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仪式感”应该怎样形容?可以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仪式感”的例子吗?
五元店60岁理发师老唐和我谈仪式感的奥秘,把我笑死了,这老头真是不懂装懂大言不惭。
以前我家附近巷子里有个五元理发店,我常常贪便宜去那里理发,理发师老唐,60岁了,我叫他老唐泥,这家伙虽然年纪大了,但满嘴跑火车喜欢胡说八道。但是无聊的时候我常和他去扯淡,也觉得挺有意思。
有一次我去理发,一边理一边问他:生活中仪式感有必要存在吗?
他说:生活中的仪式感非常有必要。比如一个人无法凭空感受别人的情感,他不太具备心灵交流灵魂陪伴这种能力,所以他需要通过仪式感去感受别人对他的情感。
比如说一个女人她要感受到丈夫对她的爱和对她的重视,她就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是他们之间情感的沟通桥梁和承载体。
没有这个承载桥梁,你没有办法让她感受到你的爱。你不能说我心里是爱你的,她感受不到。
你过年过节连个礼物都不送红包也不发一个,连句贴心的话也不说。这个不叫没有仪式感,这个有个流行的名字叫做冷暴力。
又比如你要孝顺父母亲,你不能说10天半月电话也不打一个,长期也不回去看看。过年过节也不送礼物,不闻不问,你心里再爱你父母,他们也只会感觉你是一个冷漠的人。
又比如在公司上班,领导要鼓励员工,可能就要办一个仪式。做一点必要的表彰和奖励。要不然你又不发钱又不夸赞他,天天就这么干着,人家就觉得这是做牛做马。用流行的话说就是这公司没有企业文化。
所以说人在世界上活着,因为你免不了是一个群体动物,你要和身边的人有沟通,有交流,这是仪式感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有国家的仪式,一个单位有单位的仪式,一个家庭有家庭的仪式。搞宗教的有宗教的仪式。搞娱乐的有娱乐的仪式。
人类非常热衷于搞仪式感,那是因为大家都比较信奉这一套,感受到这一套很吃很认可这一套。我问他:我现在越来越厌恶仪式感,我不想活在仪式感里面,那怎么办?
他说:有些人像你一样厌恶仪式感,他们总是觉得什么东西都在心里面就最好。比如爱一个人放在心里就行了,实实在在做事情对他好付出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有特别的仪式感。
像你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你是个好人,但是你是属于不肯迁就别人的好人。
因为你心理上有一个好坏的分别,你总觉得搞仪式感违背了你的做人宗旨,让你觉得自己有点怪怪的很尴尬。你告诉自己,告诉别人你是一个很实在的人,不善于搞仪式感。其实你是内心很厌恶。
一般内心厌恶某些事情,说明活得并不是很通透。
我说:你这样说,我就觉得有点问题了,为什么不搞仪式感就不是很通透呢?
他说:随喜两个字听说过吧,从善如流听说过吧,布施听说过吧。
你搞仪式感其实就是放下自我的执着,尽量随喜别人,尽量从善如流,把你的开心慷慨布施给别人。
如果你还执着自己的面子,执着自己。是一个实干的人。那其实你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私。
你想想你老婆跟着你。你如果爱她难道就不能说几句甜言蜜语吗?哄哄她行不行?下班回家带个点心,带点她喜欢吃的东西,哪怕带朵路边摘的小花也可以啊。
可是你从不肯这样做,你觉得没意思,没必要。
你老爸老妈年纪大了,越来越像孩子了,要你哄哄他,你却还跟他抬杠。你也不打电话问候问候,也不搞个仪式感去让他开心开心。
如果这些你都从内心里去厌恶,那说明你活得很负能量,很自私。
你要知道人世间有些东西是逃不开的,比如有些仪式感你就逃不开。你逃不开你就放开心怀参与进去。逃不开你又不喜欢,那你就得看开它。你既看不开他又逃不开,结果你做起来又不开心,你既影响自己还影响别人。
其实仪式感呢,我们不能给他定义的太死板,说非要打着灯光穿的挺好,站在那里表白一下才是仪式感,那也不对,你要知道仪式感就是一种表达。
比如你下班回家,老婆孩子跟你打声招呼说:回来了。这就是仪式感。然后你说对呀,回来了,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啊?然后你观察观察,
一看老婆孩子可能有点不开心,马上就得问一句,怎么啦?出什么事了?这就是仪式感,你要是连这点仪式感也不想做,那当然是冷漠冷暴力啊。那这些人和你生活在一起真没劲。
你用你习惯习惯的方式去表达,就是一种仪式感。但问题是你要去表达,你不能不说话。
你说你不爱说话,你就爱干实事。那最好你就打单身,然后也别工作。宅在家里那当然没人管你,你既然在一个家庭当中在一个单位当中。你就必须对你的那些关系要负责任,要付出要勉为其难。
这不就是修行吗?做你自己勉为其难的事,然后把它看开放下。
看不开就烦恼看开了,马上就能放下。我说:那照你这样说就是只要谁有需求我就得上,让我扮鬼扮马扮小丑我也得上。让别人开心就行,是吧?臣妾我做不到!
