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德?
这段七年前的对话影响了我一生,给我带来非常多的好处。
八九年前,我自己去创业,很想赚一点钱出人头地,让父母亲开心开心。于是我把所有的积蓄去拿出来,还借了点钱。租了一个地方,请了一堆人。
开始做一些比较简单的业务。为了赚钱我每天熬夜,工作付出非常多,可是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很快我的创业就失败了。从失败之后我一蹶不振,开始逃避生活。那时也正好在沉迷于修行。更加一发不可收拾,痴迷其中,旁若无人。
每天不是打坐就是念经念咒,要么就是到寺庙里去拜佛,有时候一一拜就是几个小时。每天都如饥似渴的学习和翻看着吸收着各种各样的修行开示和知识。
慢慢的人已经变得傻了吧唧偏执顽固而不自知。那时我老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是又不好明着刺激我也是拿我没办法。
7年前的一天。我去一个寺庙拜佛,拜完出来之后在寺庙的门口我发现有一位年轻的法师大概20多岁左右。他穿着一件非常破旧的僧衣,虽然干净,但看上去真的很旧很破,还打了补丁。
他就背着一个背囊,坐在寺庙墙边的地下。我那时看到僧人一定会过去顶礼。见到他我就过去跪下给他顶礼。
他慌忙起来给我也还礼。把我吓得马上扶着他,不让他行礼。
于是他请我坐下我们就攀谈起来。
他说他是从五台山后山的一个小寺庙里远道而来行脚过来的。因为在这边这个寺庙有一些特殊原因,没办法挂单,所以这几天他就一直睡在外面。
于是我就和他大谈我对佛法修行功德的见解。
他听了没有笑也没有说什么话,只是默默的摇头。
我觉得很奇怪,我就问他:法师,那你告诉我什么是功德?他说:心无功德,可以算是大功德。
我说怎么理解?
他说:功德不可求。它在有与没有之间。
我说:一个人如果潜心修行,精进勇猛付出非常的多,难道真的一点功德都没有吗?
他说:你说有的时候他就没了,你说没有的时候他就有了。
我说:法师你说话玄乎其玄,有点绕弯子,你就直接告诉我,到底有还是没有啊?
他说:我说得很明白,没有绕弯子。功德就好像是肥皂泡。你远远看着他。看一眼就好了,看了一眼他挺美。你非要过去抱着它,一碰它它就破了。
你刚才说的那些努力精进,他的发心和努力的过程中,同时就具有功德生发的过程,可是你要站在你的角度去说那是功德,那就说不过去,那只能叫功夫。不能算是功德。
我说我不是很明白。
他说:我听你刚才对佛法和很多东西了解的挺全面,说起来头头是道。那你应该知道。佛家讲的空性。是怎么回事,就算你没有办法体证到这个空性,可是你在理论上似乎也知道这东西。
所以就算你只是在理论上知道,你也不必要执着于一件事物的绝对定义。
如果你把你的努力和付出变成了你的本能和习惯。你的心里是绝对不会有功德这两个字出现的。
你现在之所以对功德两个字做了绝对定义,是因为你还是在执着这个东西。你执着于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是一定有回报的,甚至乎你执着于因为这个回报而去付出努力。
我给你打个比方,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乞丐很可怜。那一刹那他产生了怜悯之心,于是他掏了掏裤兜,发现自己只剩了5块钱。他没有多想拿出来给了那个乞丐,然后就走了,去干他的其他事,他也不记得这件事。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这一件事对于他当时来说是有功德的。因为他在这一次布施的过程中做到了发心纯粹、能所两亡。过而不沾。这样就聚齐了功德的因缘。如果他在这个掏钱的过程中,心念非常的涌动,觉得自己很高尚。我自己给了这5块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能够帮自己积福积德,甚至能够得到好报。他这种想法是没有错,但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这个事情凑不齐功德的真正因缘。所以功德并不存在。
再打个比方你念经念咒。觉得自己练了10万遍,一定会有很多感应。果然感应你来了。你更加相信这是你努力精进得到的成果。这种想法可能一刹那还好,但你如果一直放在心里。
那就相当于你还在执着于过去的一个积累的相。你认为你积累了实际你积累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不要在过去未来当中沉沦,就是这个意思。你以为着相是着一个形象。他不但是着一个形象,他还着时间的相。
你因为着时间的相而产生的那种刻意的有求心抹都抹不掉。这就跟道法自然。是背道而驰。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念了几百万咒,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念了一辈子的阿弥陀佛,也到不了西天极乐世界。看齐了大藏经,也没有明白道理。
