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对人的外在气质影响到底有多大?

我认为还是影响很大!

不读书的人,就算是社会阅历丰富,对人对事也能侃侃而谈,但是从言谈举止还是能表现出文化底蕴的浅薄,甚至言语粗俗鄙陋。

而经常读书的人,无论天生皮相美丑,却总能给人一种自然华贵的感觉。就是长时间阅读和知识的熏陶,气质上较常人更胜一筹!

当然,读书只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发自心底的善良本性。善良与文化水平无关,素质与文凭高低不等。

我们弟兄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耳染目睹,从《三字经》到《唐诗三百首》,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在七十年代还算是少有的学前教育。虽然在漫漫的求学道路上没有更进一步,但是父亲对我们弟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的一生来讲意义深远。

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有条件的话适当读书提高自己,让我们由内向外散发出人性的真善美!

多读书对人的外在气质影响到底有多大?

朋友给我讲过一个自己儿子的故事:大学毕业的第五年,儿子大学的几个舍友相约来青岛游玩,主要还是为了几个好友凑在一起,聚一下!

朋友家住在崂山,属于当地土著居民。一个多年的邻居,也是儿子的发小,听说后,一定要跟着。这个发小因为当年学习成绩不好,所以初中毕业就走入社会了。

因为家里闲着一套房子,儿子就把同学都安排在了那里。同学来的当天下午,儿子买了一些海鲜、啤酒,叫着发小,又让朋友过去帮忙加工一下。

朋友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听着外面客厅里几个青年热火朝天的对话,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读书和不读书差别太大了!

儿子和同学聊着毕业后的情况,其他同学的一些近况,大家交换着对工作、婚姻、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和看法。

每个人所处的城市不同,工作环境、工作性质、时间长短都不一样,各自的发展也就有了不同的方向。

但是,大家几年的同窗之谊,建立了熟悉的认知,大家的交流更多地是对未来发展的一些规划,吐槽一些现实中的无奈。有两个同学还读了研,交流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

毕业工作了,又在不同的城市,同学能凑在一起不容易。所以,每个人都积极发言。

朋友儿子的发小,有时候也插入谈话中,可能是受到认知的制约,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毫无自己的见解,只能用好与不好来说明,或者网络里的跟风词汇。

再者,就是显摆一下自己有了几套房,无非是拆迁受益者,再就是吹嘘一下在哪里吃喝玩乐。

发小的言语中,明显感受到表达的吃力,还经常夹杂着脏话,他的话也没有形成什么观点和节奏。

几个同学聊性较浓,话题打开了,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宽。

朋友做好饭后,就离开了。后来,听儿子说,发小可能越来越找不到话题,也听不明白,待着没意思,吃的差不多,就找个借口走了。

当然,几个同学边喝边聊,一直到深夜。

朋友说,平时并没有感受到儿子和他的发小之间,有太大的差异。一旦放到一个语言的环境里,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再加上社会的阅历,他们所表现出态度的从容,对语言把握的游刃有余,完全显现出来了。

有时候,我们不妨做一个生活中的观察者。看身边那些行色匆匆的人,到了四五十岁的年龄,容貌里,不但记录着沧桑,还藏着你的心理容颜。

外在风雨的岁月,只是雕琢了你的皮肤,内在的风雨才是雕刻表情的高手。潜移默化中,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把一些瞬间凝固成了永恒。

不读书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油腻感”就被塑造出来了。这样的人,喜欢卖弄自己的见识,物质是衡量生活的唯一标准。

谈话内容基本是吃了什么大餐,家里房子装修,家具,炫耀自己穿衣的品味。

自己实在没有的,就拿兄弟姐妹说事,哪怕背地里矛盾重重,台前仍是资本。

他们的表情里,也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总是一副鄙夷不屑的神情。因为,他们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需要体现出一种优越感。

再看身边认识的那些读书的人,我老年大学一个教诗词的老师,那种谦卑、安宁的心态,一看,就知道里面盛放着书籍的底蕴。

走在路上,他们是隐没在人群中的。因为他们穿着朴素,不需要名牌的武装;态度平和,脖子上也不需要大金链子来衬托。

对于没有意义的争论,他们不会大声喧哗,只是云淡风轻,一笑而过。

需要他们发言的时候,他们语气温和,但是非常有力度。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这大概就是读书人的底气。

读书对人的外在气质影响是由内而外的,书籍积淀在人的内心深处,被岁月所熏染,一点点渗透到人的骨髓血液里。

多读书对人的外在气质影响到底有多大?

书中自有黄金屋...

多读书对人的外在气质影响到底有多大?

多读书解决很多问题

多读书对人的外在气质影响到底有多大?

高大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