他说:随喜别人不是要你泛滥成灾。首先你得把自己亲近的那些爱你,对你好,关心你的人给随喜了。这些人你都不随喜,还何谈随喜外人呢?
可是我们现在很颠倒,跑到外面随喜别人,对别人跪舔,对别人态度好的不行,又温柔又有礼貌,有求必应。
到了单位和小姑娘聊天开心得很,和猪朋狗友喝酒扯淡也是没完没了,很多话说,可是到了家里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拿着个手机就开始打游戏。
这不是颠倒是什么呢?因为你在这个家里不随喜你的家人,你就是不负责任了。我每天理发很累站着一天,回到家我老伴给我做饭,我都马上过去帮一把手,顺便夸她几句,我不能说我累了,回去就不理她,她不累吗,她也累。
按照道理来讲,父母是恩亲,老婆孩子是债主。恩亲债主你都不随喜。那你这人也确实活得够自私的。
另外比如有恩必报,得到帮助说声谢谢,这都是仪式感,这都很有必要,因为这样的仪式感会帮助你完善心的善和美好。也让你感受人间温度。
什么是随喜呢?随喜就是,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你这个人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当成大爷,你不愿意对家人付出。你不喜欢听家人对你的比如唠叨啊,埋怨斥责。因为你的自我太强大。你一看到你老婆唠叨你,你就烦。你就恨不得再找一个新老婆,又漂亮又不唠叨你。
这种心态到任何地方都活不开心,因为你自我太强大,到任何地方你非要做大爷才行,不然你就不爽,有人管着你不爽,有人批评你不爽有人指挥你不爽。
除非你当皇帝你才爽,其实你当了皇帝你也不爽。因为别人不听话你也不爽,别人反对你你也不爽,别人威胁你你也不爽,总之你为了这个自我会一直不爽下去。
所以说随喜是把自我放下,自我放下了。哪怕是放下一半,你这人活着也开心很多。随喜随喜随的好像是别人的喜,其实随出来的是自己的喜。
所以这就是说从仪式感又乱扯乱扯,扯了这么多扯到随喜上来了。
我说:听你这样说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只不过我个人是做不到,我不相信人家能做到。只要世界上人人都能做到这样,那还不用打仗了,也不用吵架了,谁都不用争了,大家都是好好先生。那世界也完蛋了。
他说:是的,这没几个人能彻底做到。所以要不说真正的快乐是少数人能享受的吗?因为你不愿做这个少数的能享受快乐的人,那我当然没办法。
仪式感其实说起来就是你的心你的意识需要通过外在物质的形式去表达出来。换句话说就是你要有所行动。你一旦行动那就是仪式感。你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是一个仪式。
所以为什么很多修行的人起心动念和行为举止都非常守规矩,都非常注意分寸。这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循规蹈矩,那可能因为他们都很注重每一个仪式都要合乎道。
每一句话都不能乱说,免得造了口业。这种担心也并不一定是一种执着。而是对事情的因果负责任的态度。
一个人如果做到对每一个仪式都负责任,对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负责任。那他基本上一辈子不会遇到什么太坏的事。
我说:你越说越夸张了,你说的这是机器人吗?人工智能才能做成这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有规矩不乱来。你要知道我们是人呢,人活在这世上本来就是很平凡的很俗的。我坚决反对你这样的说法。
他说:我说的这个,不是让你去执着偏执非要这样活着。而是告诉你,有些人能够活成这样。古人说得好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骂到:好你个老洗剪吹,你居然讽刺我是下士。
他哈哈大笑说。不敢不敢,你是上士。结果手上一颤,我一看镜子,糟糕,头发剃秃了一块。
“生活的仪式感”应该怎样形容?可以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仪式感”的例子吗?
去年做开颅手术前,我高唱着国际歌进入手术室。
“生活的仪式感”应该怎样形容?可以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仪式感”的例子吗?
