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清军真的是被全面压制吗?

不止是全面压制,而且是碾压。为什么呢?

清朝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也就是1860年左右,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是1860年打起来的,清朝统治阶层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思吸取教训,割了地,赔了款,又回到过去那种生活中,20年之后,英法的兵器科技又进步了,清朝依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

英法联军打过来的时候,清朝军队装备的还是冷兵器,仅有的一些火炮还是最原始的那种拿火把点燃的那种,枪械用的还是抬枪,得俩人才能扛起来打,而且射程有限,精度低,换子弹慢,而且装备不多,就这原始古董兵器拿上去完全就是找虐。

如果清朝统治阶层在1840年之后, 痛定思痛,反应迅速,吸取教训,开始进行至少是武器近代化的话,到1860年共20年时间,足够打造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近代化武装的。但不幸的是,他们原地踏步了2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拿着大刀长矛去跟近代火炮和步枪硬刚也就算了,过了20年还拿着一堆刀枪去跟近代化热兵器干,只能说明清末那些统治阶层有多无能了。

相比之下,日本在经历一次与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直接全国震动,以此为耻,并且迅速反应过来,进行改革,而且速度比我们快,过程比我们干脆利落,更彻底。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清军真的是被全面压制吗?

清军当然是被全面碾压的,其实在那个时代,清军的处境一点也算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恶劣至极,在那样的处境下,清军惨败也是预料之中。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西方列强在与清政府的贸易中,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于是乎便打算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从中摄取巨大利益,在武力之前,西方列强先是用鸦片弥补贸易逆差的局势,在鸦片进展缓慢,甚至慢慢被清政府方面遏制的时候,列强干脆直接动手,用枪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还远远没有打到北京,只是打到了江苏。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打下了北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仓皇出逃,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清政府才真正的怕了列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说起来也是稍微有点尴尬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清政府正处于内乱之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正是在1860年,这时候南方正好在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一起爆发,清政府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处境,于是乎,被一时间击溃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其实仅仅只是两者中的任意一个,都能够对清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太平天国本身就占据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而英法联军,还不是联军的时候就已经能打的清政府节节败退,这让清政府面对这两者的夹击更是左支右绌,无力应对。

除了外部形势不好,还有就是清政府方面确实昏庸乏力,经过了两百年的沉淀,清政府其实已经逐渐的腐朽了,曾经过万即无敌的清八旗兵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更多的是一些游手好闲养尊处优的破落户,清八旗兵已经没有力量对抗英法联军。

之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没有直接打到北京,是英法联军对清政府还没有足够深刻的了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打一场仗,就需要提前准备后接受战败带来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方面其实也有试探一下的心理,还没有做好准备一鼓作气将清政府完全覆灭。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法联军已经对清政府的昏庸腐朽有了深刻的了解,知道清政府就是一个软柿子,可以随意揉捏,于是乎,便直接打下了北京。

清政府其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就不应该有资格抵御英军的,只是当时的英军势单力孤,而且对清军的软弱没有足够的人实,这才导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打到江苏以后戛然而止,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可就没有那么仁慈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清军真的是被全面压制吗?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逃跑,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联军闯入圆明园后,掠夺珠宝、最后又付之一炬。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清廷为什么挡不住侵略者,难道真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么?战争开始于广州,但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京津地区,三次大沽炮台之战及八里桥的决战。除了第二次大沽之战,其他都是一边倒的失败,除了谋略、装备等的差距,领导者的素质也将承担很大的责任。

一、不了解世界,第一次大沽炮台速败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高层感慨于英国人的船坚炮利,但并没有知耻后勇,向西方学习,《南京条约》后又回到了天朝大国的迷梦中,不思进取。

天津是北京的屏障,大沽是防御的重要支点,在海上大清没有与英法抗衡的水师,没有制海权,大沽炮台的作用就愈发突出,战前,清廷加固、完善了炮台的防御体系。

咸丰帝与直隶总督谭廷襄都认为大沽炮台固若金汤,皇帝之所以不愿开战,是因为南方正与太平天国进行着生死较量,不想两面作战。1858年5月20日战斗打响,26艘英法战舰炮轰大沽口,守军开炮还击,但敌军的炮弹在清军阵地上开花,清军的炮弹在到达敌舰之前就掉进了海里。摧毁了炮台火力后,在炮火的掩护下,英法联军强行登陆,2个小时大沽失陷。

清朝君臣不了解当时世界的军事变化,敌军的装备状况毫不知情,结果是实力的碾压。以弱胜强不是不可能发生,而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二、第二次胜利的经验未得到推广,反成为狂妄自大的依据

清朝走马换将,能征惯战的僧格林沁以钦差大臣身份负责海防,他立即着手重修炮台,调兵训练。

上海商谈未果,英法联军再度北上,他们不尊清廷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的安排,强闯大沽口。英法战舰进入炮台射程后,又被预先布置的障碍物所阻滞,行动不便。清军隐藏的岸炮猛烈射击,很快击沉了4艘敌舰。不甘失败的英法联军又组织登陆作战,但又陷入了淤泥的战场环境,成为了清军的靶子。

战役结果,清军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法军14人的不俗战果。

这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说明在武器劣势的情况下,只要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长处,抑制敌人的特长,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可惜的是清朝的当权者们总结的结果是,英法蛮夷不过如此,一下子从畏惧又变得骄横起来。

三、以为自己很行,大沽再败

不甘心失败的英法联军增兵后卷土重来,清朝君臣普遍有英法等蛮夷海战厉害,陆战不行的观念,僧格林沁也是如此, “而所恃究在船 坚炮利 , 若使舍身登陆, 弃其所长, 用其所短, 或当较为易制”。 上一次大沽口的胜利,更强化了他的这一观念,他甚至怀疑,英法联军是否有陆地上使用的大炮。

