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尾段剧情中宝亲王为什么不敢处理李卫?

引言:宝亲王也就是弘历,李卫做了什么事呢?李卫痛扁了一顿曾静这个王八蛋,曾静这个王八蛋做了什么事让李卫大发雷霆呢?起因是曾静辱骂了雍正,李卫是怎么知道曾静骂雍正的呢?

雍正和李卫吃饭的时候,雍正话里有话的告诉李卫的,其实李卫教训曾静是雍正的意思,弘历多鸡贼,他还不了解他爹雍正是啥人,所以,弘历不是不敢处理李卫,而是不能处理李卫,他要是处理李卫,不是打他爹雍正的脸吗?一肚子花花肠子的弘历肯定不会做打脸他爹这么愚蠢的事儿。

反而那些瞧热闹,起哄架秧子的人都被宝亲王弘历全部撤了职,而雍正只是象征性的对李卫做了罚俸一年的处分,李卫算得上是雍正最铁杆的奴才,向来是雍正指哪李卫打哪,绝不含糊,李卫从一个讨饭的小叫花子,被雍正一步步抬举到总督的位置,正是因为李卫对雍正绝对的忠诚,否则,以雍正刻薄的个性,李卫如果稍有二心,早被雍正处置了,这恰恰是李卫的聪明之处。

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就会明白宝亲王弘历为什么不处理李卫了。

曾静忽悠岳钟琪起义并给雍正列了十大罪状

这件事还要从曾静忽悠岳钟琪说起,话说湖南一个叫曾静的老生员,读了一辈子书也没考取个功名,心里很是愤愤不平,于是,他和他的学生张熙异想天开的想要劝岳钟琪反清,因为岳钟琪是岳父的第二十一代世孙,而清朝正是以前女真族的后裔,岳飞以抗金而流芳千古,他们就想用这个名义忽悠岳钟琪,曾静派他的学生给岳钟琪带了一封信。

信写得很长,概述了岳飞抗金,百死不回的英雄气概,陈明当时情景,若是高宗信而不疑,力主决战,倾东南之力横扫中原,百代之下决无风波亭之遗恨。接着又谈历代功臣受主猜忌,勋名赫然功垂竹帛然后身死家亡的惨祸……信的内容如下:

湘水石介叟顿首拜上宋鹏举元帅武穆

少保之后东美将军麾下

夫昔日之“金”即为女真之族,狼狈蹂躏中原而后遁逃长白山兴安岭改称曰“满”。是满之祖为君祖之仇,乃少保之子孙有如东美者反为仇之臣!此岂以为孝?彼蛮类之族,豺狼之心,蛇蝎之性,虽窃有神器,实华夏之难劫。子曰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是以此獠非但非君,且为吾诸夏之仇也。以仇为君而事之,岂得为忠?昔年羹尧助纣为虐,杀良报功,窃得勋名无双,此固彼之不仁也,然一言不合于中朝,身死而无闻。将军以彼为法,岂得与仁与智欤?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将军乃恋栈于伪朝,苟延于危疑之间,拥兵处凶险之地,将军之危危若朝露!君知之否?五百年有王者兴,自建炎年至今,恰已适其数,君以忠良之后,英资天表,怀亿万兆华夏儿女同忾之仇,高张义帜复我汉家衣裳,则鼙鼓一鸣天下皆起,十万熊虎之士不出三秦,陆沉百年之中原可以复苏矣!

石介叟疾首椎心痛陈

一封长信看的岳钟琪头皮发麻,一身冷汗,这个张熙并没有说出曾静的名字,岳钟琪让人先把张熙带下去,然后和帐下幕僚商量对策,岳钟琪根本没有反叛之心,也不敢有反叛之心,他的前任年羹尧就是例子,他想套出幕后主谋,也就是写这封信的人,岳钟琪手下有个幕僚给他出了主意,先假装答应,和张熙结拜,然后套出幕后之人,果然这个张熙还是太年轻了,怎么能玩的过久经宦海的岳钟琪,张熙说出来写这封信的人是曾静。

于是岳钟琪连夜派人去抓了曾静,等拿到曾静,岳钟琪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雍正,曾静张熙一案一出出,震动朝野,一个小小秀才,竟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远数千里直奔野战军营,劝说主帅倒帜造反,这真是亘古没有见过的异事。