生活的仪式感无处不在,用心体验,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趣,一份温暖,一幅点缀美好生活的绚丽画面。日常生活中注重仪式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人经常会将精心烹饪的佳肴用心造型摆盘,并进行艺术美拍,孤芳自赏,感受美好心情。
2、女儿在外求学,每年每次女儿回家都会亲自手插一束鲜花装扮房间,营造美好甜蜜的家的氛围,离家前都会找一处优雅温馨的西餐厅吃一餐告别宴,静静地享受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3、逢年过节和生日,一定会买份心仪的礼物送给父母家人,礼物不分轻重,但这份心是暖暖的。
4、送朋友礼物时会用心挑选搭配漂亮精美的外包装或亲自动手制作,礼物不分轻重,用心就好。
5、对于平时素颜的我,如参加或出席比较正规和隆重的场合,一定会精心打扮一下自己,画个淡妆,文雅而不失端庄,尊重他人,体现的就是一种仪式感。
“生活的仪式感”应该怎样形容?可以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仪式感”的例子吗?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没什么仪式感的人!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是人的某种心理心态性,二是人的某种表面艺术性习惯性!要那么多仪式感多干吗呢?不累吗?😄
“生活的仪式感”应该怎样形容?可以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仪式感”的例子吗?
容小声认为,生活中最能体现仪式感的,最基本的仪式感,就是我们的早餐。
早餐是开启每天的第一步。
中国人似乎一直绕不开吃这个话题,火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都是从人类最低欲的吃出发的。看圆桌派《饭局:如何成为饭局达人?》那期,邀请到了舌尖上的陈晓卿老师,讲到中国人对吃的执念。窦文涛提到之前看陈老师的采访他说过的一句话:其实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是人。这句话容易有歧义,人好(三声)吃,还是人好(四声)吃。
陈晓卿解释道,应该是最好(四声)吃的是人,因为这是鲁迅先生说的,翻开几千年的文明史,每一篇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要不是人那么好吃,怎么会写得那么密密麻麻。
没错,对于国人来说,吃,似乎是头等大事。想想生活中,每天最常最频繁问到的问题估计也是:你吃的什么?
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早餐有着高要求,那他一定是个追求生活仪式感的人。
关于早餐的仪式感,中国南北方差别还是挺大的,各地区也有各自的特色,我们细细品一下。
北方的典型代表--北京人儿。一定要点一份烧饼加一碗豆汁儿,一口烧饼一口豆汁儿,这搭配绝了。曾经北京的老胡同,小巷子,遍布着各种早餐摊,卖烧饼的、大果子、煎饼摊、粥铺,说起北方的早餐,多是以油炸为主。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充斥着整座城市,真正的早餐摊越来越少了,正宗的早餐,估计也就只有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才知道了,巷子里拐几个弯儿,谁家门口那个烧饼摊最地道。
南方的代表,那必须是上海了,说起早餐,总觉得南方要更精致丰富一些。
不过这里要再提一下豆浆,这可是叱咤南北方的通用早餐。不过叫的名字倒不同,北方人叫豆汁儿,上海人习惯把豆浆称作豆腐浆,且还有咸甜之分。上海不同于北京,海派一些,是个混血儿,食物也都夹杂着点这韵味,早餐不像北京那样直接简单,上海的早餐,热馄饨、小笼包,葱油拌面、糯米烧麦等等,汤汁里都浸透着上海的柔情。大家可能最熟知的要数上海的生煎,可细究起来,在上海,生煎和馒头都属于午后,早晨是不吃的。
谈到早餐,广东人最有话语权。吃早茶吃早茶,他们早上讲究先喝茶。悠哉悠哉走到茶楼,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这叫做"一盅两件",开启悠闲一天,广东人喝茶已经是一种传统了。
美好精致的早餐对于我们这些每天打了鸡血的上班族来说简直是奢侈,更多的人选择多睡会儿。早上好不容易挤上地铁,买好的早餐也已经压扁了,无关食欲,能充饥就可以了;更可怕的是,回笼觉睡过了头,连口水都不喝就出门,更没时间买早餐,到单位就安慰自己,快中午了,当做省钱了,饿着肚子熬过上午。
早餐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大家总有各种理由:来不及做,不知道吃什么。作为早餐最好的帮手--冰箱可不答应了。容声BCD-252WD11NPA了解一下,中门宽幅变温,肉类无需冷冻,轻松切肉,节省时间;搭载容E云智能APP,海量菜谱帮你解决早餐不知道吃什么的困惑,可以入手试一试。
生活的仪式感从一份早餐开启,你有多久没有安心坐在餐桌旁好好吃顿早饭了?
“生活的仪式感”应该怎样形容?可以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仪式感”的例子吗?
生活仪式感,大概是某人笨手笨脚煎的💟荷包蛋;或是下班回家带来的一束鲜花;也可能是周末的手工奶茶,自制爆米花ꉂꉂ◟(˃᷄ꇴ˂᷅ ૂ๑)༡л̵ʱªʱ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