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一个女博士跳楼,有何隐情?你身边有自杀的人吗?
南京大学女博士跳楼,私以为和她的导师有莫大的关系。
在9月19日的晚上,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一名在读四年的女博士从18楼上一跃而下,当场不治身亡。
此消息一经发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很多人发出疑问,如此大好的青春年华,又是未来可期的名校博士,为什么会不顾一切走上如此绝境呢?
截至目前,官方并没有公布该女博士轻生的原因,但有一些看不过去的知情人士透露了实情,听完令人麻木又惊愕。
她的一些校友同学称,这名女博士已经在读四年,成绩也是同批学员里不错的。
在读四年、成绩不错,按理说这样的博士生顺利毕业的希望很大,但唯一羁绊的就是和导师的关系。
被抢作品、处处针对,面对这种情况一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忍气吞声,靠忍让换取毕业;二是反抗。
作为一个旁观者,该名女博士跳楼的前后细节我们了解的不多,但从她在十天前发布的一条朋友圈动态来看,她肯定是做了一些反抗的。
但一个是在读博士生,一个是博士生导师,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现在的读博现状就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和导师关系不对付,就算多优秀、多努力,都有可能被卡在毕业这一关。
一个博士生,寒窗苦读二十余年,耗费了一个家庭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为的就是能顺利毕业。而这名女博士眼看自己的论文成果被抢,还处处受到针对,毕业的目标也遥遥无期,这样的结果怎么能够接受?
在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下,她选择了轻生,纵身一跃告别了世界。
然而人都是有感情的,随着消息的传播,不少昔日的同学纷纷来到坠楼地点,送出了准备好的鲜花蜡烛,来安慰这位饱经创伤的心灵,同时也是继承这位女博士的遗志,向那些不公正的导师们宣战。
在这里不能说博导制度不好,就目前的博士生现状来看,博导制度是最适合的,问题出在有些不负责任、没有责任心的导师们钻了制度的空子,利用手中的权力压榨学生、攫取利益。
就在上个月,浙大女博士王某蕾因不堪忍受教授的骚扰而选择轻生;两年前甘肃一名高中女学生李某也是因为遭到班主任的猥亵选择了跳楼……这样的惨案还有很多。
希望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管理者的努力,让博导制度更加规范化,能更好地为博士生们服务,而不是让那些饱读二十多年诗书的辛辛学子们失望,最终走上无奈的深渊。
南京大学一个女博士跳楼,有何隐情?你身边有自杀的人吗?
关于南大女博士跳楼事件,据有关消息称,事发于9月19日晚上10点左右,一名南京大学在读女博士在宿舍跳楼自杀。直到凌晨2点左右,其中相隔四小时,学校才打电话报警叫救护车。
至于跳楼的原因,据网上知情人发帖称,女博士今年属于读博士的第四年,中期考核已经通过,而女博士所在班上的导师人品不大好,在女博士读博期间,曾经抢女博士的论文,甚至学习上处处针对等等压迫,以致她内心压力大,成绩受到影响!最后担心不能顺利毕业,然后感到绝望,才选择深夜跳楼!
寒窗苦读几十年,父母的含辛茹苦,一如既往的努力,最终换来的是绝望,仿佛用生命的代价能唤醒某些人的良知!无不让人十分惋惜与痛心!
试想,如果女女博士确实因为与导师的关系不好,百分百的会担心自己不能很顺利的毕业,每天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还要看其导师的脸色。作为就读博士的学生,虽然是学霸类的智商,但是正常生活中,与普通人无异,长期的压抑也会导致精神的崩溃!
一个前途无限,即将毕业的博士,选择跳楼自杀,其结果不单是亲人的悲痛,不单是旁人的惋惜,也是国家耗费巨资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损失,也暴露出教育方面管理因素的漏洞或缺失!
至于说我们身边有没有自杀的人,当然有,只是偶尔发生而已,但多半是农村家庭出现问题导致的!但对于这样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人才而自杀的情况,毫无疑问属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些身居高位的某些教育者,对待自己的学生只要一视同仁的对待,相信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愿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南京大学一个女博士跳楼,有何隐情?你身边有自杀的人吗?
南京大学女博士于9月19日跳楼身亡的事情,引发网上关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女博士跳楼,不得而知,不好评说,但是,肯定是有原因的。网上有消息说:女博士在自杀身亡前,其学业已经通过了中期考核,但是毕业论文被要求将第一作者署名为导师的名字,这就意味着自己几年的研究成果被导师抢走,再加上有可能会延期毕业,所以可能这件事就是这名女博士生跳楼的导火索。
这也只是网上的说法,目前还没有得到证实,具体原因,还是等待学校调查清楚再说吧。
在这里想说,不管是什么原因,我觉得跳楼自杀,真的不值得,读到像南京大学这样的博士,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至少都是学霸类型,即便你博士毕业不了,也不至于跳楼啊,何况,如果真是网上所说,毕业论文署名第一作者为导师,至少能够毕业,不至于这么轻易就放弃生命了。
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博士,至少也是二十七八岁了,不是三岁小孩,因为一些不顺心事,不痛快的事情,就自杀,真的值得吗?你自杀了,父母咋办?父母辛辛苦苦送出来,说没就没了。
最近,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一些学生自杀的比较多,一方面是心理压力大,抗压力小,导致自杀,但核心原因还是如今孩子太过于脆弱,抗压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说到底,家庭挫折教育没做好。
南京大学一个女博士跳楼,有何隐情?你身边有自杀的人吗?
