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清另一支水师南洋舰队参战,能打赢甲午战争吗?
不能,就算把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全部加起来,都无法打赢甲午战争。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在甲午战争时期,南洋舰队是什么个情况。
▲沈葆桢
南洋舰队正式成立是在1875年,由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沈葆桢建立。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南洋舰队至1884年中法战争前已颇有规模,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总吨位约二万吨。
南洋舰队中大部分都是小吨位的舰艇,而且基本上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福州船政局自行制造的,舰艇甚至是木质结构,技术水平和北洋舰队进口的铁甲舰差距不小。
▲南洋舰队龙骧号
南洋舰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巩固江浙地区的海防,而清政府的政策是优先发展北洋舰队,拱卫京师。就连实力最强的北洋舰队都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南洋舰队何来与日舰一战之力?
不仅如此,其实在1895年甲午战争前,南洋舰队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损失了两舰主力舰艇,后来又因意外沉没一舰。这对于本来就实力不强的南洋舰队大打折扣。
▲南洋舰队开济号
所以,清朝基本上是放弃了经营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前夕,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南洋舰队甚至还被裁撤了四艘‘蚊子船’,其他军舰也酌情削减人数。
这样一支舰队,想要对付日本舰队,那简直难于上青天了。
如果大清另一支水师南洋舰队参战,能打赢甲午战争吗?
即便南洋舰队参战,对于甲午战争几乎起不了任何作用,不会改变战役的结局。
甲午战争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开始,到1895年3月9日清朝六万多大军从辽河东岸全线溃败,战役持续近八个月结束。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海战共发生了三次,主要是在第一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此间进行了丰岛海战及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此阶段,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北洋水师没有参与海战;
第三阶段从1895年1月17日至3月9日,主要有清军收复海城之战及威海卫之战。威海卫之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结束。
从甲午战争整个战役过程来看,即便是南洋舰队参与,也不会改变甲午战争的结果,也不会改变北洋舰队的命运。
01
第一阶段中的丰岛海战
光绪二十年(1894年)6月3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清政府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兵进驻朝鲜牙山,日本也借机出兵朝鲜。起义被镇压后,日本拒不同意与清军一起撤军,随之挑起武装冲突,企图武力控制朝鲜。
清政府为增援牙山孤军,派北洋海军巡洋舰“济远”、“广乙”,练船“威远”、炮船“操江”,护送三艘雇佣英国的商船运输援兵。
日本军方得到情报,就在第一艘英船“高升”号起锚的当天,日本大本营就下达了袭击中国护航舰的密令。
6月23日,“济远”、“广乙”两舰从牙山返航,接应正向牙山驶来的“高升”、“操江”。在牙山湾丰岛西南海域,突然遭到日本联合舰队巡洋舰“吉野”、“浪速”、“秋津洲”的截击。
双方激战一小时,“济远”、“广乙”负伤败退。“广乙”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焚毁,“高升”被击沉,船上官兵宁死不降,清军950人除200余人生还,其余均殉难。
此战,“济远”舰水手王国成、李仕茂用尾炮将日军旗舰“吉野”击伤。
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丰岛海战,由于是日本蓄谋已久,清政府没有充分准备,突然遭到日本军舰袭击,清军损失很大。
日本军舰在吨位、火炮、时速方面,比中国军舰占有较大优势。
“广乙”舰是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一开始就受到重创,无法发射鱼雷,最终搁浅自焚;“济远”舰初战就有伤亡,管带方伯谦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临战怯阵,没有取得较大战果就开始逃跑,最终导致了此次海战的惨败。
但最为可恨的是,“济远”舰逃回威海,在《航海日志》中却捏造战果:
「击死倭提督并官兵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此后,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误报“济远”击沉“吉野。事实上,“吉野”几乎丝毫无损。而真正的惨局是“高升”被击沉,殉难者七百余人,“广乙”被重创,退出战斗后,搁浅自焚,“操江”舰被俘虏。
02
第一阶段中的黄海海战,也是中日海军真正意义上的主力对决。
9月15日,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达朝鲜。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港市)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
北洋舰队的主力,共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日本投入军舰12艘,包括其全部精华。
