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个女人的死让你感到可惜?

不限中外,但最好是名人。

胡筠,红军最早的女将军,黄埔军校毕业,凭借一己之力组建一支部队起义,战略战术应用炉火纯青,彭老总对她赞不绝口,可惜被自己人害了!

胡筠在1898年出生在一个绅士家庭,由于家境还算可以,所以从小受到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她在1924年考入湖南平江县城启明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率独立团攻克平江县城的时候,她就奉命到叶挺的部队担任宣传工作,并随军北上。在宣传工作中,她除了为独立团写标语、办快报之外,还搞化妆侦查,给部队绘制地图,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她最基础的军事能力。

后来,北伐军攻进湖北时,由于她优秀的表现,加上又有部队工作经验,被中共湖南省委调到平江县组织农民自卫军。

就在同一年,刚好遇到黄埔军校这一期第一次招女兵,于是在党组织的推荐下,她去报考了黄埔军校,与她同一期的还有赵一曼、游曦、胡兰畦等有才华的女兵,不过这些人里面包括胡筠在内,可能大家熟悉的只有赵一曼了。

大革命失败之后,她直接回到老家平江县,花钱买了几十条枪,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队伍,在幕埠山一带打土豪、分田地,在她的带领下,队伍不断壮大,之后部队被改编为平江工农革命军,她是司令员。

在这期间,国民党当地武装被她打得闻风丧胆,甚至悬赏10万大洋买她人头,可见她给了敌人多大的心理震慑!

1928年,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攻破平江县,成立工农红军第五军,胡筠听说后,在第二天就率领部队与彭德怀在平江县会师。

之后担任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红五军纵队党代表兼湘赣边特委常委。

1930年9月,中共赣北特委成立,她担任省委特委副书记兼赣北独立团团长。

1931年春,担任红八师师长。

1931年7月,湘鄂赣省委成立,她担任省委妇女部长。

没过多久,苏区左倾路线盛行,波及整个中央苏区,很多人受到影响,胡筠也不例外,就在19333年10月,她在参加湘鄂赣省第三次工农代表大会期间,被诬陷为“AB团”分子,被突然逮捕。

1934年,在转移途中被秘密杀害,据说,彭老总听说后悲痛欲绝,喊道:天理难容呀!天理难容!

1945年,中共七大时,为她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

1958年,彭老总曾经重返平江县,触景生情,想起了当年的事,感慨道:胡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很有能力,打仗很勇敢,是个难得的女将。

据当时流传出来关于这位女将军的英雄事迹,主要是一些经典的战役,比如声东击西的“石壁之战”,用辣椒烟熏岑子川乡的“碉堡之战”,利用地形杀回马枪的“泉水之战”,扰敌致疲然后主力远程奔袭的修水县“朱溪之战”,用棉絮绑在桌子上让战士顶着桌子冲锋的“武宁之战”等等。

这些战斗,都是军事谋略应用于战争的成功典范,国民党当地武装在她面前就像泥捏的一样!

在这些战争实践中,她总结了一套方法论:拦腰结尾、打敌消残,敌进山,我下段,敌分散,我集中,敌去河东,我往河西,我忽东忽西,时隐时现,积小胜为大胜。

这些总结,熟悉不,这就是游击战术,那时候毛主席在领导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也应用了游击战术,但是两边是没有联系的,一直到彭老总也上了井冈山,两军之间才形成了统一的战略战术。

也就是说,她和毛主席在同一时期,不约而同地都各自应用了游击战策略。

在1955年,我军授衔时,周总理亲自为我军唯一的女将军李贞授少将军衔。

胡筠领导革命起义的时间比彭老总还要早,论专业能力,她是黄埔军校毕业,论军事能力,她创造过的那些经典的战役,令人传颂一时,如果她没有被杀害的话,到1955年授衔时,她即使不是元帅也得是大将军衔。

这样优秀的女将军,只可惜倒在了自己人枪下,可惜!

历史上,哪个女人的死让你感到可惜?

三名小太监在总管的带领下来到慈宁宫内,打开北墙根老井上压着的盖子,一具早已腐烂的尸体赫然出现在眼前。

见此情景,三个小太监面部瞬间扭曲了起来,肠胃如同翻江倒海一般难受,他们十七八岁的年纪哪见过这样恶心血腥的场景,两腿一软就瘫倒在地上。

可是一旁站着的总管哪里乐意,老佛爷可是亲自嘱咐过的,一定要在正午的时候把她从井里拖出来,据说这个时候阳气最重,能压制住那些不干不净的东西。可现在马上就正午了,那几个小太监却倒在地上不动弹,耽搁了时辰老佛爷怪罪下来怎么办?

