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戊戌政变中新旧派的争执,不是变法的问题,而是政权争夺的问题?

我们说的简单点,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天下大权的斗争,这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这两个利益集团就是顽固派和维新派,变法维新就一定会大范围伤害顽固派利益,不变法就不利于维新派利益,要想为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团争取最大的利益,唯一的办法就是掌握天下大权。

谁掌握了国家机器,谁就可以最大化的维护自己利益集团的最大利益,慈禧就是顽固守旧派利益的最大代表,光绪就是维新变法利益集团的最大代表,洋务派属于中间偏向变法的利益集团。

慈禧掌权期间的洋务运动就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互相妥协的结果,光绪后来搞的变法更彻底,也就是相当于从根本上动摇顽固派的利益,这种是无法妥协也无法调和的矛盾。

但当时维新派的实力远远不及顽固派的实力,洋务派虽然倾向于变法,但是寻求自保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没有实力的光绪干不过有实力的慈禧,最后政权也就是国家机器还是在慈禧手里。

为什么说戊戌政变中新旧派的争执,不是变法的问题,而是政权争夺的问题?

戊戌变法时新旧两派的斗争,所争者多属于“人”的问题,“法”的问题反居于次要地位。换言之,是两派人在争夺政权,决非单纯为了政治理想。

首先旧派反对康有为个人。按康有为发表两部奇书(即《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目的本在于为变法找一历史理论根据,抬出孔子来震慑反对派,不意反因之树敌颇多。据说(梁启超语)曾向光绪皇帝密荐“康有为之才过臣百倍,请皇上举国以听”的翁同龢,也认为《新学伪经考》是经学家“野狐禅”。当他看完《孔子改制考》后,便向皇帝警告“此人居心叵测”。竭力倡导新政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见反对康有为者举国皆是,遂请毁两书之版,以息纷争而平众怒。与康有为甚接近的孙家鼐亦请旨禁《孔子改制考》。湖南叶德辉认为康有为“其貌则孔,其心则夷”,主张“其言即有可采,其人必不可用”。其甚者,上书请斩康有为。朝廷中如文悌便攻击康有为“欲将中国数千年相承大经大法一扫刮绝”。礼部尚书许应骙称:“康有为与臣同乡,稔知其少即无行,迨通籍旋里,屡次构讼,为众议所不容,始行晋京,意图倖进。终日联络谏台,汇缘津要,托辞西学以耸视听,……其居心尤不可测。若非罢斥,驱逐回籍,将久居总理衙门,刺探机密,漏言生事。长住京邸,必勾结朋党,快意排挤,摇惑人心,混淆国事,关系非浅。”许应骙则更进一步攻击康有为的品德。

其次是主张变法的绝大多数都是汉人,满人亲贵自不能不疑惧。事实上推行新政的人士,确也有种族旧恨梗在心头,表现得最露骨的如谭嗣同。谭嗣同著有《仁学》一书,该书反对君主专制,又认为比君主专制更坏的事情,便是异族入主中国。

天下为君主囊橐中之私产,不始今日,……然而有知辽金元之罪浮于前此之君主者乎?其土则秽壤也,其人则膻种也,其心则禽心也,其俗则毳俗也;一旦逞其凶残淫杀之威,以攫取中原之子女玉帛,砺猰貐之巨齿,效盗跖之奸人,马足蹴中原,中原墟矣!锋刃拟华人,华人靡矣!乃犹以为未餍,峻死灰复燃之防,为盗憎主人之计,锢其耳目,桎其手足,压制其心思,绝其利源,窘其生计,塞蔽其智术。……夫古之暴君,以天下为其私产止矣;彼起于游牧,直以中国为其牧场耳。……虽然,成吉思之乱也,西国犹能言之;忽必烈之虐,郑所南《心史》纪之。有茹痛数百年,不敢言、不敢纪者,不愈益悲乎?《明季稗史》中之《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不过略举一二事。当时既纵焚掠之军,又严剃发之令,所至屠杀掳掠,莫不如是。……亦有号为令主者焉,及观《南巡录》所载淫掳无赖,与隋炀、明武不少异,不徒鸟兽行者之显著《大义觉迷录》也。