对英法联军不敢陆战的认知,促使僧格林沁将重兵集结于大沽炮台,而撤销的北塘等地的防守。但英法联军却汲取了上次的教训,在无人防守的北塘登陆,杀向炮台侧后,以阿姆斯特朗大炮轰溃前来阻拦的清军,与海面上的舰队合攻大沽口炮台。联军武器的优势与战术的得当使得清军难以招架,后路被抄,僧格林沁只能退守通州。

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是清朝君臣难以走出的窠臼,登陆作战是最难的作战方式,登陆过程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如果北塘有重兵防守,在英法联军登陆时给予杀伤,虽未必能将其挡在海边,也会对战争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四、八里桥的悲歌

僧格林沁在张家湾到八里桥一带布下防线,这是北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了,他手里还有一张王牌,蒙古骑兵,他觉得之前的失败是没与敌军进行野战。

9月19日,英法联军进攻张家湾,两万清军骑步兵不敌。僧格林沁收拢败兵,又集中兵力于八里桥,9月20日,开始了决战。

僧格林沁亲自督阵,蒙古骑兵先以轻骑不停循环往复向英法联军展开攻击,借以找出地方的薄弱环节。之后,派出一队骑兵对法军左翼进行包抄,用以分割敌军。最后是大队冲锋,扫荡敌军,正是依靠这个战术,冷兵器时代的蒙古铁骑无往不利,横扫欧亚大陆。但此时的对手,装备有线膛枪、炮,在欧洲远非清军原始的鸟铳、抬枪可比,更何况蒙古骑兵的大刀、弓箭。

清军骑兵撕不开英法联军的大炮、步兵环阵,只能悲壮的骑兵冲锋,结果自然是飞蛾扑火。

每个战法都要适合当时的人员、装备、地形等诸多因素,成吉思汗时代的先进战术如果不与时俱进,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

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有诸多原因,战略上咸丰帝始终在战和之间摇摆,使前线的指挥官束手束脚;战术上主将因循守旧,不了解敌军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指挥,从而使许多下层英勇的官兵白白送命。两者都使得清军无法有效抵抗英法联军的进攻,导致北京的失陷。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为何能够轻易攻入北京城?清军真的是被全面压制吗?

虽然早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就惨败给了英国侵略者,但至少英军不过是打到了江苏镇江。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接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逼得咸丰不得不仓皇出逃,这回大清朝的脸可丢大发了。

屈辱的背后,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竟能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原因大体是以下三个方面。

清朝内忧外患,陷入两线作战困局。

1850年,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战火很快波及了大半个中国。洪秀全、杨秀清就占据南京,切断京杭大运河,后来由攻占了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两块膏腴之地。

俗话说“苏湖熟,天下足”,太平天国把清政府的粮仓都给端了,不要说北京得不到江南的税收,就连漕运到北方的漕运命脉也被断绝,估计连吃饭都成问题。

这还不算,英法等列强,正是瞅准了清政府困于内乱的焦头烂额局面,不断在外交上施加压力想攫取更多利益,直至演变成直接的军事行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头到尾的1856——1860阶段,也是南方曾国藩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交战最激烈的时候。清政府内忧外患同时爆发,局势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更危急。

第一次鸦片战争捅破清朝“纸老虎”的窗户纸,令英法联军有恃无恐。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英法联军的心态,已经变化得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完全不同。

头一次,英国对清政府军事实力,毕竟不是那么有底。而且英军劳师远征,也不太敢轻举妄动推进得太猛。毕竟英国国内之前在是否对清朝开展的问题上,国会是有过一番激烈争执的,万一前方作战失利,搞不好就会动摇国内政治。

所以,英军从广东一路北上打到镇江,逼清廷议和签订《南京条约》,英国也就见好就收了。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则完全不同。经过十多年的了解,列强对清朝政治的腐败、军事的落后已经一清二楚。

如果说,清军在陆上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战力的话,在海上就完全是零设防。这次英法联军舰队选择陈兵大沽口海域,直接威胁北京的门户天津,原因就是对清军的海防和陆上作战能力不屑一顾。

当然,他们也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大沽口炮战英法联军由于轻敌,被僧格林沁一口气击沉击伤十余艘战舰,还搭进去了五百多人的伤亡。

但接下去战斗,清军就是一边倒的败局了。先是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随后溯白河而上攻占天津,接着又在北京城南的通州八里桥,将僧格林沁的满蒙八旗打得个全军覆没。

前方战败,咸丰只得逃往满蒙势力的腹地避暑山庄,仍由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烧毁了几代皇帝拿钱堆起来的圆明园。

清政府对国际外交十分陌生,列强为各自利益合起伙来敲诈清廷。

战争,打的不仅是军事,也是外交。而一旦涉及多国参与,外交方面就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同于第一次时中英双方一对一的单边关系,而是英、法、美、俄四国共同对付清朝的多变关系。可以说是英法联军在战场上明攻,美俄打着调停的旗号在后面搞外交暗算。

尽管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落败,但显然还没能从天朝大国的角色陶醉中完全醒悟过来,所以在国际外交上,还是一副一脸懵逼的被动状态,任由居心叵测的美俄两国上下其手。

当清朝派遣直隶总督谭廷襄与美俄谈判时,美俄假意敷衍,实则拖延时间,等待着英法联军进行完充分的军事准备,双方可谓是配合默契。

清军在战场上的被动挨打,大沽口炮台、门户天津,甚至北京失守等一系列的作战失利,其中占很大部分的因素,就是清政府对国际外交的一窍不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