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执着于“学区房”,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真的能成才吗?

学区房真的挺好的,我女儿小学初中上的是一条龙的私立学校,我就在学校对面买的房子,我女儿从下楼到学校用不上三分钟,我的步伐是二百八十多步,孩子上学真的是太方便了,小学三年级前我会接送一下,四年级以后就不用接送了。孩子还不用太早起床,每天最少能多睡半个小时以上,还有就是中午能回家午睡,这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学区房好处真的很多,尤其是像我女儿上的这种小学带初中的学校,整整九年不用为孩子上学发愁。买房子时确实有点贵,但是九年省下来接送孩子的汽油钱也不少啊!还有就是如果我想卖掉或者出租房子都特别容易,我确实感觉学区房挺好的。还有就是好的学校旁边的才叫学区房,孩子能从小就在好一点的学校学习一定是利大于弊,至于能不能成才就要看基因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了。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执着于“学区房”,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真的能成才吗?

住学区房,不是能否成才得问题,而是一个门槛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孩子没有在学龄或者没有过升学的困扰和压力。

别的地方,不是很清楚,就拿我最熟悉的四线城市来说,重点中学,是市区和县里所有人的基本追求!追求到什么程度?

一个中心小学,考入重点中学的比例大约是60%,而划片的学区学位也基本上在60%以上,而重点中学,直升重点高中,比例也在50%以上,不仅仅是考分,包括了划片的升学的名额也在50%以上。

从我们这里来看,小小的地级市,市里的人,为了中心小学,几乎人人要换房或者购买学区房,以便于可以划片入中心小学。而我市今年全省的文理科高考状元,全部在我市,这就导致了别的城市房价已经开始下跌,而我市依旧在上涨。就因为高考状元的事,我市房价一个暑假就涨了1000均价!!!

就拿我所住的楼盘来说,原来是市里最贵的楼盘,别的楼盘房价在5-6000时,我这里是7-8000,别的楼盘是7-8000时,我这里是1-1.4万。而就我这层楼,两梯四户,平时就我一家住户,只有到了开学季,四户才住满。说明,隔壁都是县里的,只有在开学季才入住,就是为了方便小孩上学。

而我隔壁的楼盘,17年被划片到一个叫3m的学校,即小学初中高中连读的实验学校,就因为新任市委领导的划片政策,在我买现在住的楼盘(15年一万)时,隔壁楼盘在7000-8000,现在已经1.6万均价了。而我所在的小区才1.5万多。也就三年,涨幅为1倍以上,隔壁的楼盘质量和小区和我这个小区,差别不知道有几个档次,但是,就是因为我这个小区是中学学区,隔壁小区是3m小区,价格就差这么多——要知道,就隔着一条十几米的马路。

拿我一个朋友来说,他手头已经有四套房了,明年小孩读小学,为了就读中心小学,他还在上周买了一个40多平的旧房,当我听说价格是2万时,我真的无法想象,那么破的旧区考楼,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拆掉的楼盘,就是2万!要知道,我们市里平均房价才刚上万多一点。

好学校的升学率和划片的名额,是买学区房的人的最大动力。不论多贵,不论房型好坏,也要买。

不知道别的城市是否如此,因为我的小孩已经上大学了,在我们小孩读小学初中高中时,没有什么学区房一说。但是划片的升学率和学位名额一早就存在,大约别的学校升重点高中的名额也就10%不到,而我儿子的学校是45%,尽管不如中心小学,但是特殊的政策给予的升学名额已经非常高了。

而一般的高中基本上每年考上一本的差不多也就10来个名额,而重点中学基本上在300名以内考上一本的把握非常大。而我一个同学,他儿子就是因为考分一样,但是差在学位名额,去了另一个重点中学,今年就只考上二本。

虽然,优秀的孩子,和学区房的关系的确不大,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优秀和我们并没有关系,跟上“大部队”才是重点,一个基本的学位名额和升学率,是基本不变的规律。比如,你在中心小学,就是50-60%升重点初中。重点初中,就是50-60%的名额入重点高中。而重点高中,每年基本上都是300名左右入一本,就是这么简单。这个和孩子是否成材,没有多大关系,就是一个“划线”“划片”问题,就是一个门槛问题。

因此,我回老家后买房时孩子已经在终点高中读书,我也没感受到划片和学区的困扰。但是,从近几年的房价记录和涨幅来看,以及我的邻居平时不见人影开学才入住来看,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现象。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执着于“学区房”,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真的能成才吗?

