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有哪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孟小冬和梅兰芳离婚,想要一笔分手费。杜月笙暗恋她,主动帮她打了一通电话后,梅兰芳就卖房筹款,付了高额分手费。
孟小冬和梅兰芳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非常般配。无奈梅兰芳已经早有了夫人,虽然那个时候允许三妻四妾,可是梅兰芳的夫人无论如何不肯接纳孟小冬。
两人结婚几年后,一直得不到梅夫人的允许,无法进入梅家。甚至连梅兰芳母亲去世,孟小冬前去吊唁,都被禁止进入家门。
孟小冬与梅兰芳
孟小冬无奈,埋怨梅兰芳太过软弱,无法给她正式的名分,于是提出分手。朋友给她出主意,她是明媒正娶的,她还为了梅兰芳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如今分手,梅兰芳应该支付赡养费。
孟小冬想直接找梅兰芳要钱,又怕梅兰芳不给。于是,她打算找律师打离婚官司。她咨询了自己的结拜姐妹姚玉兰,让她帮忙出出主意。
此时,姚玉兰已经是杜月笙的第四房姨太太。她听了孟小冬的打算,认为打官司不妥当。
杜月笙全家福
一来孟小冬和梅兰芳都是名人,打官司必然会上报纸,闹得轰轰烈烈,街头巷尾皆知,让人看笑话。
二来孟小冬虽然是明媒正娶,却不是梅兰芳的正房太太。这样的官司打起来耗时耗力,估计也拿不到太多的钱,还得支付大笔的律师费。
孟小冬听后,觉得姚玉兰分析得很有道理,一筹莫展。
杜月笙听说此事后,急忙站了出来,主动说自己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原来杜月笙在几年前见过孟小冬,一直对她的风采颇为倾倒,念念不忘。如今孟小冬遇到难题,正是自己献殷勤的好机会。
杜月笙与孟小冬
杜月笙和梅兰芳虽然认识,但是交情不深。他想了想,给梅兰芳打了个电话。
他在电话里用一种闲谈的语气说,孟小冬准备请律师打官司。
接着又说:“梅老板,好合不如好散,公了不如私了。俗话说,好男不和女斗,真要闹起来,大家面子都不好看,梅老板的面子要紧,以后要走的路更要紧。要不杜某人来做个和事佬,依梅老板的身份,梅老板要是拿出个三五万的算是离婚补偿,以此脱离关系比较好看。律师那边杜某人也自会去打个圆场,算是了事。梅老板,你看这么办可妥当?”
这一番话,明摆着是以一种低姿态,用商量的口吻给足了梅兰芳面子。实则说明了各种利害关系,让梅兰芳明白背后危机四伏。
孟小冬
对梅兰芳而言,上海滩流氓大亨这么给面子,而且是站在他的角度考虑所有的问题,他几乎没有正面拒绝的余地,于是应付了一句:“那好吧,就按杜先生的意思办。到时候给四万吧。”
千万别以为这样就已经万事大吉了。在老江湖杜月笙看来,这个模棱两可的说辞可并不保证万无一失。他马上说:“好!梅老板爽快!这样吧,四万块我杜某人先垫上,以后梅老板什么时候方便还过来就是。”
此话一出,梅兰芳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他可以不给孟小冬分手费,却不能欠着青帮大佬的巨款。于是,梅兰芳无奈之下卖掉了梅家大宅,将四万块凑足,还给了杜月笙。
杜月笙与孟小冬
从这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杜月笙非常“会做人”。他常说人生有三碗面:体面、情面、场面。体面, 就是做事恰如其分,不可失了身份。情面,就是私人之间的情分和面子。场面,就是排场。
首先,杜月笙谈话非常有艺术,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给足了对方面子和台阶。以退为进,不让对方陷入难堪和尴尬境地。
其次,不动声色之间陈述了利害关系,让对方明白自己的不利处境,先在心理上将对方处于弱势地位。然后再提出解决方案,仿佛让对方在绝望中捞到一根救命稻草,从而快速接受他的想法。
最后,打蛇随棍上,不给对方留有反悔的余地和机会。利用自己和对方的身份,采用最合理的策略达成目的。
杜月笙
这样的交流艺术,真正做到了既凌厉,又有理有节。既能达到目的,又不会让对方过于难堪。即使对方心有不甘,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堪称典范。
杜月笙能够成为“上海滩大亨”之首,最大的优势就是懂得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广种人脉,当年的上海滩,从高官显贵,到落魄书生,甚至街头乞丐,只要求到杜月笙,他总会尽力帮助别人,而且还会让人家觉得非常舒服。
当年知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为人狂狷,常常对时政畅所欲言,被他骂的权贵数不胜数。可是他有著作无数,敢作敢当,在文人雅士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章太炎
