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宝宝,自己总闷生气,是不是一种病?

我家宝儿5岁,小男生。 很小就不太喜欢和小朋友玩耍。平时有点不顺他的心意就闷声待着。问他什么原因,也是不愿意回答。 我和他妈妈费劲脑汁,尝试过很多办法。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希望各位宝爸宝妈帮我们支支招,谢谢!

哪怕是最有经验的儿童心理医生,也无法通过你三言两语的描述来进行诊断的,网上这些回答都未必专业。

不喜欢和小朋友玩,那总要有一样能让他提起兴趣的东西,哪怕是平板手机动画片都好,一定要有,否则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可能真的有心理问题。

再观察,孩子是不是会寻求帮助——比如说给他一瓶饮料,他打不开有什么反应?如果会请你帮他打开,这是正常的,如果不是,一个人跟瓶盖较劲,需要提高警惕。

这两项只是简单的观察测试,如果都没问题,我猜想,问题可能出现在你们“绞尽脑汁”上了。

这是我个人的一种猜测,这里再强调一下,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即便是也无法通过你的描述准确诊断,只是猜测,猜测,猜测。

他不喜欢和小朋友玩,但是喜欢获取父母的关注——这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当他不顺心的时候,本能反应就是生闷气或者发脾气,发脾气可能效果不好,但是生闷气则能够获得关注,开解,所以他选择了这样一种应对方式。

为了验证,你们可以试试,孩子再不顺心,生闷气的时候,你们当做没看见,比如说你们夫妻俩交流,冷落一下孩子,观察一下他的反应。如果是发脾气,或者表现自己不开心来谋求关注,这应该是被我猜对了。

5岁宝宝,自己总闷生气,是不是一种病?

孩子心理上有了小问题,还是要适当的开始给他疏导。

1:多带孩子出去玩耍。小孩子正是玩耍的年龄,在户外多接触新事物,多和不同的孩子一起玩耍。户外的环境要比室内的环境更开阔些,孩子也是需要有开阔的视野的。多接触新的事物,孩子现在正处于触觉、味觉、感觉器官的成长阶段,通过不同的感官可以让孩子的心灵有不同的体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多和不同的孩子接触,可以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也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不同的优点。

2: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做有效的沟通。这里所强调的是有效的沟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是一种有效的沟通,陪孩子读一本有趣的书,多和孩子做亲自运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和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效的沟通,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和认知感,孩子也会变得活泼起来。

孩子正处于心理和身体成长的阶段,不光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多和孩子做有效的沟通。不要把孩子的世界封锁起来,打开孩子多姿多彩的世界,去户外多和其他小朋友玩玩,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让他们各加愉快。

5岁宝宝,自己总闷生气,是不是一种病?

从提这个问题就可看出来,你们和小宝宝平时沟通得太少了。

这个问题很简单。先找出宝宝最大的爱好是什么,如果没有什么爱好,那就看他平时最喜欢吃什么?

然后做(买)两天他最喜欢吃的食物,吃完了再做二天他最不喜欢吃的食物。接下来问他喜欢吃好吃的,还是不好吃的。你猜他会回答你吗?他一定会回答你喜欢吃好吃的。

这很好。然后你告诉他以后会常常给他做好吃的,如果他觉得不好吃了就一定要告诉你,不然你不知道他喜不喜欢吃。

依次类推,慢慢地宝宝就会愿意跟你们表达他心里的想法了。

教育孩子要学会利用他身上的特点,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考虑,并时常与孩子保持沟通。没有什么沟通的就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做他愿意或喜欢做的事情。

孩子越小越需要感情与沟通。从你的问题中也可以看出,宝宝还缺少一种安全感,你们要多加关心与爱护。

5岁宝宝,自己总闷生气,是不是一种病?

宝宝喜欢生气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宝宝想要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作为大人要懂得体会孩子的心情,我们家小的三岁的时候,经常说我小时候,搞得我们莫名其妙的。

你们家不太喜欢和小朋友玩可能是由于小时候的性格比较孤僻,有的孩子从出生以来就自带一些性格,并不是后天造成的。所以不用害怕,多和孩子接触,多和孩子交流,缓解孩子心中的抑郁之气。

一:才5岁的孩子,很好纠正

多和孩子拥抱,早晨起床的时候,和孩子多互动,晚上睡觉的时候,多和孩子肢体接触,我们家孩子每天晚上睡觉都要大人给他摸摸头,还特别喜欢爸爸。

爸爸给孩子安全感,妈妈给孩子温暖。所以让你的孩子和爸爸多多接触试试。

记住不要和孩子大呼小叫,因为孩子不怎么喜欢讲话,那么就多逗逗他讲话,之前我们家也不喜欢讲话,甚至看到别人都不打招呼也不叫人,上了幼儿园之后就会慢慢地好转。

二:不要将孩子看成有病的孩子,因为孩子比较敏感。

当我们觉察到孩子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一下自身的原因,我们对自己的做法是否到位,在休息的时候,有没有陪伴孩子出去逛街玩耍,有没有陪伴孩子跌跌撞撞中,体验成长的痛苦和快乐。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且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家长就需要懂得自己的重要性,而不是随意,不放在心上,等到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三:顺其自然,这样的孩子做事比较专注

安静的孩子可以发展为他的优势,因为这样的孩子比较的聪明,好好发展,奖来肯定是个有用之才。

现在的办法就是:

