她一直参与洋务运动,和老外打交道,是属于中国较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在变法中,他的主要作用就是充当联络人,是光绪皇帝和维新派之间的使者,交通员。这个交通员最大的功绩就是陪着伊藤博文会见了光绪。

老佛爷发动政变之后他也被慈禧太后关进了大牢,但是老太后没有对他动杀心,只是把他流放到了新疆。在他庆祝自己逃出升天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这只是一个缓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两年后,八国联军进攻中国,随着战场上的连续失利,慈禧太后把满腔的怒火发泄到了他的身上,一纸诏书将他处死在树戍所。

而徐致靖之所以逃出生天,在于他有一个好爸爸。他的爸爸官做得不大,但是有一个同年叫做李鸿章。两家人关系很近,李鸿章在他出事之后找到了荣荣禄,求他帮忙。

这个荣禄还真够意思,在慈禧太后面前极力担保,再加上徐致靖有个耳背的毛病,和他说话需要嗓门高8度。而光绪皇帝最忌讳就是大声说话,他生怕被身边慈禧太后安插的人偷听。

所以徐致靖作为维修领袖,但是光绪皇帝却很少召见他,这就给人一种,他不是唯心派的核心,这种错觉,慈禧太后结合这种情况以及荣禄的说项,这才免了他的死罪。

他一直活到了民国,在1917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这也是这八个人中,唯一得到善终的。

慈禧结束戊戌变法时共抓捕8人,为何最终被处死的只有6人?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一声令下,搞的热热闹闹的“戊戌变法”就此关门破产。

出事了,责任人是跑不掉的,尤其是带头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更是慈禧的眼中钉肉中刺,但这两位鼻子灵敏,一看大事不妙,脚底抹油,早早溜走了。

尤其是康有为,从北京坐火车跑到天津,又从天津跑到塘沽,坐船一路南下,先是到上海,再是到香港,最后干脆跑到了日本,荣禄一路加急电报捉拿康有为,还是没追上。

而梁启超就没有那么复杂了,他在伊藤博文的护送下登上日本军舰“大岛号”,直接去了日本。

挑头的跑了,办事的就跟着倒霉。

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八位被抓。

(1)这其中康广仁是康有为的弟弟,他虽然是新法的拥护者,却对哥哥大鸣大放那一套不感兴趣,私下里曾对人说:

“阿兄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少……而皇上又无权,怎么可能成功呢?

慈禧训政后,康广仁劝梁启超快跑,自己也跟着跑了,半道上却又回来取东西,被家里一个被他训斥过的厨子出卖,最终被捕。

康广仁虽然在变法中只负责办报,但因为他是康有为弟弟,慈禧抓不到哥哥,就拿弟弟顶罪。

(2)杨深秀是民国晚期科举的神童,12岁就中了秀才,21岁就已经是举人,作为新法的拥护者,原本没有被抓,但他为其他人说情,一激动说出要慈禧撤帘,归政与光绪,最终一起被杀。

(3)杨锐是张之洞的门生,被捕后张之洞第一时间出面营救,无奈曾被杨锐挖苦的刚毅在慈禧面前大肆诽谤,导致救无可救。

(4)刘光第与杨深秀一样,是科举的奇才,他21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得了全县第一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作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他拥护新法,一心为国。

(5)林旭被杀时只有二十四岁,科举屡试不中的他在变法过程中受到重用,也跟着倒霉,他死后,他的妻子悲痛欲绝,以嗑药绝食的方式自杀。

(6)而名气最大的谭嗣同就不用说了,能跑也不跑,就是要做烈士,唤醒国人。

张荫桓、徐致靖两位却出人意料的幸存下来,可以说是奇迹,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

(7)张荫桓是光绪与维新派的联络人,原本要被处死,但因为他是搞外交的出身,有洋大人撑腰,最终被判处流放新疆,慈溪对八国联军宣战后,又想起了他,最终在1900年把他处死。

(8)徐致靖是地地道道的维新派,慈禧第一个要杀的就是他,但他的父亲与李鸿章是同年的进士,李鸿章给同学面子,找到荣禄为他说情,慈禧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光绪在事变前三个月的确没有召见过徐致靖,就给他一个:斩监侯,相当于死缓。

后世考证,光绪之所以不召见徐致靖,是因为他耳背,说话的十分大声才听得见,光绪怕密谋被其他人听见,所以干脆不找他,没想到还救了他一命。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慈禧结束戊戌变法时共抓捕8人,为何最终被处死的只有6人?