雍正和李卫对话以及雍正和李卫的心思

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李卫正好回到京城,在见李卫的时候,雍正和李卫聊起了一系列糟心事,接着雍正说:朕给你看样东西,说完就把曾静骂他的信给了李卫,李卫挠着头看了一会问道:主子,这信里说的是谁呀,又害父害母,杀兄杀地的,还,还贪财好色的。雍正拿下眼睛沉着脸说:不知道吧?这个人说的就是朕。李卫瞪大眼珠子说道:怎么会?哪条疯狗敢…敢这样辱骂主子。雍正道:这个人叫曾静,是湖南的一个老生员,他写这封信给岳钟琪,叫他起兵谋反。李卫立马疾恶如仇的问道:人呢?人在哪?

雍正说:押解到京里来了。李卫咬牙切齿的道:您把这条疯狗交给奴才,我把他的牙一颗一颗地拔下来。雍正搬弄着眼睛道:其实说朕坏话的,又岂止这个曾静呢,那些被朕的新政断了财路剥了特权的人,又有几个不恨朕,有几个不说朕坏话可朕没想到啊,他们居然把朕编排的如此不堪。除了说朕谋杀先帝,逼死母后,还说朕每天都喝得醉醉醺醺呢,每天晚上要翻几次牌子,更有编的出奇的,说朕的侍卫是什么血滴子队,图里琛带着这个队,相杀哪个大臣,使个眼色,夜里就派人去杀了。

李卫气愤的立马站起来骂道:放屁。雍正道:可恨的是大理寺和刑部都不愿意审理这个案子,他们折子上说,如此悖逆之言,非臣下所敢听,非臣下所敢问,哼,其实他们心里呀,何尝不是幸灾乐祸呀。要注意李卫的表情动作,李卫显得很气愤,咬着牙道:主子,您把这个案子交给奴才奴才有法子叫这帮疯狗知道厉害。雍正摇了摇头道:你审不了啊,因为散布这些谣言的其实就是朕的那些弟弟。李卫问道:是八爷他们?

雍正道:没错,就是阿其那和塞思黑他们。那些发配到云贵的门人们沿途散步的,朕已有旨意,朕决定亲自审理曾静,他们想看朕的笑话,朕没有笑话让他们看,朕要让天下人都看一看,朕到底是不是他们说的那样。李卫站起来道:主子,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雍正沉吟一会,抬头看向李卫道:你说的有理,不管多难,为了新政,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不能把这些难题留给后入呐。

从雍正和李卫的对话可以看出,雍正对李卫是绝对的信任,没有绝对的信任是不会说出掏心窝的话,而且李卫敢当着雍正的面骂脏话,雍正并没有生气。言者有意,听者有心,李卫从雍正的话里面听出了雍正对这些人的不满,雍正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江夏镇的六八女就是例子,李心说,八爷九爷我不敢打,你个小小的曾静我还不敢收拾么?

李卫痛扁曾静,看热闹的人却成了垫背的,被弘历全部撤了职,李卫只是得到了象征性的惩罚

李卫说干就干,就连张廷玉都不敢阻拦,张廷玉是职场老狐狸,他深知李卫和雍正的关系,估摸着等李卫打的差不多了,他只是象征性的报告给了雍正。

李卫到了刑部大狱以后,找了曾静,问曾静道:你丫就是曾静?曾静还喜滋滋的回答道:正是老朽。李卫道:王八蛋,找的就是你。李卫脱了官服,脱了官服的意思就是老子现在不是官了,而是四爷的家奴,来替四爷出气,李卫把门锁上,对着曾静一顿海扁,边打边骂,并且还让曾静夸雍正是天下最好的皇帝。曾静被打的瑟瑟发抖,刑部的一干官员正笑嘻嘻的议论着看热闹呢。

不料雍正带着弘历和张廷玉等人来了,这些人还没发现,雍正对着围观的刑部官员问道“很好看,很好笑吗”?这帮官员马上解释道:“皇上奴才们不敢”。雍正恨恨的骂道:你们是不是觉得曾静骂朕的话很解恨呐。这说明雍正根本没有生李卫的气,而是生这帮看热闹的刑部官员的气。