这一段文字将两百余年来汉人对满人仇恨一吐无余。他又说:

若夫山林幽贞之士,固犹在室之处女也,而必胁之出仕,不出仕则诛,是挟兵刃搂处女而乱之也。既乱之,又诟其不贞,暴其失节,至为《贰臣传》以辱之。是岂唯辱其人哉,实阴以吓天下后世,使不敢背去也。

抱有这种思想的人纷纷入掌大权,无怪乎满人要大为恐慌。新政中有诏令满人亲贵出洋考察,亲贵大哗,帝乃取消此令。又令“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听其自由”,满人表示反对。文悌(满人)曾对康有为说:“勿徒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于度外”,便是满人竭力反对新政的肺腑之言。满洲亲贵的眷属得以经常入颐和园侍奉慈禧,乘间向太后诉苦这种疑惧的颇不乏人,对太后有极大的影响。无怪乎政变发生时,慈禧要对光绪说:“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再次便是废除八股所引起的纷争。废八股与兴学校,是维新中最重要的政令,也可以说是唯一涉及根本问题的措施。但因此举受影响的人太多,于是仍然牵涉人的问题,即新人与旧人之争。天下济济多士,穷毕生之力才研摹而成作八股文的本领,以求青云直上,光耀门庭,一旦废去,其心中之愤恨自不待言。而康、梁诸人,对废八股一事却非常坚持。觉醒了的在野知识分子的救国运动,竟因此议而失去大多数为个人前途打算的士大夫之支持。梁启超戊戌年间在京城鼓吹废八股、兴学校激起众怒,险遭殴辱。反对新政的集团之所以声势浩大,与大家对废八股痛心疾首的心情大有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戊戌政变中新旧派的争执,不是变法的问题,而是政权的争夺问题。在摈斥康有为个人、满人恐惧汉人掌权、旧人因进身之阶被中断而反对新人的各种不同的动机之下,各方力量利害一致,结成旧派,对抗以光绪皇帝为首,想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的新派,结果是新派失败。对此梁启超看得最清楚,他说:“今旧党之阻挠新法也,非实有见于新法之害国害民也,实乃为了保持政权而已。”简而言之,戊戌政变不是因为变法而引起的政变,而是因为变人而有的斗争。尽管康、梁等人是为了实现一种救国的理想而以夺取政权为初步手段,但是反对者把保持政权当作了目的。

争夺政权得靠实力,再不然,也得运用极高妙的政治手腕才能成功。光绪皇帝是一个十足的傀儡皇帝,康有为起初对这一点并不了解,他拼命上书想说动皇帝,以为皇帝一采纳他的意见,便可以使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经过十年的奋斗(自1888年第一次上书到1898年维新),他的第一步目的达到了,然后他才发现皇帝是傀儡。事已至此,他只得将理想暂时搁起来,先为皇帝争权。康有为争回帝权的方法,确不高明。康广仁便批评他的哥哥:“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谭嗣同颇有自知之明,他说:“嗣同之纷扰,殆欲新而卒不能新,其故由于性急,而又不乐小成。不乐小成,是其所长;性急,是其所短。性急则欲速,欲速则躐等,欲速躐等则无所得矣!”

谭嗣同的“性急”之短,与康有为的速变、全变政策相契合。新政诸人大都热情气魄有余、智虑缜密不足,如是艰巨的工作,而操切从事,焉能成功?

为什么说戊戌政变中新旧派的争执,不是变法的问题,而是政权争夺的问题?

疯狂的政权争夺下,戊戌变法不到百日便宣告失败,可见变法本身已经深深触及了当权者的利益!!!