听到“戊戌六君子”被砍头的消息之后,康有为拍了拍胸口,心有余悸地吐一口浊气——幸好自己溜得快呀,不然的话,自己的头颅恐怕也保不住了。

康有为在自己还没想明白何为变法、如何变法的时候,便忽悠光绪皇帝猝然发动了“戊戌变法”,最终被慈禧太后率先发动了“戊戌政变”,破碎了康有为和光绪皇帝的所有美梦。

当然,康有为这厮只是坑了光绪皇帝和“戊戌六君子”,他自己则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前逃离了京城,然后带着一张合成的光绪皇帝、康有为和梁启超三人的合照和一份内容被篡改过的衣带诏招摇撞骗、环游世界去了。

光绪皇帝或许在瀛台静下心来的时候,也会后悔自己看错了人、信错了人吧。

可是,慈禧当时发动政变后逮捕了“康党”的八个人,不过最后却只砍了六个人的头,另外两个人却侥幸逃过了一劫。

当时,被逮捕的八个人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徐致靖和张荫桓,被砍头的六个倒霉蛋则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和杨锐。

谭嗣同死得最坦然,也最壮烈,他本来有机会逃跑,可是一则为了撇清自己和家人的关系,让家人免受牵连;二则为了给变法染一点血,因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既然没人愿意带头流血,那便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所以,谭嗣同慷慨赴死!他可以说是当时所谓的维新派中最纯粹、最坚定、最热血也最热情的改革者了。

除了谭嗣同,余下的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和杨锐在临死前的表现各有不同,但是无一人能如谭嗣同一般慷慨坦然。

徐致靖和张荫桓二人作为戊戌变法中的两个灵魂人物,为何却能够成为菜市口刑场上的漏网之鱼呢?

徐致靖能够幸免一死,拼的是爹。

虽然说徐致靖当时是第一个被慈禧点名立即砍头的“康党”,不过,却耐不住他有一个好爹。

徐致靖的父亲徐家杰和李鸿章交情很深,想当年,他俩一起参加会试的时候,李鸿章因身患疟疾没办法完成考试,徐家杰不顾自己的得失为李鸿章誊写文章,这才让李鸿章顺利登榜,也才有了日后风光无限的李中堂。

所以,李鸿章一直念着徐家杰的友谊和恩情,此时听说老友的儿子被康有为给坑了,并且要被处死了,便想着设法施救。

只不过,人人皆知徐、李两家渊源,所以李鸿章也不好出面,思来想去,他便找到了荣禄,荣禄是满人,和徐家也不熟,却深受慈禧信任和重用,由他出面求情再好不过。

荣禄在李鸿章的再三请求之下,点了点头,然后去找慈禧求情。

慈禧一听荣禄竟然要给徐致靖求情,气得脸色发黑,“康党”想要我的命,我恨不得统统剥了他们的皮,你竟然跑来给徐致靖求情?你想死了是不是?

荣禄顿时吓得一哆嗦跪在地上给慈禧磕头,然后解释道,老佛爷呀,这个徐致靖只是个背锅的二货,哪懂什么变法?维新变法这三个月里,皇帝更是一次也没召见过他呀!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慈禧听完让人一查,光绪皇帝还真是一次也没召见过徐致靖,又想着安抚安抚荣禄,也卖李鸿章一个面子,所以便饶了徐致靖一命。

1900年,徐致靖差一点又被砍了,但是慈禧被八国联军吓得急慌慌地跑了,没来得及砍他,再一次让他逃过一劫。

张荫桓能够逃过一劫,则是因为慈禧的“洋主人”出面干涉。

张荫桓此人曾在总理衙门任过职,后来又奉命出使过欧美列国,是晚清时期一个不可忽略的外交官员,他也因此结交了不少洋人朋友。

所以,张荫桓出事后,他的洋人朋友便纷纷跳出来设法营救,如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听说张荫桓入狱的消息后便第一个跳了出来,一边致函李鸿章,拖延清政府对张荫桓的处决;一边则联络日本公使林权助和辞去首相一职后正好来到中国的伊藤博文,“如杀张,将引发列强之干涉”,从而向清政府施压。

对于列强的施压,李鸿章能无动于衷?所以,李鸿章又去找荣禄,为免除张荫桓死罪一事一起奔走。

慈禧当然也不能不顾列强的警告,所以在列强的干涉下,气呼呼的慈禧只能免除了张荫桓的死罪,将他发配到了新疆。

只可惜张荫桓虽然被发配到了新疆,可是最后也没能逃过一死。

1900年,慈禧和洋人打了起来,然后突然又想起来要清算当年变法的徐致靖和张荫桓,被关在京城刑部牢房的徐致靖因为慈禧跑得匆忙而再一次逃生,远在新疆的张荫桓则没有那么幸运,慈禧一句“已革户部侍郎张荫桓,著即行正法”便处死了张荫桓。

康有为看着曾经被自己忽悠着变法的人一个又一个地倒下去,心中又是怎样一番滋味?