就是这样一个狂傲的文人,却和没文化的流氓头子杜月笙成了莫逆之交。这是起因于章太炎的一次求助。
章太炎的侄子因为上海法租界的一处房产和人起了纠纷。实在无法解决问题,只好请章太炎出面。
谁知道对方行事粗鲁霸道,根本就不卖章太炎的面子,理都不理他。
章太炎无计可施,听朋友的话,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杜月笙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很向往读书人的儒雅风度。章太炎这样的大儒有难求助于他,让他非常激动,正好有机会结交大儒。
杜月笙收到信就立即行动,动用人脉关系替章太炎的侄子解决了纠纷。
事情圆满解决后,他立即去往苏州拜访章太炎,这让章太炎极为感动。而他没想到的是,杜月笙看他生活的清贫,临走时悄悄将一张2000块的支票压在茶杯下。
后来,章太炎为杜月笙的名字改了一字。杜月笙原名叫做“杜月生”,取月亮初生之意。章太炎认为此名虽好,却不够儒雅,将“生”改为“笙”。
《周礼》谓“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一字之差,意境立即有了很大的变化。
杜月笙
杜月笙的交际手段可见一斑。做事讲究方式方法,殷勤但不巴结,施恩但不倨傲的态度,这让章太炎在心生感激的同时,一改对黑社会老大的刻板印象,有了知己之感。
杜月笙不仅与知名大儒成为莫逆之交,对街头乞丐,他也从不轻视。戴笠在起家之前,是一个街头混混,他到杜月笙的赌坊赌钱,因为出老千被赌场伙计识破。
当他们将戴笠带到杜月笙面前时,杜月笙看出戴笠的不凡,不仅没有责罚于他,反而给了他一笔钱,托朋友将戴笠介绍到黄埔军校。
从此戴笠一飞冲天,两人成了同舟共济的兄弟。
戴笠
除了戴笠,杜月笙还收留过走投无路的黎元洪,帮助张学良戒掉烟瘾......
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对于这些失势落魄之人,他从不落井下石,也不轻视。而是慧眼识人,仗义疏财,救人于水火。
因此,很多落难的大人物来到上海,都会第一时间去拜会杜月笙寻求庇护。
借助这些事情,杜月笙结识了很多朋友,以前瞧不上杜月笙这个黑帮头子的人,纷纷改变了对杜月笙的态度。杜月笙的名号在当时的各界人士之中极为响亮。
对于萍水相逢之人,杜月笙能够做到尽力帮忙。对于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人,杜月笙更是做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杜月笙的发迹,多靠一个女人的提携。她就是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
当时的杜月笙还只是黄公馆的一名被人呼来唤去的小伙计,林桂生有什么需要跑腿的活就叫杜月笙去做,收小外债,收盘子钱......杜月笙不贪图小利,每次都清清白白交账,赢得林桂生的另眼相看。
从此林桂生处处提携他,并在黄金荣面前多次推荐。从而使杜月笙的地位在青帮中越来越高。
后来,黄金荣移情别恋,与林桂生办理了离婚手续。失势后的林桂生,早已经失去了当年“大姐大”的风采,也不再过问江湖之事。
晚年时的她,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当年风光的时候,围在她身旁的人都渐渐散去。只有杜月笙的身影从未断过,他常常去看望林桂生,在经济上接济她,在精神上慰藉她。让晚年倍感孤独的林桂生有了一丝温暖。
上海滩三大流氓大亨
虽然杜月笙也有污点,可是他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上,确实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杜月笙有交际手段,说话非常有艺术。无论是失势还是得势之人,他能帮则帮。对曾经有恩与自己的人,永远知恩图报。无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杜月笙都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做到不让人尴尬,不让人窘迫。情商之高,让人折服。
杜月笙有哪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杜月笙在旧中国那个鱼龙混杂、混乱不堪的时代,从一个身无分文的街头小混混,步步为营,逐渐成为叱咤旧上海滩的“地下皇帝”,登上了人生的顶峰。
虽然这个顶峰也曾饱受争议,但是就他个人而言,做到这一点就已算作传奇。
任何成功都不是空穴来风。杜月笙曾多次铤而走险,却小心翼翼地绕过了人性的暗河,而后绝地逢生。
那么,杜月笙有哪些为人处事的方法,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的呢?
