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对别人的孩子很温柔,对自己的孩子却时常控制不住大吼大叫?

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爱之深责之切吧!别人的孩子好坏与我们无关,所以我们可以和颜悦色的对待他们。自己的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比我们自己的事情更重要,所以我们是在时刻关注着孩子的一切,哪怕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毛病,我们也想把它改正过来。所以在都犯了同样错误的情况下,我们就会和颜悦色的对待别人的孩子,疾言厉色的对待自己的孩子。我经常会告诉我女儿,我管你不是因为不喜欢你,更不是我觉得你什么都不好,而是因为我想让你变的更好。我不说别人孩子不好,第一是我们无权评价别人的好坏,第二是她好不好与我无关。跟孩子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孩子就会理解你的区别对待了。

为什么我对别人的孩子很温柔,对自己的孩子却时常控制不住大吼大叫?

也许这么说会让你很惊讶或者排斥,但就是因为你想这么做,所以你才这么做了的。

意识当中你觉得这样做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所以你总是这么习惯性做了。“好处”是什么?可能是想对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地家长以及外界相关的人保持好的印象,对自己孩子,因为是自家的,所以更容易懈怠到乱发脾气。具体原因,可以静下来的时候,自己思考下。这里可能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建立和孩子之间的“边界力”

孩子虽然弱小,但不是家长的所有物。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才能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边界力,笼统的讲,其实就是要分清哪些是属于“你的”,哪些是属于“我的”。比如,情绪。“我”在大吼大叫,是因为我让自己这么做的,而不要把源头怪罪给孩子。

二、想要改变的时候,多问问自己改变的目的,而不是原因。

首先,当家长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肯定已经意识到了大吼大叫有问题的。这是改变的开始。而对待别人家孩子和对待自己家双标这件事情,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那么我们为什么想要改变呢?改掉大吼大叫,对孩子的情绪培养、性格养成等等好处大了去了,其实对家长来说也是大有益处的,可以说,只有利没有弊。

所以,下定改变的决心很重要。多看看目的,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来说,更容易达成改变的实现。

但所有改变的实现,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找到答案。加油!这里推荐《被讨厌的勇气》和相关边界力的书给这位家长,希望我们一起边学边改进,一起带好我们的孩子,同时育儿育己!

为什么我对别人的孩子很温柔,对自己的孩子却时常控制不住大吼大叫?

因为在外人面前人都是需要伪装的,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在自己孩子面前是最真实的自己,而且对自己的孩子期盼太多了,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就像是自己想要完成一件完美的雕刻那样的严苛,个人情绪的完全释放。

为什么我对别人的孩子很温柔,对自己的孩子却时常控制不住大吼大叫?

一、因为人的心理对于自己的孩子其实有更多的责任和期望,总想着几个眼神,你就懂了,我说了前半句,你就能接后半句,如希望落空了,心里就莫名地烦燥,发起脾气了,觉得孩子怎么这么笨,付出辛苦、努力白费了,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哪有这么多的龙和凤,鲜花也需绿叶配,如果把心态放平和,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对于孩子 ,我们应该明白,只有无私地地付出,尽我所能,就算结果落空,又何如,因为我们享受的是和孩子在一起的过程,但你希望付出就能得到相应的结果,偏偏结果又不尽人意,那肯定就会动气了,难道我们对孩子的爱和教育都是有偿的吗?即是无偿,又何必难为他?尽人事而听天命,静待花开,不也是美事一件吗?

二、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是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去评价,所以好与不好都只一个字,或者是一句话,对你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你是怀着和他玩耍,或是做朋友的心态和他接触,你会很快的发现他的优点,并去表扬他,这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天性,而且和他提意见时也会比较客气,沟通时会比较温柔、和善,因为起始心态不一样,所以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

所以说,父母有了孩子后,也是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行,给孩子多些尊重、多些耐心,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助咱们祖国的小苗苗茁壮的成长。

为什么我对别人的孩子很温柔,对自己的孩子却时常控制不住大吼大叫?

