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怎样是最好的沟通?
叛逆期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和家长反着来,所以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开始叛逆了,最好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关心。我女儿初中的时候有点叛逆了,原来学习特别好的孩子成绩变的一塌糊涂。她们老师把我和他爸爸都找到学校了,说如果再这样下去她考不上重点高中。我们两口子正在听老师训话的时候,我女儿和她的同学们回到教室了,他们班那节课是体育课,所以老师就在他们班和我们说了女儿最近的表现,女儿看到我和她爸时明显吓了一跳,怯怯的站在那里流泪,我看见她的同学有的人在笑,然后我走过去轻轻抱了一下女儿说:没事的,爸爸妈妈相信你会听老师的话的,然后我又在她耳边轻轻的说了一句:妈妈爱你!晚上给你做好吃的。这个时候他们班也要上课了,我就和老师告辞回家了。
晚上回家我特意做了好几个女儿爱吃的菜,孩子回来的时候是小心翼翼的,我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招呼女儿吃饭。然后我们特意找了一个综艺节目看,大家开开心心的哈哈笑着把饭吃完了。吃完饭女儿抢着要刷碗,在刷碗的时候孩子说了一句:妈妈!对不起!我说:哎呀!这算什么事啊?老师让爸爸妈妈去也是想让你变的更好,我们都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们也有你身上的这些毛病!没事的,能改的就改,不想改的就稍微注意点就行了。女儿哭着说:妈妈,在学校的时候你怎么没骂我?我说我为什么要骂你?你是我的宝贝,即使别人有点不喜欢你了我也会喜欢你的!然后我就不再和女儿谈论这件事儿了,我特意岔开话题和她聊别的。然后我每天都给女儿做好吃的,可以说她想吃啥我做啥,并且我不会和她说要好好学习的话,因为我怕我说多了会让孩子反感。慢慢的女儿的成绩又上来了,也考上重点高中了。上面那张照片就是我女儿在讲课,现在的她也是一名老师了,虽然没有多么优秀,但是也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怎样是最好的沟通?
这方面的问题我写过不少回答,现在做一个梳理和归纳,总结成家长与青春期沟通“十不要”和“十要”,希望对大家有启发和帮助。
十不要1.不要限制强迫哪里有限制,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围堵,哪里就有崩塌。青春期的孩子渴求独立,渴求自由,渴求摆脱父母的捆绑和束缚,渴求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渴求得到别人尊重。这时候,就不能够有过多的限制,限制越多,管得越紧,问题越糟糕,最好的方法就是疏导、引导、开导和帮助。
2.不要随便比较切不可开口闭口就是,“你看张三某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你再看看你,连人家一半都不如.....等等”之类的话。这种话说多了,孩子即便嘴上不顶撞你,也会在心里想,“你觉得谁谁谁好,让他做你的孩子吧,我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那就让我自生自灭吧!”
3.不要急躁发火千万不要和孩子随便发火,说不到三句话就大发雷霆,火冒三丈,孩子刚说半句话就武断叫停,“你给老子闭嘴!少说你那没用的,先给老子把学习搞上去再说......”或者,一听说孩子又犯错了,也不弄清楚原由,劈头盖脸,“你就不能让老子省点心啊?你咋总给老子惹事?我咋生你这么个东西?”这些话就像毒针一样会刺进孩子的心灵,加深他们的叛逆,以及和家长之间的对峙。
4.不要唠叨没完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周末回家时间本来就短,但回家后家长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你得学点好啊,千万不敢再混下去了!咱们家把希望都寄在你身上了,你将来没出息对得起谁啊?你能不能让我们少操点心呀?你能不能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孩子本来还兴致勃勃回家,结果回家后得到的不是家庭的和谐、温暖,而是没完没了的教训。家长这样做,只能把孩子越逼越远,孩子甚至都不想回家,因为家中没有快乐和温暖。
5.不要讨好承诺千万不能为了讨好孩子,而做一些没价值的承诺,“你只要成绩有进步,我就给你买平板电脑,给你买一部手机,给你买......”这样的承诺不是教育,而是交易。这不但改变不了孩子,反而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6.不要僵硬说教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相处,更多的要交流、沟通、关怀、尊重和关注,千万不要单方面的老给他灌输大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将来的幸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等”这些话孩子在学校听,回家还听,听来听去都是老一套,不烦也会烦。其实,没有任何效果。还不如换个开心的话题,父母与孩子之间轻松的交谈。
