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些多兄弟家庭,子女不赡养父母,互相推诿,大家怎么看?

我记得舞蹈家金星针对几个孩子不养老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孩子不赡养老人,那是孩子的错。几个孩子不赡养,老人就要找找自己身上存在的原因。

有的老人不会来事,偏心太严重,有的老在几个孩子中间乱传闲话,一会儿这个不好,一会儿那个不好。

我想起小时候发生在邻居老太太身上的故事,就是因为偏心,导致来回推诿。

老太太三个儿子,日子都过的差不多,相比之下,老大、老二儿子过得好点,老三儿子稍微差那么一点,老太太没病的时候,每家轮流吃饭。

90年代,那个时候的农活非常忙,还没有像现在那么轻松,老太太轮流到大儿子、二儿子家的时候,夏天时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跟着太阳走,冬天的时候你几乎看不到人,吃了饭就在床上坐着。

只要轮流到三儿子家里,无论春秋冬夏,不管是那一个月,老太太都是忙着做饭,忙着喂猪,总之天天看到是她忙碌的身影。

老太太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住的又近,老二媳妇看得真真的,见着老太太从没给过老太太一个好脸色。

好景不长,老太太中风瘫痪了,轮流着不方便,可是三个儿媳妇儿,谁都不愿意接到家里长住,后来没办法只好三家对钱租房子,又找了一个保姆伺候老太太,没过多久,老太太离开人世了。

有时候不是不尊重,不赡养老人,老人有时的做法确实令人大跌眼镜。

以上是我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我们可以评论区里讨论!

农村有些多兄弟家庭,子女不赡养父母,互相推诿,大家怎么看?

农村有些多兄弟家庭,子女不赡养父母,互相推诿,大家怎么看?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性悲哀的问题,不仅仅对父母,对子女也是一种悲哀!

自古说,养儿防老,这是在农村的一句老话,因为以前的农民,没有老保,生活没有保障,要想生活,必须要从田地的劳动中获得,而获得的标准也是极其简单,吃饱穿暖就行!维持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但老了怎么办?农活做不动了,体力跟不上,女儿出嫁了,唯一的依靠就是儿子!这就是以前农村人说,为什么要养儿防老!

依据目前的社会,即便在农村,也有农保,满了六十岁,每年月还能领到一点养老补助,况且依目前的物质条件,儿女们赡养二位老人的开销,已不是什么负担!可偏偏却要弄出这么多的纠纷来,不仅仅农村多兄弟人家赡养父母出问题,城里也是如此,这问题常闹的兄弟反目,父母成仇!其根源出在哪里?

其根源我想出在“私心”二字上,矛盾发生后,人们普遍指责儿女不孝,同情老人!其实,儿女的不孝,和老人脱不了干系。在对儿女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对儿女的喜爱上,从小就出现了偏心,厚此薄彼,一旦孩子成年,被冷淡的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就会出现冷淡,况且,还有些父母,本身自己就没做好榜样,对老人苛刻,不负责任,等到自己老了,孩子就会效彷!

其二,儿女的问题,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等自己翅膀硬了,以为自己真能鹏程万里,而年迈的父母只会给自己带来拖累!仿佛自己从出生以来,喝西北风都能长大,完全忘了小时候抓屎吃尿,是父母教育他分清是非的恩情!

见到父母老了,眼晴只盯着父母的一点财产,夜里睡觉似乎都要睁只眼,生怕一闭上眼,父母的财产就被其他兄弟姐妹抢去了,完全不念旧时,兄弟姐妹小时候在一起吃饭游戏的亲情。

我觉得,这一切都是私欲作怪,如此下去,且不知自己也是局中人,自己的儿女也在看着自己的一举一动,说不定哪天一不当心被车撞个活不了,死不成,遭罪报应的日子立马就会体现出来。

人来世上是个缘分,缘生缘灭,终要走向终极,不信你回头看,还有多少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留在世上,曾经开口就能让人血流成河,听名就能让人闻风丧胆的英雄人物,如今也都化作了一堆荒坟,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我觉得,你我这等离开家门口三里路就没人认识的小人物,还是多留一点善心,多拥一分宽容为好,日后,说不定老了摔在路旁还有人搀扶一把!这也算善有善报!