唉,太伤心了,去瑞典买个岛散散心,好好静一静吧!

唉,太难过了,娶几个妻妾安慰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吧!

康有为,圣人乎?

慈禧结束戊戌变法时共抓捕8人,为何最终被处死的只有6人?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失败的变法运动。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时共抓捕了8人,为何最终被处死了只有6人?

有书君来具体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

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因为戊戌变法从开始到结束,时间是103天,所以戊戌变法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一道《应诏统筹全局折》,6月慈禧让权给光绪帝,11日,掌政的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维新派较为激进,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尤其是谭嗣同假传圣旨想要除掉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得到袁世凯给容禄的密报,先下手为强发动了""戊戌政变""。

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然后再次临政,下令逮捕维新人士,使得变法失败。

当时主要变法者康有为和梁启超逃脱,被逮捕的人有谭翤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等八位维新人士。

9月28日被拉到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斩首示众的六人,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2、当时被杀的""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当计划均告落空的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殉法,要用自己的牺牲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的反抗。

他来对劝他逃走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临死之前他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自告奋勇,以身殉国,是决心为变法而死的第一人。

他的父亲谭继洵作为湖北巡抚,没有为了保全自己儿子的性命去动用关系进行营救。他深明大义不愿意看到清朝继续衰弱下去,就成全儿子选择用这种办法来警醒世人。

谭嗣同死后,身为父亲的谭继洵也被朝廷罢官,最后死于家乡。

康广仁:是康有为的弟弟,他虽然是新法的拥护者,实际对哥哥大鸣大放的一套不感兴趣。私下里曾对人说:""阿兄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少……而皇上又无权,怎么可能成功呢?""

慈禧重新临政后,康广仁劝梁启超快跑,自己也跟着出逃,却又半道上返回家中取东西,被家里一个曾被他训斥过的厨子出卖,最终被捕。

他虽然在变法中只负责办报,但因为是康有为的弟弟,慈禧抓不到哥哥,就拿弟弟当替罪羊。也许是觉得自己死得有点冤,被杀时哭得稀里哗啦。

林旭:被杀时只有二十四岁,科举屡试不中的他在变法过程中受到重用,也因变法付出了生命。他被杀后,妻子悲痛欲绝,也自杀了。

杨深秀:是民国晚期科举神童,12岁就中了秀才,21岁已是举人,作为新法的拥护者,开始没有被抓,但为他人说情时说出要慈禧归政光绪,最终被杀。

杨锐:是张之洞的门生,被捕后张之洞第一时间出面营救,无奈曾被他挖苦过的刚毅在慈禧面前大肆诽谤,导致无救。

刘光第:也是科举奇才,21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得了全县第一名,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作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他拥护新法,一心为国。

有学识有思想的""戊戌六君子""为变法付出了生命。

3、当时没被杀的参与者

被抓的八人中,逃过了被立即执行的两人是张荫桓和徐致靖。

张荫桓:是光绪与维新派的联络人,原本要被处死,但因为是外交人士,有洋人撑腰,又是李鸿章的女婿,暂时得以存活。

被判处流放新疆,慈禧对八国联军宣战后,又想起了他,最终还是拿他撒气,第二年被处死了。

徐致靖:礼部侍郎,当时慈禧第一个要杀的人就是他。他的家人也认定他必死无疑,当天拉着棺材去菜市口等着收尸,结果没有见到他。

徐致靖是因与荣禄私交甚好而获救。慈禧太后的红人荣禄看到慈禧举笔欲勾画徐致靖之名时,进言道:""此人与其他人不同。""

慈禧问:""有何不同?""荣禄答:""徐某从入翰林后,从来没见过皇上,他不可能离间你们母子感情。""慈禧再问:""你敢为他担保?""荣禄:""敢。""

慈禧于是说:""那就让他老死狱中吧""。徐致靖被判了斩监侯,相当于死缓。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他被放了出来。同仁都牺牲了,没能一同为变法赴死,他一直心有不快。

大难不死的他常常怀念死去的同仁志士,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徐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刀下仅存的老朽。