7.不要老提学习建议家长不要开口闭口就是学习,似乎除了学习再也没有什么话题了。如果只谈学习,孩子会很厌烦,也不愿意和你多谈,你们很有可能谈不下去。你只要一提学习,孩子的情绪马上就不对了,或者干脆躲着你。你可以与他谈其他话题,比如说孩子的爱好,他的一些朋友,他的愿望等等。
8.不要没完诉苦不要老在孩子跟前说,“为了你我真是把心得都操碎了,为了你我付出了所有,你多少都不能体谅体谅父母的苦处?想当年,那么艰苦的岁月我们是如何如何过来的,你咋连这一点学习的苦都吃不了?我对你付出了全部的关怀,把最好吃的、好穿的全部给你,你咋就不理解呢?”这些话说多了,就等于没说。孩子听多了,就等于没听。
9.不要表示失望千万不能开口闭口就是,“我对你算是彻底失望了!你连一点希望都让我看不到!我对你失望透顶了!你真是个败家子!我这辈活得真失败!”这些话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彻底灰心丧气,失去斗志。
10.不要冷战对峙家庭冷战比什么都可怕。孩子回家,你不问,不管,不说,爱咋地咋地。吃饭你不叫,睡觉你不催,随便孩子怎么样你都懒得理。父母之间不说话,父母和孩子之间也不说话,这样的冷战只能升级叛逆,对孩子,对家长,一点都不好。
“十要” 1.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想一想他是怎么想的,他最需要什么?切不可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因为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2.要关注交友多了解孩子都和什么样的人常在一起,他们在一起都做些什么?这些朋友都是什么样的孩子。从了解中掌握更多孩子的信息。只有掌握更多信息,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3.要耐心倾听千万不能家长一言堂了,你不愿意听孩子讲,孩子即便有什么心里话也不愿意向你说,有什么心事能写日记也不愿意告诉你。家长要放下架子,放平心态,静下心来,多耐心、诚心、静心的听听孩子的想法。不管他有什么想法,不管他说的不对不对,都要耐心的听。只有听了,才知道孩子到底想什么。
4.要舍得赞美以往对孩子你可能做得最多的是埋怨、责怪、训斥,现在得改改。孩子只要有做的好的地方要及时的肯定,及时的赞美,肯定与赞美不仅仅能给孩子自信、自尊,也能和谐亲子关系。
5.要信任尊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家长的尊重,希望家长不要把他们看得那么的紧,希望家长能多给它们一点自由,给他们一个空间,希望家长尊重他们的想法,支持他们的想法。尊重是沟通的基础,只有家长尊重孩子,孩子才愿意打开自己和你交流,教育才会有效。
6.要亲近和谐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变化,青春期本身就自带烦恼,再加上学业压力,老师、父母的管教,交友的不愉快等等,烦恼会莫名其妙的增加。很多孩子不会主动找父母诉说,他们会选择把自己包裹起来。如果父母不能主动亲近孩子,走进孩子心里,不能主动的做孩子的知心人,不能主动的去和他们谈这些知心话,孩子只能带着这些问题把叛逆表现在其他方面。
7.要平等相待以前可能是你说他听,你要求,他去做。但现在他们渴望摆脱这种束缚,渴望自己能与父母平等对话。这时候,家长要学会转换角色,以前孩子听你的,现在他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再也不是那个完全听你话的懵懂小屁孩了。家长得转化过来,接受他的这种转变,面对他的这种转变,与他们平等相处,平等对话。
8.要兑现承诺不只是要求孩子做到这,做到那,家长也要在孩子面前给自己提点要求,做一些承诺,比如父亲,“儿子,老爸和你一起努力,你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我从今天开始戒烟,咱们都是男人说到做到如何?”母亲,“儿子,妈妈和你一起努力,你搞你的学习,妈妈也对自己严格要求,这一年一件新衣服都不添置,咱们一起努力如何?”说到就要做到,一定要兑现承诺。
9.要以身示范要求孩子改变,自己得先改变。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勤奋努力不只是孩子的事情,家长也要勤奋。家长要做到,在家中不玩手机,不看电视,不发脾气,不做不利于孩子学习的事情。
10.要自我改造每个孩子都有青春期,而青春期叛逆很严重的孩子,大多都因小时候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家庭环境没有营造好,要么过于溺爱,要么过于放纵,要么缺乏关注,要么缺少关爱,要么祖辈带孩子,要么亲子交流太少,总之,家长先改造自己,才更有利于改造孩子。
赵广宇教育漫谈,与您分享教育中的点点滴滴!
