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很多人不提升自己,宁愿浑浑噩噩的打工到60岁?
我身边有好多这样的打工人,包括我自己。
十个手指头也有长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我们这个群体也许就是十个手指头中的小拇指吧!
60岁左右的打工人,是第一批大量从农村拥入城市里的人,他们这一批人普遍学历不高,没有什么手艺。来到城市里,只能从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开始做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虽然挣不到什么大钱,但每个月到月就拿或多或少的工资,比在老家种地还是强多了。
在别人看来,他们的工作很苦,比如在工地的民工,比如保安,比如保姆,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苦,因为他们在老家种地更苦,种地日晒雨淋,起早摸晚的。还挣不到多少钱。
你问他们为什么不提升自己,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提升啊!每天干活到哪里去提升,现在到处有这个班那个班,学这学那,但以前没有啊,现在他们都快60岁的人了,学东西也学不进去了。
所以,我们这些穷人,宁愿忍受长期的痛苦打工到60岁,也不去提升自己了。打一天工是一天吧,等干不动了就回老家,老家最起码还有一亩三分地,养养老还是可以的。
如何看待很多人不提升自己,宁愿浑浑噩噩的打工到60岁?
一、什么叫痛苦?你所认为的痛苦也许在当事人看来并不是痛苦。
很多人以为体力活就痛苦,其实这是错误的。
我曾经有很多次去建筑工地打工体验的经历,工地上很多都是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的大叔。大家每天做的工作,扛水泥,搬工具,搬瓷砖,拌涂料,抹涂料,每件都重达五六十斤,甚至百十来斤,每天干活都汗流浃背。加上恶劣的工作环境,石灰,水泥,尘屑到处飞,一天下来脸上黑乎乎的,都认不出本人。
你说累吗?确实累。但是呢,出一身汗,又很爽,这种爽只有出过大力,劳动过的人才能体会,这就是劳动过后的酣畅淋漓。
还有更爽的呢。劳动一天过后,去饭馆点上两个菜,来一瓶冰镇啤酒,趁着冰劲儿赶紧喝上几口,透心凉,爽,一天的疲敝一扫而光。喝的晕乎乎的,晚上睡觉一夜无梦,第二天又生龙活虎了。
特别是适应了这种生活之后,其实每天都还是非常充实的。到月底了结算工资,手中厚重的一沓,心里美滋滋,更有动力了。
日子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直到年龄大了,干不动重体力活了,这时候儿女慢慢长大了,也就到了退休年龄了。
这就是很多人的一生写照。
二、脑力活就轻松吗?有人说,为什么不提升自己,干点脑力活呢?这就是典型的以为脑力活轻松。其实脑力活并不轻松,甚至比体力活还痛苦。体力上的疲敝是可以修复的,而脑力的痛苦直接作用大脑,那才是真正的痛苦。
所以干体力活习惯的人是干不了脑力活的。
话又说回来,其实现在干体力活的农民工的并不比坐办公室的白领差。
现在建筑工地上上农民工日工资至少两三百以上,折合一个月就是六千以上,试问,有多少白领的月工资能到六千以上的?所以其实大部分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一样可能是穷人。区别就是坐办公室的看起来光鲜一些,但这种光鲜是虚假的,一戳就破。
三、为什么能忍受贫穷的痛苦?咱们暂时把贫穷当作一种痛苦。这就从根上来说了。其实大部分人是逃避这个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一思考就痛苦,一想到贫穷这个话题就痛苦。所以为了逃避这个话题,很多人宁愿麻痹自己。怎样麻痹自己呢?很多人可能想不到。那就是更加努力的干活。
是的,没错,更加努力的干活。用努力来安慰自己,看我够努力了吧?自己把周围的人都感动了,看谁谁谁真拼。结果月底一结工资多了两千块。
多了两千块有用吗?顶多是添补点家用,几乎于事无补。
但很多人就是陷入这样的循环,努力干活多拿两千块的工资,然后向外宣称,我尽力了,我能力已经至此了,就这样了。
但是试问一下,你真的能力至此了吗?其实只是逃避而已。在无效的途径上努力,结果等于零。你搬的砖再多,有机器搬得多吗?你能顶过几个人呢?在这个环节上努力就是无效环节。
所以大部分并没有真正深度思考过怎样改变贫穷这个问题,他们做得既是逃避、逃避、逃避,用工作麻痹自己,再加上身边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生活的,大家都一样嘛,也就心安理得了。
四、如何改变贫穷?如何改变贫穷?其实就是改变思维,改变思维模式。
1、长期思维,延迟满足感。
很多人都想改变,但为什么很容易放弃呢?就是因为短视思维,即时获得思维,即时享乐思维。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肯定是长期的,一天进步一点点,有时候半年一年都见不过明显的成效,很多人就放弃了。
但是试问,一本英语词典有几个人能一天背下来?学习编程有几个人能一个月就学会?学个厨师有几个人一个月就能学会?学习写作几个人一天就能成为高手?