总管二话不说,抄起一旁的竹竿劈头盖脸朝小太监砸去:“麻利点儿,要是耽搁了小心你们人头不保”。

一想起那个喜怒无常的老佛爷,三个小太监一骨碌爬了起来,忍受着井里传来的阵阵恶臭,咬牙把那具尸体拉了上来。

这口井名叫“珍妃井”,因光绪帝最宠爱的珍妃被溺死于此而得名。1900年,珍妃只有24岁,正是享受青春的大好年华,可是只因慈禧老佛爷的一句话,便被强行推进了井里。花一般的年纪、倾国倾城的皮囊,就这样被白白断送,想想实在可惜。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对年仅24岁的珍妃下此毒手呢?光绪帝最宠爱的就是珍妃,当珍妃被沉入井底时他为什么无动于衷?时隔一年之后,慈禧重返故土,为什么又要派人把她的尸体从井里打捞出来呢?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重温那段历史,看看珍妃被沉井的来龙去脉,以此来惋惜这位国色天香的薄命红颜。

珍妃出身名门、温柔贤淑,刚入宫那几年也得到婆婆慈禧的喜爱。

1889年,光绪帝年满十八岁,慈禧开始在全国为他选妃,满洲镶红旗的一对姐妹被选中入宫,15岁的姐姐被封为瑾嫔、13岁的妹妹被封为珍嫔。

珍嫔年纪虽小,但自幼熟读经书、精通音律,而且长相甜美,十分讨人喜欢,所以在初入宫的时候,慈禧太后对她也多有关照。因为珍嫔、瑾嫔年纪尚小,分开住难免有些孤单,所以慈禧太后特许姐妹俩住在一起。每次御膳房做稀罕的美食、或者外国传教士赠送一些奇珍异宝,慈禧都会派人给姐妹俩送去。

在古代封建社会,后宫妃子是分为八个等级的: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姐妹俩在后宫中的地位不上不下,只能算是个中等,无论是待遇还是俸禄都比其他妃子差一大截,所以慈禧想了个办法,将她们姐妹晋升为妃。

1894年正是慈禧的六十寿辰,这位叱咤大清政坛三十余年的老佛爷喜上眉梢,对身边的人自然格外关照,升官的升官、赏赐的赏赐,尽显母仪天下之态。

当慈禧念叨到已入宫的珍嫔时,眉头微微一皱。细数下来,这位“儿媳”入宫已经五年了,自己对她也算可心,可到头来还只是个“嫔”的头衔,实在是有点委屈。于是慈禧大手一挥,将珍嫔和她的姐姐瑾嫔加封为妃。

身份地位有了提升,珍妃在宫中的待遇也随之水涨船高,原本趾高气昂的太监总管、嬷嬷宫女开始尽显温柔,每天对这位小主嘘寒问暖,生怕她生活上有半点不如意。

从这个时候起,珍妃在宫中的日子才算扬眉吐气,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慈禧太后的隆恩。

一场卖官风波,险些把刚得意不久的珍妃打入冷宫。

1894年10月,大显风光的珍妃却给慈禧上了一顿眼药,因此也迎来了最屈辱的一天。

珍妃被加封后,每年的俸禄从原来的200两涨到300两,如果勤俭一些,这样的收入水平一年到头是根本挥霍不完的。可是珍妃此时却将“败家”发挥到了极致。

凡是看得顺眼的太监宫女,珍妃伸手就给赏赐,一次最低五十两,还不包括绫罗绸缎、珍宝首饰。太监宫女们一看,跟在珍妃屁股后面大有好处,于是纷纷在她面前献殷勤,而大手大脚的珍妃每次照赏不误,几个月的时间就把一年的俸禄全部折腾光了,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

眼见荷包越来越空,不思悔改的珍妃不仅没有节制,还财迷心窍地开始找赚钱路子。她利用光绪帝对自己的宠爱,偷偷打听哪里的官衔有空缺,然后悄悄对外售卖官爵,利用信息差稳赚了一笔。

可是纸里是包不住火的,很快珍妃卖官的事就在宫中传得沸沸扬扬,耳目众多的慈禧自然也有所耳闻。

想当初颇受慈禧宠爱的大太监寇连材因为私自上了一道奏折,就被拖到刑部就地正法了,现在你一个后宫的妃子居然做起卖官的勾当,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暴躁的慈禧当即命人把珍妃、瑾妃两姐妹押来,把搜集到的物证往她们面前一丢,铁青着脸仿佛要吃人一般。而反观珍妃瑾妃,面对事情败露心中十分忐忑,唯唯诺诺地连句完整的话都讲不出。

