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是因为女主光环吗?
黛玉本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除去主角光环,无论是人品、教养还是骨子里的傲气精神,均胜过妙玉。
人的秉性有差别,大致如此。
1、妙玉矫情,黛玉直率。妙玉身为出家人,却看不起刘姥姥“打秋风”,甚至嫌弃刘姥姥用过的杯子脏,她没有怜悯之心,不空不静。
约了黛玉宝钗去喝体己茶,实则也是引宝玉跟随,因为妙玉知道有黛玉在的地方宝玉一定会去。
这三个“玉”好比演了一出戏,薛宝钗冷眼旁观,把一切看在眼里。
宝玉说器皿俗,妙玉说你家里也未必有这宝贝。虽然是带发修行的人,出此狂妄之言,虚荣心太强,哪里来的洁净?
更可笑的是,竟然把自己平常用的杯子给宝玉喝茶。刘姥姥用过的尚且嫌脏,一个未婚男子就不避讳了?
很多网友说,妙玉在隔空示爱。
其实,换句话说也就是青春少女对爱情的朦胧情怀。
2、妙玉的心不净,黛玉由始至终只爱宝玉。妙玉并不是真的爱宝玉,只是青春期少女情怀需要一个男性目标,让内心奔腾的情感有所寄托。
如果有选择的条件,妙玉一定不会看上贾宝玉,而黛玉是把自己的命交付给他的人。
喜欢《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宝黛是知己,是彼此生命中唯一的精神寄托。黛玉死后,宝玉的魂也随之飞了,正是这种真情实感深深地感动了读者。
对比妙玉的单相思,一首《红豆曲》说尽了宝黛之间的深情,不须赘言。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绿水悠悠,绿水悠悠。”
凭什么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是因为女主光环吗?
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欲洁何曾洁”,凭什么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要解释清楚,至少需要需几千字进行详解。这里只能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先说黛玉:她的前世为“绛珠仙草”,实际上是以花序的成熟为红色果实的小柘木,而长大成材的柘木,质地为金黄色,被称为”黄金木”或“帝王木”,古代帝王的皇袍,就是以柘木制成的颜料染出来的。这就从绛珠仙草”暗示了林黛玉身份的尊贵。另外柘木是朱姓的图腾,朱姓始祖炎帝朱襄氏在河南的柘城(株地,株邑)建都,这使林黛玉与朱姓有了紧密的联系。而“木石前盟”第一隐指柘城与朱姓;第二,黛玉,前世绛珠仙草为木,隐朱姓,宝玉前世为石,幻化为通灵宝玉,玉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来自于“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说明宝玉象征传国玉玺和皇权,这样木石前盟就是在隐指朱姓与皇权的结合,即隐指明朝,或者说林黛玉象征的就是明朝。她的去世即隐指明朝灭亡,也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再说妙玉:书中她自己和邢岫烟都说过,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住着”,可见此处对妙玉非常重要。玄墓山在苏州吴中区太湖之畔,山上只有一个寺庙,名天寿圣恩禅寺,那么所谓玄墓蟠香寺,也只能是指这座圣恩禅寺了。圣恩寺的开山鼻祖是万峰时蔚,元末明初,他受师傅的指点在这里的古庙遗址上建起这座寺院,开山援徒。
《红楼梦》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介绍了妙玉的简单经历,讲妙玉自小体弱,因而出家,其师精研术数,交待妙玉在都中住着等等,这段介绍,实际上就是对万峰禅师平生经历进行的演绎。万峰的师傅千岩和尚晓通术数,是他点化万峰到玄墓山开宗立派的,同时圣恩禅寺也被称为“万峰寺”,那么书中以万峰禅师的平生经历,演绎出妙玉的经历,其意义就在于,万峰所代表着的这座寺庙,也正是妙玉之象征,以“妙玉”隐指“庙宇”,隐指玄墓山的“天寿圣恩禅寺”。
那么妙玉隐指圣恩禅寺”这座庙宇,怎么就“欲洁何曾洁”呢?这句话体现的是《红楼梦》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立场。