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怎样是最好的沟通?
简单而有效的沟通方法,三点需要注意:接纳性语言;将“你-信息”变成“我-信息”,摒弃“输赢”思维。这三点很重要,可能有点长,请答应我,认真的看下去,行吗?( ̄m ̄)
一.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接纳性语言
什么才是接纳性语言?
我们来举个例子:
当你的孩子和你说,他将要成为主要负责人,为班里的某个孩子举办一个盛大的派对。这个时候,你和积极的向他提建议,气球鲜花等等。可是你的孩子却拒绝了你的建议,并且闷闷不乐的走了。而你也觉得十分的沮丧。
当你的孩子哭着对你说,他养的小仓鼠死掉了,你摸着他的头说:“没关系,妈妈再给你买一只。”
以上的语言只会让你和孩子的关系越变越远,孩子想和你说的话,你并没有真正的在听,到最后却怪孩子不愿意和你说话。
我们在听孩子的说话时,会有12种反应:
1.命令、指挥、控制
2.警告、训诫、威胁
3.规劝、说教、布道
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意见
5.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
6.评论、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
7.赞扬、表示赞同
8.归类、嘲笑、羞辱
9.解释、分析、诊断
10.安慰、表示同情、安抚、支持
11.调查、质问、审问
12.回避、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
刚刚举的第一例子,反馈属于建议,建议之前你先否定了孩子,你传达的语言是:你做不好的。你还不具备举办晚会的能力。因此让我来帮你吧。我比你有经验。
第二个例子:孩子并不需要建议,她只是想告诉你,他很悲伤。他需要的是理解。
因此,什么是接纳性语言呢?重点在于先表达共情,并正确解码孩子的信息,相信他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霍思燕曾经在一个亲子类节目里做了很好的示范:
嗯哼踩到了自己扔的玩具,脚被戳破了,疼的大哭起来。霍思燕第一时间将嗯哼抱起来,说“你很疼,是吗?”并且用玩具戳了一下自己的脚,说“妈妈也觉得很疼”,当嗯哼的情绪变稳定后,霍思燕问,你为什么踩到玩具,是不是因为你乱扔了。嗯哼点了点头,霍思燕随后说,那你以后别乱扔了,好吗?嗯哼点了点头。
首先霍思燕做到了共情,感受了孩子的感受,在共情后,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且解决了问题。
在说接纳性的语言时,要注意3个误区:
1.不要鹦鹉学舌。比如:孩子:好疼。家长:你真的很疼。
2.不要在接纳的过程中,忍不住指导孩子该怎样做。
3.没有真正的共情。
二.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我-信息
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设想这样的两个场景:
场景一:你工作了一天,特别累,回到家只想躺在沙发上好好休息一下,但是,你的5岁的孩子想要你陪他玩,并且不断拽你的胳膊大腿,用手盖住你的手机。
场景二:你的孩子的头发已经三个月没剪了,你的邻居提醒你要好好管一下孩子,你说了好多遍,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减少回家的时间,以免和你发生争执。
面对这样的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你可能会与他发生这样的对话:
回答一:
场景一: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爸爸和妈妈都累死了,你难道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吗?!
场景二:你看看你成了什么样子?街上的小痞子才会把头发留成这样,快剪掉!
