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阅读能力厉害的人都怎么读书?

报刊亭大爷大聊阅读的深层涵义,让我不得不服,花钱买了他一本故事会。

我家楼下有个报刊亭,是个老大爷守在里面,每天也卖不出几本杂志故事会,我常常去他那坐会儿,和他聊聊。他好像挺懂点乱七八糟的知识。所以我也常常问他一点东西。

有一次,我看见他在看一本书《禅宗血脉论》,我说,大爷你这么牛看这种书,他笑笑说:我在旧书摊里偶然看到买回来的。不懂瞎看看。

我说,那些阅读能力厉害的人都怎么读书,为什么他们读书都能够体会的这么好,收获的这么多。

他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读书这个事啊,我们只是说要多读书,但是怎么读却很少人去关注。

有一种读书是迷信的读书法,拿一本书看几页,马上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迷信。觉得只要是书上写的东西一定是对的,拿起来。照本宣科,按图索骥。

这一种读书是特别贪婪的,他总会被一本又一本的书洗脑征服。在他心里可能没有一本书是真正能够长期陪伴他一生的,因为他一旦能被一本书洗脑,他绝对会被第2本书洗脑会被第3本洗脑。

就像一些人总是喜欢去迷信一个人一样,迷信这个人,后来发现某个人比这个人强,他又迷第二个,一直到他不停地迷信不同的人。

这样的读书其实是因为没有主心,没有一个主观独立思想,迷信出版物,迷信权威媒体。这是失去自我的读书方法,不太可取。

还有一个极端就是总是在怀疑,每一本书他都在怀疑他都是挑毛病,他都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他从来不虚心地去学习人家写的东西,

他总是觉得,哎,你这句话好像有错啊,你这样说好像是不对的哦。他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这样每一本书他看的都不开心,带着负能量看书,带着一种老子天下独一文化审查大佬的感觉。

这个不是怀疑精神,这是挑毛病。常常因为习惯了这样,就忘记了书是说什么,总是在找茬中看过去了。

这样看书也大可不必,因为你既然喜欢挑毛病,你何必去看书呢?没有一本看得上眼那就不看嘛,你自己去写一本书不就行了。

还有一种看书。是非常认真地用心的,字字句句不放过地看。这种看书方法比较充实,每看完一本书都非常有收获,很有充实的感觉,可是却非常累,一两个月常常看不完一本书。

如果记性不好,可能看完之后常常还不记得。有些人习惯把读书笔记做好,把自己的想法当时就记录下。

这种看书的方法是做学问的人经常用的,很多专家学者喜欢用这种方法看书。

但是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是容易钻进去出不来钻到这个书里面去,沉浸在里面非常的开心,非常的享受,可是很难钻出来。

另外还有一种看书的方法就是随便看看,不求甚解扫两眼翻几页。有时间就多看几页,没时间就往那一放。有时候一边看书还一边和人聊天,一边做事工作。

他看的时候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他根本就不计较,哪怕字不认识,哗啦就翻过去了。但求过眼了就行。

我问他为什么但求过眼呢?这不是敷衍吗?

他说:他主要是不执着,非要在某段时间马上要看完这本书,或者说非要在看的第1遍就要理解这本书他只求留下一个印象,在眼里面扫一下等于说播撒了个种子进去。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知道后面会有发芽的时候。

一般这样看书的人,是非常注重实际实践生活中的感悟的。

他们从来不把书当成一本很特别的东西。实际上看书也行,看电视也好,跟人家谈话也好,对他们来说都是看书,都是知识的获取,或者说见解的获取。这个时候书本文字,语言音乐等等对他来说都只不过是一个辅助的启发和一些种子。

他自己其实就是在造一个花园,他弄的那个土壤挺好,把肥施好把土翻好。让这些种子都播撒进来,然后在行住坐卧,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家庭中,在婚姻恋爱当中,在与亲人的关系当中,在与朋友的关系当中,在自己的事业当中,在各种困难挫折得与失中,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开始种花。

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他自然就会想到某本书里面写的那句道理,哦,原来他是讲的这个意思。他当时看的时候并不明白,因为只是从文字上去理解,永远都隔层纱,然而你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了这个东西,那句话就好像印在你的心上了。

我问:那么聪明人都是这样读书吗?