这帮人赶紧辩解道:臣等岂放有这等心思。雍正鄙视地道:身为刑部大臣对这种无君无父之人,居然没有半点愤慨之心,居然还围观取乐,还说没有这等心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这群孙子拿着我的钱对于这种辱骂朕的人竟然不生气。

这帮人只能硬着头皮辩解道:“皇上圣明,其实是李卫把牢门锁上了,把钥匙也拿了进去,奴才们实在是没有法子,因此奴才们才…

弘历从小就是机灵鬼,跟着康熙在热河行宫狩猎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实事证明弘历的察言观色的功夫是顶级的,他看出了雍正没有生李卫的气,而是生这帮刑部官员的气,于是弘历说道:因此就围观取乐?大清朝怎么养了你们这么一批忘恩负义,麻木不仁的东西,张中堂把他们都给我革了。

这是弘历第一次在雍正面前发号施令,并且一革了这帮看热闹的刑部官员的职位,等于是行使了皇帝的权力,相当有魄力,弘历为什么敢这样做呢?这是因为弘历看出了雍正厌恶曾静和这帮子刑部官员,所以李卫以奴才身份靠着暴打曾静替主子出气,弘历也是以雍正儿子的身份,来呵斥这群官员,指责他们忘恩负义,并且将他们革职,替父亲雍正出气,弘历的马屁拍的恰到好处。

虽说李卫属于抗旨不遵,但机灵鬼弘历看出来雍正的心思,雍正痛恨的是曾静刑部官员,并不讨厌李卫的行为,反而还很赞赏这种行为,所以弘历用他灵敏的嗅觉和机智的脑瓜子没有处理李卫。

不得不说十全宝宝弘历察言观色的确了得,革了一帮刑部官员的职,选择性的忽略了李卫,他太了解他父亲雍正了,他知道他父亲内心是偏袒李卫的,雍正的确偏袒了李卫,只是象征性地让张廷玉罚了李卫一年的俸禄,等于没有处罚。假如弘历冒然的去处理李卫,一旦拿捏不好分寸,说不定会引起雍正的厌恶,得不偿失,这反倒给自己找麻烦了,所以弘历很聪明地把李卫留给父亲雍正处理了。

写在最后

雍正曾说:如若单一就事论罪,曾静二人剁成肉酱也抵不了。说句实话,朕开初见这封信时惊讶堕泪,睡时梦里也想不到天下有人如此议论朕。但朕的秉性,‘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朕是作得到的。且不说朕的勤政爱民夙夜兴作,百代皇帝没有及得上朕的。就算朕是平常皇帝,这也是断断不受的。所以,朕不把这封信看作是诽谤。只能看他是猪叫狗吠!譬如你们,听到猪狗嚎叫,肯生它们的气,值得和它们计较么?

对于如此毒恶的诽谤,雍正为什么还意存宽恕呢?他是想表明自己是仁德宽厚的君王,是想显示自己的“光明正大,无事不可对天下”,也想借机抒发一下对那些无根谣言的憎恨,借审询曾静痛快淋漓地加以反驳昭示国人。

像曾静,张熙这样的人,只要向化,不但不杀,还有官给他做,由他们游学天下现身说法,比雍正自己四面八方地应付谣言不是强得多了。

弘历之所以不处理李卫是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亲雍正心里厌恶的是曾静和刑部的那帮人,反而很欣赏李卫的行为,李卫正是基于对雍正的了解才敢痛扁曾静。

《雍正王朝》尾段剧情中宝亲王为什么不敢处理李卫?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尾段剧情中,上演了一幕李卫在刑部监狱殴打曾静的闹剧。