一、不放弃,才能绝地逢生。杜月笙从小父母早亡,7岁的时候就成了流落街头的孤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游荡了几年,他不甘心这样混吃等死,就想去上海滩见见世面,顺便也给自己寻找一线生机。就这样,杜月笙走出了人生关键的一步。
15岁,他独自来到上海滩闯世界。他先是在一家水果店里当学徒。
在这里,他学会了如何给师傅和师娘端茶倒水、洒扫搞卫生倒尿壶。经人引荐,他进入了青帮大佬黄金荣的公馆。
杜月笙来黄公馆后不久,被派去服侍生病的老板娘林桂生。
杜月笙抓个机会,把在水果店时伺候师傅和师娘的“看家本领”都拿了出来,衣不解带地照顾。
老板娘病愈,对杜月笙刮目相看。后来,经林桂生斡旋,让杜月笙负责经营黄金荣名下的一家赌场。
其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杜月笙之前在水果店照顾师傅和师娘的经历,竟然成了他平步青云的“敲门砖”。
我们的任何付出,原来都暗暗标好了价格,等适当的时候,生活会相应地给予回报。
二、不做守财奴,只想交朋友。杜月笙第一次跟着老板娘林桂生去黄金荣的赌场,就大赢特赢2400块大洋。
当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赌场的经理讨好林桂生。大洋赚到手后,杜月笙回来就一个子不落地把钱交给了林桂生。
但是林桂生推托之下,只收下了400块,其余都给了杜月笙。
杜月笙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他把这些钱加倍偿还了之前在水果店打工时欠的老板的钱,以及工友的钱,又把大部分给了原来一起受苦受难的兄弟们。
在底层生活,他知道钱是多么重要,但是他更知道,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心,以及一个人立足人世间最起码的尊严。
一贫如洗的他,在获得人生第一桶金后,却视金钱如粪土。他摆脱了鼠目寸光的穷人思维,也使得自己的人生具备了高起点与大格局。
直到后来他行将就木时,他让孩子把以前的欠条都拿来,当着他的面都焚毁。
虽然这些欠条最小的金额是5000美金,最大的甚至是500根金条。但是杜月笙说,不想自己死后,儿子成为讨债之人,或者因为讨债惹上麻烦。
他相信,那些欠债之人,也一定会像他一样,重情重义,在他死后给他的儿子们一些关照。这就是他说的“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三、做雪中送炭的事,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杜月笙有一句名言“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就是雪中送炭,他也讲究方式方法。
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侄子因为房产问题,在上海滩遇到了一些麻烦。
章太炎找到了杜月笙。杜月笙很快帮他处理好。之后,杜月笙还亲自来到章太炎的府上拜访。
杜月笙看到章太炎生活状况不太好,他悄悄把一张支票叠好放在茶杯下面。
既帮了章太炎,又没有让这个清高的章大师感觉尴尬。这或许就是杜月笙体察人心与人性,比别人更高明的地方。
四、善于包装自己,以最好的形象示人。杜月笙没有读过书,纯文盲一个。但是他喜欢结交文人。章太炎,以及当时深谙“帝王之术”的杨度,都是杜月笙的座上客。
杜月笙很尊重知识分子,利用各种机会接触他们,送礼拜访是常事。
是章太炎,把杜月笙的名字中“生”改成了“笙”,这一改,增添了许多的文化韵味。
杜月笙还专门拜师学书法,他的书法运笔娴熟,苍劲有力,完全不像出自一个文盲之手。
杜月笙一年四季穿长衫。因为长衫是文人的标志。不管天气多热,杜月笙从来都是纽扣系得整整齐齐,他还命令下属也不能衣冠不整。
以最好的形象示人,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自律。
五、不妄自菲薄,也不忘乎所以。杜月笙早年曾同黄金荣一起,为蒋介石效力。1927年还协助蒋介石屠杀过共产党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杜月笙曾经为抗日出钱出力,也算功不可没。
在建国前夕,内战失败后的蒋介石要出逃台湾,曾邀杜月笙随之前往。
