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葬河南,身葬湖北,摸金校尉敬而远之,关羽墓为什么千年未盗?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英雄故事与传说。其中以三绝被人们津津乐道: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羽。
三绝之中尤其以关羽最被人们所推崇。众所周知的是关羽死后是尸首分离的,头葬河南,身葬湖北,那为什么关羽的墓千年来都没有盗墓者光顾呢?
义薄云天,视钱财如粪土关羽之所以被大家所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义气。在刘备溃败的时候,关羽为保护二位嫂嫂屈身投降曹操,在曹操又送名马,又送金钱美女的情况下面不为所动,始终以刘备为第一利益。
因为自古以来,大家无论文臣武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功名利禄。往往在这些东西的诱惑下面会失去自己的初心与丢掉底线,做出一些不为大义所容的事情。
但关羽在这些诱惑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风度与胸怀使得大家都敬佩他,而在那些社会黑暗面的一些存在中尤其重视,各种拜关公的行为广泛存在。当然也包括那些民间盗墓者,他们对关二爷也是钦佩不已,自然不会对关羽的墓下手。
机关繁多,危险重重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顶级武将,无论是作为刘备的二弟还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说为了争夺荆州被东吴杀掉,但是那毕竟只是一城一地之争执,并不会影响大家对关羽的推崇。
所以关羽在被杀,尸首分离之后也没有被草草收拾,而是被曹操和东吴双方好好安葬,鉴于关羽身前的威名和地位,他的坟墓里面也是机关重重,虽然说不像帝王坟墓那样危机四伏,但是也是让盗墓者忌惮的存在。所以,即使关羽的墓正大光明的摆在哪里也很少有盗墓贼去光顾。
陪葬品稀少,不值得去盗掘关羽身前虽然地位崇高,金钱财物无数。可是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不爱钱财的人。因此人们为了尊重关羽的意愿也不会在他的坟墓里面安置太多的金银财宝。
再加上东汉末年曹操自己挖掘坟墓,害怕死后受到同样的对待,便在天下提倡薄葬。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对待关羽墓就更不可能陪葬太多的物品了。
因而许多盗墓者都知道关羽一身征战,墓中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相反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和被世人所指责,不如不去盗,因此,千百年来,很少有盗墓贼去盗关羽的墓。
头葬河南,身葬湖北,摸金校尉敬而远之,关羽墓为什么千年未盗?
关羽墓,在中国墓葬历史中不得不称为独一无二。
为何如此说?因为关羽的墓地一共有三个,这也就是“头葬河南,身葬湖北”之说的来源。
从关羽之死说起:关羽为何身首异处?为了说明这个缘由,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关于是如何死的。
我们都知道,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和诸葛亮通过战争混乱的局势,强借了原本属于孙权的荆州。
“借”荆州之后,刘备和诸葛亮就一直命令关羽负责镇守荆州。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这个时候,正赶上雨季,汉水暴涨,关羽“水淹七军”,大败曹操的部队。这也算是关羽死前的最后一个漂亮战。
曹操面对城池的失守,非常头疼,司马懿就建议他说,你不如联络孙吴,趁荆州空虚,占了荆州,夺回失地。
果然,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拿回了原本属于孙吴的荆州。关羽恃才傲物,岂能受此耻辱,匆忙率军回援,最后在路上被捉,随后被斩杀。
关羽被杀之后,孙权很害怕。孙权知道,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杀掉关羽,刘备肯定率大军前来决战。
于是,孙权决定将关羽的首级献给曹操,并俯首称臣,表面上是向曹操传捷报,其实是拉曹操下水,让刘备以为我们两家团结起来了,以此防止孙刘决战的时候,曹操从背后偷袭。
关羽墓地之谜:为何会有三个墓地?