李卫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湖南秀才曾静由于受到了吕留良“反清复明”思想的影响,进而与他的学生们为雍正编写了“十大罪状”,大肆在民间进行宣扬,甚至他还写信给当时镇守西北的岳钟琪,要他起兵造反。最终曾静被岳钟琪扣押并且送到了北京,只不过雍正皇帝并没有着急处理曾静,而是将他关在了刑部大牢中另做他用,只不过当时他的两位皇子弘时和弘历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雍正将所有的精力全部用以处理这件事情上去,所以才将曾静一事暂时搁置。直至李卫护送着弘历安全回到了北京,在看到自己的潜邸奴才李卫的时候,雍正才将此时提起,而此时的他也在处理好弘时的事情后,准备着手处理曾静一案。于是,在这样的情况背景下,李卫擅自闯入刑部大牢,不顾雍正的旨意,用私刑殴打曾静,发泄心中的不满,最终还是被雍正所制止。

然而,跟随雍正一同前往的宝亲王弘历,只是将在场观看取乐的其他官员予以了革职处理,然而并么有对李卫进行处置,实际上,此时的弘历可以说是不能也不敢处罚李卫。

说弘历不能处罚李卫,是因为李卫的做法可以说是“敢为人所不为”,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乃至雍正心中都想做的事情。

曾静犯下了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并且以如此恶毒的语言诋毁雍正,说雍正不气愤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抬不符合雍正的一贯风格了。

纵观整部《雍正王朝》为雍正所杀的人并不在少数,不管是像高福这样自己府上的奴才,还是像年羹尧、隆科多这样对自己有过支持和帮助的“同党”,不管时像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这样的政敌,还是如同谢济世、陆生楠这样的政策反对者,无一例外不是为雍正所处理,更不要说一个与雍正无任何瓜葛,却又如此狂悖的曾静了。

然而雍正之所以一反常态的不杀他,更多是看到了曾静对于自己的今后的利用价值,所以他才选择了隐忍,但是并不代表他不记恨。

于是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雍正“腹黑”的一面。

在与李卫谈论立储之事的时候,突然话锋一转,说到了曾静的事情,在见到李卫的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进而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最后还特别交代了李卫此时的曾静就在刑部大牢。可以说,不管李卫是明白了雍正的话外之音,还是仅仅是一腔愤恨,前往刑部大牢殴打曾静,必然是与雍正有着脱不开的干系,雍正可以表面上不去处罚曾静,但是不会让曾静免受皮肉之苦,雍正的这口恶气终归是要出的。

或许弘历不知道雍正和李卫之间说了什么,但是凭借自己对于父亲雍正的了解,必然不会彻底的放过曾静,况且对于曾静这样大逆不道的行为,自己也是非常的愤恨,于是他用不处罚李卫的方式,表明了自己对于李卫行为的默许,甚至是赞誉,而这实际上也是做给雍正来看的。

说弘历不敢处罚李卫,是还是因为李卫与雍正特殊的关系,贸然越过雍正动李卫,必然会引起雍正的不安。

不得不说的是,李卫和雍正的关系太特殊了。

李卫原本只是扬州城内的一个小叫花子,如果不是雍正救济,能活多久都不确定,然而就是这样一次偶遇,瞬间改变了李卫的人生。而如今,李卫不仅是娶妻生子,更是做到了两江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的位置上,而他本人也对于雍正是极为忠心,雍正自然也就带他如家人般,无比信任与器重。

面对这样一位与雍正关系如此特殊且亲密的官员,弘历是没有办法去动他的。想想之前的剧情中,大阿哥的门人马国贤大闹户部,被雍正拿下后,也是交给了大阿哥处理。所以,弘历不可能不明白器重的道理,包括此前的田文镜,弘历也只能提供信息,甚至连建议都不能有所表示,都是因为像李卫、田文镜这样雍正视同心腹的臣子,他们的处置只能由雍正来定夺,弘历还没有这个胆量和资格。

与此同时,李卫出现在刑部牢房,弘历并不确定这件事情与雍正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也不确定李卫是不是受到了什么样的暗示或者旨意,这更加的令他不敢轻举妄动。

况且,弘历也深知其中的厉害,那便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向雍正示弱。

如果弘历贸然的处置李卫,雍正不会驳自己儿子的面子会予以同意,但是心中必然会非常的不爽,一方面,弘历不经请示就处理自己的心腹和近臣,这就是明显不把雍正放在眼里,另一方面,雍正还在世,就敢如此行事,那么雍正去世后,弘历岂不是更加不把雍正的这些熟人老臣甚至是兄弟们放在眼中了。