他说:不,这是智慧人读书,聪明人读书,是一目十行,很快能看到这本书说什么,很快就能收获这本书的所有养料。但是聪明人看书,容易有个问题,仓库越来越大越来越拥挤。他情不自禁把知识全部往自己脑子里去装载。

有些聪明人,一开口说话,道理说得天下无敌,是超级演讲家,天上地下没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他能从宇宙大爆炸谈到你身体运行,古今中外,比我这报刊亭的的内容还要多几百万倍。可是,这些知识却和他的生活,品性,心灵、统统毫无关系。

知识是知识,智慧却与此无关。这是许多聪明人的短板。看书看的好,确实如此,可是智慧上,真的差一点。

我说:大爷你说的还是有点道理,我也见过这样的人,确实是,懂很多,却人很坏,有些是懂很多,却活的很苦恼。

他说:是啊,所以陶渊明说看书要不求甚解嘛,不求甚解就是不纠结不钻牛角尖,不急于那一下就要在字面上搞懂搞通。为啥呢,因为你不行万里路,根本搞不懂文字的真实含义。

王阳明说须在事上磨,确实啊,不去事上磨几磨,道理不过是嘴上活。

好比《论语》,你在家里读十年,不见得懂其中一句最简单的话。可是你在实践中注意领悟感悟,可能一刹那,你就明白,孔夫子某一句话说的是真的绝了。

好像修行的书籍也一样,佛经啊道经啊,你读的时候别说懂,就是文字看齐了也不容易。看完就好像天书,

但是你别害怕,放下书本典籍,去生活中继续读它,你不要以为放下书本就是结束读书了,你可以带着书本去生活的。

吃喝拉撒柴米油盐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还带着,忽然一天你有所悟,想起这句话,佛菩萨说的真的不骗人啊。于是你去拿出这本书来,翻开看看,这回一看,完全明白了,泪如雨下心开洞明。

好,放下书,又去过日子,过了几年,经历了许多事,许多感悟,再一次偶然打开这本书,一看,我的妈啊,这句话说的是真绝了啊,原来是这样的意思,原来我当年理解还是不到位。

这种看书的方法,可以说,对得起这本书了。

所以啊,看书厉害的人,不在于看书的形式,他是随时随地地都在阅读当中,看春风秋雨也是一本书,看人间百态也是一本书,看儿女情长也是一本书,看生离死别也是一本书,看柴米油盐也是一本书。

这种阅读的乐趣,不懂看书的人或者只拘泥于看纸张书看手机书的人,又怎么能体会得到那个妙处呢?

我问:阅读世界,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他说:阅读世界不是张开眼不断贪婪看外面非要索取未知的知识,其实要反过来,阅读自己,

因为世界是你内心所呈现的世界,每一个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你的世界是怎样,取决于你的内心是怎样,你懂得阅读自己,就会懂得阅读世界。

向内读自己,读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读懂了自己,读懂了自己的内心,也就读懂了这个世界!

我问:怎么叫读懂了自己?

他说:读懂自己,就是知道地清清楚楚,自己为何有这样的想法,为何会做那一件事,为何说出这句话,都明明白白绝对不糊涂,这叫读懂了。读懂了,就会有宁静的力量产生,心宁静了,读的目的就达到了。

有一首老歌叫《读你》,你听过吗?

我说:是费翔唱的我听过。

他说:那歌词说,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这句话很有意思。一个人如果懂得,阅读某个人,阅读某件事,都可以做到千遍不厌,次次都如初春,这就是初心不改的纯粹,也是活在当下的专注。

做到了这个,不受所谓过去未来的桎梏,永远都有新鲜感,永远都在享受最好的一刻。

我笑了:大爷,你今天这段话,我必须给你买两本故事会才行。

大爷也笑了:一本就好,别破产了。

那些阅读能力厉害的人都怎么读书?

