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赴美留学生,做出了什么贡献?

自1872年至1875年止,中国共派出四批赴美留学幼童,共计120名,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这120名幼童,于1882年返华者有94人。

在这94名幼童中,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

其中,包括自建铁路之父的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成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近代赫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

另外,在中日、中法两次海战中,还有7名服务于军中的幼童表现英勇,慷慨捐躯。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赴美留学生中,无一人是满族贵族,可见当时的满人对赴美留学是忌惮和不信任的。

晚清时期的赴美留学生,做出了什么贡献?

从19世纪70年代起﹐因办“洋务”的需要﹐清政府开始成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到20世纪初﹐因推行“新政”而派遣得更多﹔同时﹐广大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纷纷争取到国外学习﹐从而形成留学热潮。

从1872年到1875年(光绪元年),每年派遣三十名学童(年龄规定为十二岁至十六岁,个别年仅十岁),四年共派出一百二十名。计划学习十五年,由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到1881年,在守旧派官僚“适异忘本”﹑“治其恶习”的攻击下,清政府决定裁撤留美,下令留美学生全部撤回。除病故和“告长假不归”者外,归国留美学生九十四人,只有詹天佑等二人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

不单单只有赴美留学,还有欧洲,日本等国家留学生,他们对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贡献 ,就是起着开风气之先 ,最早吸取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 ,并把它辐射到全国去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