弘历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可以用处理其他官员的方式表明自己严重不揉沙子的果敢,但是对于李卫,还是要交给雍正处理,以示对于雍正的敬重,也是为了让雍正放心,不会对自己再有什么样的其他想法。

当然,尽管李卫没有为弘历所处置,但是还是被雍正处以罚俸一年的惩罚,整件事情也算告一段落了。

历史上的曾静,尽管也受到了雍正的优待,但是终究没有逃过乾隆的“报复”。

历史上的曾静如同《雍正王朝》剧中的一样,也是为雍正编写下了“十大罪状”,并且为了“反清复明”积极奔走,也写过信给岳钟琪邀他起义反清,这些都通电视剧中的讲述是如出一辙的。

而雍正也如同剧中那样并没有处置曾静,而是要曾静仔细观察、了解自己是如何勤政爱民的,而曾静在期间,也算是“幡然悔悟”,决心“痛改前非”,进而成为了雍正的“宣传员”,在民间歌颂雍正的丰功伟绩,并且澄清自己之前的不当言论,而他所宣讲的内容便是那本引得争议的,还是由雍正自己编写的《大义觉迷录》。与此同时,雍正也留下了旨意,不要再动曾静,准其善终。

然而,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后,马上一改雍正善待曾静的态度,马上将其抓捕处死。乾隆皇帝之所以如此,一来是因为《大义觉迷录》在民间产生的负面影响从一开始就已经显现,乾隆必须阻止其继续蔓延,二来就是因为曾静当年对于雍正的诋毁,引得了乾隆的极度不满,最终乾隆不惜违抗雍正的安排,处死了曾静,也算是发泄了他心中的愤恨,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对雍正不利舆论的一种挽救。

就这样,曾静还是没有逃过惩罚,只得以非常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雍正王朝》尾段剧情中宝亲王为什么不敢处理李卫?

题目中说的是宝亲王而不是说乾隆皇帝,说明问的是在乾隆皇帝还没有即位之前,也就是雍正时期。宝亲王弘历在康熙在位的时候就很受宠,有传闻雍正能够在“九龙夺嫡”中胜出即位,和康熙喜欢弘历有点关系。而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亲王为什么不敢动李卫那。李卫家里在当时还是有钱的,可是李卫偏偏又不喜欢读书。康熙年间,他家里人想他有出息,就花钱给他买了个员外郎的官做。从此李卫正式步入官场,虽然李卫没学问,但是脑瓜子好使,属实是块当官的料。在康熙年间就曾得到康熙爷的褒奖。李卫不仅脑瓜子好使,而且眼光好,在“九龙夺嫡”的时候,就知道站位雍正。所以在雍正即位以后就开始重用李卫。李卫在稽查私盐,管理河道等重大事情上都有出色的表现。雍正帝对于这样的人才也是欢喜得不得了。李卫的官也就从云南盐驿道坐火箭一般的升迁。仅仅五年就坐到浙江总督兼巡抚。在清朝,总督有军权管理多个省,巡抚管一个省的民政。李卫当时可谓是军政民政一手抓的封疆大吏,雍正爷身边一等一的红人。 最红的时候,李卫做到两江总督管理四省军政。虽然宝亲王弘历也很受宠,但对于这样深受雍正喜欢的,并拥有军权的李卫,他也要敬畏三分的。李卫在为官期间也是非常的清廉,也没有什么重大过错,让宝亲王想要处理他。

李卫虽然一开始官是买来的,并且没什么文化。但是他一生为了正直,为官清廉,一生为国家着想。从康熙到乾隆历经三朝,对国家做了不小的贡献。在他死后,乾隆(也就是没有即位前的宝亲王)以总督的规格厚葬了他,并且赐了他谥号,以此表示对他一生贡献的肯定。

《雍正王朝》尾段剧情中宝亲王为什么不敢处理李卫?