1,听些快乐的音乐。调节他的心理气氛。

2,说故事,给他讲故事,再让他给你们讲故事。

3,读故事,每天晚上多读写书给他听,一般估计他都会记住。

4,玩,带他出去玩,和别人多接触,和外面的花花草草多接触。

结语: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精灵,他们的思绪在出生的时候就注定好。

如果说十月怀胎会影响孩子,那么就是妻子在怀孕的时候比较伤心才会如此吧。

作为宝宝,好好疼爱自己的妻子也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爸爸妈妈的爱才是宝宝最喜欢的爱。让孩子懂得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分量,才能将自己的心思告诉大人。

5岁宝宝,自己总闷生气,是不是一种病?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5岁宝宝其实就是小大人了,开始有自己的脾气了,正常的

孩子大了,也在慢慢学习大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了,生气是正常的。

小朋友不喜欢跟比的小朋友玩耍,这个需要大人指引

5岁差不多幼儿园了,如果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在一起,那幼儿园的生活他是孤单的,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容易被孤立,也会形成习惯,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不好。

自己生闷气,是不是病,首先孩子小,别以病去相称

孩子与大人一样,性格不同,也是正常的,所以不要随意说那是病,这样孩子听了,对他自己心情也不好的。

@多年的搁浅 我想说的是,孩子的性格既跟家长的遗传基因有关系,也跟后天的培养引导有关系哦

孩子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那就可以想办法,找一些他喜欢的游戏或者事情,想办法让他与其他小朋友参与进去,感受到一起玩的乐趣,慢慢就好啦

别焦虑,要相信宝宝哦。

5岁宝宝,自己总闷生气,是不是一种病?

为啥会生闷气?

爱生闷气的人通常内心情感比较细腻、丰富,比起普通人来说,对情绪的感知更加敏锐,这些是他们的优点。而这样的人通常较为内向,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太愿意透露自己的心情,就容易生闷气了。

而通常生闷气的人比较难以相处,则是因为旁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比起心直口快的人来说,这样的人需要更耐心细致的沟通,甚至需要大量苦口婆心的劝解,既耗时又费力。这也就是很多父母不喜欢小孩内向的原因。

不过,只要有问题,就有解决方案。既然孩子的情感细腻敏锐,我们就发挥他这个优势,因势利导,把爱意和阳光种进他的心里,让他由内而外的快乐,不就能够避免由外而内的交流,事半功倍吗?

首先,陪伴+鼓励,树立他的自信,增加勇气

毫无疑问,小孩子都需要大量的陪伴,外向的孩子需要大人陪着玩耍,而内向的孩子更需要大人安静地观察,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家侄女就是一个内向的孩子,语言不多,很喜欢一个人观察一些细节,2岁的时候很喜欢小石子,感觉就一团石子,她可以玩一整天。和其他孩子的互动也不是那种很活泼的,仅限于点头微笑,很安静的样子。

我通常陪她都是静静地看她,她看向我的时候,对她微笑,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就帮帮她。

一个安静的孩子,和一个活泼的孩子,力量来源是不同的。一个来自内心的安定平和,一个来自外界的关系交互。像我侄女这样的还在,就是安静的,需要内在平和的。

而这样的孩子,不需要太多交互,或者多么合群,她们有自己的小世界。作为大人,陪伴和守护就很足够,在孩子做出尝试和努力的时候,给他鼓励,并适时帮助,就会让他感到力量,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也更有与人交往的勇气。

其次,总结+分析,肯定他的成绩,增加成就感

很多大人都认为,只有工作才需要总结和分析,其实不然,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总结和分析,而且很多时候,这样的总结和分析能够让人发现不曾注意的东西。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帮助孩子总结他的成长,就最好不过了。比如:4岁时不能做的某事,5岁已经做得很好;从没做过的事情,也很快学会了;以前不和小朋友互动,现在会和小朋友一起玩了……这些就是点滴的进步,再小都值得肯定。

我常给家长朋友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孩子,多一点肯定和鼓励,不费事。比起动辄要求和责备的习惯来说,肯定和鼓励倒是需要训练的技能。

第三,鼓励交际,借助同龄人疏解情绪

内向的宝宝不爱主动和人结交,一个是性格原因,谈不来的他们不喜欢接近;另一个可能是不够自信,怕被别人拒绝。不管是哪个原因,都可以通过鼓励孩子交际来改善。

通常来说,孩子都喜欢和大一点的孩子玩耍,同龄和小于自己的次之。不过,对于一个内向的宝宝来说,一个温和而无杀伤力的小伙伴显得更好一些。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孩子比较内向、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互动,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可以为他选择几个性格较为合适的小朋友,常鼓励他们一起玩耍,以提升他的交际能力,让他可以在同龄人的陪伴下,打开心灵,疏解掉情绪。

第四,明确标准,让孩子有的放矢

这个就相对难操作了,我的意思是,要通过一些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孩子培养新的认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如,明确“要有好朋友才会更快乐哦” “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才更受欢迎哦” “有好东西好想法要与好朋友分享哦”,通过这些引导性的暗示,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导引,让他可以从自我的小世界慢慢走出来,学会和外界互动,能够正常的人际交往。

明确很重要,只有明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正误(尽管正误是相对的),调整自己的表现,以更符合人类的生存法则,毕竟人的群居动物,和他人协作是必然的。

总而言之,对于一个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大方向就是发挥他的优势(细腻、善感、富于同情心),并且补足他的短板(交际、分享与合作),使孩子的性格向综合表现良好的方向发展,但绝不是否定他的本性,意图改变他成为另外的样子。

分寸的拿捏很重要。

>>

作者简介:素秋慈,个人自媒体,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愿解你心事,助你成长。

欢迎留言、转发,喜欢的话,记得点个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