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为什么到现在都无人破解呢?
本人在大学期间,因为学校跟三星堆博物馆是邻居,有机会在那做了2年志愿者讲解,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无法破解的原因。
(这是2012年在三星堆拍的,上传到空间,被压缩的不像样)
一般来说,我们在考古发掘一个遗址之后,会用什么办法破解,什么方法最直观最能代表事实,这其一嘛,就是文物本身,通过对文物的科学检测,外观和设计,还有对遗址泥土层的科学检测,比如碳十四检测,这种方式可以考证出文物和遗址的年代,存在的时间段,以及部分文物的用途。
这第二嘛,就是文字记载了,比如那个时代的史书,地方志,以及其他文献记载,通过文字记载,你可以直接知道那时候的风俗习惯,社会经济情况,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发生的大小事件,文字记载+文物和遗址科学检测,能有效解读一个遗址或者古代墓葬的很多问题。
三星堆为啥无人破解?因为三星堆根本没挖到过有文字,即使是古代蜀地的地方志记载也是三星堆消失之后的事情,包括中原地区的史书,文献,对于三星堆那个时代的记载都是极少的,而且这些文字大都带有神话色彩,比如传说蜀王活了几百岁,这咋可能嘛。
整个三星堆就只出土了6个符号,这6个符号跟甲骨文又不一样,都不能叫文字,只能说是符号而已,这谁能认识这符号啥意思,而且只有6个,别说用文字记载解读三星堆了,人家根本没有找到文字的存在。
从文物角度来讲,对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以及遗址的检测,你最多能知道它存在于哪个时代,距今多少年了,有一小部分能直观看出用途,其他的证明不了什么的。
比如通过碳十四测定,我们知道了三星堆距今3000-5000年,跟夏商同期,通过对青铜工艺,玉石器切割工艺,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技术在那个时代很牛,但是要想破解三星堆的谜团,这些根本证明不了什么。
三星堆到底需要破解的是什么?都在问三星堆为啥无人破解,我们首先得知道到底需要破解的是什么吧,我认为有很多很多,这里挑选几个非常核心关键的来说,主要从三星堆的对外交往,三星堆消失之谜,三星堆文物的用途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讲。
三星堆的对外交往为什么谈对外交往,还是个谜,因为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经考证,和中原地区,浙江良渚文化的,有极大的相似,还有些文物跟东南亚,南亚,云南,新疆有联系,这一点主要从出土的玉器和象牙判断的。
玉器
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玉石器,成品玉器,其中有一些典型的玉璧,玉璜,玉璋,还有其他的,根据《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仓壁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东方,玄璜礼北方。意思就是说,玉器在那时候是用来祭天礼地的。
(三星堆玉璧)
(良渚文化玉璧)
(三星堆玉璋)
(三星堆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
三星堆的玉器跟中原地区的,跟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造型极度相似,简直一模一样,那么它们的文化内涵是否是一样的,都是用来祭天的,如果是这样,它们是不是存在文化交流,蜀道难,出去难,进来也难,原始时期的他们如何实现交流的?
我们都知道,三星堆和夏商时期属于同一个时代,那时候才刚刚从新石器时代步入奴隶制时代,可以说还处于原始阶段。
三星堆地处成都平原东北角,就是现在的广汉,后来迁移到金沙遗址,也在成都,古代的时候,蜀地山高地险,即使是过了一千多年后的春秋战国时代,才有了通蜀的栈道,不知道你们看过那个栈道没有,都是在悬崖中架设的,出蜀入蜀都是极度困难的事情。
(四川古栈道)
即使是到了唐朝盛世,李白还在诗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人乘坐过成都到武汉的高铁,或者去四川往北的边界地带走过,那山是真的高,那悬崖是真的险,就是现在的工程技术,也要费不少事,才能搭建出一条交通线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三星堆那个时代,那么原始的社会,他们咋出去的?外面的人又是咋进来的?
象牙
其次,据考证,三星堆的玉器用的玉料有些不是四川本土的,而是来自于东南亚,新疆,云南,这些地方,然后离奇的事情又来了,三星堆挖出了象牙,四川在几千年前,并没有大象这个物种啊,而且气候并不适合大象生存,据考证,这些象牙来自于东南亚,南亚一带。
那么问题来了,四川离东南亚,南亚那么远,坐高铁都得十几个小时,原始的他们,是怎么去的,一路山川阻隔,河流天险,外面的人咋进来的?