对别的孩子很温柔,对自己的孩子时常控制不住大喊大叫其实是个很常见的问题。不仅是对孩子,好像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经常把自己不耐烦的一面留给了自己亲近的人。

但和孩子的相处,与其它的人际关系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孩子相比较成年人来说,更加脆弱,也更没有反抗的能力。如果我们对父母吼叫,父母还能转身就走。但孩子只能在我们的羽翼下生活,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忍耐。这时我们对孩子的愧疚感就会更强。

其实对孩子吼叫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幼稚行为。在《零吼叫教养》这本书中,作者解释,父母对孩子吼叫,实际上是因为自己对当下的情况已经不能解决,只能通过吼叫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责任抛给孩子。例如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就是不去睡觉。家长不知道怎么办了,就会对孩子大喊,希望通过吼叫震慑住孩子,让他赶紧做出改变,解决现在的窘境。

而面对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更不易显露出自己幼稚的一面。当面对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责任感也会更强,担心自己没有照顾好,因此更不会出现要求别人家孩子来解决问题的情况。

总而言之,要了解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要知道我们对孩子吼叫是一种推脱责任的幼稚行为,一旦了解了这一点,希望我们都能做到承担起责任,学习零吼叫教养。

为什么我对别人的孩子很温柔,对自己的孩子却时常控制不住大吼大叫?

“为什么对别人的孩子很温柔,对自己的孩子却时常控制不住大吼大叫?”其实,这是很多妈妈都会遇到的问题。

一、对别人孩子温柔,对自己孩子粗暴的原因

1.首因效应和月晕现象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首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它会对后续交往起主导影响作用”。什么又是“月晕现象”呢?“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初步印象后,这种初步印象会影响人们对此人各方面的判断,从而高估或低估对方。”

妈妈们大都是注重形象的人,都希望给别人包括小朋友留下一个有教养、温柔亲切的好印象。不管我们本身是不是温柔的人,小朋友的夸奖,邻居的称赞,都极大满足了我们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理想中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礼貌、有耐心的人,在别人面前我们恰如其分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别人的赞美又强化了此效果,我们自己也不忍心破坏这种形象。

2.责任意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家的小孩犯错,我们很宽容、有耐心,因为我们是那个清醒的旁观者,是用放松的心态在引导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很容易把孩子的错误夸大,乱了方寸。说到底,无论是放松还是急躁,潜意识中我们都明白,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才是那个为孩子兜底的人。

3.后果预估

为什么对别人的孩子很温柔?试想我们敢对别人的孩子不温柔吗?我们和小朋友互动,实质上也和他们的父母建立了关联。对别人的小孩大吼大叫,孩子的父母会不会有意见?虽然可能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想承认这一点。

与之对应,我们控制不住对自己孩子大吼大叫,是因为在家里我们做回了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产生了焦虑;因为我们把孩子当成“我的”随心对待,不够尊重。

“对孩子抑制不住吼叫,吼完又后悔”是很多妈妈的真实写照,要想控制好情绪,首先要认识到吼孩子的危害。

二、吼孩子的危害

1. 破坏亲子关系,不利于家庭教育。

2. 降低孩子的自我评价,留下心理阴影。

3. 破坏脑结构,影响智力发展。

美国麦克莱恩医院(McLean Hospital)精神病学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的一项长达十几年的研究表明:经常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人脑结构会受到损伤,主要损伤负责言语智商,记忆和情感控制的部分。三、如何避免对孩子大吼大叫?

以我自己为例,我家小宝三岁,特别不爱吃饭,每次都在餐椅上东倒西歪唉声叹气。看她那生无可恋的模样,我真是怒火中烧,很想马上吼叫:“你究竟要吃什么?神仙吗?立刻,马上,给我吃!”但我迅速脑补了这样做的后果,孩子一定会大哭,强迫吃的东西会吐出来,我也会更加沮丧……深呼吸,我一般会采用以下方法调整自己。

1. 呼吸法

不要急于说话,先做几次深呼吸,保持冷静。

2. 默念法

心中默念“她不是要和我作对,一定有什么原因。”给自己正面心理暗示:“我一定能找到办法,一定能!”

3.照镜子法

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可以离开现场,卫生间是不错的地方,里面的镜子能帮助我们按下暂停键。在那小小的私密空间,就算流泪砸东西也不要紧,发泄完毕又是一个充满自信的自己。

4.实物提醒法

这是我在知乎上学的方法,亲测有效。我在左手上套三根发圈,发一次火,就把发圈从左手移到右手。有效陪伴孩子,修复好关系后,又把右手的发圈移到左手,保证每天将右手的发圈清零。

5.抱团取暖法

回忆一下自己控制不住孩子的直接原因,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千万别让孩子当替罪羊。如果是孩子的问题,就多和家人沟通,共同协商。可以加入妈妈群相互学习。有时候我们大吼大叫,也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也是听了各方意见反复观察才发现孩子不吃饭主要是因为运动量不足。

最后我想说,别要求完美,偶尔吼吼孩子也没什么大不了,吼完后再和孩子好好聊就OK。

无论在朋友还是家人眼中,我还算是有耐心的妈妈,但愿这些文字对你能有一丁点儿作用。

共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