孙权于是将关羽的头颅割下,送到了洛阳。曹操识破了孙权的阴谋,于是“操以诸侯之礼葬之”(《三国志》)。
于是,关羽的头颅就埋葬了洛阳南郊。
孙权害怕关羽死后,阴魂不散,报复自己,于是就在湖北当阳建立了“大王冢”,到了明朝时期,又再次扩建,被称“关陵”,这里主要埋葬的是关羽的肉身。
此外,在成都,刘备还为关羽建立了“衣冠冢”。根据清代学者吴振棫在《养吉斋余录》里面的记载,传说这是刘备用来为关羽招魂而建立的。
关陵和“衣冠冢”历史上没有疑问,关羽墓最众说纷纭的,还是洛阳的陵墓。
洛阳“关林”:也许并没有埋葬关羽话说关羽被曹操埋葬之后,到了万历20年(公元1592年),明朝拨款修建了关羽墓葬。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此地又被称作“关林”。
为什么叫“关林”呢?根据古代礼制,皇帝的墓称“陵”,王侯墓称为“冢”,百姓的墓称作“坟”,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称作“林”。
雍正八年(1730年),关羽被封为“武圣”,于是对应“文圣”的“孔林”,关羽的墓就被称为“关林”。
不过,现在很多人认为关羽真正的墓葬不在“关林”之内,而是在旁边的关庄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当地传说,明朝时期,关庄出了一个姓郝的太监。皇帝曾经让他回家乡大修关羽墓,这个郝太监有先见之明,他知道,如果把墓修在关庄,以后很多前来祭拜关羽的人都要住在村子里。
那个时候,可没有利用它发展旅游的说法。尤其是官员前来,还必须当地出钱接待。郝太监知道,如果这样的话,当地人承受不起那么多的钱财压力,郝太监擅自作主,把洛阳城南的20里的鲍将军墓修成了关羽墓。
由此,人们祭拜的其实是一个假的墓。
关庄村:曾挖出一具尸体,很有可能是关羽那关庄村的真墓呢?还在关庄村内,称作“关冢”。不过,1979年的时候,由于下雨,关帝冢塌陷,洛阳考古队对此进行发掘,挖出了一具尸体,还有一些汉代的随葬文物。
当地村民们认为是关羽的尸体,但是考古队对此并没有承认。
因此,这里是否就是关羽墓,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那么,为什么关羽墓没有千百年来没有被盗掘过呢?
我认为,主要是这里知名度太高。当关羽成为人们心中的“武圣”之后,历朝历代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国家对这里也非常重视,有很多守陵人。
因此,盗墓贼是不敢前来盗墓的。否则,全国人民都不会饶恕他们的。盗墓贼一般只会选择知名度低的一些墓盗掘,才能人不知鬼不觉。
头葬河南,身葬湖北,摸金校尉敬而远之,关羽墓为什么千年未盗?
笔者专注于历史领域创作,喜欢我的可以点个关注,或者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观点!
公元220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失利,退守到麦城,被东吴名将吕蒙斩杀于临沮,一代名将关羽戏剧性地死亡,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遗憾。
吕蒙为了向孙权邀功,砍下了关羽的头颅献给了吴王孙权,孙权不想因为关羽之死招惹刘备,于是把头颅献给了曹操,曹操把关羽安葬在河南洛阳,这就是后世人说的“关林”。
孙权为了平息刘备的怒火,命人把关羽的尸体收殓,安葬在湖北当阳,这个是后人所说的“关陵”。
最后一个是刘备在成都,为关羽建立的衣冠冢,因为关羽当时身首异处,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死后是不能投胎的,冤魂不散,刘备为这位结拜兄弟建立衣冠冢,就是要让关羽死而瞑目。
那么,关羽死后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时间,经历了晋,隋,唐,宋,元,明和清朝的更迭,依旧保存完好无损,这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奇迹。
为什么千年来盗墓贼没有光顾过关羽墓呢?在笔者看来,各朝代的盗墓者都听说过关羽之墓,对关羽的忠勇非常敬佩,加上各朝代都宣传忠君爱国的思想,把关羽作为模范而宣传,老百姓对关羽都是敬仰有加,根本不会去盗关羽的墓。
盗墓贼自然也不会意外,所谓盗亦有道的组训,让盗墓贼只会盗取不义之财,生前的墓主人大多是帝王之家,像关羽这样的武将墓,很少有人去盗倔。
就算有几个不讲规矩的盗墓贼,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盗关羽墓,那上述的三个墓地他都不会有太大收获。
根据史料记载,真正的关羽墓其实是在洛阳东南的关庄村,直到最近才被大雨冲刷出来,考古人员进入墓穴以后,看到了很多汉代时期的陪葬品,其中还有一颗头骨,听村里人讲,之前在这座墓前,有一个非常高大的墓碑,上面写着“汉寿亭侯,武安王协天护国大将军关帝之墓”,后来不知何故,这座石碑被拉走做了防洪。关庄村的这座墓穴极有可能是真正的关羽墓。
只可惜真相到底如何,已经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只能依靠时间来给大家正确的答案!
原创作品
头葬河南,身葬湖北,摸金校尉敬而远之,关羽墓为什么千年未盗?
