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孩子能不能上大学,在小学三年级和初一就定了?
我老婆是一名小学老师,在教师圈子里确实是流传着一种说法,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三年级的时候,一些行为习惯就已经成型了,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一旦定型,以后很难改变。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信心。2,兴趣。3,主观能动性。4,习惯。5,方法。
而这几点,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成型了。
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就是一个学霸。那么他在潜意识里面就会给自己定位成一个学霸。
而这种定位会带给他保持学习成绩优秀的动力,也会带来足够的信心。
2,兴趣。兴趣就是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孩子能够得到乐趣。这种乐趣来自于他的内心,还有老师,家长和同学。这是需要时间培养的。
3,主观能动性,其实这个是跟前面两个密不可分的。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而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
4,习惯,这个不用多说了,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家长得带头以身作则,从细节处一点一点培养。
5,学习的方法。这个可以是孩子自己挖掘出来的方法,也可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得出来的的方法。学习方法有很多,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其实这个问题展开来说,还可以说很多。因为我老婆是小学老师,而我对孩子的事情也比较上心。在孩子小学阶段我们是非常用心的,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后来我孩子的初中和高中阶段我们都没操什么心了,因为这些东西已经成型了,我们只需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后勤服务工作就可以了。
现在我孩子在北京一所985大学读大三了,我们更加不需要操什么心了。
总之,我认为小学三年级是非常的关键,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可塑性非常大。如果养成好的习惯,终身受益。但是如果养成了坏习惯,以后想改变也很不容易。
小学三年级是这些东西定型的关键节点,作为家长还是要非常重视的。
至于初一其实我觉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只要前面把学习的信心,习惯,兴趣,主动性,方法都培养好了,后面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了。
为啥说孩子能不能上大学,在小学三年级和初一就定了?
小学三年级做为大学前期学习阶段的等一次分水岭,科目难度相对一二年级有了很大的提升,语文增加了作文和阅读理解,理解力不够和平时语言组织能力稍差的学生到了三年级语文这科成绩会出现明显下降,这就是平时家长都会说的我家孩子一二年级都满分呀,怎么到了三年级成绩一下就不行了呢,所以语文这科得从小抓。多看课外书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个人建议三四年级以优秀作文范本为主,因为作文是一个很难拿高分的考点,小学作文只要语句通顺表达意思清楚老师都会给一个不错的分值,到了初中以后作文判分就会很严格,对于词汇量修词手法和表达方式技巧都会明显提升。所以小学作文初期阶段应该大量增强优秀作文的阅读,为以后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数学到了三年级从原来基本运算增加了应用题,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使得一部智商和逻辑思维能力有限的学生,在这一阶段就会出现掉队,数学方面幼儿阶段多做一些智力游戏比如拼图魔方有助于小孩的智力开发。
初一做为小学和中学连接的关键所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基础差的在初一可能就会出来段层的现象数学表现最为明显,如果初一基础知识没掌握牢固对于初二的学习来说就会倍感吃力,初二就会出现学习阶段以来真正分水岭。
终上所述我认为小学三年级和初一是多少能看出一个学生将来的学业走向的,逆袭的有但起码的是在基础不能太差的情况下。
对于有不同观点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
为啥说孩子能不能上大学,在小学三年级和初一就定了?
我作为一名老师,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个概率事件,不是绝对的。
一般在三年级要看学生的思维状态,看对各科知识理解、记忆方面有没有问题。有的学生你搬着指头教他算十以内的加减,还很费劲,那就是理解能力可能比普通学生还要差一截。
一般初一可以看出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看他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没有对学习的自律性。
如果理解能力没有问题,又愿意自己主动学习。一般只要持续坚持下去,以后的学习上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为啥说孩子能不能上大学,在小学三年级和初一就定了?
说下我爱人的情况,希望可以给差生一点参考。我爱人小学和初中都是大人眼里的差生,考试大多不及格,叫家长也是家常便饭,经常被大家说笨,他也一直认为自己笨。中考连最差的高中都没考上,家里花钱送进去的,入校全班倒数,但是因为到了新的环境,以前一起玩的朋友都上技校去了,他自己无聊,所以上课就带听带不听的,第一学期结束,他考了他们班二十多名,他们老师夸他进步大,这是他长那么大第一次在学习上被夸,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从此开始认真听讲。因为他们学校生源很差,学生大多初中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他们老师在讲课时喜欢带点初中知识一起讲,这对他也很有帮助。谁也没想到,曾经那个不被看好的孩子,最后能考上211大学
为啥说孩子能不能上大学,在小学三年级和初一就定了?