每提到谭嗣同慷慨就义的事都会潸然泪下,他常常说:我应该跟六君子一起走,留下我有什么用?表达了不愿独自苟活的心情。

有书君觉得像谭嗣同这样,当时已经得到消息完全可以逃走的人,却没有逃走,甘愿做唤醒国人的志士,为变法赴死值得我们敬重。

六君子的死,激励了后来无数有进步思想的仁人志士,继续""我以我血荐轩辕"",前赴后继救国救民。

历史上那些为国捐躯者,都是我们不应忘记的,是他们的付出,才一点一点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慈禧结束戊戌变法时共抓捕8人,为何最终被处死的只有6人?

答:是的,慈禧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逮捕维新派官员时,一共抓捕八人,他们分别是徐致靖、张荫桓、谭翤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

但七天之后,即9月28日,被拉到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斩首示众的,只有后面的六人,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上面排第二位的张荫桓,曾于1897年代表中国赴伦敦参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庆典,之后又去了法国、德国、俄国、美国,长期从事外交与洋务活动,得到列强的出面干预和挽救,暂时得以免死。在六君子被害的次日,9月29日,慈禧以“张荫桓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等空洞无实的罪名,下令将他“发往新疆,交该巡抚严加管束”。但一年之后,任性的慈禧先向列强宣战,发觉风大、风紧吃不消,又赶紧求和,然后把怨恨倾泄到对开战有异议的大臣身上,最先想起曾长期与列强打交道的张荫桓,恨得后槽牙发酸发痛,下令在戍所将之处死。张荫桓于1900年7月31日被杀,时年六十四岁。是继六君子之后为变法捐躯的又一人,也是参与变法的朝廷大员中的惟一殉难者。

所以,严格来说,慈禧处死变法者一共是七个人,张荫桓可称戊戌变法第七君子。

唯一侥幸逃过死难的,是徐致靖。

实际上,徐致靖慈禧第一个下令要“斩立决”的人。

徐致靖是江苏宜兴人,生于1844年,是光绪年间的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礼部侍郎属于从二品,属于朝廷大员。

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徐致靖以外患日迫,亟思变法图存。1898年上疏光绪皇帝明定国是,以一定心,而维时局。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等人,全都是徐致靖向光绪帝推荐并主张破除资格录用的。

戊戌政变发生后,九门提督署到徐府抓人,扑了个空,急得不得了。

其实,当时徐致靖完全不知情,只是外出访友去了。回家听家人一说,不慌不忙,穿好朝服,庄严肃穆地到刑部投案请死,面如止水。

家里几个子侄知他此去必死,一方面通知其远在长沙的长子徐仁铸来京收尸,一方面准备上好棺材,单等朝廷开刀问斩。

9月28日,朝廷要对变法人员行刑了。

徐致靖的次子徐仁镜吓傻了,喃喃自语,不能动弹。

侄儿徐仁録去路上迎接徐仁铸;另一个侄儿徐仁铨带人抬着棺材赶往菜市口。

菜市口里看热闹的人围了个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突然有人尖叫:“差使来了,头一辆车一定是徐致靖!”

徐仁铨抬眼远眺,但听听几声炮响,顺治门洞里涌出了一支人马。

街上好事的市井之徒继续大喊道:“差使来了!”

紧接着,又有人大喊:“奇怪,怎么头一个斩犯不是徐致靖而是谭大人呢?”

果然,只见第一辆囚车上是谭嗣同,第二辆是杨深秀,第三辆是杨锐,第四辆是林旭,第五辆是刘光第,最后一辆是康广仁。

徐仁铨目睹六人依次倒在血泊中,看大刀王五收了谭嗣同的尸。围观的人群都散了,也没见伯父被绑出来,便把棺材抬了回来。看见徐仁镜还瞪着眼呆立在门口,赶紧把他拉进家,告诉他今天没有事。

原来,徐致靖已经由“斩立决”改为“斩监候”。

徐致靖何以得此免死待遇呢?