没有几个人,都是长期的技艺的磨练,可能半年一年甚至几年。
但是很多人教育孩子头头是道,轮到自己就怂了,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个观点,认同这个观点,大脑一痛苦就放弃了。说白了就是及时享乐的思维,不信看看这些人的平时生活,抽烟酗酒刷电视剧大概也都少不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获取模式,付出就立马有结果,付出就快乐,付出就立马拿到工资。
从内心深处认同长期思维,认同延迟满足,这是需要做的第一步。
2、风险思维,愿意承担风险。
人都是厌恶风险的,这是刻在人的基因里的东西,但如果想摆脱贫穷,恰恰要接受风险,承担风险。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收益高出风险也高,这是确定的。风险不高的地方收益肯定不高,比如打工,没有任何风险,但到手的肯定是确定的。
接受风险才是致富的开始。改变,先从接受小风险开始。
比如做生意。
先从小的早餐开始,投入也不高吧,几千块钱就能干了。摆摊也不高吧,贴膜,倒腾二手手机。当然,也许这些都是小打小闹,赚不了大钱,但这是改变的开始。改变的是人的思维,人只有思维活泛了,才开始注意到各种机会,才愿意尝试抓住机会。时间一长,成了老手,抓住机遇的概率就大了,也就更有致富的可能性。
最后,想,都是问题,干,才有结果。如何看待很多人不提升自己,宁愿浑浑噩噩的打工到60岁?
提升自己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因为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会让所有人感到不舒服。因为穷人没有钱并不代表生活不安逸,有多少人愿意从一种可以忍受的痛苦当中走到另一种不愿意接触的痛苦当中呢?而且付出了这许多之后,并不代表一定会有对等的收获。
绝大部分打工的人都在为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发愁,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不会为了一日三餐发愁。这就是说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五险一金单位都给交,只要不主动辞职,工作的单位就不可能开除这个人,所以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上升的通道却很窄,还不如搞好人际关系,从繁重体力工作的岗位转到轻松的岗位来得实际。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把情商看得比智商重。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智能手机改变得一塌糊涂。以前促膝谈心交流学习现在可以通过社交软件来进行,以前寻找名师求医问药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以前相亲需要媒婆,现在相亲上网看照片就好。以前学习知识最少得翻十本八本的书,现在的学习刷一些小视频就好,而且还都号称是浓缩的精华。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走捷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聊天吹牛都是一套一套无所不知,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全是半吊子。比如大家都能学会做几个拿手菜,可是有几个人愿意完整学习厨艺的基本技法呢?习惯了这种轻松惬意,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方式之后,谁还愿意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去搬砖呢?
对于很多年纪超过45岁的人来说,生活的重心早就从勇往直前转变到了平稳有保障。一个是家庭的压力越来越重,作为一家之主或者顶梁柱都不容有半点闪失。第二个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学习和接受的能力就越来越弱。这就是是为什么现在的很多人宁愿去做一些副业,很多人特别热衷于投资理财的原因,虽然大部分人对隔行如隔山这句话都没有了解透彻。
总结一下吧,并不是说不提升自己长期打工就叫做忍受痛苦。我们绝大部分人的父母都是干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直到退休,他们一样养儿育女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是这个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断层,不要说60后,70后和时代脱节,80后,90后们的生活更痛苦,时刻都处在被淘汰的边缘。所以有的人是主动提升自己,有的人是被提升而已。
如何看待很多人不提升自己,宁愿浑浑噩噩的打工到60岁?
我来回答是做好了挨喷的准备,爱咋地咋地去吧,我不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最近看到网上铺天盖地说什么穷人穷是因为思维穷,没有进取心,没有自强的意念,没有提升的概念。女人要自立自强之类的。
说的好象有的人放着光辉灿烂的前程不去奔,男人天生就愿意搬砖和泥,有的女人天生就愿意过手心朝上的日子。好象读好书,学手艺都不需要花钱花时间似的,读书学技艺都需要家庭的鼎力支持,家庭条件不好,书没读好,又没有手艺傍身,没钱没人没背景,为了生活已经拼尽了全力,哪有时间、精力、金钱去提升自己。更何况受大环境影响,六零和七零那代人根本谈不上读书,能活着就不错了。
有的人略微比别人学历高点,挣钱多点就觉得自己处在云端,居高临下、脱离实际地拿出一幅教师爷的架式指责穷人穷是思维穷、不进取之类的,说了半天无关痛痒,什么问题没解决。请你们不要闭门造车,走进这些人的生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看看他们活得多艰辛,多努力,为了家人,为了生活,为了未来,竭尽全力。
所以,请你们笔下留情,口下留德,这些所谓的穷人没吃你家的米。
如何看待很多人不提升自己,宁愿浑浑噩噩的打工到60岁?
提升自己?
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典型思维。
穷人,之所以穷,不是不勤劳,不是不刻苦,不是不想投资,而是:
没有上升通道,也没有信息来源。
谁不想当富翁?
笑话了。
没有资金、技术、人脉,没有特殊的信息渠道,老老实实地纳税,不沾一点的灰色黑色东西,从1980年开始干个体户,把自己的那套房子除外,哪怕辛苦40年也挣不了1000万!
这在上海连房子都买不到。
就是玩股票,都是充当背景板的。
如何看待很多人不提升自己,宁愿浑浑噩噩的打工到60岁?
怎么提升,你说的好像谁不想赚钱一样,谁不是为了一地鸡毛的生活在努力,不要喷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