在“百日维新”进行之前,彼时的清政府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洋务运动,对西方的学习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所以说,整个朝廷对于西方的东西都是见怪不怪,可以接受的,特别是老佛爷慈禧对此已经处于默认的态度。她曾对准备维新变法的光绪说过这么一句话“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

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慈禧食言血腥解决了维新这个“稚童”的命?
  1. 光绪不停扩大自己的权力边界,挑战慈禧权威。我们都知道慈禧从垂帘听政开始就一直把持着朝政,此女权利欲望极大,虽然说到了光绪这,稍微放了一点权给光绪,但是慈禧还是掌握着命脉。但是,到了维新开始,一是一些高级官员的任免,光绪竟然不知会慈禧,自己就一手决定了;二是光绪准备成立一个直接对自己负责的机构,把现有的一些重要部门给废除掉,慈禧和一些重臣肯定不乐意了。
  2. 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力干将想一口气吃掉老旧的势力。康有为是一个没有脑子的维新派,他对那些重臣喊打喊杀,一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架势,激进的态度迫使那些掌握实权的朝臣站在了对立面。
  3. 没有清醒认识到慈禧的能量,更没有争取慈禧的支持,头脑发热“欲除之而后快”。本来要杀慈禧,就足够愚蠢了,更加愚蠢的是找到袁世凯去做谋反这件事,直接把慈禧推到了对立面上。慈禧心想,你变法就变吧,还想要了老娘的命,我看谁要谁的命!!
  4. 变法的内容,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改革派的新势力和那些重臣的老势力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权利斗争,那拥有绝对权力的老旧派当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所以说,戊戌变法失败,肯定不是变法本身受到阻力,而是新旧势力在争权夺利之后的必然。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为什么说戊戌政变中新旧派的争执,不是变法的问题,而是政权争夺的问题?

有人说,“戊戌变法”中发生的各种争执,其实并不是变法本身的问题,而是权力斗争的问题。这个说法,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

其实,守旧派们虽然并不支持变法派的做法,但是他们并不反对改变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如果当时中国这种面貌得到了改变,他们肯定是非常高兴的。这其实是人之常情,旧有的一切,已经证明不行了,为什么还要守住不变的,除非智力有问题。

(慈禧太后旧照)

比如慈禧太后,虽然从光绪亲政变法开始,她就不断地抱怨,但是并没有行动。同时,虽然不断有人在她面前进谗言,让她重新亲政,但她也没有就此夺权。只是后来,慈禧听说光绪及变法派准备囚禁她的时候,她才先下手为强,把变法派抓起来,同时把光绪囚禁起来。

如果变法派没有要囚禁慈禧的打算和行动,慈禧可能也不会断然把变法的事情中断,捕杀变法人士,囚禁光绪。

而且,如果有某种方式能让当时的清朝富强起来,慈禧其实也是积极支持的。比如后来她曾支持义和团运动。就是她认为义和团能够打败洋人,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这说明,慈禧是并不反对进行变法的。

再比如荣禄。荣禄算得上是扼杀“戊戌变法”最积极的朝中重臣,是最顽固的守旧派。但事实上,荣禄的思想其实并不守旧,他也是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的。根据史料记载,荣禄多次和林旭等变法派谈到自己关于变法的主张。不过,他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的观念很不一致。他有什么不一致呢?

(荣禄剧照)

一是变法的范围不一样。变法派认为当时的清朝如同一座已经朽坏的大厦,必须迅速拆掉重建。而荣禄则主张用修补的方式,哪里坏了就修补哪里。二是变法的侧重不一样。变法派认为必须要从制度和法律上进行彻底的改变,而荣禄认为重要的是军事和财政收入的改变。为此,他让袁世凯进行小站练兵,就是他变法的举措。三是变法的速度不一样。变法派主张急变,迅速在全国铺开。荣禄则主张缓变,慢慢地来,先试点,再向全国铺开。

我们这里不评价变法派的变法主张和荣禄的变法主张孰优孰劣,我们说这些,只是想表明一点,守旧派中最重要的骨干大臣,其实并不是不赞成变法的。

既然都是支持中国应该有所改变,都是支持变法的。为什么最终守旧派要残酷绞杀变法派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变法刚刚发起不久,变法改革,就变成了权力争夺。

中国古代的历次变法,无不是这样的结局。商鞅变法,无疑算得上古代中国最成功的变法。可是最终,秦惠王为了夺取权力,一上台就把商鞅给杀了。他杀掉商鞅,但是并没有改变商鞅的那一套,秦国还是按照商鞅变法的内容往前推进。