但是杜月笙看透了蒋介石“兔死狗烹”的本性。他既没去台湾,也没继续留在上海,而是去了香港。
他有一套著名的“夜壶理论”,可见其洞若观火的识人之术。
他说自己毕竟是黑帮出身,这对于搞政治的人就是一个“夜壶”。
用你的时候把你从床底下拿出来,用完以后又骚又臭,恨不得立即砸烂它。所以,他明智地选择了香港。
杜月笙后期家财万贯,而且当时军、政、商界都赫赫有名。
但是他没有个人膨胀,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正确估计自己,最终安病逝于香港。这不失为一个有着前瞻性的决策。
六、知恩图报。在杜月笙一生中,老板娘林桂生是他最大的贵人。她带他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并说服黄金荣提拔重用杜月笙,才有了杜以后的飞黄腾达。
但是,足智多谋的林桂生,结局却很惨。
黄金荣的生意,其实一直是林桂生在背后打理。黄金荣在50多岁的时候,又看上了20多岁的戏子露兰春。
露兰春开出的条件是明媒正娶,不当妾,而且要掌管黄金荣的保险柜钥匙。林桂生只要了5万大洋,包了几件自己的衣服,黯然退出了黄公馆。
之后,露兰春不但红杏出墙要跟黄离婚,还卷走了黄金荣的财产及重要文件。
黄名誉扫地,丢了夫人又折兵,后来也曾想跟林桂生复婚,但林桂生没有再答应,而是选择在一个小房子里孤独终老。
而最后,也只有杜月笙会时不时敲开林桂生的院门来探望这个当初的贵人。
而且在她晚年时,杜月笙精心照顾,以报答当初她对自己的提携之恩。
对于有恩于自己的姑母,杜月笙也是感恩戴德。他把表弟万墨林请到自己的公馆,重用信任他,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知恩图报,也是做人的本分。
“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这是杜月笙收到的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他一生走得风生水起,耀眼夺目。这些都缘于他对于人性的洞察与感悟。
他不安于现状,拼搏进取,因此获得了幸运之神手指缝里透进来的一点光亮;小有收获时,他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放眼未来。
他善于雪中送炭,但是又深知中国传统文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他以最好的形象示人,表现了一种高度的自律。
他在大的抉择面前,总能做出高精准的判断;他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又能知恩图报。
杜月笙,在当时谙熟人性、人心,避免了在那样一个复杂的时代迷失自我。我们需要从他身上获得解读人性的密码,取其精华,为我们所用。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杜月笙有哪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不论是学做人,还是学做事,读读杜月笙的人生确有裨益之处。
杜月笙是近代史上的一个闻人,说他是一代枭雄实也不为过,在上海滩叱咤风云数十年,是无数人仰望的风云人物。
不过,他的崛起之路却也充满了心酸,泪水、苦水更是不知咽了多少。
杜月笙的命很不好,2岁之时母亡,4岁之时丧父,和继母相依为命,谁知到了7岁,继母竟也突然不知所踪,他几乎流落街头,后来辗转之下到了舅舅家里寄人篱下。
可是,过了几年,他便被舅舅赶了出来。
他为了继续活下去,毅然别了外婆,头也不回地扎进了上海,这个被他认为是自己找寻出路的地方。
后来,经过一路摸爬滚打,总算爬到了人生的巅峰,成为商界巨鳄,和黄金荣称兄道弟,和军政各界高官要员称兄道弟,人人称他一声“杜先生”。
看他的崛起,看他崛起之后的所作所为,想来,总能在他的身上看到一个或几个值得让人深思和学习的闪光之处。
杜月笙用他的行为告诉人们——想出人头地,一要受得了气,二要讨人欢心。
杜月笙曾经吃了无数的冷饭,受了不知多少冷眼和冷嘲热讽,否则的话,他在去上海前也不会哭着对自己的外婆说“高桥家乡人人看我不起”,他所谓的“人人”,不只是说别人,也包括了他的舅舅。