通过这些文物,可以说,三星堆跟蜀地之外的文明可能存在交流,像发现象牙这种,没交流也不可能啊,但就是一个问题,咋出去的?或者咋进来的?
三星堆消失之谜三星堆在历史上存在了千年之后,突然很神秘地消失了,中原地区对此毫无记载,唯一有记载的是秦灭巴蜀这事儿,但秦灭巴蜀的时候,三星堆已经消失很长很长时间了。
从三星堆遗址来看,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这规模在那个时代,属于是国都级别了,而且整个遗址是一个古城形式,古城的城市功能比较齐全,功能划分很明确。
而且那出土的青铜器的制造工艺,玉器的切割工艺,雕刻工艺,丝毫不输于中原文明,那么问题来了,这文明都发展到这个高度了,按理说应该有很强大的军事经济能力了,怎么就突然间消失了?是战争?还是天灾?还是疾病?
三星堆文物之谜其实文物这块,有很多猜想,而且有中原地区文字记载作为依据,三星堆文物有个特色,就是它的青铜器,除了青铜神树在其他地方也有之外,像青铜大面具这种,是独树一帜的,其他地方基本没有相似的。
就拿青铜纵目面具来说吧,宽1.32米,高80厘米,重一百多斤,它的面具跟别的地方面具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些面具的眼睛是凸出去的,为什么要做成这样?有什么寓意?因为跟中原的完全不一样,而且也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无法解答。
除此之外,还有青铜鸟,有兽首人身像等等,在其他地方很少见,也没有记载,人们对它的用途也只是猜想而已。
另外还有一个青铜大立人像,这个大立人的人像高180,加上台子共260厘米高,双手环抱,身体中空,手里好像是本来应该握着什么的,但因为年代久远,可能握着的东西已经没了,根据他的手势,猜想可能是象牙。
篇幅有限,就写这么多,其实无法破解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文字记载,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竟然只找到6个看不懂的符号,也是令人匪夷所思,加上并没有出土能证明和解释这些谜团的文物,所以根本无法解读出来。
三星堆为什么到现在都无人破解呢?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的广汉市,顾名思义,三星堆外观上就是三个大土堆。上世纪二十年代,当地农民无意间发现了那里的文物。
三星堆到底是干嘛的?科学界这些猜测有人说三星堆是宗教祭祀的大坑,但是这种说法,只能解释为什么三星堆的人形青铜器奇形怪状。却解释不了其中玉石、青铜器等,为何有极高的制作加工工艺。
对于三星堆的来源、用途等问题,有人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比较站的住脚的有两种。
第一种:三星堆属于外星文明的遗迹。虽然三星堆的时间能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早期,但是出现了较高水平的青铜器铸造技术,这是当时人类难以企及的
从三星堆中出土的人形面具,高大的人青铜塑像。都与当时人的形象大相径庭,反倒与外星人的形象相符。
第二种:三星堆是史前文明的遗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华夏文明之前,还有一个更早的文明,这个文明消亡后留下了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终结于商朝早期,其跨度达两千年。所以有人认为,在华夏文明开始逐渐发展的时候,有一个较为发达,但相对封闭的文明,出现在四川地区。因为其他原因不幸终结,最后留下了三星堆遗址。
但是为何一个存在了两千年的文明遗迹,只留下了这一处到现在也无法解释。当然也有其他很多猜想,有人根据三星堆出土的长眼面具外观类,似于现代战争中军人所使用的夜视仪提出,三星堆来自于穿越者留下的遗迹。不过我不敢苟同,若是现代人穿越,估计也就不只是只留下这种面具了,应该会留下更多的现代器物才对。
三星堆研究有哪些困难?在多年的发掘和研究中,考古人员不断以现代科技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弄清是谁,又是为什么,留下了三星堆遗址。但是一直没能成功,其中有很多原因。根据前人的说法,基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三星堆的时间实在太久远,可以说是目前各类遗址中最早的。
另外,夏商周历史记载的间断,导致的史料缺失也给研究带来了巨大困难。
其次,如果三星堆遗迹真的来自外星文明,难以研究则更加容易解释。
地球科技和外星科技本来就不可比,更何况二者本来就不是同一个体系,以现代人的角度来分析四千余年前的“外星科技”实在过于困难。
另外,如果三星堆来源于另外的史前文明,则有很大可能涉及到,中华民族的文明的起源。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种说法,说三星堆之所以没有研究,主要是因为害怕。害怕什么?害怕研究清楚之后,发现中华文明发源有问题,而这一点也是西方国家一直想去“证实”的。当然网上的这种流传我是非常不认同的,所以要跟大家解释一下。
其实我认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本来就是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部分中成长起来的。即使在史前属于外来,也已经在数千年的不断成长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从这几点来讲,三星堆的奥秘至今没能解开,原因确实错综复杂。或许随着人类文化、科技的逐渐进步,有一天三星堆的秘密能大白于天下。
三星堆为什么到现在都无人破解呢?