回答二:
场景一:孩子,爸爸今天非常累,实在没有办法陪你玩,如果现在爸爸陪你玩,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的话,明天上班就没有办法完成工作,那么上司会批评爸爸,爸爸会非常伤心的。
场景二:今天爸爸被邻居嘲笑了,他们说我不会管教小孩,你的发型乱糟糟的,下次小区的邻里交流会,他们大概不太愿意请我和你妈妈去了。
两组回答的编码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组对话是“你-信息”,第二组对话是“我-信息”。
什么是“你-信息”?很简单,就是对话中,包含着“你”为开头的信息。包括:
- 你停止那样做。
- 你不该那样做。
- 你难道不能?
- 你的行为太幼稚了!
- ...
与之相对,“我-信息”就是坦诚的告诉孩子,你此时的行为给父母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包含要素为“行为+感受+影响”。
场景一的父母所说的话,会让孩子非常困惑,你传达的意思,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并且传达了一个非常负面的评价,孩子是不懂事的,不体谅大人的。
在传达“我-信息”的时候,要注意三点:
1.描述行为的时候不要评价。
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你今天去同学家玩,说好要6点之前回来,但是你超过时间了...
评价式的行为描述:你怎么不守信用呢?说好的6点,结果都超过10点了
2.一定要完成“行为+感受+影响”三个要素的完整表达。只有描述影响后,才能给孩子改变行为的导向。
三.解决亲子冲突:摒弃“输赢”思维
我们在进行亲子教育或者亲子关系的处理时,很容易把一个问题的处理变成了“输赢”式的战争。
比如说孩子想要买一个手机,你觉得会影响成绩,于是你拖走了在柜台前撒泼的孩子:你赢了,孩子输了。
再比如,你让孩子添上一件毛衣,孩子不想穿,清早吵了30分钟后,你怕耽误了孩子上学,于是妥协,孩子还是没有穿毛衣:你输了,孩子赢了。
“输赢”思维很容易造成亲子矛盾,甚至升级冲突,损害亲子关系。摒弃“输赢”思维的本质,就是要以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目的,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
以穿毛衣为例,父母让孩子穿毛衣的目的是天气降温,让孩子保暖。而孩子觉得毛衣太丑,不符合青年人的审美标准。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发现毛衣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可以采取折中的方案。
“你为什么不想穿毛衣?”
“我觉得毛衣太丑了,我穿了同学会笑话我”
“可是你不穿毛衣,你就会感冒,妈妈肯定会难受,随后带你去看医生,这样我可能会损失一个大客户。我只是想让你保暖。怎么办呢?”
“那我可以穿那件风衣吗?”
“可以。”
以上面的对话为例,这样,你既达到了让孩子保暖的目的,孩子也达到了取悦自己审美的目的。记住:让孩子提出几个备选方案,并且从中选择。
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怎样是最好的沟通?
青春期是孩子叛逆期,但同时也是孩子走向独立走向成长成熟的关键区,怎样和叛逆期的孩子沟通好呢?
晓晓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该子懂得并感受到你对他或她的最深沉的爱,这种爱不是没完没了的唠叨,而是身体力行的潜移默化的引导。
一 少说。无论何事,说出建议,点到为止,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信任和尊重,让孩子感受到你相信他会处理好发生的事。
二 商量。有事多与孩子商量,包括家中的大事小事,让孩子感受到他已长大,是家中平等的一成员,而不是附属品,尽可能的尊重他的意见。
三 用心。 爱是有心的。用心的爱是能感受到的,有爱是一个孩子成长路上不畏将来不惧风险的最大底气,最强底牌!有了爱,青春无叛逆,只要你用对了爱的方式!
祝福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不惧成长,不畏将来,拥有爱的底牌!
