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回来说:因为他不乖,两个老师拿剪刀戳他,戳了一小口子,该如何跟老师沟通?

首先你要看看孩子身上到底有没有伤口,然后看看伤口像不像是剪刀扎的,小孩子有时候会凭想象说话,所以你一定要先弄清楚再去找老师,还有就是先去幼儿园看看录像,别说是孩子被老师打了,就说是想看看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老师确实有伤害孩子的动作,马上打电话报警,如果没有回家就要好好问问孩子,伤口是怎么弄的,更要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骗人,我觉得再不好的老师也不会两个人一起用剪刀扎一个小孩子的,所以你还是慎重一点再去找老师比较好。我女儿现在是高中班主任,她昨天跟我说了一件事儿,她说他们班有一个男孩儿挺老实的,也特别听话,但是给人的感觉多少有点不一样,可是从来不惹事,昨天早上那孩子出去倒垃圾,回来时哭着告诉我女儿说有两个别的班的学生打他了,把他按到墙上了!我女儿说她马上问:那你惹他们了吗?他说没有,连看都没看他们一眼。我女儿也是有点护短,另外也怕这孩子遭受校园暴力,所以马上就领着他去找学校管纪律的老师了,在那又让他说了一遍情况,然后那个老师就去调录像了,我女儿有别的课就去上课了,等她上课回来看见那个告状的孩子在走廊罚站呢!我女儿就连忙去问那个老师是怎么回事,人家把调出来的录像给我女儿看,结果是另外两个学生在路边坐着聊天,这个倒垃圾的孩子从垃圾袋里拿出一个饮料瓶,里面还有剩下的饮料,他拿着半瓶饮料就往人家脖子里倒,那俩孩子起来以后就把他直接按墙上了,人家还真没打他,看着是在质问他为什么?那俩孩子看样子是骂了他几句,然后就见他在求饶了!我女儿气的回去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他不是故意的!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我女儿说自己苦口婆心的跟他说了半天,他态度老好了!一个劲的说自己错了!你说都是高中生了,还有这样的呢!

孩子回来说:因为他不乖,两个老师拿剪刀戳他,戳了一小口子,该如何跟老师沟通?

“皮皮妈育学园”给你解答:这个情况下,当务之急并不是思考如何跟老师沟通,而是赶紧看看孩子有没有受伤,伤口有多大,是否严重,毕竟身体才是第一位。

乍一看,老师竟然拿剪刀戳自己的孩子,为人父母的听到这个说法时候一定是非常生气的,肯定要去找老师理论,甚至还得让老师给出一定补偿,竟然能做出这样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举动。

但是我们对这个事情还要理性的看待,避免过于冲动。

整体的建议注意有如下几点:

第一、确保孩子身体没受伤,先保证这一点

孩子的皮肤是比较嫩的,拿剪刀戳一下的话可以说是可轻可重,如果稍微没注意的话,孩子被戳的地方会出现红肿的,因此要赶紧问孩子,戳到哪里了。

如果被戳的地方这个小口子挺严重,孩子也说比较疼的话,那么就需要赶紧止疼消炎了;自己拿不准的话甚至需要先去看看医生,毕竟孩子的身体才是第一位的。

如果被戳的地方不是很严重,孩子也说没什么感觉的话,那做父母的心也就先放下一半了,简单的处理,不要感染了,然后静下心来再去了解情况。

换位思考:如果我的孩子这样说的话,我肯定是先检查他的身子是否受到伤害,毕竟是自己的心头肉,面度这个事情,分清楚重点,不要慌,不要带情绪。

第二、认真的让孩子说出前因后果,理性看待这个情况

因为孩子毕竟小,很多事情的表述可能会有误,有时候为了不想让父母批评他,甚至会出现撒谎的局面。所以,当处理完孩子伤口以后,就要静下心来先问自己的孩子具体是什么情况了。

出现一个小伤口可能是和别的孩子产生争执时候留下的,也有可能是自己不小心摔倒以后划到的,也确实有可能是老师拿见到戳的,不过现在老师明知做法不对而故犯的情况法不是非常多。

如果孩子说话遮遮掩掩,语焉不详么做父母的肯定了解自己的孩子,说不定这个小口子不是老师所为,另有隐情了;那你就要耐心的去给他分析,引导他说出来实情,再慢慢解决,回头教育孩子不能撒谎。

如果孩子说的话你一听确实如此,的确是老师拿剪刀戳他了,那么这个事情就要好好去和老师说道说道了,本质上说这个如果是老师拿剪刀戳孩子,这个事情的性质是非常严重的,一定是要去深究的。

老师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孩子虽然不乖,但是需要加以引导,过度体罚,拿剪刀戳孩子肯定是不对的。

这个时候,为了避免孩子以后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是一定要去学校要个说法:

在这之前我们先看看相关的法律规定:

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的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侵权行为,如殴打、罚站、下蹲、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刮脸、打嘴巴等行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的教师本人可以进行以下处罚: 1、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按现行教师管理权限,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教育部门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行政处分的种类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解聘包括两种:解除岗位职务聘任合同,由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另行安排其他工作;解除教师聘任合同,被解聘者另谋职业。 2、 体罚学生情节严重(如手段残忍、造成伤害甚至死亡结果),构成犯罪的,由人民法院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因体罚学生对学生或学校造成损失或损害的,还应依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第三、如何和老师沟通,有什么样的原则性