我儿子今年初二,超爱看书。小学期间看过的各种书有1300本左右,至今已有1400多本(家里买了七、八百本,图书馆借看过的有800本左右)。

由于爱看书他成了几个好习惯:

一,不睡懒觉;节假日日里常常早早起床坐床上看书(正常七点左右),几年前有次发现他天没亮就坐床上看书,一本40多万字的《猎魔少年》一天就能看完,全套4本《猎魔少年》沒几天就看完了。三年级时每天书包装着厚厚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带到学校去看,叫他换门薄的就是不听,只到看完。

二,安静,不吵闹;节假日时常看书一看就是2~3小时,有时可以看一天都不觉累。每次带他去书店至少得看完一本书,还得买上十几本书才会同意回来。记得几年前买的《拇指班长》回家差不多一个小时看一本,一个下午能看好几本。在家经常是“爸爸明天你又得要去图书馆了”,我就是他的搬运工。

三,眼睛不近视;平时不玩手机,有书看连电视都看得少。看书得来的快乐还真不少,家里的小老师,不懂的可以问他。发现懂的方方面面还挺多,现在是我们家的“教授”。

四,心态好;偶尔考试考差了还照样和平常一样。

五,不拖欠作业;小学里养成了作业基本学校里完成,多余时间回家看书的习惯。

六,不愿上辅导班;虽没上过辅导班,但成绩方面还是稳定的,特别是自信方面挺自信,另外自觉性挺好的,基本不用管。省下来的时间大多用在看课外书,看他享受看书的乐趣我认为支持他阅读还是正确的!

下图是18年元月9日~18年3月9日少儿图书馆借看的书。

下图是19年6月19日~19年10月8日看过的书。

那些阅读能力厉害的人都怎么读书?

有人说,读书是一件“谋心”的活动,它是非常私密的。我记得,更有学者曾经跟我开玩笑,说文史学者最怕的是让别人看自己的书房。因为转上一圈,别人就马上了解了他的知识结构,了解他的知识来源。

但是,我也想说,虽然每个人阅读兴趣、习惯各有不同,但是就阅读本身来说,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也有一定方法可以借鉴的。因此,我在这里可以分享一些优秀的阅读方法,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经历。

先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起:第一次了解到美国高校的阅读强度

想当初,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曾经在美国留学两年,学的是思想史。

他曾经告诉我一些美国常青藤大学中,教授学者和学生们的阅读强度。

他说,在美国,学生们除了每天上课之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平均一天要阅读五六百页,甚至七八百页的书籍。

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我曾经求教他,怎么可以这么快?他对我说,在美国,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套速读的方法。

直到后来,我看了几本中国学者写的,回忆他们在美国读书学习经历的书,我不得不对美国的学术训练肃然起敬。

阅读他人的回忆录:在美国高校,不掌握速读根本无法睡觉

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现在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进兴(笔名吴咏慧)所写的《哈佛琐记》,他在里面直接就说“哈佛是头脑的炼狱”。

在哈佛,平均学生们的睡眠才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读书,因为如果你不读完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你就无法很好的参加讨论,或者写出文章。

而且,作为中国人来说,刚刚进入美国高校,英语都会遇到障碍。

傅佩荣就曾对我回忆过,刚刚进入耶鲁大学的时候,英语表达尚且磕磕绊绊,面对每天几百页英语的阅读材料,就是不睡觉也根本读不完,前半年,傅佩荣多次都有退学的冲动。

就这样,你必须适应半年之后,你的英语才能算得上过关。但是,没有一点阅读技巧,你每天也甭想睡觉。

后来,我上学的时候,也曾尝试了一段这种高强度的阅读,大概坚持了半年多的时间。

如何进行速读:应该有的放矢,在心中提前有个预期

当年阅读得足够多了之后,确实你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阅读经验(虽然我也不是阅读能力厉害的人,但以码字为业,或多或少有一些心得)。我主要说两部分,一部分是速读,一部分是精读。

先说速读,对于我而言,速读往往都是功利性的。比如明天要交这本书的书评,我必须今天将其读完等等。

就我来说,由于阅读的往往是相同领域的书籍(比如文史哲),在阅读之前,我往往都会有一个阅读预期。比如,我要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本书会讲到哪些东西,我要重点评论这本书中哪些内容。哪些材料将会对我有用等等。

因为我对这本书大部分要写的内容都比较熟,因此,我熟悉或者知道的地方,我都会飞速浏览,心里有个大概其,如果写书评的时候,用到这部分,我到时候在反过头来仔细阅读。

至于书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论证观点的地方,我往往都会采取精读,了解他论证的方法或者步骤,从中总结出创新和不足的地方。

就我的经验来说,用这种速读方法,最快的一次是一晚上翻完了一本不到三百页的书。

速读不了解的领域:寻找到逻辑线,其余的全部舍弃

当然。如果遇到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但还需要速读怎么办?