虽然我是搞不到学区房,太贵了,贵的超乎我这等普通人的想象。但作为五年级小孩的家长,我特别能理解学区房的概念。就是走路5分钟上学,与开车半个小时上学,那生活学习质量真的差别太大了。

就像我们出差一样,虽然说也就2-3小时的飞机,到机场需要时间,机场等候需要时间,很多不可控因素在,出不出差,出没出城,心理差别是比较大的。

看上去上学就二三十分钟的差别,生活和学习质量就差太多了。而且是每天上下学呢,对孩子来说,那很可能是宝贵的学习时间,睡眠时间。对家长来说,天天赶着送孩子上学,也是一种压力。

所谓的学区房,就是在名校周围的房子。我们北漂一族,无可奈何的在郊区租房,那是因为实在住不起公司附近的房子,忍耐着上班途中的奔波。但凡有此经历的人,都会感到世界黯淡,每天一次近两小时,上下班3-4小时的路程,真正荒废着时间和青春呀。

我们自己荒废得起,那孩子呢,说起孩子,有多少人是不堪忍受呀。这个痛苦值可以换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于是学区房就飙升起来了。

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不一定能成才,但不住在附近的孩子,一定要付出更多,是整个家庭的付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在住的周围上学,四五线城市或比较容易达到这样的目的,大城市了,人多,好学校少,我们一些人就只能搏傻搏傻的。

但我也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只能选择很普通的学校,过着很普通的生活,我们的实力拼不起学区房呀。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执着于“学区房”,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真的能成才吗?

以前我也不信,直到我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我彻底信服了。

先不说学区房的孩子成不成才的高度,至少学区房所在学区的学校老师真的是特别厉害的。

我当年买下这套学区房时孩子才三岁多,就是为了她顺利进入这个市级最好的重点小学。

当时所有的孩子报名进去都是没有经过任何测试的。符合条件报名成功以后就是随机分班,我们不了解老师的底子,老师也不了解孩子的基础。

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班上孩子的成绩全部都特别好,相差都是零点几分的差距,全年级也是稳住第一。

除了成绩,包括孩子的一些学习习惯老师都会纠正,都会管。

我们一些家长一起聊天,有的孩子在其他普通的学校或者是农村的学校学习。不仅成绩相差很大,学习习惯上面也有很大不同。

所以,好学校拥有好老师,好学区房又对应这种好学校,自然能得到家长的青睐。就算孩子资质一般,在这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内也会被传染带动,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执着于“学区房”,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真的能成才吗?

孩子成才的因素包括,先天的智力遗传因素,后天的成长环境,还有自身的意志力和奋发向上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后天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应该就是家长执着于的学区房。

好的学校环境,有优秀的师资,有优秀的同学,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是好学校的优势。但是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行话:二大于五。就是说如果家庭教育不得当,一周五天在学校里老师的引领和教育,抵不过周末两天时间家长的言传身教。

还有家长应该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能否与优质学校的师资和同学对接,能否存在跟不上的可能?有没有适得其反的可能?

所以学区房不是指住在学校附近,而是入学就读在优质学校里。而在优质学校里就读,是否就一定能成才,也是因人而异。

学区房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唯一能肯定的,没有变数的优势就是,方便接送上学放学,能节约在路上的时间。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执着于“学区房”,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真的能成才吗?

很重要。有条件就买,买得越早越好!没条件就好好教育孩子,辅导班择校出国等等必要的时候都用上。千万不要听一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不买房的没孩子的不了解教育现状的亲戚朋友的话。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资源分配问题。优秀的资源是有限的。没错,狼多肉少,这个现实你得正视。抛开孩子自身的资质,看一看买学区你能得到什么。首先是一栋升值空间大的房子。在中国近20年的发展中有什么投资比投资房产更稳定?学区房更是好卖好出租。其次,除了好的硬件,名师,还有良好的教育软环境。教育不单单是考多少分数上什么学校,而跟它相对应的综合人脉也要考虑进去。你跟你老公给孩子创造的叫家庭环境,这是固定不变的。变量是你的大环境。你的邻居,你孩子同学,校友,甚至孩子同学的家长......学区房可以帮你筛这个环境。有能力跟你买同一学区的家长你觉得素质会比你差到哪里?孟母都知道三迁,你和你老公都受过良好教育,这道理不用我多说。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区别在哪里?不是个体而是整体,不是特殊性而是一般性。你认识的xxx在读书无用打架斗殴惹事生非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考上了名校,确实很可贵,因为100个孩子里难有一个这样的,那99个都做了分母!在有些环境差的学校,孩子不混成小流氓,平安长大都是奢望。身为父母,想让自己孩子在一个学风醇厚师资优良的好学校跟家境相仿的孩子交往,不需要分出额外精力去辨别环境,就跟着中等程度轻松养成学业,难道有错吗?再说,现在中国已经出现论阶层固化的现象,你要知道你孩子的同学,校友,同学的家长,其实也是孩子的人脉来源之一。你去看看你所在城市的既得利益者,企事业单位大大小小的领导家的孩子们,在哪居住在哪儿上学。你猜,他们会不会买学区会不会择校?最后,你要是认定非学区能比学区做得更好,你孩子天异禀赋,那你完全可以做那个百分之一。如果没条件,那就好好赚钱,给孩子择校。学区房不是必要条件,但是个加分项!有,也不代表家长可以一劳永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