他在舅舅家的时候,为了不让舅舅一家厌恶自己,认为自己是只懂吃白饭的废物,他经常抢着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个小小少年便已经有此领悟,可见,生活已经给了他多少棍棒。
可是,他终究不是舅舅的亲生儿子,所以仍然讨不到舅舅的欢心,最后便干脆破罐子破摔起来。
后来,他到了上海,到了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为了挣一口饭吃,端茶倒水,跑前跑后,伺候这个伺候那个,苦得没处诉说,可是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不过,杜月笙终究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他很快便巴结上了老板和老板娘,为他们倒屎倒尿,将他们伺候得舒舒服服。
总之,那时候的杜月笙是什么最苦,他便得做什么,要是不做的话,便会丢了饭碗。
他便这样慢慢取得了老板的信任,从一个只能倒屎倒尿的小厮成了为水果行跑业务的小伙计,总算是苦尽甘来了。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受气?即便是如今在职场上的人,又有几人不是如此?
可是,如果仅仅只会受气,那也只能当一个人人能打的受气包,也没有什么用,所以,想出人头地,想在职场上熬出头,还得会察言观色,会说话,会讨人欢心,特别是讨上司的欢心,否则别想升职。
说完了杜月笙的出人头地,再说说出人头地后的杜月笙能够叱咤上海、摆弄风云的一个人生哲学——人情。
杜月笙被人称赞“会做人”,他的“会做人”便出在这“人情”之上。
黎元洪被段祺瑞逼得辞职后,曾到过上海,当时的黎元洪不过是一个落魄的失意总统,可是,杜月笙让人倒履相迎,将自己在杜美路26号的洋房修缮一番,让给黎元洪住,更是派小八股党贴身保护黎元洪。
杜月笙家中挂的那副“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的对联,便是黎元洪的秘书饶长汉祥手书相赠。
戴笠在上海之时,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小流氓、小瘪三,可是,当戴笠设法见到杜月笙后,杜月笙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和他称兄道弟,几番资助于戴笠,从而建立了一生的友情。
后来,戴笠成了蒋的心腹,也因此成了杜月笙在朝中的靠山。
戴笠谋见杜月笙这事如果发生在张啸林身上,恐怕少不了要被张啸林一顿毒骂、毒打。
对于人情的创造和运用,杜月笙可谓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也正是靠着他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人情,在上海混的风生水起,成为一代枭雄。
杜月笙的成功,绝不是靠他一个人打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的身边有一群人在帮他,单打独斗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的成功
所以,人呢,想要成功,便得学会如何像杜月笙一样去创造人情、维护人情和运用人情。
人情,即关系,即资源,不可不要。
杜月笙一生“过手亿万洋钿”,所以,除了人情,钱之一字也不得不说——钱,不可不捞,更不可不花!
杜月笙一生捞钱无数,多到他自己也只能用“何止亿万”这四个字来形容。
不论是在哪一个时代,钱都极为重要,钱虽然不是万能的,可是没钱却万万不能,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如此,所谓“人穷百事哀”更是如此,想做事,想成功,便不得不捞钱。
不过,捞钱也得讲究方式方法,杜月笙起家资本是不光彩的,他在赌、毒中捞钱,终究不能提倡,杜月笙也自知这一点,所以后来他为了洗白自己,开始挥拳打向金融界、工商界,用更干净的手段去捞钱。
捞到了钱,便不可不花,花钱也是一门艺术,有的人花钱只是为了享受,杜月笙除了享受,更在意的是他所花的钱能否为他创造更多的价值!
所以,他能够用钱去买通人情。
他能够在门生被人绑架的时候,拿出700万去赎票。
他能够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将钱撒出来,用来支持抗战事业!