关羽的墓葬可能是中国历史最罕见、最特殊的一种情况,他不仅仅是“头葬河南,身葬湖北”,而且是“魂归山西,魄归四川”,成为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一人四墓。
这是什么情况呢?请听在下解释。
众所周知,东吴偷袭荆州后,关羽在襄樊之战战败,之后败走麦城,被东吴俘虏杀害,孙权杀了关羽,同时又将关羽的首级送给远在洛阳的曹操,曹操虽然是关羽的敌人,但对关羽历来敬重,尤其是非常佩服关羽的忠义,在见到关羽的首级后,曹操令人以沉香木为关羽刻制躯体,与关羽的首级一起,以王候之礼安葬在洛阳。
关羽在洛阳的墓地叫“关林”,关是关羽的关,林是指古代圣人的墓地,“关林”的意思就是关圣人的墓地,关林在洛阳城南十五里,关林的前面是祠堂,是用来祭拜关羽的地方,关林的后面是墓冢,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曹操如此隆重厚待关羽,足见关羽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明朝时期,关林被扩建,占地200亩,相当于20个足球场那么大,修建有院落、庙宇150多间,而且关羽被明朝皇帝册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关羽首次被称为“关圣”、“关帝”等,已经被进一步神化。
清朝时期,关林被康熙皇帝册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这也就是“关林”的由来,并且”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孔子墓地的”孔林“齐名的两大圣地,一个武圣-关羽,一个文圣-孔子,在明清两代,关林成为皇家及官府祭拜关羽的圣地。
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后,将关羽的身体部分,以诸候之礼安葬在关羽被杀的地方,也就是今天湖北省当阳市,关羽在当阳的陵墓叫“关陵”,关是关羽的关,陵在古代是指帝王的陵墓,关陵就是关帝的陵墓。
虽然孙权厚葬了关羽,但也仅仅是出于礼节性,关羽在湖北当阳的墓地之所以叫“关陵”是因为后世朝代对关羽的崇拜。
关陵还被当地百姓称为"汉义勇武安王祠",用以表彰关羽的”忠义“、”勇猛“,同时关羽在民间被称为王。关陵在南宋及明朝期间,均有扩建,尤其是在明朝,关羽被朝朝皇帝册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之后,关羽就成了帝王级别,因此在当时的墓也被为关陵。
关羽被杀后,身在益州的蜀汉政权,为关羽在成都修建了衣冠冢,由于关羽死时身首分离,因此在成都修建衣冠冢为关羽招魂祭祀,衣冠冢只是用来招魂祭祀所用,之中并没有埋着关羽的身体,只是以衣服鞋帽等遗物来代替身体。
关羽被杀后,关羽的老家河东解良,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解州镇,其家乡人为关羽修建了魂之冢,也是用来招魂祭祀所用。之后在隋朝开皇年间,当地人为了纪念关羽,还为关羽修建了解州关帝庙,解州关帝庙也是武庙之祖,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圣堂,也是道教主流派全真派的圣地,关羽的名声不仅在民间威望极高,而且还被视为道德模范和道教圣人。
关羽由于生前所表现出极大的”忠义“、”勇猛“,因此在去世后,不断地被民间及历朝历代所推崇,让关羽从最终的”候爵“升为”公爵“,再升为”王爵“,最后成为”帝“和”圣“,关羽的名声不断远扬,忠义为后人不断的颂扬,不断被神化,并且不断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和祖师爷。
关羽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在道教被称为”关帝“,也就是”关圣帝君“;
关羽在佛教被供奉,有各种关公神像;关羽在民间被称为”武财神“,是保护商人的神;关羽还是剃头匠的祖师爷,关羽还是门神......等等一大堆的头衔。
回到题目上来说,摸金校尉是干什么的?盗墓的呗,盗墓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钱,为了发财。你说摸金校尉敢盗”武财神“关羽的墓吗?敢盗武财神的墓,这不是断了自已的财路吗,盗谁的墓也不会盗财神的墓,关羽还是摸金校尉们的保护神呢,所以千百年来,关羽一直是神的化身,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根本就没有人敢盗关羽的墓。
头葬河南,身葬湖北,摸金校尉敬而远之,关羽墓为什么千年未盗?