据《圣恩寺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二十九日,万峰禅师圆寂于圣恩寺,而七天后的二月初五圣恩寺却接到了明太祖召见万峰的诏书。没召见到万峰的朱元璋,后来又召见了该寺其他僧人,除了给予圣恩寺许多隆重的恩赐之外,还为圣恩寺题字写诗“爰洒宸翰”。再后来,明代宗时期,明英宗在其两任的“天顺”和“正统”时期,都使圣恩禅寺沐浴了隆重的圣恩,使得圣恩寺成为了朱明王朝的皇家寺庙。
就是明朝四任皇帝对圣恩禅所赐的圣恩,在《红楼梦》中变成了“独他家接驾四次”。而主流红学专家却认为是指曹寅在康熙南巡中接驾四次,而实际上曹寅接驾是五次。但是,这个接驾虽与曹寅无涉,却真的与康熙有关。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早春,康熙在第二次南巡时,于二月初五,驻跸玄墓山天寿圣恩禅寺观梅,期间,康熙赐予了圣恩寺隆重的圣恩,召见僧人,题字写诗“爰洒宸翰”而且他驻跸圣恩寺,与明太祖的诏书到圣恩寺同为二月初五,等等种种,几乎与明太祖做的一模一样。康熙与明太祖这种相隔三百零八年的时空对话,有什么意义呢?当时,距三藩之乱结束,和统一台湾刚刚过去七年和六年,江南还有很多反清暗流,康熙南巡和驻跸圣恩寺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平复江南僧俗的反清情绪。同时,他赐予圣恩寺的圣恩,也俨然使这座朱明的皇家庙宇,变成了满清的皇家庙宇。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在《红楼梦》中说妙玉(庙宇)“欲洁何曾洁”。
有意思的是,康熙本来要四次去到玄墓山圣恩寺,但第四次因为雨大和洪水,未能成行,而圣恩寺的住持僧人四次都接了康熙的驾。
凭什么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是因为女主光环吗?
这个问题,有《脂宴斋》批语,对金陵十二钗各自命运的批文,黛玉虽与宝玉相爱,可惜未成婚配,含恨离世!她还是处子之身!可妙玉就不同了,为了营救在牢中的宝玉,献身给土匪头子,被掳去糟蹋蹂躏,哪还有完璧身!所以说她“欲洁何曾洁
”都是人生悲剧,除了巧姐得善终外其它命运各自多悲剧,当初大观园,欢声笑语,热热闹闹,如今,各自流离失所,下场凄凉,这也是曹老先生笔下的人生百态,世态炎凉!这是写实体小说,整个是他少年到落魄的人生写照!分享完毕!
凭什么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是因为女主光环吗?
“质本洁来还洁去”和“欲洁何曾洁”并非是仅仅形容黛玉和妙玉,同时也是对红楼梦中真的形容。我不知题主所说的“女主光环”什么含义。
“洁”是高洁、干净的,与脏、尘埃、尘沙、黄沙等相对;那么,就可以用“洁”形容红楼梦的真,那么,假就是世俗的(土)低俗的东西,真就是高雅高洁不凡不俗不土的非凡。“一”和产生“一”的“零(无)”就是非凡T俗的。“质本洁”是作二用来形容红楼梦作者真意和红楼梦一书真正内质的,为什么非要按人物(儒学史笔窠臼)理解呢?即使按人物林黛玉理解,林黛玉也应该是表达真的人物。“还洁去”表达了红楼梦一书流传千古后最终的目的趋向。也即作者要求后代读者将红楼梦的高洁真解读还原出来而不要夹带肮脏的东西。
同样,“欲洁”也表达了作者处在肮脏的文化理念或文化环境(假)中对假文化的愤恨和对形成真文化氛围的渴望。“何曾洁”并非是儒学文化习惯理解的“不曾洁”“没有洁”的意思,而是言历史上造字鼻祖仓颉的“何”字内在含义就是真正高洁干净的;“何”,“人可”,表达的就是人与动物们本质区别,就是人的本质特性,就是指的人具有深入探索未知自然和持续进行生产制造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即具有持续创新新制造新技术的能力。这两种动物们远不能及的能力就是人的最本质的特性,最能代表人性。这就戳穿了儒学性本善性本恶之类的谎谬。这就是“何曾洁”的原因。
人的“何”本质特性经过探索未知自然和创新实践之“无为”,所产生的“一”,前所未有的新技术新制造就是人类最高洁最干净最有利于人类发展提高的东西,可以说其没有任何瑕疵。而儒文化则是“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眼”,误导了后人,泯灭抹杀了中华民族探索创新的人本能力和特性,这就是儒学文化执政数千年造成中华民族近现代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凭什么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是因为女主光环吗?