杜月笙懂得捞钱,更懂得花钱,该破财时破财,不破财,又如何聚财?
最后,再说说杜月笙的气节——有所为,有所不为。
1932年,日军蓄意挑起“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为了突袭驻防于江湾、庙行一带的国军,曾试图借道法租界,偷偷运了数千日军到法租界中潜伏起来,只待时机一成熟,便出法租界,袭取沪西。
杜月笙获知此事后,在日军阴谋尚未实施之前,迅速将消息传递给了吴铁城和蔡廷锴,让吴、蔡得以加强防备。
然后,他又去质问法国驻沪总领事甘格林,迫使甘格林出面召集各国驻沪领事开会,商讨日军借道法租界一事,当看到各国领事慑于日本领事的威吓,默许日军借道之事时,他狠言威胁各国领事——我杜月笙要在两个钟头以内,将租界全部毁灭!我们大家一道死在这里!
不得不说,此乃真狠人、真豪雄之壮举,气节可嘉!
1937年,仍然是面对日本人,不过,此时日军已经打到上海。
当时,日本人为了统治占领区,收罗汉奸走狗为他们办事、卖命,杜月笙作为上海闻人,自然也成了日本人想要拉拢的对象。
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途径上海时,曾专门到法租界华格臬路杜公馆拜访杜月笙,说是出资3000万日元和杜月笙合开所谓的“中日建设银公司”,一则借此将杜月笙绑上贼船,二则借此在上海捞钱。
杜月笙什么态度?他是想也没想便摇头拒绝,只因为“我是中国老百姓”!
杜月笙是喜欢捞钱,可是有些钱,绝不能捞。
永野修身一看,以为是杜月笙嫌鱼饵太小,于是拿出了第二套方案——不用合资了,你杜月笙自己开一家公司,钱,日本人来出!
可是,杜月笙还是没有同意。
后来,为了迫使杜月笙同意他们的条件,将杜月笙拉下水,日本特务头头土肥原竟派了一架军机到杜公馆上空盘旋,又派特务密切监视杜月笙,威胁之意浓如烈酒,不可下喉。
然而,杜月笙仍然不肯低头,最终他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悄悄离开了上海,去了香港。
杜月笙一身气节,即便命临悬崖,仍能执气节而不退,着实让人感到敬佩!
杜月笙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风风雨雨,他身上所蕴含着的人生哲学也绝不仅仅只有这几个,读读杜月笙的人生,或许能让人看得更通透,变得更通透。
杜月笙有哪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杜月笙从一个上海浦东高桥的小瘪三迅速崛起为上海滩的三大黑邦主之首,号称中国“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主要原因在于他深通人生的“三碗面”:脸面、情面、场面。
首先,杜月笙很讲脸面。尽管他大字不识一箩框,但举首投脚却效仿君子,一年四季一身长袍,与人说话和气斯文,而且从不让人叫老板,只许叫他杜先生,和另两个流氓头子黄金荣和张啸林真有天壤之别。一个人的举止文明,你可以说他是装逼,但装也得有心才会装,总比赤裸裸的恶俗好得多。装斯文起码说明他内心有善恶之分、文野之别,一个人如果能一直装斯文善良,说明他就是个善良之人。
其次,杜月笙很讲情面。在上海滩几十年,无论是斗败的政客、失意的文人还是落难的平民,只要找到他,他无不尽心尽力相帮,而且帮得不露痕迹,帮了你的忙还暖了你的心!有一次,章太炎在上海法租界的侄儿,与人发生房屋纠纷,让叔父章太炎帮忙。太炎先生虽然名满中华,但在只认权钱的上海滩一筹莫展,就给杜写了一封求援信。杜一见信,即刻竭尽全力为章太炎侄儿排忧解难,让这场房屋纠纷得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事后,杜还专程去苏州拜访章太炎,告辞时,悄悄将一张两千银元的银票压在章家的一只茶杯底下,作为对章的馈赠,这让章十分感佩。1924年,有户王姓居民,家里被盗走了两箱衣物和一件传家宝,警方根本不管,无奈之中,他听邻里们都说“有事找杜先生”,就抱着一线希望,托人找到了杜月笙。杜月笙微微一笑:让我试试看吧。三天之后,王家人发现门缝下面有一沓当票和钞票,按照名号找到这家当铺,用钱一赎就全部领回家,衣物和传家宝一样不少!