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怎样是最好的沟通?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你会发现,他似乎变得不愿意和家长、老师交流了,面对批评,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左耳进右耳出,视批评自己的家长或老师为敌人;他也变得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经常花很长时间打扮自己,而且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他的朋友们;甚至有的时候,他很容易自我中心,做事几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是因为,青春期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开始发生变化1.思维上的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思维在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上有了明显的发展,逻辑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这时的他们,不再对他人言听计从,对他人的观点不轻易相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喜欢标新立异。极力想表现出自己成熟的一面,但由于生活阅历不足,经验受限,加上容易被情绪带偏,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常常有失偏颇、不够客观,甚至有点偏激。
2.自我意识增强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前所未有的增强,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关注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有时候会显得很自恋,有时候又会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接触面的日益广泛,他们越来越渴望独立,情感上不再依赖父母,一方面极力想获得成年人的认可与尊重,摆脱成年人而独立;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因为经济不能独立、社会经验不足而对成年人带有依赖。
3.情感变化非常显著,感情丰富却又情绪不稳定
这个时期,他们的感情丰富,活泼,富有朝气,此时他们已经开始感受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但自控能力比较差,因而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带有冲动性,不善克制自己。
4.群体观念密切,自我认同感强烈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而言,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他们十分在意的。由于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他们在与成年人疏远的同时,又强烈渴望与同龄人的融入与认同。他们在言行、爱好、衣着等方面相互影响,互相倾诉,彼此之间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5.性意识的萌芽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深化
在青春期,人的生殖系统迅速发育,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感到神秘又好奇,对与异性的交往日渐兴趣。他们既关注异性,渴望得到异性的青睐,又表现出矜持、冷漠。本质上,无论男孩女孩,都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能够被他人接受和欣赏。
此时的青少年,成年人该如何对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1.用一种平等相处的方式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命令
此时的他们,很想表现出自己已经长大了,因而在言行举止上会刻意显示出一种“成人”样式,渴望别人把他们当“大人”。但由于知识、经验等的局限性,他们在思想上又容易自大、盲目自信,有时候会作出一些傻事。这个时候,父母不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交流,而是以一种朋友般的身份去接触孩子,否则孩子很容易产生畏惧或逆反心理,不敢或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从而阻断了亲子沟通。
2.多倾听,少说话
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与人平等交往,尤其是父母,但在施政上又找不到对象,因为既渴望被了解又害怕被了解。作为家长,生活经验比子女丰富是必然的,想教育好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的是有人理解。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多倾听孩子,是一种了解孩子、接近孩子的最佳途径。通过倾听,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宣泄,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就会越发信赖父母,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
3.借助学校力量和社会资源
这个时期,青少年十分渴望得到同龄的认同,因而很爱表现,尤其在异性面前。同时,他们会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家长有时候可以通过子女的朋友,对子女进行旁敲侧击的了解,当然,前提是搞好关系。
另一方面,有的青少年会自己崇拜的老师,或者愿意对之敞开心扉的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比如亲戚),家长可以从这些人身上对自己的子女多了解,可以通过这些人帮忙引导子女。
4.给予充分的个人空间,让他们适当接触社会,学会承担责任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且相互冲突。一方面他们因为渴望独立,不愿意父母过多的照顾和干预,否则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一些是非曲直,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对一些传统或权威性理论,容易持一刀切的态度。但因为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经济不能独立,又经常碰壁,不得不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身上找答案。此时的父母可给予子女充分的私人空间,选择以一种顾问或支持者的角色出现。并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学会承担责任。如果此时父母过分介入子女的空间,可能会让子女觉得窒息,与父母渐渐疏远。
5.多关心,让他们产生安全感,不要过度施压,以免他们失去与父母的亲密性,离父母越来越远。
青春期的孩子在独立意识出现的同时,自觉性也逐渐增加,但是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冲动性,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随地的自觉遵守规则,客观上又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容易冲动。作为家长,平常多一些关心,偶尔试探性问问孩子今天的心情,有没有什么新鲜事或可以分享的事,而不是只看成绩,孩子才会对这个家产生浓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当然,这些都只是建议,具体情况,还是要因人而异的。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需要教育,而是要巧妙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良好的沟通就是一种教育方式。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怎样是最好的沟通?
我的孩子刚刚从叛逆期走出来,尽管我是早有思想准备,但在他八年级这一年,我还是时不时被他气得控制不住脾气。反思一下,没有一次发脾气取得积极效果的。帮助我们的是一些做法:用平等沟通代替说教批评,用耐心等待代替急躁驱使,用迂回婉转代替简单粗暴,用爱与包容代替恼怒与苛责;还有几本好书,当我发现自己的教育无力面对叛逆期的困难时,就用几本好书去陪伴孩子,效果也很好。走出来不容易,这是我孩子共同的成长经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