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降将郭循,刺死蜀汉大将军费祎,姜维是幕后主谋吗?
费祎之死,的确是三国历史的一个谜案,作为蜀汉集团的首席大臣,居然被刺杀身亡,的确有点离奇;而作为一直被费祎打压的姜维,却在费祎死后,升官加爵,屡屡北伐,让人不得不怀疑费祎之死与姜维是否存在某些关联呢?甚至姜维会不会是幕后主谋?其实,从不合理的作案经过来看,姜维的确有莫大的嫌疑。
费祎,蜀汉晚期的首席大臣费祎,无论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小说《三国演义》基本遵从《三国志》,在小说演义中,诸葛亮安排后事的时候,自己死后,蒋琬继承;蒋琬之后,费祎继承。这基本也符合历史设定。
费祎
费祎在蜀汉集团,先后担任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的高官,在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中也说到费祎“志虑忠纯”,堪当大任。费祎的高光时刻在于在曹魏大将军曹爽征讨蜀国的时候,率众抗击曹魏,并取得胜利,这场战役之后,费祎被封为城乡侯。
之后,费祎还在延熙十五年开府,其在蜀汉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开府是古代大臣的极高荣誉)。然而就在开府之后的第二年,费祎就被魏国降将刺杀。
费祎被刺杀的过程费祎被刺杀的事情记载在《三国志》中,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
也即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循也参加此次大会,而费祎大醉,被郭循亲手持刀所害,赠谥号为“敬侯”。
费祎被刺杀
而这场大会没有看到姜维在场的记载,魏国降将郭循在作案之后,直接被当场的武士杀死,并没有留下口供,所以费祎之死,也就成为谜案,其幕后真凶难以得知。
姜维的作案嫌疑在费祎被刺杀一案中,疑点颇多,第一个疑点就是:魏国降将为什么要刺杀费祎?第二个疑点就是:刺杀当朝大臣,为什么可以得手?第三个疑点是:为什么刺杀大臣后不抓住审问?
魏国降将郭循是在姜维北伐作战时候投降蜀汉的,这在三国历史上比较常见,比如蜀汉集团的姜维、王平都是曹魏的降将,既然投降蜀汉,为什么还要刺杀蜀汉大臣费祎呢?而且刺杀一定会身死,连累自己蜀汉的家人好友 ;有一种解释是:郭循刺杀费祎,有利于魏国,魏国收买了郭循,这不符合情理,郭循是魏国降将,而且在蜀汉顺风顺水,没必要再联系魏国。
费祎作为首席大臣,轻易被刺杀成功,虽然是喝醉,但是也不能不说魏将郭循已经可以做到高官,可以近距离接近费祎,一个投降不久的降将是如何做到的呢?
蜀汉大将军姜维
郭循刺杀费祎,是蜀汉大案,应该抓住之后严加审问,看是否有帮凶,毕竟曹操多次被刺杀,都是揪出来董承、伏完等一大批逆党,直接杀死郭循,岂不是会放过幕后的人?
这些疑问显然都存在,如果有合理的解释,姜维其实嫌疑最大。首先郭循是投降姜维,并在姜维的提拔和举荐下,平步青云做到高官,才得以接近费祎,并刺杀费祎;而姜维之所以要除掉费祎,就是因为费祎阻止自己北伐,只有除掉费祎,才能实现自己北伐的志向。而郭循为了报答姜维的知遇之恩,牺牲自己也就说得过去。
费祎死后,姜维开始阻止北伐,直至蜀汉灭亡,可以说费祎死后,姜维才彻底掌握了大权,从这方面来说,姜维也有不小的嫌疑。
曹魏降将郭循,刺死蜀汉大将军费祎,姜维是幕后主谋吗?
按照谁受益谁就是凶手的逻辑,姜维存在嫌疑。不过这个说法仅仅是逻辑推理,要想验证结果,必须有证据。可惜翻遍史书,没有任何证据!
《三国志》和《魏氏春秋》记载,郭修也有可能叫郭循,因为繁体字的修(脩)与循太相似,后人都搞不清他真实的名字,姑且称他为郭修吧。他官居曹魏中郎将,延熙十三年被姜维所俘虏,投降了蜀汉,被刘禅封为左将军。
郭修刺杀费祎始末从曹芳的诏书中可知,郭修根本不想投降蜀汉,他的举动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目的竟然是想接近刘禅,并刺杀他!郭修曾经几次接近刘禅,但都被刘禅的近侍阻挡,近不了身,没机会下手。
于是郭修退而求其次,将目标放在了蜀国重臣费祎身上。延熙十六年正月初一,按照常规,费祎召集众臣,举办岁首大会,郭修就在其列。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脩在坐。祎欢饮沈醉,为脩手刃所害。”费祎喝得伶仃大醉之际,猝不及防,被郭修持刀所害!