在所有的三国人物里面,关羽的名气甚至都要在魏蜀吴三国的国主之上了,大家认同关羽称赞关羽,主要还是在于关羽这个人讲义气识大局,面对曹操高官厚禄的利诱,丝毫不为所动,只讲一个义字。(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也许是关羽受人推崇的关键所在,因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终极富贵就是功名利禄,往往也会在面对这些东西的诱惑时忘掉初心,丢掉底线,做出一些亲者恨仇者快的奸诈行为,但关羽不愧是一个讲求义气的人。
不管曹操是封以高官厚禄,还是良田美宅加美女,关羽就一门心思――我得去找我大哥刘备,俺们俩拜过把子,你来晚了,要是有下辈子,咱下辈子做兄弟,这辈子那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把个曹操急得可惜的浑身不自在。
反而是曹操的求贤若渴,把关羽义薄云天的名声嚷了出去,身高太高了不知多少倍,人才这种东西,他也是求而不得谓之珍贵,但是不得不说关羽生前的待价而沽并没有换来身后事的妥善解决。
众所周知关羽最后是被吴下阿蒙袭杀被俘而亡,当时的吴国主害怕是闹大,主要是怕刘备把所有的矛头都对准他便宜了曹操,便把关羽的人头送给了曹操,把曹操拉下水,曹操一眼看破,便把关羽的人头好生安葬了,剩下的身子则在吴国安葬。
但不管在哪安葬,他不是在蜀国安葬,关羽是刘备的把兄弟,在蜀国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死了自然好生安葬,但在曹魏及孙吴就是大家忌惮刘备,也不一定就怕到哪去,也不可能把自己家里的好东西拿出来给关羽陪葬,很多人都说盗墓贼激于关羽大义,不动他的坟,但别忘了盗墓贼沾着一个“贼”字了,他们应该更怕里面没东西,触霉头!
头葬河南,身葬湖北,摸金校尉敬而远之,关羽墓为什么千年未盗?
在三国正史中,对于蜀汉五虎上将的说法,其实并无记载。然而,这五位名将死后的陵墓却真实存在。
关羽墓——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关羽是三国著名将领,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逝世于公元220年。
关羽死后头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在洛阳、当阳和山西,各有一处关羽墓,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故里为山西解州衣冠冢;河南洛阳厚葬关羽首级处,称为关林;当阳关陵,唯此处按皇帝陵寝定制,有乾隆赐《威震华夏》匾额。
关陵,原称“大王冢”,墓建于东汉末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阳太守王铢在墓前修筑祭亭。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始建庙宇。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张飞墓——身葬阆中,头葬云阳
据《三国志》载,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以张飞为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关羽被害之后,张飞在阆中准备挂孝伐吴,他命部将范疆、张达在三日内赶制白盔白甲。
(上图为河北涿郡张飞庙,并非墓)
范、张二人心怀不满,密谋杀害了张飞。张飞遗体葬于阆中,墓坐北向南,全用黄沙土垒成,隆然高起,宛若一座椭圆形的山丘,墓周全用长方形石条垒成花墙。
根据史料记载,张飞在阆中呆了7年,被杀后,头颅被部下带至云阳,被云阳人所葬,但身体没有理由被带走。民间一直流传“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之说。
黄忠墓——成都西郊营门口乡黄忠村
史料记载黄忠死后安葬何处,《三国志》没有说明,但他卒于吴蜀夷陵之战发生以前,故乡南阳当时又被曹魏占据,自然应该葬于成都。至于墓茔的具体地点,由于一千余年来史志失载,后人难以确知而已。
清道光五年﹙1825年﹚,当时地名叫“鸡矢树”的农民耕地时发现一块书有“黄刚侯讳汉升之墓”的墓碑,几根人骨、一把剑和一块玉。
当即告知地主刘沅﹙字止唐,双流人,清代著名学者,为现代著名学者刘咸荣的祖父,曾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不就﹚。墓碑上“讳汉升”三字误,应为“讳忠”。这说明此碑肯定不是三国时期的旧物,大概是唐宋以后人们为黄忠修葺坟墓时所立。但是,这也表明此处应该就是当年黄忠安葬之地。
于是,学识渊博、名重乡曲的刘沅便邀集乡绅父老,共同捐资修复黄忠墓,墓旁新建黄忠祠。
赵云墓——大邑县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
史料记载,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御羌多年。因蜀汉有“赐葬大臣于生地或主要活动”的葬制,所以赵云去世后,后主刘禅“敕葬赵云于成都锦屏山之东(今大邑县锦屏山麓),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子龙祠墓毁于明末兵火,后经多次兴废,一直规模不大。《蜀中名胜记》、清《四川通志·寺观》、《邛州志·祠寺》、《大邑县志·祠庙》等均有相关记载。
当地还有传说称,在拆除赵云祠墓的建筑时(什么时候拆除,我不能说),曾经从锦屏山里钻出很多的蛇,阻止破坏。这也给子龙祠墓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马超墓——陕西勉县定军山附近
马超墓在清代经过战火的洗礼,只剩下荒冢孤坟,1935年马超墓的甬道被打开,修葺人员发现铁刀一把,估摸墓内设有暗器,随后封闭甬道,再无人进入。如今的马超墓经过政府的修建,苍松翠柏,绿草成茵,雄伟壮观。
马超墓家为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蔚为壮观。
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一在祠前108道旁,内容皆同,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公元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