最后,杜月笙很讲场面。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1931年6月9日为杜家祠堂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和祭祖仪式,轰动了整个上海滩。民国怪才杨度担任落成典礼委员会秘书,国学大师、革命家章太炎亲自为杜月笙写了《高桥杜氏祠堂记》,蒋介石、张学良、何应钦、吴佩孚、段祺瑞、孔祥熙、刘峙等南北新老军阀统统送上祝贺的匾额,各省主席、市长代表、各地帮会头子、上海工商金融界的头面人物、租界巡捕房的马队、“金荣小学”的学生、陆海军的军乐队和两营步兵,还有上万名各界代表都能加了典礼。可以说,整个上海滩的党政军警四府、工农商学四民、红黑灰白四道一网打尽。典礼从10日到12日整整三天,好戏连台,南北京戏名角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争相献演!
杜月笙这三碗面,证明了中国人一句很有智慧的俗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懂做人、能干事、有担当,是杜月笙成功的关键,值得后人借鉴。
杜月笙有哪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杜月笙,旧社会上海三大亨之一,从一个水果小摊贩逐渐成为上海黑帮老大,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老流氓,坏人,黑社会,这些词放他身上也没错,那时素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之说,但他还有个名称,人人都称他“杜先生”,杜月笙有大过,例如贩卖鸦片疯狂敛财,开设赌场致使家破人亡,杀害共党人士汪寿华,也有过功,积极抗日,帮共产党筹措军资设备。
今天我们要说的无关他的功过,而是他的做人处事之道,至今还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会做人,不看重钱财,懂得感恩
在杜月笙刚被黄金荣赏识之初,黄金荣的原配夫人林桂生出了本钱让他在赌场赌博,这对杜月笙来说自然是好事,解解馋嘛,那天他的手气很好,很快就赢了2000多块,他知道自己纵使自己再喜欢赌博也不能贪恋,于是就下桌,输的人自然是不敢拦着,毕竟是林桂生亲自带他来的,不敢得罪。回到黄公管,他将赢来的钱2400全部如数上交,林桂生觉得他不错,就只收了400块,其余2000块林桂生是想看看他想怎么花掉。那是杜月笙的第一笔大钱,他也不知道怎么花好,想起自己落魄时朋友们的帮助,于是决定去找他们,来到十六铺,找到了曾救过他的袁珊宝和水果店老板王国生,一人给了200块;又去拜访当初介绍他入帮会的那些人,就这样一百,几十地给,很快2000块就几乎花光了,而他自己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反而一种满足感,林桂生知道他这种做法后,对他大加赞赏,为他后来的扶摇直上埋下了伏笔。
稍微了解他故事的人都知道会做人,爱散财是他最大的特点,他兴起之初靠贩卖鸦片和赌场敛了大量钱财,但是他个人账户里的钱才不到10万,因为他一有钱就用来疏通关系,在他看来,钱就是纸,它的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用来搭关系,结交各界人士。他的这种交友之道使他凌驾于黄和张之上,在当时他认识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界的著名人士,在当时的上海滩,找到他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这张巨大的关系网就是他用大量的钱财建立起来的,当然也有跟他是真心交往的人,而且还不少,因为敬佩他的做人之道。
做一个有文化的流氓,从穿衣,改名开始
他出身卑微,识字不多,为了能入上海的上流社会,可谓是煞费苦心。章太炎大家肯定听过,杜月笙原名为杜月生,是章太炎帮他取的这个“笙”字,月笙是他的号,名字叫“镛”,所以,杜月生就变成,杜镛,姓杜、名镛、字月笙。杜月笙自然是欢喜,国学大师取的名字,肯定好。光改名字还不行,他还得改掉流氓服装,于是,他一年四季穿长衫,夏天再热也会注意形象,不解开领口上的扣子,袖子也不挽起,胳膊上的刺青纹身也遮盖起来。而且还命令下属不能衣冠不整。杜月笙很尊重知识分子,利用各种机会接近知识分子,送礼拜访是常事,可以说,他真的成为了有文化的流氓。当有子女后,在对他们的教育上非常严格,这里就不细说了。
有件事,杜月笙晚年病重时,他让大女儿杜美如从香港拿来一包东西,里面全是借条,跟他借的最少的是5000美元,最多的是500根金条,借款人全是军政要员,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将借条全撕了,他说“不愿意你们在我死后去要钱,去打官司”,这是杜月笙,对钱看得很轻。
说了这么多,杜月笙的这种看待金钱的想法值得我们去学习,什么最重要?是亲情,是朋友,是社会关系,钱只有花出去了才是钱,花不出去就是纸。