农村有些多兄弟家庭,子女不赡养父母,互相推诿,大家怎么看?

谢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在农村,子女多的家庭,为赡养父母,都不愿意承担责任,互相扯皮,推三推四的现象的确还很普遍。

我是这样看的:

一,父母本身的原因。大部分父母亲骨子里传统思想严重,对待子女们也有做得不周的。虽然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在有些父母亲心里,总把儿子看待重,把女儿看待轻,儿子与儿子之间,又总是疼老幺些,老大和老二就有点忽略了。不知我讲得对不对?反正我们村里好多做父母的就是这样的。

二,子女的原因。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虽然这个比方不是太恰当,但也有一些道理。一个大家庭,子女们多了,势必会你望我,我望他,都想偷懒不想出力。有的子女眼皮子浅,眼睛只盯着其他的兄弟姊妹,认为父母亲只对儿好些,或者父母亲只对幺儿好些,心里喜欢计较得失。遇到侍候老人家的时候就推来推去,不肯承担责任。

三,农村人普遍素质还不高。说实在的,现在的农村人只那么点见识,只那么些文化水平,什么仁义道德、引经据典之类的东西从没学过,也不怎么晓得,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就不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错,总认为自已的言行有理,从不替别人或者老人们着想,更加不晓得什么叫换位思考了。

四,经济原因。目前,农村家庭普遍都不是很富裕,老大、老二、老三不见得哪个比哪个富裕多少。有了这个现实情况的存在,在对待父母赡养问题上,都想打脱手拳,喜欢打自己的小算盘。不愿意承担经济上的负担。

五,没有一个很好的规矩。比方说,子女多的家庭,大家坐下来是不是好好商量商量?老大负责做什么,老二负责哪方面,老三如果愿意接父母一起住,那么老大、老二是不是每个月拿生活费给父母,拿多少钱合适呢?协商这些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把村上干部接过来一起见证一下?大家立下个规矩,以后照着去做,不就可以避免好多的麻烦事吗?

所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其实人都是这样,只要立了规矩大家都照着做,许多事情就好办多了。

那么,如何对待以后父母亲的赡养问题呢?

我觉得像这种子女多的家庭,首先要立个规矩,把如何赡养父母亲的职责立好,这样的话,万一碰到哪个兄弟不履行职责,还有个道理可讲。

二是,做父母的要多体谅子女,做子女的更要多体谅体谅父母,只有双方都体谅对方,才会使遇到问题不致于激化矛盾,家庭才得以和睦。

三是,现在国家关于赡养老人方面有法律规定,农村儿女们没事少打打牌,多关心关心这些法律上的问题,村里面干部们也要多宣传宣传这方面的法律常识。

以上,就是我的态度,不知大家怎么看呢?

农村有些多兄弟家庭,子女不赡养父母,互相推诿,大家怎么看?

农村兄弟多,子女不赡养父母,相互推诿,在八九十年代,应该是普遍存在。近几年,应该相对减少了许多,因为现在物质生活好了,在农村,只要你稍稍勤快一点,也都是有吃有穿,生个病,住上几天医院,医药费也有报销。我们那里的老年人还是生活的很幸福。

说说以前农村那些老年人的日子。这是我还在农村时亲眼所见。

有一对老年人,他家有五个儿子,二个女儿。按理说:五男二女,是农村生儿育女的最佳幸福指数。老人幸福吗,我觉得这对老人一点也不幸福。五个儿子就有五个媳妇,要说能把五个媳妇管理好,不说媳妇孝敬你,不找你惹事生非就不错了!不容易啊,农村的老太太又不识字,只有一颗坦诚见底的心。如那个媳妇对她笑容多一点,老人可能愿意多帮一点,如果这个儿子的能力比其他几个儿子差一点,老人可能帮帮这个儿子、让他过的好一点。老人能帮什么?无非就是做点家务,看看孩子之类。即便这样一些小事,也会诱发家庭矛盾,今天这个媳妇吵上几句;明天那个媳妇骂上几句;还骂的很难听。那个婆婆不到六十就过世了。

我现在想起那个婆婆很同情她,觉得她很不值,真的没过一天舒心日子。那个骂婆婆的媳妇如今已是婆婆。其实,我们每一个女人现在是媳妇,到时候是婆婆,能看开的还是要看开一些,能不计较的尽量少计较。

还好,现在的社会好了,农村老人日子也好过了许多。婆婆大多是还有一点点文化,媳妇的文化就更高了,人读书多了,知识面广了,视野也开阔了,不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计较了。

子女不孝,婆媳大闹,少之又少,农村的风气好了许多!