曹雪芹写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写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当然不是因为黛玉是主角光环。
一,小说中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红楼梦》小说一开始,曹雪芹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炼了361块石头,360块拿去补天,剩下的一块无缘补天。接受天地精华通了灵性,后来被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带到人间,经历一番繁华尘世。这块无缘补天的石头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候含在嘴里的通灵宝玉。
而林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贾宝玉是赤霞宫神瑛侍者。因为神瑛侍者看到绛珠仙草将要枯萎,日日夜夜给这株草浇水,在神瑛侍者的细心呵护下,绛珠仙草茁壮成长。后来神瑛侍者犯了天规,打落凡间投胎成了贾宝玉。绛珠草为了报恩转世成了林黛玉,要用自己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
只有看完了这个神话故事,我们才会明白,小说中的林黛玉为什么总是伤感,总要哭泣,因为她本来就是今生过来还眼泪的,眼泪流还完了,最终林黛玉死后魂不入地府,回归仙境。所以通过林黛玉的前世今生来说,我们可以说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句出自于林黛玉写的《葬花吟》。写的是花朵,隐喻的却是黛玉,花朵清洁的飘零,不要陷于污泥之中。就像黛玉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把黛玉比作花,衬托了黛玉高贵独立自尊的性格。
二,妙玉高贵的出生细心阅读《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小说中名字带“玉”字的都含有特殊的寓意。(这里不过多去分析)林黛玉和妙玉都带玉字,他们人生的经历也很相似,彼此身上也有相互的影子。妙玉原本是豪门公府的小姐,妙玉出家是因为小时候多病为了活命不得已而为之。找了许多替身也不管用,妙玉才亲生入了佛门。巧的是,林黛玉也体弱多病,林府也有找替身一说。所以说她俩个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很多人会讨论妙玉是“佛心”还是“凡心”,既然妙玉是身不由己的出家,我相信她还是有凡心的。也就是题主所问的“欲洁何曾洁”,我们从小说里面截取几个事件来分析。
- 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要扔掉。“幸而是我没吃过的,若使过,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作为出家修行人,这话很伤人,做不到众生平等。很多事情,该放下,妙玉放不下。“洁”的令读者讨厌。
- 妙玉的栊翠庵种植了许多红梅,别人要都要不到。而宝玉去要,妙玉亲自动手折梅。宝玉过生日,妙玉发拜贴,用的是“槛外人”,用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读者可以看出,妙玉做不到六根清净,也许她真的对宝玉动了凡心。
水至清则无鱼,妙玉一位追求“洁”。但是妙玉的洁更多的是她自己的清高和孤傲,世人大多入不了她的法眼。出家修行人,讲究四大皆空,众人平等。而妙玉却又嫌弃刘姥姥,对宝玉似乎有一点爱意。褪不去凡心,放不下红尘。所以说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黛玉的洁与生俱来,她本是仙草下凡,来还眼泪。干干净净的生来,干干净净的死去。妙玉的洁,更多是刻意追求的洁。修行人,应该做到心静如水,四大皆空,俗尘间不该有过多的留念。妙玉做不到,所以说她“欲洁何曾洁”。和林黛玉是主角没有关系。凭什么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是因为女主光环吗?
林黛玉做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是“欲洁何曾洁”。他们这里的“洁”应该是同义的,指精神追求方面而言。
林黛玉的洁是自始至终一致的,简单讲,他有一颗正直向上的心,这颗心既不被他人所玷污,他也不会拿这颗心来玷污别人。
他选择独自去爱贾宝玉,他也希望得到贾宝玉的真爱。他尊重爱的差别性,他曾吃过宝钗的醋,但她还称呼袭人为嫂子。在情感上,她是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
在待人上,他讲究真情,他活在世俗之中,他可以把钱给婆子们,让他们去喝酒,而且嘱他们不要耽误正事(赌博)。在对待刘姥姥上,她可以称其为“母蝗虫”,这里你不要以为林黛玉是在歧视刘姥姥,他只是建立在形象的相似上而已。林黛玉未曾掩饰自己的情感。林黛玉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追求,而且存于始终,因此,说他“质本洁来还洁去”。
而妙玉呢?她选择了出家,这样他就应该六根清净才对。你看他对刘姥姥怎样呢?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姥姥用的那个饮茶的杯子,被刘姥姥使用以后就不再要啦。可贾母使用以后为什么不选择不要呢?
进入佛门,应该对众生平等,可是妙语的观念中还是有等级存在。
更有甚者,她给宝玉的生日贺卡,让人难以琢磨;而让人意味深长的是,李纨要得到红梅,却要派贾宝玉到栊翠庵去要,并且还就要来了。
妙玉出家就是对“洁”的选择,但他的心还是在世俗的生活之中,这是又对“洁”的一个逆转。真的就是“欲洁何曾洁”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