送上几句杜先生的语录,大家共勉,尤其是最一句。
1.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2.花一文钱要收到十文钱的效果,这才是花钱能手。
3.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
4.钞票再多只不过是金山银山,人情用起来好比天地……。
5.、英雄不怕出身低,关健要有一个好脑子。
6.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
7.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8.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杜月笙有哪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了解民国历史的都知道,曾经在上海滩上有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就是被称为上海滩三大亨之一的青帮头子杜月笙。
杜月笙,上海高桥镇人,早年父母双亡,草根出身的杜月笙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闯荡上海滩,他崛起与石市井,出入黑帮两道,游刃于商界,政界和军界,当时上海滩就没有他杜月笙办不成的事。
那么就是这样一位没有任何背景,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打拼出来的一代枭雄杜月笙,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杜月笙的成功堪称一个时代的奇迹,有人说乱世出枭雄,在那个军阀混乱,群雄割据, 动荡不安的年代,不能不说杜月笙跟当时那个时代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仅仅是身处乱世,也不一定就能成为枭雄,所以杜月笙的崛起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他精明的头脑和胆识。另外一个原因杜月笙也确实遇到了贵人,一个人再怎么厉害,没有贵人相助也很难成功。
在那个被称作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滩,杜月笙能够站稳脚跟,他的成功密钥就是善于洞悉人心。杜月笙为人处世有三碗面,人面,场面,情面,他认为只要把这三碗面“做好了”,你就成功了一半。杜月笙做人更懂得人心至上,他能顺应人性的基本法则,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进,什么时间该退,什么时候需要昂首挺胸,什么时候应俯首下跪。这也是杜月笙的精明之处。
杜月笙为人处世的法则有很多很多,他认为做人不怕被别人利于,别人利于你证明你还有用。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做人必须要诚恳,即使有人欺骗你一时,也总能以诚字来感动他,使他心悦诚服。杜月笙的处世之道,尽在一个诚字,除了以诚待人以外,杜月笙觉得只要用钱能摆平的事,那都不是事。
杜月笙一生也救济过很多危难时刻求助过他的人,一直到死杜月笙都没有像他们讨要过一方钱,而且居然在弥留之际,还当着儿女的面把所有欠他钱的借据全部烧毁。并且告诫儿女说:“做我杜月笙的子女,绝不可以成为向别人讨债之人。”
杜月笙觉得钱财有吃光的时候,而交情是吃不光的,所以别人存钱,杜月笙存的是交情,人情。他不惜花大价钱结交天下有识之士,杜月笙宁可做雪中送炭的事,也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因为他知道一个道理,危难时刻给人以滴水之恩,定将得来涌泉相报。但是杜月笙可不是那种图回报的人,他觉得生活过得太平安逸就好。
杜月笙把人分为四种:
第一种人,有本事,没脾气。杜月笙认为有本事是智商高,没脾气是情商高,这是上等人才。
第二种人,有本事,有脾气。这类人智商高,但有脾气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情商不高,这是中等人才。
第三种人,没本事,没脾气。这类人虽然智商不高,但好歹有点自知之明,虽然干不了大事儿,但也不会坏事。
第四种人,没本事,但脾气却不小,这类人智商低,情商更低,他们不仅自己做不成大事,而且还会坏别人的事。
杜月笙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人可以不识字,但决不能不识人。”
尽管人们对杜月笙的一生褒贬不一,但是我觉得作为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个背景下,崛起的一代枭雄,他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