此战,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等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叡”、“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六百多人。
尽管北洋水师损失较大,但未完全战败,最终还是因为日本舰队撤退,战役才结束。
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完全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黄海海战历时五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就实力而言,日本舰队远在北洋舰队之上,但北洋舰队勇猛作战、视死如归的斗志,可敬可叹。
此战,旗舰“定远”号,一开始就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也有说法是,战船老朽,自己发炮时震塌了飞桥,在飞桥上指挥作战的丁汝昌被烧成重伤。
“定远”舰下水12年,七年未修。丁汝昌负伤后拒绝随从把他抬入内舱,坚持在甲板上督战。
在丁汝昌的激励下,北洋舰队将士,浴血奋战,尽管损失很大,但还是维护了大清朝北洋水师的颜面。
03
第三阶段的威海卫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
随着第二阶段战役的结束,在辽东半岛进行的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均告失败,清军节节败退,清廷内部,主和派已经占据了上风,开始进行大肆的投降活动。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就获得了重要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在威海卫港内,局势更是急转直下。
日本对山东半岛作出了“海陆夹击”北洋舰队的部署。
李鸿章在威海卫建完各炮台之后,随即调遣军队分别驻守南北帮炮台。同时在刘公岛上驻扎北洋护军,并在海港东西布置防御设施。此时,威海卫港内,还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
1895年1月20日,日军两万五千人在军舰的掩护下,从荣成龙须岛登陆。山东巡抚李秉衡由于搞不清日军从哪里登陆,只好分兵把守。
日军没有受到多大的阻击,就顺利登陆,很快就占据了威海卫南帮、北帮炮台,进而占领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军占据。
此时,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了孤岛。
日军致书丁汝昌劝降,遭到拒绝。2月5日,旗舰定远舰中雷搁浅,但仍做“水炮台”使用。
10日,定远舰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
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
14日,牛昶昞伪托丁汝昌的名义,向日本递交投降书,签署了《威海降约》。
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04
北洋舰队覆灭的原因
中日海军真正的对决是在黄海海战,尽管北洋舰队损失很大,但也重创了日本舰队。最后的威海卫防御之战,不是一场面对面的较量,北洋舰队的覆灭实在是窝囊。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大清朝腐败的政治。
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拨款400万两白银,建立了北洋海军。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增添任何舰船,船龄逐渐老化。旗舰“定远”舰下水12年,七年未修。旗舰如此,其他舰船的情况可想而知。
每年朝廷拨付海军的经费大约保持在400万两白银的规模上,这点钱哪里够用,从今天海军建设上,就可以看出,海军那可是烧钱的买卖。
即便如此,这个钱还不能够保证全部用于海军建设。
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管理海军衙门、总理节制沿海水师的醇亲王,为了讨好老佛爷,居然挪用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为慈禧太后庆贺六十大寿。
从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北洋水师共有25艘军舰,官兵4000人。陆海军总兵力虽然多达80多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松弛,战斗力低下。
北洋水师如此,南洋舰队的情况更惨。
南洋舰队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比北洋舰队早了十多年。到了1884年中法战争前已颇具规模,有巡洋舰、炮舰等十七艘,约二万吨。
中法战争损失两舰,又因意外沉没一舰。而且南洋水师多为江南制造局及福建船政局所制造,只有少量购自英、德。
而且清朝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因此,南洋水师无论吨位、装备、人员及财力支持都远远落后于北洋水师,舰船更为陈旧,战斗力更差。
日本发动对清朝战争蓄谋已久,部分大臣纷纷请求清朝廷增兵备战。但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嫡系淮军和北洋水师,也不愿开战,企图与日本议和。
在议和失败后,清政府仓促与日本开战,最终以彻底失败而结束。
1895年4月17日,在北洋水师覆灭后,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因此,从整个甲午战争的过程来看,清政府的失败,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政治的腐败。军事实力的差距是一个原因,但北洋水师并非不可一战。
从北洋水师几次海战来看,纵然很难战胜日本,但绝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在豹眼看来,甲午之战不是势力的差距,还是人的问题,制度的问题。因此,就算是南洋水师全部参与甲午海战,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不会改变北洋水师覆灭的命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北洋水师覆灭留给后世沉痛的教训。
如果大清另一支水师南洋舰队参战,能打赢甲午战争吗?