这个场景下,和老师沟通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不管孩子身上的伤口是不是老师用剪刀戳出来的,都是需要和老师确认并问清楚来龙去脉的。

首先,根据自己孩子的描述,做家长的心理肯定有个差不多的判断了,到底是否为老师所为,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找老师老沟通事实情况了。

切记一点:

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真相的前提下,不要带着情绪去沟通,也不要闹事,否则适得其反。

你可以先咨询老师:

“张老师,我们宝宝回来以后发现手臂上有一道伤口,应该是今天在学校里边划到的,小宝宝说的是老师拿剪刀戳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一般来说,老师会把前因后果给你说明白的,而你在这个过程中你再做出实际的判断。

如果不是老师戳的,那么我建议:

1、问清楚来龙去脉,找到出现问题的具体点在哪里,教育好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先保护好自己才是首位的。

2、向学校建议加强孩子日常安全行为的教育和监控,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

3、在家长群里提出自己对于学校监控管理的看法和建议,引起大家的共鸣,让校方真正的重视起来。

如果真的是老师戳的,那么我建议:

1、先找校领导,讲述这个情况的前因后果,问责;

2、号召同班的家长一起来抵制这样的老师,因为用剪刀戳孩子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

3、必要的时候要找媒体来进行曝光;

4、教育自己的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要第一时间保护自己,通知父母;

后话:

其实对于为人父母的人来说,看到这个问题,第一时间是感觉到气愤,但是仔细想了想也要理性的拉看待。

希望最终不是因为老师故意拿剪刀去戳孩子,也希望天下的宝宝都能快了成长。如果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也请关注我!皮皮妈育学园将会持续助力你的育儿之路。

孩子回来说:因为他不乖,两个老师拿剪刀戳他,戳了一小口子,该如何跟老师沟通?

举报校园欺霸凌,事态严重核查清!

记得女儿幼儿园,被老师打指黑肿!

去校带女女哭泣,询原因师打引起!

立即追询是那师,众言躲厕不敢出!

我就进厕去警告,以后切莫再胡闹!

要知孩指多娇嫩,一旦打折谁负责!

孩再淘气好言劝,毕竟调皮孩天性!

其师羞疚连道歉,笑泯恩怨宽容谅!

告诫其切莫再犯,不然下次决不容!

其师连连言不敢,从此不再见孩伤!

对孩们倍加呵护,诚心待好每孩子!

不太严重可让改,撒向人间全是爱!

以心换心必相随,有恩报恩必回馈!

笑泯恩怨只为你,爱你我宽容整世!

风雨同舟情暖情,感恩帮过我贵人!

不要伤害两全美,你我荣幸成一对!

我们爱凝聚翔翼,你我尊严爱荣誉!

成功归来牵你手,吉人天相好人报!

你我愿用爱深情,植春暖花开梦境!

有你我快乐容易,真爱拥有才幸福!

彼此爱到老不腻,余生你我爱归宿!

恩爱眷恋不离弃,双宿飞贫富不移!

时光温柔需你懂,生活可爱需你宠!

这生肌肤亲缠绵,这世生死依誓言!

喜欢有你我真好,爱是非你我不可!

胜利荣归你我赢,有情人终成眷属!

心交心感情拥有,真心爱天长地久!

人心相互感情换,真爱送给心上人!

遇见真好好惜情,家庭幸福爱圆满!

智慧人生真力量,慈悲人生真宝藏!

忠厚持家久兴旺,诗书继世长昌盛!

侠义情怀千年唱,承载和平美心愿!

千家万户吉太平,千秋万代繁昌盛!

生命尊严后人念,生命意义人典范!

真美善代代弘扬,红红火火到永远!

加油加油再加油,智慧精英天之骄!

孩子回来说:因为他不乖,两个老师拿剪刀戳他,戳了一小口子,该如何跟老师沟通?

不管孩子伤不伤着,首先老师拿剪刀,吓唬孩子都不行,剪刀毕竟有杀伤力,一不小心会份到孩子,而且你老师还真,把孩子戳了一小口,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必须的要老师给个说法。

孩子回来说:因为他不乖,两个老师拿剪刀戳他,戳了一小口子,该如何跟老师沟通?

这种畜生老师怎么下的了手用剪刀戳孩子,简直是变态老师,这种老师是人生出来的吗从小家教在哪里,难道没有一点爱心吗对孩子做出这样的亊有报应的

孩子回来说:因为他不乖,两个老师拿剪刀戳他,戳了一小口子,该如何跟老师沟通?

可向老师和知情同学充分了解情况,如情况属实可向校方反应,讨个说法。

老师本来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确实有一部分不尊师德的老师造成老师和家长的敌对化,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身为老师,在管教学生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操守不允许对学生的问题和错误熟视无睹,但是究竟应该如何规劝和引导,才能让学生们明事理,辨是非,又如何避免因为“分寸”的问题给自己带来麻烦,无时无刻不在考验老师的能力和耐心。但是超越了道德底线的做法应该严肃处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