如果按照等级划分,小学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初二第二个分水岭,高中一个分水岭,小学三年级这个分水岭坡度最小,决定的是谁上不了高中,过了这个分水岭的孩子在初二会进一步分化,仍然会有一些孩子上不了高中,一些上普高,一些上重点高中,能否上大学(指的是一本),则取决于第三道分水岭。
相比较一二年级,小学三年级开始逐渐对思维能力有了要求,少数的孩子开始跟不上,这批最早掉队的孩子不用到第二道分水岭,在初一就会被大部队拉开很大差距,不要说高中,较好的职高难度也非常大、
这个阶段分化的是既不聪明也不努力的孩子,两者具有一样,三年级这道坎还是很简单的。
第二个分水岭是初二,初一下学期已经有一些苗头但不很明显,初二知识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增加的是难度,聪明的孩子会在初二以后如鱼得水,优势得以显现。中等的孩子通过努力也问题不大,初二虽难,但还属于勤能补拙的哪一类,但思维能力较低的孩子即使努力也会落后,另外一部分还算聪明(不是特别聪明)的孩子,由于青春期逆反等原因,也会在初二被分流掉。
这个阶段分化的,努力但不够聪明的孩子,还有不笨,但智商还不能中和其学习投入度不够的问题。
我的孩子很聪明,但不够努力,就是后一种孩子。
高中的分水岭更多的不是淘汰,而是拔优,初中升高中的50%的优胜者再优中选优,天赋、努力缺一不可。
为啥说孩子能不能上大学,在小学三年级和初一就定了?
作为一名老师,带过小学,也带过初中孩子,从经验来看,并无道理。当然也不是特别绝对,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事。我们相对而言来说。
第一,很多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偏科严重。
女孩子语文英语不错,数学就不行了。不爱动脑思考。从男孩女孩的生理机制来讲,女孩语言思维发展快于男孩,所以语文英语这种学科就占优势。
而男孩子,天生机械思维和动手能力强。他们语言功能发育相对来说迟缓一些,所以语文英语不占优势。
这一点特别重要,所以经过多年经验总结,现在在孩子一年级开始一旦发现就及时和家长沟通,扭转这个形势。
当然也有男孩子语文英语好,偏偏数学不好的。一年级开始一定要使劲往过掰,语数外三门,就像一个三角形,才能平衡发展。
一年级不重视,后面真的会付出代价的。孩子越上初中越吃力,尤其英语和数学。
我说这话是真的从高年级孩子身上看到的。我们很多孩子初二英语考30-60之间,花多少钱都补不过来了,因为真的是错过了学习语言启蒙的最佳黄金时间段。
如果他们小时候家长有意识得可以发现这点,那也不至于现在后悔莫及了!从一开始就不要错,这是我一贯坚持的一个原则。
所以语数外三门的平衡发展对有些孩子考中考起决定性作用呢!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
第二,是孩子的学习习惯。
很多孩子在三年级之前就已经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写个作业,要么特别墨迹,要么小动作特别多。
一回家家里也没人管,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一会儿看个书,一会儿又肚子饿了吃东西,反正总有他不写作业,屁股坐不稳的理由和借口。
“坐得稳”也是考察一个孩子有没有定力,学习是否认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个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怎么可能学习成绩好呢!
三年级就应该养成“慎独”的习惯。一回家放下书包,洗把脸,就开始学习。不需要任何人监督管理,完成的都十分好!
在三年级之前,除了书面作业,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书,写日记。
初中和高中,最拉分的一门学科就是语文,很多孩子都不爱读书,或者就是不会写作,原因就在此。所以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养成每天晚上读书,写日记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读书就是种思考能力。
第三,初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其实第一学期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适应过渡期。
小学学习语数外三门,初中还要加好几门,同样也是24小时,一天早八点晚六点在学校学习,可是精力却要平均分配在这好几门学科上了。
初中生就要求对时间的管理,更有效,更质量,平均分配。
可是很多小学就开始只知道玩耍,也不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唯一爱好就是手机,游戏,吃。
到了初中随着历史,生物,地理,政治,物理,化学,体育,书法,美术,人工智能……学科的加入,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节奏了,上的也特别吃力。
初一数学还可以,好多孩子到了初二初三,数学就跟不上了。高一数学更难,估计到了那个时候又要把一波孩子甩一波出去了。
所以啊,初一第一次月考特别重要。很多老师都特别看重这次成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