因为就是被这功德两个字给扯住了。真正的功德要说它有吧,它是无形无色无相的。他和正见正行的修行是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并且无法分离,无法摘取。无法收割的。
当你想拥有一些功德,那你那些功德只不过是你自己弄出来的有求之妄念,和真正的功德,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说:真正的功德如果说有在哪里呢?他说其实真正的功德,你能够用心感受到。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你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那种愉悦是一种感受。做完好事帮助了别人,你感觉到人很轻松很开阔的那种心理,这就是功德的感应。
比如你修行修到人没有什么执着的烦恼也少了。以前一出现某件事,你就烦恼半天。痛苦很久,现在可能你修到一定的境界了。不再执着于这些你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这说明你的智慧已经具有了,这也是公德的体现。
你要知道一切都回归到心上面,就是真实不虚的。
这个心。可以叫心田,它是可以种植粮食。供养你的灵魂。他又可以叫心海,他是可以包容万象。他还叫做心王,因为他能够掌管一切。
所以你如果能够在修行和做人的过程当中,随时把这种有求心和功德心。抹的干干净净,也就是说它一出现你立刻把它空掉。最后他都不会再出现。你就永远不会被这种东西捆绑和拖后腿。
所以我听你刚才跟我讲你这两年的经历,你觉得你付出太多认真的创业,可是得到了回报却是不如人意。你现在又一心修行,又总觉得没有得到你所想要的境界。
你这种状态都是因为有求心太旺盛导致。因为你先入为主告诉自己拿50块钱必须要买到50块钱的米。可是当你拿50块钱只买到了10块钱的米,你就觉得自己亏了,你觉得这我们这生意做的不值得。这种心思叫做做生意的模式。和修行实在是相去甚远。
你知道我很小就在五台山出家了,大概12岁我爸妈就把我送到庙里,因为他们太穷养不起我了。我在庙里长大20多岁,虽然我有着别人别的修行人所羡慕的环境。那就是能够在五台山这种地方安静清静的休息。可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磨练不了我的心,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出来行脚的原因。
我呆在那个山上面,每天没什么人来打扰我,也没有事情发生,没有遇到困难,我都不知道我的心力和定力有多大,我只有走出来去面对困难,去面对挫折去经受风雨,在这些一件一件事每一步里面去。观照我的心情。
而你在红尘当中,生活当中,是非常适合修的,因为也无时无刻都会遇到,各种诱惑遇到各种困难。这每一件事都属于修行的机遇。
当你的爱恨情仇来临时,当你想发财的欲望来临时,当你的男女情欲来临时。当你遇到讨厌的人讨厌的事的时候。这都是你最好的时机会。
而绝对不是你跑到庙里拜佛拜个两三个小时。拜得筋疲力尽,似乎是很专心专一,但你一出庙门就开始穿起贪嗔痴的那件大衣。
如果你的心能够做到始终定着,不被环境事情所影响......
什么是功德?
在此,先对【功德】作一下解释。「功」是指功夫,「德」就是说你的收获、你所得到。
下面具体说一下功德的具体体现: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财布施,这只是布施不能成为功德,因为这里面没有功夫,没功夫就是不能断悭贪。虽修布施,布施的力量不足以断悭贪,功夫不到,不能成为功夫。
如果一个人,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就想得到一万块钱的回报,因为这个才去布施。他是听说了佛门所讲的「舍一得万报」,他才肯来布施,这是世间生意买卖。这种布施不但不能断悭贪,反而增长悭贪。他为什么来布施?他是为悭贪心来布施,而不是佛法的布施,佛法所讲的是断悭贪而布施,是发真心不求回报的布施。以悭贪心在佛门布施有没有收获?有收获,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报。
中国人常常讲“为子孙积阴德”,这个“阴德”,其实就是【功德】。因为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发的真慈悲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在里面。你做这件事,没有让别人知道,不求回报,不为名利。即使别人知道了,要回报你,你也婉言拒绝了回报。这是真善,不求回报,这就是【功德】。
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可以给别人,我的福报很大,我不享,我可以送给你享,你能得到。功德不行,功德就是我的智慧、禅定、持戒,这些无法给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自己得,福德自己修可以给别人,别人修也可以给我们。
什么是功德?