题主这个问题应该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一个细节提出的。当时正爆发了曾静案件,回京的两江总督李卫听说花甲老人曾静骂雍正弑父弑母,残暴不仁,李卫二话不说就到大理寺牢里边脱下官服,将囚犯曾静暴打了一顿并且要求他跪着称颂雍正的功德。张廷玉把这件事告诉了雍正,雍正带着马齐,张廷玉,马齐来到大牢,看到一群官员围着大牢,看马戏一样看李卫和曾静的笑话。

这时候这群大理寺的官员看到雍正来了赶紧下跪,雍正看着这些不成器的官,没好气的训斥一番,大概意思

你们这些京官,没有官体,曾静这样说,你们却群聚取笑,难道笑朕真的是无道昏君。

这些官员们不仅不认错,反而把过错都推到李卫身上,说他抢了钥匙反锁起来,是实在没办法。这时候宝亲王弘历看到,一生气让张廷玉把这些官员的官职全革了。但是对李卫却一个字没提,最后还是雍正咳嗽一声,罚了李卫一年的俸禄。

首先宝亲王这里并不是不敢动李卫而是李卫这事儿办的好,办到了宝亲王和雍正心里。雍正和宝亲王都是龙体贵体,曾静骂雍正他就是有再大的过错,他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意,这个60多岁的老头虽然是看过了吕留良的一些书,在八阿哥胤禩一档的蛊惑下宣传雍正的不是。如果雍正面对谩骂恼羞成怒,那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这时候李卫去大牢里把造谣的曾静打了一顿,是替雍正报了仇,所以是“有功”之人,即使罚俸一年也是面子上的事情。

第二这件事之前,三阿哥弘时派人去刺杀弘历,是李卫和图理琛救下了他的命,把他送回了京城,李卫是宝亲王的救命恩人。李卫打小跟着雍正,雍正几乎把他当半个儿子看,官至两江总督是朝廷的封疆大吏。处理几个四品京官,宝亲王琴轻而易举,但是李卫身份尊贵又是自己皇阿玛的宠臣。皇阿玛在身边一句话没有,自己却率先处理了他最信任的臣子,这就僭越了。

李卫在《雍正王朝》里可以说是身份最特殊的一位,刚刚担任江苏巡抚的李卫,就可以在京城带的兵将有舞弊嫌疑的科举考试现场翻了个底朝天。李卫要去牢里找曾静的时候,张廷玉这样的军机处首辅大臣都拦不住。宝亲王虽然基本上已经确定是将来的皇帝了,但是这个时候胤禩逼宫被囚禁,三哥弘时刚刚被赐死,曾静案让雍正十分忧心。雍正好不容易从李卫这里得到一些安慰,宝亲王对于李卫自然也是很尊敬和佩服的。宝亲王在胤禩逼宫期间,在江南一直在李卫处考察民情,李卫为官有方,他自然学到了不少,也算他半个老师了。

文/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尾段剧情中宝亲王为什么不敢处理李卫?

领导是否处理一个人,不完全在于这个人做过什么,而在于处置过后的利弊得失。员工犯小错,略施惩戒即可。《雍正王朝》中,李卫私自跑到刑部大牢,违反纪律,殴打曾静,弘历看到后处理刑部官员却放过李卫,同样是出于利弊权衡。

李卫打曾静的行为,虽不合规,但在道义上没毛病

剧中,曾静是个小知识分子,因多次考试不中而心有怨言,于是,他到处煽风点火,抹黑雍正,传播道听途说的“假消息”,甚至策动岳钟琪造反。后来,这事闹大了,但大清上下居然没人肯接手这个案子。这下雍正就伤心了,到处找人吐苦水,先找弘昼,弘昼不敢碰;又找李卫,李卫出马,替雍正出了一口气。

也就是说,李卫的行为,得到过雍正的“暗示”。按照常理,弘历他爸被人喷,最应该站出来出头的是弘历。你自己作壁上观,人家充当你爸的打手,你总不能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卸磨杀驴吧。何况,如果处置了李卫,容易引起其局外人的猜疑。外人心里就会嘀咕,李卫打曾静有错,是不是曾静没罪,难道曾静说的是真的。

曾静的所作所为,按照《大清律例》判处,最少也是弃市街头,他被打完全是咎由自取。他说雍正篡位弑君,言下之意就是雍正的合法性有问题,这也就间接动摇了弘历继位的合法性;他把雍正抹得越黑,弘历也跟着越没面子。所以,弘历对曾静也会不满,只是出于其他目的而没有出面,李卫打曾静,也算帮弘历出气。自家的“狗儿”,何必太计较