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个难解的谜。

徐家“一门三翰林”统统被革职了。徐仁铸到了北京后,上奏疏请求代父坐牢,未准。

徐致靖在狱中读书养性,并没有后悔自己卷入维新运动。

他对前去探监的侄婿言謇博说:“我们主张变法改制,效法明治维新,可谓对症下药,虽然没有成功,但我相信,将来还要走此路,这是大势所趋,少数人阻挠不住的。”

徐致靖精通中医,在狱两年,常为犯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

八国联军进京,释放全部犯人,徐致靖不走,他说:“我是大清国的犯官,判我绞监候,现在外国人开监放囚犯,我不能听他们的命令”。

最后是刑部尚书贵恒代奏请命,慈禧从西安发来赦旨,才出狱南下,在杭州姚园寺巷定居。

徐致靖出狱南下时,徐仁铸已患肺病去世。

时有人集一联:

不孝男徐仁铸,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

昧死臣谭嗣同,末学新进,罔知忌讳,干冒宸严。

徐致靖何以能大难不死呢?

徐致靖外孙许姬传后来著《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披露了其中内幕:

徐致靖的父亲徐伟侯曾于1847年与李鸿章同时在考棚应考,当时李鸿章得了疟疾,文章未完成,浑身打摆子,拿不起笔,大叹 “今科无望,完了”。徐伟侯恰好在隔壁,关切地问:“你做了几篇?” 李鸿章说只誊清一篇,还有两篇是草稿,来不及修改就病倒了,无力完篇。徐伟侯非常仗义地说:“给我,我代你整理抄写,递进去试试。”结果李鸿章一举中了进士。

可以说,徐、李两家渊源非同寻常。

故人之子落难,位极人臣的李鸿章不可能见死不救,他找荣禄帮忙:“年侄徐子静,是个书呆子,好唱昆曲,并不懂新政,你给讲个人情。”

荣禄很多地方要仰仗李鸿章,就勉为其难,去找慈禧太后求情。

他一看到判罪名单,第一名就是徐致靖,“斩立决”,下面是谭嗣同等六人。

荣禄转述了李鸿章的话,说“徐致靖就是个书呆子,整天在家里唱昆曲,吹笛子,他并不懂新政,恐怕是上当受骗。”慈禧太后不信,荣禄又说:“据奴才知道,徐致靖升了礼部右侍郎后,皇上没有召见。”太监奉命去查档,果然,光绪帝三个月内都没有召见过徐致靖,老妖婆这才辞色缓和下来,动笔把“斩立决”改为“斩监候”。

还有一个问题,光绪帝为什么三个月没有召见过徐致靖?

原来徐致靖“耳朵重听”,光绪帝和他交谈费力,又怕走漏风声。

如此一来,徐致靖得以躲过一劫。

不过,徐致靖似乎并不高兴,在杭州,他改名为徐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自己刀下仅存的老叟。

徐致靖生命最后的几年,常常感时伤怀地说,我活得太久了,本应该与“戊戌六君子”一同赴死才对。

慈禧结束戊戌变法时共抓捕8人,为何最终被处死的只有6人?

谢谢邀请:

戊戍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一直持续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戍政变,一共历时103天,也称百日维新。

变法的目的是好的,是想改变体制,除旧布新,学习西方,富国强兵,可就是有点操之过急了,在短短的103天,发布了几十道变法诏书,形同儿戏,在没有掌握兵权的情况下,冒然去求掌管兵权的袁世凯,想通过袁世凯勤王直接软禁慈禧太后,真有点想入非非了,结果被太后打了个小小的反击,风淡云轻地就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了中南海瀛台。

康有为得到风声幸亏跑的快,太后的圣谕愣是没追上康有为逃跑的脚步,让他躲过了一劫,梁启超有日本人的保护,“堂堂正正”去了日本,师徒两人在日本相会了。

这次变法共抓捕了八人,他们是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杨深秀,林旭,康广仁,张荫桓和徐致清,前六人被捕3天后被斩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戍六君子”,康广仁只是办办报纸,没什么事,可就因为康有为跑了,他算是抵了康有为的缺,张荫桓和徐致清逃过了一死,为什么张荫桓和徐致清能免其一死呢?这是因为张荫桓在洋务运动中,经常代表清廷出访国外,和外国公使间素有往来,外国公使出面说情,太后不能推托,其实太后最想杀的就是他和徐致清,慈禧太后认为,不是两人唆使,光绪也不会和康梁搞在一起,虽然免了张荫恒一死,但还是把他流放到了新疆,二年后,慈禧头脑发热,一连向11国宣战,又想起了他,一道圣谕还是结束了他的性命。徐致清比较幸运,他父亲和李鸿章是同榜进士,两人非常要好,李鸿章把徐致清看作义子一样,由李鸿章亲自出面,再加上李鸿章拉来荣禄一起说情,太后再气愤,也无可奈何,她还需这两位大臣支撑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呢,最后徐致清被判了个“监候”,逃过了一劫。

谢谢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