一切利益众生的善行、善意、善言,不能着相,有相布施是福德,无相布施是功德
简单地说:功德是戒定慧的显现,当我们灭除内心的愚痴,智慧现前,圆满戒定慧就是功德。
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过世了,我为他念三百部《地藏经》,特别为他念的,不为他我就不念了,为他念的,这个功德他能够得。七分之六的功德自己得,七分之一功德他能得到。
再比如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到各个机关团体去担任义工,到医院里做义工,到寺庙里做义工,甚至到学校里担任爱心妈妈;到沙滩、山林、公园里、大街小巷去扫地、清理垃圾等等,这些都是做功德。
再比如说抄经书,读经,诵咒,这些也是在做功德。
有些人喜欢放生,这也是在做功德。有些人喜欢听佛歌,叫更多的人学佛。这也是做功德。
吃素和劝人不要杀生,或劝人吃素也是在做功德
有人说我没有钱、不懂做事,也不会说话,怎么做功德呢?
这都没关系,别人做好事时,我心里欢喜,开心,这就是最大的功德。
所有功德中,以心的祝福,功德最大,因为物质的布施功德,是有形、有相、有量、有边的,而心的祝福却是无形、无相、无量、无边的。
什么是功德?
作为佛教徒,我们会常常提到功德,也会经常听到功德。但是你真的了解什么是功德吗?现在的“功德”一词已经被泛化了,很多人把“功德”当做有形有相的物质来理解。其实功德的本意是“行善所获的果报”。胜鬘经中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业所感的外在福报。有功德,自然有福德;有福德,却不一定有功德。把握修行的核心,一切善行都要回归到自己内心的净化与提升上来,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行相,只求福果。 福报是外在的,功德是内在的;福报是有限的,功德是无限的。行善业而希求有形有相的回报,即成福报;追求自己心灵的提升,即是功德。功德一词,现在使用已经泛化,有些时候也等同于福德。严格来讲,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 功德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福德与智慧。
通常说的“做功德”,多指“福德”。功德是指内心的福慧成就,内心无限量,功德无限量。功德是人内心对慈悲与智慧的体会、拥有。功德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境界。功德大小,不在于是诵咒还是念经,在于自己的心。很多人都在外在分别:诵哪个咒功德最大?念哪尊佛菩萨名号最管用?读哪本经最殊胜?……这都错了。真正的功德,从自己内心求,越至诚、恭敬、信任,功德越大。功德的本意是内心的慈悲与智慧,所以修行人要努力追求功德。现在“功德”一词涵义已经被异化、俗化,在很多人心目中跟物质利益差不多,本身是一个误解。
“功德”的另一个重要涵义之一就是“公德”。既然是做功德事,就应该为众生着想,为环境着想,为大家着想,为别人着想,既高尚于世法,又印证于佛法,方显功德之利! 佛法认为,功德一定要符合"公德"!自私狭隘,何谈功德? 念佛最大的功德在于改变人心、净化烦恼。如果心没有改变,只是嘴里念,那只有很少很少功德。如果一个人一边念佛一边作恶,说明内心根本没有与佛号相应,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比如说吃素,是因为怜悯众生,不忍食其血肉,有一颗慈悲的心,这才是功德所在,不在于有没有沾到荤腥、是不是独立干净的锅等等。如果一味执著外在,因吃素而生起许多烦恼,那就背离佛法了。再比如说放生,尊重、爱护生命,是种下了长寿健康的正因,以此善业回向,也能成为改善其他问题的助缘。但是如果一味怀着求回报的心去放生,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恻隐和慈悲,这样的放生功德也是微乎其微的。
同理,做其他善行也是一样,无论诵经、念佛还是拜佛、布施,修行最注重的都是内心的改变:善愿是否策发,烦恼是否调伏,智慧是否增长?内心是不是更柔软、更清净了?不能把修行当做改善外境的交易行为,这样的功利心与迷信祈祷的心无异,难以得到佛法实益。功德大小,在于自己的心。诵经拜佛、行善助人,以修行的心来统摄,都有功德,彼此相辅相成,增长福慧二资粮。把修行的不同方面对立起来比较,是无益无谓的行为。就好比饮食,或饮或食都是为了滋养身体、维持生命,我们都需要,何必去比较到底哪个作用更大呢? 业障也好,功德也好,都是从心而生的。读诵经典,让心清净了几分,业障就能消除几分。诵经、学佛不是跟佛菩萨做生意,只要诵几卷经、念几句佛,就可以得到健康、顺遂与幸福。佛法真正的内涵是修心,读诵经典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心好了,业好了,就会有好的果报。
求功德,不是向外在去求,而是向自己内心去开发;不是求有形有相的成就及人天的福乐,而是求成佛的福智资粮;不能执著于自己有功而沾沾自喜或生起其他烦恼。佛法是心法,“功德”是在心上计的,不能以世间有形有相的物质来理解。发心承担、供养的人,其功德也是产生在内心的,不在于外在物质的多寡,而且要发愿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的功德,这样“功德”才真正大。不能以世间的交换概念来理解佛法。 佛法教我们修福修慧的正确方法。福报不是从外在争取而来的,而是由广行布施而来。 总而言之,一句话:所有的善行,都要回向到成佛利生的大愿,这才是如理的“求功德”。
什么是功德?