李卫原本只是扬州街头的叫花子,得蒙雍正栽培,才一步步成为封疆大吏。从关系上来说,雍正是李卫的主,弘历也是李卫的少主人。

长久以来,李卫都对雍正忠心耿耿,即使偶有小毛病,雍正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这次打了曾静,雍正心里不晓得多开心呢。俗话说,打狗也要看主人,雍正都没对李卫发话,弘历自然不好多说。

当时,弘时已经被清理,弘历离皇位越来越近,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安全接班。因此,弘历要处处顺着雍正的意思。李卫是雍正的臂膀,处置他就是断了雍正的臂膀,雍正必然不高兴。何况,李卫在弘历家里打工多年,功劳、苦劳都有,这么处置了,岂不让其他员工寒心。对比已经处置的几位刑部官员,弘历不处置李卫,反而可以提醒摇摆不定的员工,只要你们跟我混,就不会有事;只要你们忠心事主,我不会拿你们怎么样,否则,那几位刑部堂官就是“榜样”。

李卫头脑灵光,办事能力又强,而且正值壮年,将来可以直接成为弘历的嫡系部队啊。他管着两江,手里握着大清的钱袋子,弘历不仅不会处置他,反而会拉拢。两人之间有“勾兑”,早就结成利益联盟

不管职场还是官场,一旦结成联盟,就会共进退,否则,对大家都不好。

胤禩逼宫之前,雍正就将弘历派往江南,一是为了保护他,二是为了让他和李卫建立密切关系,将来有可用之人。这么明显的安排,弘历自然心领神会,到了江南,肯定少不了和李卫“暗通款曲”。李卫看到弘历的到来,不管是私人关系还是公务,接待方面必然也要下一点功夫。因此,两人的关系自然比较铁,不说歃血为盟,最少也能心照不宣。盟友犯点小错,大家睁只眼闭只眼算了。

弘时刺杀弘历时,是李卫带着人保护,弘历才能安全回京;雍正在处置弘时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时,又是李卫站出来,给了弘时一道“催命符”。李卫做的这些,为弘历的夺嫡铺平了道路。弘历是最大赢家,奖励李卫还差不多,怎么会处置李卫呢?

秋媚说:李卫是雍正的“狗儿”,处决权在雍正手里,弘历只能看雍正的脸色行事。处置李卫,弘历既得罪雍正,自己也少了一个帮手。因此,在是否处置李卫的问题上,弘历“打马虎眼”才是最优选项。

《雍正王朝》尾段剧情中宝亲王为什么不敢处理李卫?

2020年7月14日更正一下,这个问题原来并没有说到《雍正王朝》四个字,所以本人按照正史回答,后来不知多会改为现在这个提问标题,使得我这个回答有些跑题,因此特地说明一下。

宝亲王是乾隆帝弘历没有登基时候的爵位。

我就纳闷了弘历在雍正年间为什么要动李卫?

有什么动机呢??

而且我们先不说这个莫名其妙的动机,就说弘历为什么不敢处理李卫。

其实认真来说,弘历在雍正年间虽然有一定的参政权,比如说负责处理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平定贵州苗民起义等。

但雍正有感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不只是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更是有意克制几个儿子的权力,包括宝亲王弘历在内,看似权力不小,但是根本没机会威胁皇权。

因为雍正明白康熙晚年之所以有九子夺嫡,就是因为太子和其他阿哥权力太大,所以使他们野心膨胀,因此雍正有意压制自己儿子的权力,避免再出现九子夺嫡的情况。

而弘历这么聪明的人,自然明白雍正的意思,所以是小心翼翼,那敢越雷池半步。

如果李卫有很明显的出错,又受自己负责,才敢出手。

如果李卫没错,人家好好一个封疆大吏,自己一个皇子,处理了李卫,不是让雍正猜忌自己吗,搞不好因为这个丢掉隐性的储君之位,谁没事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所以说弘历不是不敢处理李卫,而是处理李卫吃力不讨好,反而会影响自己,所以没必要的情况下是不会动李卫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