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和诗意,到底哪个更重要?

原创律诗一首, 《禅莲》 梵花生慧眼,悟空不沾尘。 善念结莲子,仁心渡世人。 末句如果用“仁心”则合韵律,但欠诗意。若是用“苦心”则诗意灵动,又承上启下,突出莲子苦心却清心净化的特性。哪一句更好呢?欢迎关注@秋水映红尘,或转发或一起讨论诗和远方。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看来题主是“苦吟派”的。

让你纠结哪个更好,那就是哪个都不好。继续苦吟,继续揪胡子去吧,写诗的乐趣就在于此。

闭嘴,别问,回去自己咂摸,我要告诉你哪个字好,或者再给你改一句点睛的,你会想杀了我信不信?

韵律和诗意,到底哪个更重要?

题主:您好!我是梅娜,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观点。一首诗,如果没有意境,也是没有灵魂的诗歌,更谈不上优秀,我认为诗的意境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

韵律和诗意到底哪个重要?这应该以创作者本人所要表达的为准!诗意是第一位的。

无论写的是律诗、绝句、以及词牌或现代诗,诗的意境永远是首要的。如果,诗没有意境,即使符合平仄和押韵的规定,成为一首律诗,但犹如一棵枯萎的树,在风雨中飘摇,失去了生命力。

诗意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诗之精华。远离了这一点,绝不是优秀的诗歌。

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在问题中只看到了您的四句诗,如果,单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平起平韵的五绝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首句不入韵,入韵就是平平仄仄平了。律绝诗每句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有时平仄可以互用,在第二和第四、五字各处是万不能平仄互用的,必须照此式书写。

由于您在开篇中已提到原创律诗,我也弄不清楚实质性的问题,不过有个疑问:您既然写的是律诗,为何不全展现出来呢?不展现,我才判断这是绝句。

您也清楚,“苦”字最能体现诗意,甚至是在整首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灵动的意味,富于情感的想象,让人回旋无穷。既然一三字可以互用,成为寻常的一三不论处,肯定“苦”字更好!您说呢?

结语

诗的意境主宰着诗歌,而诗韵起着辅助诗歌的作用。愿您在诗的意象里如大鹏鸟展翅飞翔,写出更美丽的诗行!

韵律和诗意,到底哪个更重要?

韵律和诗意(也说意境)哪重要,争论已久,见仁见智。而发歌来说,意境相对更重要。就古诗词而言,意境便是内容,韵律便是形式。意境起着决定主导作用,韵律对意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古诗词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强调古诗词里意境的重要性。意境讲的就是诗作者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展现。它的核心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

对于古诗词而言,意境犹如纺织时的经线,韵律则如纬线,一经一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当然,只有经线定后才能组织纬线。

总之,诗意作为古诗词的灵魂,在诗词的创作和传承中显得尤为重要。

韵律和诗意,到底哪个更重要?

谢邀:

作诗首先讲究意境,其次考虑韵律。

诗意韵律都考究那就称之为佳作了。

韵律和诗意,到底哪个更重要?

韵律和诗意好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吧。

韵律和诗意,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是小柒!我来回答!

当然是韵律。

一首文学作品,具备抑扬顿挫、节奏感和押韵——也就是韵律,我们才能称之为诗歌。

换句话来说:判断一首文字作品是不是诗,我们不是从内容和意境上来判断的,而是从形式上看它是不是有韵律存在。

韵律是诗的基本条件,是一首文学作品是否能称为诗的决定因素。而意境只是判断一首诗是不是好诗的条件。

所以没有韵律的一首文学作品,不能称为诗,更谈不上"诗意"。

其实我们争论的不是韵律和诗意那个重要?而是格律和诗意(意境)那个更重要?

因为在我们写格律诗(亦称近体诗)时,常常"吟妥一个字,拈断数根须",有时在"窘一词"时,就常说平仄格律害意。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很有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个人觉得一首好的格律诗是:格律+意境,缺一不可!

我们来赏析提问者这首诗:

梵花生慧眼,悟空不沾尘。善念结莲子,仁心渡世人。

一首诗没有标注《中华新韵》,我们默认为用《平水韵》写的。平仄格式为: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有两处出律。①第二句失替(替是指二四六位置字的平仄相反),"空"、"沾"都为平,所以失替。②第三句犯孤平(孤平是指除韵外只有一个平声),这都是写诗的大忌。

再看"仁心渡世人"如果改为"苦心渡世人"平仄格式为仄平仄仄平,的确是犯孤平出律。

平时我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它是在不犯孤平的前提下才可以的。

如果说此句想用"苦"字,那就得拗救。拗救的方法就是将这句第三字的改为平声字。

如果觉得"苦心渡世人"是最可以表达作者心境,每个字都不能改,那就不要考虑平仄,直接写成一首古体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