修行之人当把“功德”两字彻底丢掉,不管你布施也好、放生也好、念佛诵经也好、拜佛烧香也好,没有任何功德。一定要说一个功德那这个功德就是明心见性、回归本性,让自己成佛。
所以就算你捐了恒河沙一样多的钱财,放生了恒河沙一样多的动物不会有任何功德。念佛诵经只是为了明心见性、领悟佛法真谛。你见性了就不必念佛也不必诵经了,继续念佛诵经就是住相入魔没有任何功德。拜佛烧香更不必要那也是住相。
有人会说你胡说,佛祖都说了法布施功德无量,你怎么说没有任何功德呢?事实上说法者无法可说,功德也非实有。你弘扬佛法、与人说法,即惠及了他人也提高了自己,这就是佛祖说的功德无量。所以法布施我们可以理解为有功德,但这个功德毕竟不是实有的,是体现在提高你自己修行上的。当你的修行到达一定的高度这个功德自然而然就不见了。哪有什么法?哪有什么功德?哪有什么佛?都是名曰:法、功德、佛。
什么是功德?
这个问题在老麦面前来回晃了好几次,不回答不大好意思了,那就搬个小马扎,与老麦一起说说一些不科学的事情。首先来说,功指的是行为,也就是执行力的问题;德,指的是遵循自然生命法则的一种结果(自然生命法则既是:道),那么功德,连在一起的概念则是:有德之功,也就是说是遵循自然生命法则结果的一种行为,既是“功德”。其实,说白了,就是循道而为,发自真心,皆为功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便是此道理了。
你路过一片青青草地,看到几片垃圾遮地,想都没想就那么随手捡起,丢进垃圾箱,这就是功德;你走在路旁,看到一乞丐跪地,蓬头垢面,心生怜悯,放下一块钱,这就是功德;你看人落水,而自己恰有水性泼好,迅速跳水救人,这就是功德;你路遇歹徒行凶,不顾个人安危,愤然上前与之周旋,这就是功德;当然,你考虑了一番,觉得自己势单力薄,于是拿起电话迅速打了110,这也是功德……
功德是发自于心,心无旁骛,无其他回报要求,顺其自然就那么做了,而不是有所回报的刻意为之。你路遇歹徒行凶,心想街机扬名立万,于是奋勇上前,这不是功德;你见有人落水,想着救人而起,报纸报道家属答谢,于是迅速跳水救人,这不是功德;你进庙烧香拜佛,祈求健康好运,功德箱里放下一叠钱,这不是功德——因为,有诸多所求于此,而不是循道而为,所以上述行为顶多算好人好事,而算不上功德一件。
你杀人越货,伤人众多,突一日大彻大悟,于是放下屠刀,再不行为,那就是大功德——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做了一辈子好人成不了佛,人家刀一扔就成佛?殊不知,你一世好人,可曾救赎过几多性命;他屠刀一放,或有千万条生灵得以存活,这难道不是大功德一件(当然,人间法律还是要制裁的哈,咱们这里只讨论功德一事)。
说明:本文原创老麦,首发今日头条,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系老麦。敬请关注:老麦说说,与老麦一起去探寻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