不仅无人破解,而且越挖越迷
三星堆远不止是一个祭祀坑这么简单
三星堆文明在世界考古学上素有“世界第九奇迹”之称,自发现伊始就一直牵动着世人的神经,几次挖掘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然而每一次对三星堆的挖掘都会带出很多的未解之谜。它和中国其他文明差异太大了。
三星堆出土的奇特文物,奇特到没有参照物眼睛呈圆柱状凸起的青铜面具,全世界只在三星堆出土过。
传说中的秦岭神树,祭祀坑的主祭品。树高近4米,分为上下三层,造型极为复杂,为了恢复成原貌,工作人员花了十年的时间。青铜技术的巅峰。
这面具显然不是已知人种的样子
你猜猜这面具有多大?
在三星堆目前发掘的近2000件物品中,风格与中原文明迥异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类似的文物,这个三星堆文明好像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没有参考文明,这是研究三星堆的第一个难题。
没有任何文字的三星堆大家如果仔细看了上图的青铜器,就会发现一个特点:上面没字!
华夏文明的各部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或多或少都有文字,而三星堆则完全没有,在三星堆这么多年的遗址发掘中,一个文字都没有!
三星堆没有留下文字,其他的文明也几乎没有提到过这个文明。古蜀文明本来留下的文字就不多,对三星堆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这无疑又增加了破解三星堆的难度。
中国的三星堆还是世界的三星堆?这是在三星堆出土的黄金权杖。这在华夏文明中十分罕见,无论是礼器还是权力象征,华夏文明里都不曾用过这个(打狗棍不算啊),这个东西古埃及用得比较多。
再看看这个
这是象牙啊,在唐朝都还十分难走的蜀地,难道在青铜器时代就开始做国际贸易了?
对了,在象牙旁边还发现了5000多枚来自印度洋的贝壳......
这一切都是未解之谜,随着更多奇特文物的出土,相信这个谜团只会越来越大。
不过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给中国的文明留下一抹神秘,不好吗?
三星堆为什么到现在都无人破解呢?
直接进入正题,看提问者的意思,想问的是三星堆遗址发现的两个“祭祀坑”了,由于目前对于这两个埋藏了大量青铜器的器物坑是否是祭祀还是其它用处,还没有定论,所以我在下文中,暂时都用“器物坑”来表达,避免读者有先入为主的感觉。
图片来自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网站,以下皆同
在考古发掘中,我们常把发掘出的灰坑进行编号,这两个器物坑,在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中,分别编号为一、二号器物坑。由于三星堆文化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所以尽管这两个器物坑出土了大量的遗物,但是,对器物坑的年代、性质一直都没有共识。
由于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器物坑内埋藏的大多是具有宗教礼仪性质的遗物,诸如我们比较感兴趣的青铜人像,神像,以及玉圭和玉璋等等,可以看出,这些遗物应该是沟通神人之用的,也就说,从器物的组合来看,这些遗物都是宗教祭祀之用。因此,从三星堆两个器物坑发现以来,包括发掘者在内的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这是“祭祀坑”,当然,学术界还有其它的意见,比如说有学者认为是墓葬的陪葬坑,也有认为是窖藏坑,但是总体而言,都没有“祭祀坑”更有说服力。
但是宗教祭祀之用的东西被埋藏于两个坑中,是否就可以直接联想为祭祀坑呢?还是有些疑问的。
简单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三星堆的器物坑里拥有大量的青铜器,十分精美和震撼,给大家一种三星堆文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这样的感觉。但是,实际上呢?这只是一个错觉。在三星堆遗址中,除了这两个器物坑内埋藏有大量的青铜器之外,其实青铜器的发现是很少的,不仅如此,在整个三星堆文化的分布范围内,除了三星堆遗址外,都没有发现青铜器。