我的策略是,放低自己的姿态。我就是个门外汉,我读这本书完全是补充欠缺的常识。这时候,我会边阅读边在大脑中整理一条自己容易理解的逻辑(比如类比法)。

然后用这个逻辑去推进书中的内容。当然,每本书其实都会有一个大逻辑,但是大逻辑之外,也会生出很多枝蔓,比如他要讲B,但是有可能先从A的原理讲起。

那么,我的策略就是速读,读得懂最好,读不懂就跳过,因为我的目的是了解这个B。这样,我也很快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大概。

精读:苏轼的“八面读书法”给我启发

下面我再来说一下精读。

精读,其实就是仔细阅读,每句话都不放过。

精读其实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我觉得苏轼当年的“八面读书法”值得借鉴。什么叫“八面读书法”呢?就是一本书你可能会读八遍。但是,每遍的关注点可能都有所不同。

比如,你看《西游记》,第一遍的时候,你的重点会在孙悟空身上,第二遍就到了猪八戒。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你每次都能深刻了解到书中的一个人物。

但是,我们现在大家时间都很紧张,你不可能一本书读八遍(当然,《红楼梦》、《莎士比亚全集》等等是值得多次阅读的)。因此,你不妨在读一遍的时候,将这些人物依次排开,在大脑中进行归类。

之前有个老师曾经给我讲过记忆的方法。你要把大脑的记忆划分成很多个格子,就像我们电脑区隔硬盘一样,每一个格子里面都记着相关的内容,给予它们一套逻辑。

然后,当你以后再次阅读到相关的东西,你就要自动将它归类到相关的格子里,寻找到插入的逻辑链。

这样,你的记忆才会更深刻,阅读的速读也会逐渐加快。

以上就上我的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启迪。

那些阅读能力厉害的人都怎么读书?

我今年读了60本书,平均一个月5本,这是我的书单。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阅读,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先看一遍课文,我总是第一个看完,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是那时候养成的。

但可惜的是,小时候我在农村,周围连个书店都没有,经济实力不允许我看很多书,而图书馆里的很多书我又不感兴趣。

读书越多,忘记的也越多,这是一个永恒真理,但最终留下来能影响你的才是真正的财富。

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坚持读书,必要时候,一本书要读个好几遍,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和同名电影我看了不下十遍了,每看一遍都有新的认识。

这本书讲的是屌丝逆袭又最终被现实打回原形的故事,爱情只是其中的一段小插曲。

下面分享几个我的看书习惯:

1.我看书第一遍通常非常的快,甚至连目录都没时间看。看完第一遍,如果我觉得这本书不错,我会考虑读精度第二遍,如果觉得食之无味,那可能就会放弃了。

毕竟,真正的好书多如牛毛,我不能吊死在一棵歪脖树上。

2.我看书有个习惯,一般先看kindle版本试试水,看完不错,可能会考虑买纸质书收藏。而且电子书价格通常比较低,如果买了KU会员,那几乎等同于免费看好书。

3.模仿看过的好书、好文章,写一篇自己的东西。

我算是一个写作世界刚入门的作者吧。在今日头条上写过几篇文章,大部分都只有几百阅读,也有几篇阅读过万的。

写作这件事情,既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启发,也来源你的阅读输入。

只会发牢骚,最后就成了愤青,毫无用处。

但是如果看书足够多,就懂得“茴香豆的好几种写法”,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仅有料,而且还挺有趣。

我是江少,一个喜欢读书喜欢分享的新杭州人,欢迎关注。

那些阅读能力厉害的人都怎么读书?