南京大学女博士自杀,一定是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留恋,甚至没有一丝牵挂;回想我自己在研究生期间,1年半忙于自己的实验数据,方法研究,每天晚上22.00回去宿舍,每天都觉得好难,但还是要坚持,当有进展的时候那种喜悦,觉得这些日子并没有白费,在那一刻才体会到科研的喜悦,尤其写起论文,游刃有余,…那种兴奋……等论文初稿写完,热乎乎的拿给导师修改,试想这一刻她把成果要走了,老师自己发了,那不意味着跌落到极点,心里落差太大,觉得这几年白费了,找工作没优势,加上婚姻大事,生活上还一筹莫展,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完全觉得自己是个 loser…,那一刻,觉得别人都是幸福的,自己是孤独的,可能那一刻承受不了了,长期压榨,无爱的世界,只有觉得离开才是解脱吧。
南京大学一个女博士跳楼,有何隐情?你身边有自杀的人吗?
南大女博士跳楼,我很心痛,即为她的父母心痛,辛苦培养女儿成人,却不得不白发人送黑发人;又为国家心痛,从小学一路读到博士,正当报效祖国,不负韶华,却如此决绝,人才之殇。
一、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其灵魂不在署名权前后,而在于论文本身。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生要发表多篇论文,而此毕业论文,不过是初窥门道的浅尝辄止。署导师的名字,倒是有沾几分导师名气的好处,换我,我会主动添上老师,并在论文中表达对导师的尊重。
一篇毕业论文,不过是从学校踏入社会的一次职场尝试,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
科研讲究的是协作、共享,而不是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没有团队的协作,一个人将会局限于知识壁垒和信息孤岛,钻入研究的死胡同。
二、视名誉重于名利,是知识分子的风骨,但尊重生命,与风骨并不对立。从事科研,扬名立万不是最终目的,造福人类,才是科学服务大众的根本目的。
如果把毕业论文作为一个项目来说,作为一个创作者,选择结束生命,是对作品的不尊重,因为随着作者的香消玉损,这篇论文可能胎死腹中,湮灭在舆论的搅动之中。
同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如此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很难相信,在科学道路上,她会矢志不渝,献身科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却没有献身在自己喜爱的事业当中,而纠结于名利漩涡,这是一种偏差,更是一种科研名利化的缩影。
三、科研之路充满挫折,署名之事,实在难以与科研成果相提并论。我想起来邓稼先老先生。
当年一次核试验,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为了保护其他科研人员,邓老亲手把试验品捧回了基地,而后,因为受了过量辐射,最终告别了心爱的科学事业。
邓先生没有响当当的论文,却功勋彪炳,青史留名。
邓先生没有属于自己独立的科研成果,却为中国在世界有话语权争得一席之地。
邓先生一辈子置身荒漠,换回祖国万世之太平。
这才是科研人的风骨,的传承,的节操。
四、下面说一个我身边自杀的女同学例子,我们很想念她,每次同学聚会都会谈起她。她走的原因很简单:世间已无爱,情非不得已。
初中时,她的父母离异,她跟父亲生活,妹妹跟母亲生活。
然而,父亲娶了后妈之后,却不再爱她。
这个女生转回头去找亲妈,结果亲妈有了后爸,也不再理她。
大二那年,她的学费迟迟没有着落,亲生父母都不愿意支付,就在开学前一天,她选择了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切。
我们也是毕业后聚会,才知道这件事情,要知道,我们初中同学每个人捐出一部分生活费,也能够供她读完这个大学的,但是,一切都太迟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她消失在那个无情而绝望的晚上,令人心痛。
想想当初要是有微信,我们班同学直接转账给她,四年的学费也有了。
最后说一句,人生无常,爱恨随缘,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南京大学一个女博士跳楼,有何隐情?你身边有自杀的人吗?
南京大学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已该女子已经读博了,是家人的骄傲,是宗族的荣耀。她这一条,梦断黄泉,一去不复返,带给亲人无尽的伤害。
前两天看过这个新闻,对于她的做法深感不解。大风大浪都过来了,还有什么想不开的。据说她的导师是个女的,很抠门。有可能是和导师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才让她产生极端的想法。
9月14号,女博士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谁怂谁就是泰迪,谁怂谁狗改不了吃屎,谁怂谁就是秃鹫。从这来看,女博士内心非常愤怒,应该是和哪位爆发了冲突。
女孩的死让人感到惋惜。读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身心倍受煎熬。大一开学的时候,我的女儿在没有告诉家里人的情况下,考上了直博班,得读八年。说句心里话,我真的不想她读那么年,如果顺利毕业的话,年纪也有那么大了。
前几天我们这里发生了一起自杀事件。男的是一事业单位中的司机,女的是他的妻子。两人结婚两个月便离婚了,后又复婚,然后又闹离婚。女的要求男的作出补偿,可是男的是个葛朗台,一分钱也不愿掏出来。女的闹到男的单位,吞金自杀,还好被解救出来了。
若不是思想濒临崩溃了,女博士不会选择轻生这条路。在临死的那一刻,也不知到她替父母考虑过没有。按理说,这个年纪应该心智成熟了,怎么会这样欠考虑,走向极端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