这说明了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使用并不广泛,青铜器好像绝大多数都没集中埋藏在这两个器物坑中,如果说三星堆遗址的这两个器物坑是祭祀坑的话,似乎三星堆居民以举国之力把将近所有的青铜资源都浪费在一次或两次祭祀上,是很不合理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三星堆这两个器物坑的埋藏年代,这个问题包括了两个小的概念,第一,是这两个器物坑是否是同时的,第二这两个器物坑的年代是三星堆文化哪个阶段的。尽管这两个器物坑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叠压打破关系,所以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需要根据器物来推断,从考古类型学来看,这两个器物坑应该是同时埋藏的,其埋藏的年代大概相当于中原地区商代的晚期。考古发现,三星堆古城兴建的年代是三星堆文化的第一、二期之际,古城废弃于第三、四期之际,而十分巧合的是,古城的衰落时间和这两个器物坑的埋藏时间基本相同,这样来看在古城衰落的前夕,将整个三星堆古城的青铜礼仪和宗教用器用于一次祭祀时间,似乎也是不太合理的。
纵观以上两点,可以大概的认为,如果单纯的把三星堆遗址的两个器物坑归结为祭祀坑的话,尚有一些不太合理的成分,恐怕对这两个器物坑的性质的猜测,还需要结合整个三星堆文化,甚至是周围其它文化的特征,来仔细分析。
参考文献:
孙华:《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问题——埋藏年代、性质、主人和背景》
三星堆为什么到现在都无人破解呢?
一、蚕纵氏——先羌部族,D、N 、O2a
这个面具是世界上最早的,凸出的眼睛代表了古蜀人对于眼睛的崇拜,他们认为眼睛可以洞察一切,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眼睛可以看得很远很远。。有点像“千里目”。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如是说。蜀地先后变换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数个王朝,由于没有文字,鬼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姑且解一下,从考古上来说,三星堆文化的时间为公元前2800年-前1100年,共分为四期,约相当于中原的夏、商、西周前半期。根据考古学家苏秉琦的意见分为:
一期为宝墩文化(前蜀文化,前2800-前2100),
二三期为三星堆文化(古蜀,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200年),
四期为十二桥文化(古蜀,主要遗存在金沙遗址,前1100-前900),
前后约二千年,没有中断过。但这个分期大致了解一下就行,有些学者的划分时间会有所差异,没有标准答案。有些仅分为三期,分为四期主要是为了更好对应四代大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蚕丛对应宝墩文化,宝墩属于三星堆文化的第一期(前2800-前2100),文化特征有先羌部族的痕迹,是一种先夏的遗存。
三星堆会不会和彝族祖先有关?根据头饰、Y染等来看,可能有关联。但即使有关,彝族祖先也只是处于三星堆里面的中下阶层,不是主导的那个。在此正告某些彝族分裂分子,就算你祖先阔绰过,也不代表你现在有分裂国家的资格。
我们从基因上来推测一二。由于石棺风俗最早起源于西北的马家窑文化,商朝时期则出现在川西,那说明这个风俗和西北的游牧羌、氐族有关,羌、氐族有老亚洲的Y染色体——D类型,根据凉山彝族的Y来看,他们的D占二成,可作为参考。
然后,根据分子人类学,蜀地是O2a(旧O3)族群的传统势力范围,这里还保留有一大波O2a的古老类型,即O2a*-M122(xM134)。彝族的古老类型占不到一成,高频的是O2a-M117,占二成多。
凉山彝族还有其他类型:一成的N1,一成的O1b(旧O2),还有少量的F2、R1a。N曾经存在于古华北,后来北上发展为阿尔泰人,F2来自于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R1a可能是塞种人带来的,又叫斯基泰人。
二、柏灌氏——百濮部族O2a、O1b + 外族F、R1a
柏灌也是一个谜,记载太少了,《蜀王本纪》里面叫“柏濩”(音货),今从灌。灌,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斟酒浇地以求神降临 ,见《论语·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柏灌氏也存在了数百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说鱼凫氏是爆发期,柏灌氏即是积累期。柏灌氏对应三星堆第二期,即公元前2100—前1600年,相当于中原的夏朝。这个时期我们可以推测,先羌部族和夏人有关,夏朝建立之后,先羌部族大量北上发展,只剩下O1b-M95的百濮部族,O2a-M7是苗瑶族群,他们一直和百濮混居。话说此时人口出现真空,在南部一些异族开始进入。