裴松之对郭修刺杀费祎的质疑从上述过程可知,费祎遇刺就是做了刘禅的替死鬼,郭修的举动就是为了为曹魏尽忠。
不过这个说法遭到了裴松之的质疑,他提出了三个疑点:
其一、郭修仅仅是“西州一男子”,并没有受到曹魏政权的恩惠,没有理由为曹魏尽忠。而且,如果郭修想要为曹魏尽忠,当初就不会被俘,这种刺杀行为不符合逻辑。
其二、曹魏和蜀汉的关系并没有深仇大恨,并不像春秋时期智伯与赵襄子那样的私仇,所以曹芳将郭修比作豫让,有点牵强附会,解释不通。
其三、刘禅和费祎都不是那种杰出的政治家,刺杀他们俩,对时局没有裨益,也很难产生大的效果。也就是说,郭修的刺杀工作意义不大。
裴松之的解释,让本来很简单的一件刺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似乎另有隐情。不过,裴松之也没有说出他的怀疑对象,这大概就是题干的疑问理由。
裴松之的理由是否成立?个人认为,裴松之的说法也有问题。
其一、郭修的身份真的就是一名普通“西州一男子”?曹芳说他是中郎将,裴松之说这就是事后的“伪称”。不过,理由呢?证据呢?没有!
我认为郭修不可能是普通人,很简单,假如郭修只是一名普通人,他被俘后,刘禅为什么要封他为左将军?左将军是军队高级将领,要比杂牌将军地位高得多,一名普通降卒,怎么可能获得如此高的地位?
再者,从郭修在蜀汉能经常见到刘禅,还能出席费祎组织的会议来看,郭修地位肯定很高。他蜀汉一共就三年时间,没见他为蜀汉立过功。那只有一个理由,郭修在曹魏就是高官,地位很重,中郎将的说法应该是真的。
其二、蜀汉两国虽然没有私仇,但是作为你死我活的敌对国,采取行刺举动有违常理吗?谁说刺客只用于报私仇?
其三、刘禅和费祎虽是平庸的政客,但是地位放在那里呢!他俩假如遇刺,那就是蜀汉政坛的一次大震荡,跟他们的才能无关。再说,郭修的刺杀行为,肯定不是曹魏政权的计划,而是郭修个人相机而动,逻辑上有问题吗?
郭修是姜维的杀手吗?费祎死后,姜维独掌军权,是的,姜维获利了。不光如此,费祎生前与姜维确实存在很大分歧,姜维是鹰派人物,坚持要北伐,费祎是鸽派人物,主张休养生息。费祎曾经对姜维说: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费祎对蜀汉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以他和姜维的才智,都远远不如诸葛亮,连诸葛亮都不能取得北伐胜利,可见北伐不可行。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守社稷,静等后人,不能拿国运做赌注!
可惜姜维听不进去,坚持要北伐。费祎只能以掣肘的方式,每次只给他不超过一万的人马,随他闹腾,不伤害国本就行。
费祎死后,姜维的春天来了,他一改费祎的保守,大举北伐,结果跟费祎预料的一样!
那么,会不会就是姜维迫不及待,安排了郭修这个杀手呢?
对不起,仅仅是推论,没有任何证据,一点也没有!顶多说逻辑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理由如下:
郭修是曹魏将领,投降蜀汉前后只有三年,短时间内,姜维很难将他培养成心腹。刺客必须是很可靠的人,尤其对自己的上司动手,弄个不靠谱的降将,有点匪夷所思,三年内姜维拿什么验证郭修对他的忠诚?
假如姜维要想刺杀费祎,应该多的是机会,根本不用外人。以姜维的地位,身边还缺忠诚的杀手吗?还愁没机会靠近费祎吗?
费祎是诸葛亮看中的接班人,两人都是诸葛亮的“爱徒”,虽有分歧,但并没有闹到你死我活。费祎对姜维还是很克制的,虽然不同意姜维北伐,但是依然在有限的范围内满足姜维。可见两人的关系没有闹僵,不至于你死我活。
综上所述,个人倾向郭修的身份,应该是曹魏的中郎将无疑,裴松之的质疑站不住脚。郭修为何刺杀费祎,因史料缺失,已经无解,也许就是曹芳所说为国尽忠,也许酒喝大了头脑不清醒也未可知!但姜维派出的刺客说法很难成立,至少没有任何证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