甲午海战中国打输了,许多人觉的这一仗败的憋屈,因此就出现了无数的如果,此题又是:
如果南洋舰队参战,清朝能……
我可以告诉你,就算南洋舰队参战,清朝也必败无疑,这不取决于舰队的实力,而是取决于双方的战略思想。
如果说北洋舰队有定远、镇远两艘七千吨大舰败的冤枉的话,那日俄战争俄太平洋舰队就败的更比冤娥还冤了。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彼得罗、巴甫落夫斯克号是艘三万吨的巨型战列舰。在彼得罗、巴甫落夫斯克号面前,日本最大的战舰也不过像条小舢板,而日本想打日俄战争,就必须解决掉彼得罗、巴甫落夫斯克号,可怎么解决?开始日本人想的是封住海港,把俄舰队堵在海港内,只要堵住海港十天半个月,日本陆军就可从各处调来军队,布置到位,否则俄国舰队出港,在三万吨的巨舰大炮面前,日军连调兵的机会都没有。
日本的封港行动是由自杀人员驾驶两条满载炸药的舰艇,悄悄驶入俄军港,引爆炸药,炸塌军港出口,以达到将俄舰队堵在军港内的目的。
但可惜,两次封港行动都因被俄国探照灯发现而失败,但两次的封港行动却并没有引起俄国的重视,俄太平洋舰队仍对迫在眉捷的战争无功于衷,太平洋舰队仍一如继往的出港海巡,这让日本寻找到了战机,因为俄舰队海巡从不改变航线,也就是出港、返回走的是同一条航线,三万吨巨舰也永远领航走在最前面。
于是日军在俄舰队离港后,立该派出布雷艇,在俄舰队返港的航线上布设了大量水雷,结果俄三万吨的巨型战列舰在回港的路上被水雷炸沉,太平洋舰队可令马卡罗夫也随巨舰大炮沉入了水底,俄国也输掉了日俄战争。
其实俄罗斯在日俄海战中和大清北洋舰队犯的是同样的战略性错误,那就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巨舰大炮的优势,(大清定远镇远七千吨巨舰,亚洲第一大舰。)因而有持无恐的消极应战,而小日本却积极寻找一切战机,主动发动攻击来歼灭你的有生力量。
所以大清的北洋舰队,俄国的太平洋舰队,无一例外的败给了阴险的小日本舰队。
如果大清另一支水师南洋舰队参战,能打赢甲午战争吗?
甲午战争时南洋水师即使参战,也对战争结果没太大的影响。
在甲午战争期间,作为清政府所筹建两大水师之一的南洋水师确实始终没有派军舰北上作战。即使在清政府下旨命南洋水师北上的时候,南洋大臣也是百般推诿,拒绝从命。所以直到甲午战争结束,南洋水师也是没有参战。不过南洋水师即使参战的话,对甲午战争也没什么太多的影响。
虽然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筹建的两大水师之一,不过和清政府把北洋水师视为直属武力大力扶持不同,南洋水师的经费要少的多,加上历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如左宗棠、刘坤一等人比较守旧,认为铁甲舰无用,所以南洋水师的主力只有6艘旧式无防护巡洋舰。
在这6艘巡洋舰中,5艘属于“开济”级和其改型,分别是“开济”、“南琛”、“南瑞”、“镜清”、“寰泰”,排水量都是2200吨,不过武器各舰有所不同。“开济”装备有2门210毫米克虏伯炮和8门120毫米克虏伯炮。“南琛”、“南瑞”装备有2门8英寸阿姆斯特朗炮和8门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镜清”、“寰泰”装备3门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和8门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
而另1艘“保民”属于“开济”级的小型化,排水量1480吨。“保民”装备有2门150毫米克虏伯炮和6门120毫米克虏伯炮。
南洋水师的这6艘主力舰其水平不过和北洋水师最弱的“超勇”、“扬威”相当,对应日本的话,则是和“筑紫”、“葛城”、“大和”、“武藏”、“高雄”等相当。这些军舰在日本海军内属于二线军舰,不参加海上决战,只是承担警戒巡逻任务,可见其性能水平之低下。
而更糟糕的是由于南洋水师经费紧张,长期缺乏资金购买新舰,因此1892年以后,南洋水师就裁撤水兵,以节省军饷购买军舰。
将现有兵轮暂减人数,以为节饷添船之计,仍俟等有款项购办铁甲等舰在这种情况下,南洋水师水兵不足,训练有限,其作战能力更是大打折扣。
所以即使南洋水师参加甲午战争,能起的作用也就是牵制一下日本的二线军舰,对于海战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如果大清另一支水师南洋舰队参战,能打赢甲午战争吗?