最后祝每一位老人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和和睦睦,安享晚年!

农村有些多兄弟家庭,子女不赡养父母,互相推诿,大家怎么看?

年少的时候,以为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结果到了晚年,却发现众多的儿女,互相推诿,无人赡养自己。这是何其悲哀的一件事。我有个邻居,便是如此。

邻居现在八十多岁了,他有五六个子女,还有两个儿子从小就给别人抚养了。邻居最初和他小儿子住在同一个地方,那时候他妻子还在,而且腿脚方便。所以,饭菜都是自己做,他儿子会提供米给他,菜是他们自己种的。然而不幸的是,后来他妻子因为中风去世了。老人没了伴,加之年纪大了,生活难以自理。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

除了他的小儿子在家务农,其他儿子要么在外打工,要么就在别的地方定了居。现在老人家生活不能自理,必须要有人赡养。但他小儿子不愿意了,因为之前老人家住在他家边上的时候,就是他照料的,柴米油盐之类的,很多也都是他提供的。在他的小儿子看来,赡养父亲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就这样,小儿子不愿意了。其他儿子呢,有的还在外打工,自己都租房住,就更加不愿意了。他有个儿子在我们邻乡买了房,老人家虽然去那住了几天,但与儿媳妇有了矛盾,关系不好,便不再那住了。儿子们不想养,女儿就更不用说了。就这样,没个结果,最后只好把老人家送到养老院去,费用平摊,现在老人家还住在养老院里。

究其原因,我想,除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够,还在于在当今这个功利社会,每个人都越来越注重自身利益,利益冲淡了亲情、冲淡了一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在利益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淡。当父母老去的时候,在很多子女眼中,便不再是父母,而且累赘。何其悲哀!虽然很多老人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但这些不应是问题,毕竟人老了,心力衰竭。更加可悲的是,有些人觉得自己一路走来,全靠自己,父母何曾帮过,不但不觉得自己愧对父母,还觉得是父母愧对自己。当我们只顾自身利益得失的时候,所谓的亲情,不过是一张白纸。何其悲哀!

很多人终究过于功利,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只顾拼命向利益最高点前进,却离亲情、离父母越来越远。在利益面前,都变得黯然失色,何其悲哀,何其无奈………

农村有些多兄弟家庭,子女不赡养父母,互相推诿,大家怎么看?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子女都能膝前尽孝。

那么,如楼主所说,为什么在农村有个别多兄弟家庭宁愿被人戳戳点点背负骂名也不赡养老人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父母言传身教方面的缺陷。像广受喜爱的农村体裁老电影《喜盈门》中,儿媳妇强英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小山、小花吃虾米肉馅饺子,却让爷爷啃窝头。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等小山、小花长大成家后,也很可能会这样对强英夫妇。

二是父母在抚养孩子方面有不公平的行为。有些老人传统观念比较强,认为长子长孙最重要。在家庭资源配置上过分地向老大倾斜,建房给钱。其他子女都得靠自己奋斗才成家。等到父母老了,需要赡养的时候,别的子女就说了:当时你们什么都给老大了,当然老大赡养你们。偏偏老大在溺爱下长大,自己的日子还过不上来。就会造成没人赡养的窘境。

三是子女生活压力的制约。子女的孩子也一天天长大,也该成家了。现在的女孩子结婚条件要求很高,又要楼又要车的。逼得父母一年在外打工挣钱,没时间陪老人,也没钱给老人。为了抚养不顾赡养。

四是子女道德品质的问题。整天吃喝玩乐,好吃懒做,有钱就作,没钱就闹。经济上啃老,生活中不要。甚至还打骂父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赡养父母呢?就是想赡养,老人也不会去,受不了折磨,还想多活几年呢!

总之,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赡养父母的子女都是孝顺的,不赡养的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不管有多少理由,赡养父母都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对多个子女却没人赡养老人的现象,村委会和民政部门要出面调解,调解不了就走法律程序,强制让他们尽应尽的义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