话说在蜀地西南方有一条“蜀身毒道”,它在上古就已经存在。这条道能直通“身毒”,身毒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学者起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名称叫“南方丝绸之路”。象牙、海贝等从印度大量流入蜀地,西亚的文化元素也随之而来,从而形成了三星堆文化的独特性。三星堆出土的数千枚海贝中,数量最多的是一种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的白色齿贝,这种海贝只产于印度,“蜀身毒道”存在的有力证据。
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生活着一些矮黑人,按照基因学来说,矮黑人大部分是D类型族群,顾名思义,他们身材比较矮小,《山海经·大荒南经》就有记载:“有小人名曰僬侥之国”,唐朝的《括地志》更说僬侥身高不到三尺,古三尺约为一米,则人形同侏儒。《括地志》可能是夸张的说法,但矮黑人的确是存在的,他们的后裔是现在印度洋的安达曼岛土著、马来西亚土著、氐族,早期缅甸土著也有相当部分的矮黑人,叫尼格利陀人。
在矮黑人的南边是达罗毗荼人,达罗毗荼人长得也有点黑,他们属于F类型族群,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他们还占据着整个印度大陆,创立了古老的哈拉帕文化,甚至在缅甸也有他们的分布,他们善于做商贸,和中国的西南夷族来往很频繁,直到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北部,来往才开始间断。达罗毗荼人处于中亚与蜀地的中间点上,起到了中转贸易的作用。
和达罗毗荼人一起进入中国西南的,还有一支古老的塞种人。塞种人是从中亚过来的,他们手上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要铸造青铜,必须大量的铜矿,云南滇池是铜资源储量最大的地方,于是塞种人选择滇池为落脚点。印度-缅甸-云贵形成了一条铜器文明的输入线路。
由于尝到了开拓的甜头,这支塞种人的冒险家继续北上蜀地,当然,来到蜀地的时候,他们的数量已经很少了。这里虽然没有铜矿,但当地人热情好客,塞种人就定居了下来,在这里铸造青铜器。
三星堆和殷墟的青铜器成分,完全不同。三星堆的青铜器中不存在锌元素,而在自然界锌通常是与铅伴生的。殷墟青铜器中铁元素含量普遍较高,三星堆的却很低。还有,三星堆缺乏锡元素,锡能够降低熔点、增加硬度,可见三星堆的原料有限——以上充分说明了两地的矿料来源不同。三星堆本身不产铜,他们的铜矿可能来自长江下游或者南部,当然,结合塞种人的情况来看,铜矿更可能是来自滇池。
对比一下三星堆文化、商文化的青铜器,我们会发现:二者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独立性大于融合性。如果硬要把三星堆看作中原的一分子,那就尴尬了——历史学术为民族情感服务了。我们得以一种开放的、全新的思维去破解三星堆,三星堆肯定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但问题是,他受西方影响更多一些。黄金权杖、黄金面具,在文化形式、风格上不同于中国的本土文化。青铜面具上高鼻深目的特征、庄严肃穆的艺术风格,与西亚雕像接近,黄金面具、黄金权杖则带有古巴比伦特色。
结论,夏商时期很多遗址都受到中原的影响,也可以说生活在中原的阴影之下。唯有三星堆文明,受影响之外还顽强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以其出土的青铜器、玉器来看,无论数量、体量、还是艺术成就,都是令人震撼的。
三、鱼凫氏——新百濮部族,O1b、R1a、O1a
三星堆最鼎盛的青铜时期是第三期,第三期大致相当于公元前1600—前1200年,对应史料上的“鱼凫”。原因之一是鼎盛期的文物上有大量的鱼图案,该时间段等于中原的晚商时期,青铜时代比中原稍晚。
专家最新发现,三星堆虽然没有史书,但青铜头像具有丰厚的史书价值,其发型、发饰捎带出族群情报。头像上有两种特色鲜明的发型:一种是脑后梳着一条下垂的麻花长辫,一种则长发上盘并以发笄牢固。专家以为,从三星堆出土青铜头像的数目上察看,辫发族群有劣势;辫发族群执掌社会中政治、经济等世俗事务,地位比笄发者低。殷墟同样有辫发人物像,地位不高。而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居住在云南地区的西南夷族有蓄辫的习俗,简单来说,辫发者应该为蜀地的夷族土著。