(光绪剧照)

王安石变法,也很快变成了权力斗争。先是变法派王安石和守旧派司马光等人的斗争,接着是变法派内部王安石和吕惠卿等人的斗争。而这种斗争,最终演变成了激烈的朋党之争,整个朝廷的朋党之争,连皇帝也参与了进去。以至于到南宋的时候,宋高宗还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造成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这与王安石变法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变法性质迅速就发生了改变,从变法改革变成了权力争夺。

戊戌变法也一样。整个“戊戌变法”过程,就是一套毫无章法的突变。光绪皇帝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发布了上百道变法的诏书。而且这些变法毫无舆论上、制度上的保障,并且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

而且为了尽快地实施变法,变法派进行了大量的人事调整。支持变法的,被推到重要的岗位上,不支持变法的,则靠边站。也正是这种人事调整,让守旧派不满。包括变法派准备囚禁慈禧,也是一种夺权行为。慈禧没有了权力,她当然不高兴,所以要发动政变。

这一点,也许是古代中国政治的一种特色吧,戊戌变法,古代中国最后一次变法,最终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

(参考资料:《清史稿》《荣禄函稿底本》)

为什么说戊戌政变中新旧派的争执,不是变法的问题,而是政权争夺的问题?

戊戌变法一开始慈禧和光绪都是认可和赞同的。

但是为什么后来就不行了呢?变法要办工厂,买设备,整民生,建银行,兴科技,办医疗、办学校等等,这些都是慈禧所赞同的。

但是弄起这些多项目时,钱聪哪里来?要把宏伟蓝图执行下去,国库就那点银子,今用一些,明用一些,撑的起眼前的资金运转,要撑得更久更合理,就还要改掉更多官场上的闲职和官场的开销俸禄问题,目的只有一个:开源节流!当然光绪的目的是不是只有一个,这个只有他心里知道。

这其中也包括慈禧自己的职位,所以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是要大刀阔斧的改,这下引起了她和她的同僚官员的极大不满,然后与光绪帝开始各种意见分歧,再转向明争暗斗。

争论极端之时,光绪已闻慈禧要有大动作之前,让谭嗣同去联合袁世凯动用武力先发制人,准备干掉慈禧,谁知袁世凯反告密给了慈禧。

这结果就悲剧了,光绪被软禁。维新变法彻底结束,8个代表人物当中,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国,其他6君子被斩杀。

问题的关键不在变法本身的内容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关键是变法真正执行后,打压了以慈禧为首的等官员的政权和俸禄问题,他们就开始觉得奶酪要被动了,于是慈禧太后开始了政变,维护起了老传统,以便保住自己的铁饭碗,并且要求铁饭碗里的饭菜丝毫不能缺斤短两!结果她做到了,但另一方就崩塌了!

为什么说戊戌政变中新旧派的争执,不是变法的问题,而是政权争夺的问题?

戊戌变法,是清朝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的第一次觉醒,这次觉醒和振动,使得当时部分开明之势士意识到了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上全方位的差距,主导这次变法的群体,在实施变法初期得到了清庭的同意,围绕变法开始了办新式学堂、练新军、办工厂、发展近现代产业,办的红红火火。

但是新的理念、新的事业出现,他的操控权是掌握在,有思想的人手中,伴随着这些思想的进入,西方一些政权组织新式也出现了,什么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保皇派等等等!

这些新的思想出现,也出现了不少小圈子,开始争权夺势,还有部分人喊出了,要光绪皇帝亲政的呼声,这就严重违反了以慈溪太后为首的既得利益团体的当权派的不满,于是他们开始反击,罢免了一批倾向改革的官员,处斩了一批比较激进的年轻人,叫停了戊戌变法!

事实上是在维护旧有体质机制,是一种权利争夺和维护的现象。叫停的是政治思想上的变法,事实上戊戌变法的物质产业,还是没有停,李鸿章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办的汉阳铁厂、袁世凯操练的新军等都没有叫停,近现代的一些产业任然在推进。

这是我的观点,纯手工手机打字,喜欢点个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