1894年10月29日那天珍妃永生难忘。光绪皇帝着急忙慌地赶来为自己求情,慈禧太后却根本不买账,她恶狠狠地说道:“珍妃瑾妃卖官的事你舍不得管,我来管。她们破坏家法、干预朝政,不罚不足以平民愤”。

那天,珍妃被降为了比“嫔”还低一等的“贵人”,还被剥去衣服,结结实实挨了几十廷杖,直到被打得皮开肉绽才肯罢休。她手下的几个太监也受到牵连,要么被发配到边疆充军、要么被直接处死,原本热闹的珍妃府一夜之间变得门可罗雀。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居然嫌她“碍事”,派人推入井中处死。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沿着铁路线直扑北京,整个朝廷人心惶惶,都在做着外出避乱的打算。就在慈禧准备启程的前一天,她把珍妃叫到了慈宁宫。

“洋人要打来了,外头乱糟糟的,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侮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颜面,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明白吗?”

慈禧一边让太监梳着头,一边冷冷地朝着这个不听话的儿媳妇说话,每一字都夹杂着火药味。

珍妃并不明白慈禧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只是一个劲点头称是。

见这个丫头不开窍,慈禧再次点拨了一句:“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出去是避难,带上你容易耽搁行程”。

听到这话,珍妃的大脑瞬间空白,肃静之下心跳声格外刺耳。

她明白了慈禧的用意。眼看北京城就要被洋人攻破,自己年轻貌美,又不会被带走避难,注定是被留在北京的,如果被洋人或者暴徒玷污,岂不有辱皇家威名?

得知真相的珍妃“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她还想争取一下生的机会:“您可以到外面避一避,不如留皇上坐镇北京主持大局,这样我也能跟在陛下身边服侍”。

慈禧看穿了她的小伎俩,冷哼一声说道:“死到临头了还敢玩弄心机,哀家现在就让你永远说不出话”。

话音刚落,身边的几个太监就一拥而上,将珍妃扔进了深井中。怕她爬出来逃生,慈禧又命人扔下一块大石头,随后将井口封住。

年轻貌美的珍妃,年仅24岁便香消玉殒,实在令人可惜。


适当如今,有不少人为珍妃鸣不平,一个处在花季的女人,在混乱的后宫中本就如履薄冰,可是从小接受的西方思想却不允许她和固步自封的顽固派同流合污,最终被残忍杀害。

更有甚者认为珍妃被杀与她争宠有很大的关系。慈禧指定的皇后侄女叶赫那拉氏,而珍妃却凭借美貌和才华获得了光绪的注意,叶赫那拉氏因此受到冷落。所以珍妃一日不死,叶赫那拉氏就永远是个虚名的皇后。

而我认为珍妃的死是她咎由自取,仅卖官这一项就足够让她死上几次的,而且她平日里过分嚣张,仗着皇帝的宠爱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就连慈禧都敢当面顶撞,这根本是自取灭亡。所以慈禧趁着八国联军侵华的空挡,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她沉到井里。

历史上,哪个女人的死让你感到可惜?

我喜欢的其实有很多,最近看到欧洲杯丹麦队对阵芬兰队时,埃里克森倒了,顺便关注起了北欧的几个国家。

1397年6月在瑞典的卡尔马结成联盟后,挪威王国、瑞典王国和丹麦王国三个王国共同拥戴一个君主。各国交出其主权,但无损各自的独立地位及分歧的利益。

联盟的成功有赖玛格丽特一世的功劳。她是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四世的女儿、挪威国王哈康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在10岁时就嫁与哈康六世,二人的儿子奥拉夫四世获确认为挪威王室的继承人。

在那个时候在欧洲能出现这样大一统的地域性国家实属罕见

丹麦历史著作《卢卑克年代记》评价:这位公正的女王,就这样在30年间统治着北欧三王国。因为她具有卓越的判断能力,她温厚而睿智地管理着自己统治下的三个王国。

英国史学家理查·威廉·丘奇《中世纪欧洲》:瓦尔德玛四世之女——玛格丽特一世极具政治天赋,成功地将丹麦、挪威和瑞典联合起来,组成卡尔玛联盟,逼迫汉萨同盟交出斯卡尼亚沿海各要塞。

玛格丽特一世女王的棺材位于丹麦罗斯基勒的罗斯基勒大教堂中。这个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大教堂中共陈列着38位国王的棺材,而其他37位的棺材均放在旁室中,只有玛格丽特一世的棺材直接放在神坛前。棺材的盖上刻有大于真人的用雪花石膏雕成的女王的塑像。

就此可以看出她的功绩有多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