“我大清”的南洋舰队……
不好意思,一时情不自禁,没能忍住……
没落的南洋舰队光绪十七年,有官员建议,将南洋海军开济等六艘主力舰裁撤,每年可节省50万两维护费用,积累10年以500万两另造铁甲坚船。作为“我大清”的南洋大臣刘坤一当然极力反对。
不过,刘坤一此人虽然“懂”洋务,可不知道为什么很讨厌铁甲战舰,当年李鸿章说要买战舰,他说出经典神语“金甲银甲亦属无济”。
所以当朝廷说要裁军时,为了保住这个烧钱的银袋子,刘坤是坚决反对的。但也出现了"十分喜感“的局面。
1、开济等舰虽然战斗力远不如定远、镇远,但似乎还可与北洋的超勇、扬威相当(这两艘是北洋舰队战斗力最差的)(拿自己最强的跟人家最弱的比,田忌赛马吗?);
2、南洋军舰虽不能与敌船角逐海上,依附炮台守卫海口也未尝不可;
3、南洋兵轮还可以弹压民乱、巡逻、缉私、保护漕运等。
4、最后在各派妥协之下,南洋海军裁撤了四艘‘蚊子船’,其他军舰也酌情削减人数,每年节省出18万两购舰专款。在轻视铁甲舰的指导思想下,南洋海军向德国订购了四艘鱼雷快艇。
5、北洋舰队拥有定远、镇远两艘明星铁甲舰时,南洋海军质量最好的开济、寰泰等舰都是铁胁双木壳船,一度排水量最大的驭远,仅为木质兵轮。
也就是现在海军发烧友嘴里说的——南洋木头战舰。
所以当战争爆发时,李鸿章眼睛向上翻了一下,回了句:“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拒绝了南洋海军援助。
其实“大清”最早发展海军的就是南洋舰队,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一个词——派系;一句话——“我大清”乐于见到淮系和湘系闹矛盾。
当年洋鬼子攻入北京时,南方蛮子竟然以剿灭“长毛”为由,宣布五省中立自保,导致“雍正爷”修的圆明园被洋鬼子一把火烧了。尤其是那个曾剃头,就是五省的领头的,不识尊卑、不懂大局……
所以当洋鬼子前脚刚离开北京城,朝廷就很识大体让李鸿章到上海组建淮军,“好分担”曾大帅的辛劳;又准许张之洞开办洋务,还派遣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任两江总督和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
当然这是好事,于国有利。可问题是后来的发展不对劲了,李鸿章为了吃独食,经常给其他汉臣们挖坑下绊子,虽然让淮军成为“大清国“最强的军队,可也让其他派系愤恨不已。
1885年清廷成立海军衙门,以李鸿章为会办,“大清国”开始全力发展北洋海军。按照原来的海军建设计划,南北洋都应购入铁甲舰。可是,李鸿章打着‘先成一军’的名义,将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全部归入北洋属下。
然后挖坑给南洋,跟朝廷说“蚊子船”有优势,炮口径大,打敌人不费劲;船小,敌人打不到,又灵活。然后北洋外购四艘“蚊子船”:‘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南洋一看眼馋,也就闹着要,说之前本来一人一艘大铁甲船的,后来中堂大人全吃了,这次南洋也要。
行了,南洋从朝廷那拿到银子转手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买回“蚊子船”后,并没有给南洋,反而把北洋的用旧了的‘龙骧’‘虎威’‘飞霆’‘策电’给了南洋……
所以后来甲午战争结束后。“我大清”又出现了一件匪夷所思的、让人啼笑皆非的、也让中国人丢脸的事。
当时北洋舰队与南洋舰队搞演习,结果日本不宣而战,南洋舰队因此被击沉一艘,重伤一艘,然后有一艘被日本缴获了。
战争结束后,南洋舰队派人去跟日本人谈判,说战争是北洋跟日本打的,不关南洋鸟事,请求把船还给南洋……
如果大清另一支水师南洋舰队参战,能打赢甲午战争吗?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其实南洋舰队和北洋舰队是很不愉快的,清朝人的内斗是很厉害,他们其实根本就不是一条心,说实话,南洋舰队还巴不得北洋舰队败了。这样自己反而能得到重用,只是没想到北洋舰队败的这么惨,最后结果,不得已北洋和南洋合并。双方矛盾不次于剑拔弩张。
南洋舰队的实力
其实南洋舰队的实力不次于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的船只都是来自于江南制造总局,以及欧美列强购买的船只。实力也是非常的强大的。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上海、南京。不过人可是不咋地,素质算是十分低差,好武器配不上好人啊!所以军舰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可惜人不行。
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1.军纪散漫
2.内部极为不团结
3.心不齐 战斗力一盘散沙
4.海军观念落后 战术落后
5.并未中央化 高不成 低不就
南洋舰队为何不救援北洋?
首先,北洋和南洋派系不同,双方有激烈矛盾,巴不得北洋惨败,南洋舰队主要目标是防御沿海,当时的清廷腐败不堪,各个水师的领导者勾心斗角,更有官员想借这次机会铲除北洋舰队,所以也更不用说会派出军舰支援了。还有一点是,甲午海战算是伏击战,就算南洋舰队前来支援,北洋舰队死战的话,早就全军覆没,等南洋舰队过来,早就为时已晚。
(以上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我是鹏正!如果喜欢我的问答就请给我点个赞吧!
我超级宠粉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