看上去像祭奠神职职员的,均属于笄发族群。笄发者应是神职人员,从事宗教的祭祀活动。神职人员地位崇高,推测为塞种人,R1a类型。
前文提到了,先羌部族北上参与夏朝的建设,蜀地形成人口真空,原百濮构成的柏灌氏独木难支,出现了一段低潮期。之后,南边的塞种人、东边的百越人纷纷涌入蜀地,形成了一股多元文化的冲击。冲击体现在文物上,百越文化强势插入——三星堆器物坑出土巨大的铜鸟头、人首鸟身的铜神像等,反映了鸟的显赫地位,而且,三星堆的玉器文化深受良渚文化的影响。鸟图腾、玉器文化起源于中国的东部沿海,经过华中的百濮人传入蜀地。
三星堆的祭祀对象既有祖先崇拜,更有以鸟、神树为代表的太阳崇拜。太阳崇拜在良渚文化中也有反映,说明O1a的百越人很可能也参与到了三星堆的三期建设中。
神树则可能是先夏的遗存,是所谓的“建木”,或者也与百濮、百越人有关,神树上每根树枝各有九只鸟,下部还有龙,感觉是一种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
百越的老巢在东部沿海,远涉到蜀地的人数并不会多。人数比较多的,应该是O1b的百濮部族,在长江流域生活着很多百濮部落,有一支善于捕鱼的华中百濮,也来到了这里,他们和原百濮土著合并,形成鱼凫氏的主体,所以我们称之为“百濮中兴”。虽然百濮人数众多,但他们没有塞种人的先进技术,在文化上处于老二的地位。百濮后来再与其他族群混居,形成西南夷族,此是后话。
塞种人带来了青铜技术和黄金面具、权杖,注意:这是一支老塞种人,并不是铁器时代的新塞种人,战国时期古滇的斯基泰文化属于新塞种人,新塞种人以优秀的骑兵著称。
老塞种人为何不见于记载?当时整个斯基泰文化、南方丝绸之路都鲜为人知,也没有文字,没记载一点也不奇怪。据说老塞种人喜欢经商,以农耕为生。他们不喜欢武力,注重神灵和祭祀,祭祀在他们心目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更制定出神权高于王权,并以金杖作为神权的最高象征。老塞种人为鱼凫氏提供青铜器和祭祀制度,鱼凫氏给予塞人统治人民的地位,双方和睦相处,共建大蜀国,所以我们称之为“塞种加盟”。。蜀国之所以能在商代晚期发展成称霸一方的方国,除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之外,更重要的是积极对外开放,文化交流频繁。
公元前1600至前1100的商帝国,以其宏大的城址、难以计数的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系统,呈现了黄河流域青铜文明鼎盛时期的面貌。而长江流域的蜀国,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明,与商齐相辉映,鼎足而立。商国、蜀国互相鼎立的时间,大约有五百多年。
商国、蜀国的祭祀也不尽相同。商人认为,先祖的亡灵甚至仍然以上帝的形式参与着国家的管理,上帝永恒存在,从而形成一种原始的、唯一神的萨满教。而蜀国也是一个“神的国度”,是“群巫之国”,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之中,大多数是祭祀用品,他们既崇拜祖先,又崇拜鸟和太阳、以及土地,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的多神体系。蜀以金杖为最高象征,商人则以九鼎,非常明显地反映出,这是两个不同的文明系统。
甲骨文中也保存有关于商、蜀关系的史料,辞例有:
癸巳卜贞旬在蜀(《合集》33141、33142)
癸卯卜贞至蜀无祸(《合集》21729)
癸丑贞至蜀无祸(《合集》21731)
癸未卜贞至蜀无祸(《合集》21724)
贞蜀不其受年(《合集》9774正)
贞蜀不其受年二月。二告(《合集》9775正)
丁卯卜口贞王口口于蜀(《合集》6860)
丁卯卜口贞王口口于蜀。二告(《合集》6862)
伐┅┅蜀(《合集》35083)
上述辞条中,“在蜀”、“至蜀”、“伐蜀”可证商蜀两国之间有过交往,商王更曾经亲自率人或派臣下“征蜀”。“贞蜀不其受年”的辞条,则显示了商王对蜀地年收成的关注,证明蜀确是商时期时服时叛的方国。
三星堆极少有青铜兵器出土,说明古蜀国不喜欢战争,他们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由于被商压迫得太厉害,他们才起来反抗一下。但是蜀国在武力上不是商帝国的对手,一直被打败,蜀国唯有和西北的周人联合。由于他们都被商人打压,同病相怜,所以他们组建了一支以周人为盟主的反商联盟。
《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尚书·牧誓》则详细记录了周武王邀请的八大部落——“庸、蜀、羌、 髳、微、卢、彭、濮”。