我现在平均是一周两本书的节奏,从来不停的。我一直读书很快,别人有说我记性好,其实我有自己的路数,现在我给大家分享下我的读书心路。

这个问题需要两步:第一、要爱上读书;第二、要知道怎么读书。

我觉得首先得要爱读书。常常看到有各种读书会呀,分享会的,生拉硬拽各种人,好像你不去就真没文化似得。但我真感觉是:你永远不可能让一个不爱读书的人通过什么读书会爱上读书,那就是扯!我告诉大家我是怎么喜欢读书的?我原来也不爱读书。后来通过一些事,我的感觉彻底变了。我发现绝大多数人不爱读书都出于一个原因——那就是读的慢,等兴趣点消磨前自己还没读进去呢?所以自然就不想读了。有时候一拿起来就犯困,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读书热情,连半个小时都不到的。

我原来也是如此的,根本没耐心看下去。还没读几页就累的不行。后来有次我骨折了,刚开始特别烦,也没心思看电视。我记得我拿起了一本特别厚的书,比一般的书都要厚哈,还是外国小说,翻译的特别不好,字句读起来特别费劲。几次读到想吐,看后我也不知道看了什么。这里提醒大家,看外国书真的翻译太重要了,有的翻译的就是晦涩绕口,完全就是能恶心到人。我记得光《飞鸟集》我就买了三本,因为有两版的翻译简直就是糟蹋经典。故事继续,就那本书特别厚的书,我那时真的硬撑着读完了,用了有两周时间吧,因为实在没别的事干了。从那以后,我就继续连着看了几本厚书,重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我原来从来没有一口气看完的,都是断断续续看完的,但那次我真的一口气看完了这些。

读了几本特别难读的厚书后,我以后每次看书前,我都会预测下,我多久能把它看完,那样的厚书我想自己都看完了,三四十万字的书根本不在话下。就这样读的越来越快,越快也越爱读。好多电视都是小说改编的,有时真的看电视剧情实在墨迹了,就找来书一口气看完,那是最爽的,因为看电视太费时间了,相比看书反而节省时间。

所有,我建议不爱读书的话,必须强迫自己读几本超级厚书,再难读也要连着啃完,以后就会有心理准备了,也不惧怕读书,在兴趣快没时,可以告诉自己:这我啥时就看完了,再忍忍。这样长期下来,一定会越来越爱读书,并且速度更快。网上什么导师说读书要快的话,让你先看目录、记目录,这些我自己也试过,感觉都是瞎扯,一切都不如对书本身能读完有底气,还有读完可以很快拿出去用来的实际。

再就是第二步怎么读书?

其实就一点,读书要做笔记的。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做没有意义的事了,读书不做笔记我觉得就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也是没有意义的。我看电视、电影,看个电视节目都会写个读后感,哪怕再短也要梳理下。那么如何读、如何记笔记呢?

我从来不在书上划来写去,看过的书从来都是干净的。也不像别人说的,你要记目录啥的,我觉得都没用。你看过一遍没记住的东西,你再怎么记都会忘记的。要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疑问去找,看那些地方我能用上,甚至想象自己在什么场景怎么用,那你以后肯定在那个场景出现时就能用上的,那种感觉才是最美妙的。我是看完之后,集中梳理下知识点,记录下那些我不知道的点,还有哪些是我能用的点。统统1234列出来,先凭自己记忆去写,再有遗漏的,通过查出写上。别想着以后还看这书,笔记写在这书上以后可以随时看,相信我你再没有时间了。一定写在自己统一的笔记本上就行,这书就想着再也别看了,也别给自己指望了。你看第一遍都记不住东西,后面就更会敷衍自己了(除非特别经典的除外)。

做完知识点,这是其一,第二部分就写写读后感,有哪些启发,哪些别样的感受都写下来。这样这件事就有意义了。也就没白读它了。还是那句话,哪怕再短的读后感都要写,哪怕一句话呢?把它写下来。

这就是我的方法,我觉得特别有用,也不说那些大而空的,无用读书方法论了,我见过太多了,也试过太多,都没有用。还是这样实在有用。希望可以帮到您,祝福大家!

那些阅读能力厉害的人都怎么读书?

在我的眼光里,好书就是金钱,六十年的书有,整个保存的书,姐妹上学的书,书店买到的书,从十六岁上城,新华书店常客,去十回进店十,那怕去几分钟,有点时间就看,在头条看新闻,和大家的作品,不分时候的看,一天写几个事,其余都在学习,近七十岁的人,还不觉得老人,尽可能有用的,对自己有好处,健康成长的文,夫妻恩爱的人,家庭教育的事,孩子们成才的,再大了国家的,社会的正能量,团结就是力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