可以看出,八大部落都是O1b的百濮部族或近亲,名为巴蜀之师。此次大规模的反商战役获得了大胜利,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原王朝:周。
作为对蜀国的奖励,姬周分封了蜀国的一支弓鱼氏到宝鸡,并把宗室井姬嫁给了弓鱼伯。弓鱼氏翻过了秦岭的北坡,把汉中、宝鸡也划进了蜀国的势力范围。考古上得知,弓鱼氏是一个以鸟为祖先神、氏族标识,且又以鱼为捕获对象的族群,他们还保留了铜鸭(凫)首的短杖。
西周建立之后,弓鱼伯不要西周的陶器,却要了西周的文字,说明蜀国原先的确是没有文字的,他们只发明了七个至今无法破解的符号。弓鱼伯死后,奉行人殉制度,好几座墓中都有不止于一个人埋葬,而是好几个人的,证明除墓主人外其余人是殉葬者。想必三星堆也有人殉制度,可惜尸骨无存了。考古学家也一直没找到古蜀王的王陵,否则多数谜团都很容易破解。
三星堆为什么到现在都无人破解呢?
整个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持续将近70年,所以要想完全解开三星堆之谜,就需要时间来证实,毕竟诸多猜想仅仅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却没有可靠的证据资料,至今无人破解,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
首先三星堆打破了固有的常识认知坐落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迹,按常理应当属于巴蜀文明的一部分,但是嘞,很遗憾,在这里并未发现可供研究的史料记载,基本上达到了罕见的程度,这里仿佛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之地,基本上与现有文明存在很大的差异。
看似不像是中原文明,而且与同时期的诸多文明都未有交割的地方,正是由于三星堆的出现,直接将整个巴蜀文明都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足足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如果巴蜀文明确实能够存在于那个时期,就证明这片中原大地上,可能除了长江流域有文明诞生之外,这里曾经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其次三星堆无法推断其起源,仿佛从天而降对于整个三星堆文化的来历,让人感觉有点匪夷所思,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出土了一些此前不同于我国境内各个地区的庞然大物,尽管是青铜制品,但是与其他的青铜器却截然不同,形状怪异,刻画形象。
上面也没有足够的铭文记载,更就无法推断其来源,按常理,中原文明下诞生的,不应该没有可考的文字记载,最为典型的就是三星堆人那离奇的长相,浓眉大眼,高高的颧骨,宽阔的嘴巴,硕大的耳朵。
与中原地域人中大行径庭,而且更像是移居到这里的其他人种,当然也不排除和其他种族混血的缘故,毕竟这样的造型也算是标新立异。
曾经繁荣的盛况却突然无疾而终没有人能够明白,这里为什么会突然戛然而止,仿佛时空穿越一般,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文化断层,曾经繁荣的古代蜀国,持续繁荣的时间,长达1500多年,然而这一切却突然发生变故,本身来历就值得让人怀疑,但是这段文明的消失也更加让人生疑。
没人能够解释其中失去的两千年文化究竟去了何处,至于当时古代蜀国究竟是如何灭亡的,没有可靠的证据考究,只能凭借主观臆测,或许人类真正能够了解这段历史,就需要等到时光穿梭机出现的那一刻,人类才能追溯这段离奇的过往 。
不可思议的特殊器具,用途更是扑朔迷离整个三星堆古文化遗址,在考古发掘过程当中,出土了众多形状 怪异的祭祀物品,但是尺寸都比较大,而且最令人疑惑的是,在这里出现了其他地域的物品,比如来自印度洋的海贝,来自不知何地的象牙六十多根,难道这里是曾经比较发达的古文明世界性贸易市场?
总体来看,按照文明与否的衡量尺度来看整个三星堆具有满足人类文明定义的绝大部分条件,就是不具有最重要的文字,而且文字作为整个考古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缺乏可以考究的文字,那背后的故事更加就无法推断了,单单凭借现象力,当然无法准确描述这段文明的前因后果,与此同时,也更加无法判断,他们究竟代表着怎样的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