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隆中对最大的漏洞是什么?

每当我看到《隆中对》的时候,都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诸葛亮的《隆中对》,让我感觉他仿佛就是一位穿越者,早已知道了历史的答案。也许在另一个平行空间里,历史和我们的截然不同。刘备、诸葛亮已经凭借《隆中对》统一了天下也未可知。那么,《隆中对》究竟有没有成功的机会,它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隆中对》失败的经过。

诸葛亮的《隆中对》首先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他指出能够独立的势力只有三个,刘备集团只能与曹操集团为敌,与孙权集团结为盟友。其他的势力都被排除在争夺天下的范围之外,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集团的兼并对象。

剩下的实施战略的步骤十分简单,主要分为三步。第一个步骤是占据荆州和益州。第二个步骤是进行战略休整,对内修好政治,对外结好孙权。第三个步骤是等待时机到来,就分兵两路,分别从益州和荆州发动北伐。

很多人对《隆中对》的诟病主要是因为它最终失败了。刘备首先在长坂坡之战遭到惨败,经过外交斡旋,与孙权结盟后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备使尽了一身解数,才获得了荆州的南郡、零陵、武陵、长沙、桂阳五个郡。

随后刘备进军益州,夺取了刘璋的基业,这才勉强达成了《隆中对》第一步骤的战略目标。接下来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发生了湘水之争。刘备受到曹军占领汉中的威胁,被迫割让了自己一半的荆州地盘。

刘备回师益州后,针对汉中的形势,亲自率军发动了汉中之战。在汉中之战里,刘备和他的部下表现出色,将曹军赶出了汉中,并派刘封、孟达占领了上庸。此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此时的刘备势力达到了顶峰。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形势急转直下。东吴对荆州发动了突然袭击,猝不及防的荆州很快落入东吴之手。关羽在撤军中军心动摇,大军离散,自己也在突围时被吴军擒杀。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刘备也被陆逊击败。到此为止,刘备几乎所有的精锐主力全部丧失,《隆中对》战略也宣告破产。

二、《隆中对》是刘备集团唯一成功的希望。

如果以成败为标准进行评判,人们自然会对《隆中对》进行质疑。但是如果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以刘备的战略头脑,根本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战略方向。《隆中对》是刘备集团最好的战略方案,而且还有成功的可能。

刘备在中国北方不能立足,被迫南下荆州,依附刘表,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战略能力缺乏,麾下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刘备一贯采取的办法是依附强者,发展自己的势力,看准时机独立出来,建立自己的政权。

这种方式完全是一种投机方式,在有些时候可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比如他就是这样占据了徐州,成为一方诸侯。但是这种战略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遭到失败。刘备因此在北方接连遭到挫折,被迫南下荆州。

来到荆州的刘备依然故技重施,他一方面依附刘表,主动为刘表防守荆州的北大门。而另一方面他广施仁义,收买人心,网罗各方人才,培养自己的势力。如果将来时机成熟,他必然会夺取荆州,作为自己逐鹿中原的资本。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就直截了当地向刘备建议占据荆州,自然得到了刘备的首肯。但是,如果刘备占据荆州,按照他的一向做法,他下一步很可能会和孙权发生直接冲突,形成三方逐鹿的局面。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刘备很可能会被曹操、孙权联手赶出中原。

正是有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建议,刘备才避免了必然失败的命运,将目标定格在跨有荆益上。在《隆中对》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没有和计划那样完全对应,但是在前半期还是比较顺利的。甚至在实施过程中,刘备集团还超额完成了任务,连汉中也收入囊中。

但是,在《隆中对》实施的最后部分,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那就是关羽将对襄樊地区的牵制性进攻打成了战略性进攻,同时东吴撕毁盟约,对荆州发动袭击。如果不是发生了这种情况,《隆中对》是有可能成功的。

从人心向背来看,当时在曹操的控制区中,反抗曹操统治的起义此起彼伏。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后,北方到处都有叛乱,让曹军疲于奔命。甚至多年之后,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时,陇右百姓还是热烈欢迎蜀军,使得当地曹魏的统治土崩瓦解。

此时如果再加上一个契机,整个北方曹魏的统治就会岌岌可危,这个契机就是曹操的死亡。在历史上,曹操死亡的时候,他手下最精锐的青州军就认为天下即将有变,根本就不听长官的号令,吹号击鼓而去。曹魏上下,几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如果关羽的北伐再迟半年时间,曹操就很可能病死了。在这个时候,《隆中对》中说的北伐时机也就到来了。刘备、关羽发动的两路北伐,将会如同摧枯拉朽一般顺利。东吴面对如此情况,也不会袭击荆州,为曹魏火中取栗,而是伙同刘备一起北伐,争夺胜利果实。

如果出现这种场面,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的“大业可成,汉室可兴”就会成为现实。我们这样解读《隆中对》,就会发现《隆中对》统一天下的目标离实现仅有毫厘之差。在这里,我们不禁对诸葛亮的预测未来的能力感到敬佩。

三、《隆中对》失败的原因。

《隆中对》既然是刘备集团唯一能够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诸葛亮对此规划得也十分严整,为何这个战略方案最后却失败了呢?这是因为刘备的基础太差,导致了这个计划根本没有容错机制,变得十分脆弱。如果这个计划中间任何步骤出现差错,刘备集团根本就没有补救的机会,只能承认失败。

在诸葛亮向刘备进献《隆中对》的时候,刘备的水步军仅有两万人左右。这点兵力不要说对抗曹操,连东吴都难以抵挡。因此,诸葛亮才会向刘备建议,先用军事和外交手段控制荆州为基业,壮大实力后再夺取益州,最后再进行北伐。

这个方略其实就是用滚雪球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势力,一边对外进行地域征服,然后用征服地域的资源壮大自己,再去征服更大的区域,周而复始直至统一天下。如果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比喻,就是一个人在赌场赌博,他用微薄的赌本去赌,赌赢后再把所有的筹码继续押下去,直至把赌场赢倒闭。但是如果有一局不赢,他就会输个精光。

因此,诸葛亮的《隆中对》想要成功,有几个时间节点必须要达到。那就是夺取荆州的时间点、夺取益州的时间点和发动北伐的时间点。可是原本诸葛亮算计得十分精准,却好像冥冥中自有天意,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破坏。每每看到这些时候,就感觉仿佛曹操那里也有穿越者,专门与刘备、诸葛亮作对似的。

首先是夺取荆州这个时间节点。刘备和诸葛亮按照《隆中对》的计划,想要第一步夺取荆州。他们一边发展自己的势力,一边在荆州士人中传播自己的影响。他们在荆州上下塑造刘备仁义的形象,让大家把他当成天命所归的君主。他们等待刘表一旦病逝,就夺取荆州的实权。

这个计划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刘表病逝时,刘备已经获得了荆州北部的军事指挥权。但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曹操突然对荆州发动了南征。在这年年初曹操平定北方后,他回师邺城,开凿玄武湖训练水师,准备发动南征。可是让人感到诡异的是,曹操不待水军训练成功,就发动了对荆州的袭击。

这完全打乱了刘备、诸葛亮的计划,由于刘琮投降,荆州轻易落入曹操手中,刘备在长坂坡遭到惨败,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如果没有赤壁之战阻挡了曹操的脚步,《隆中对》还没有实施就会夭折了。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汲取了夺取荆州的教训后,刘备对夺取益州做了精心的准备。可是即便如此,在他夺取益州的时候,依然发生了意外。就在几乎他夺取益州的同时,曹操出兵夺取了汉中。这使得刘备在湘水之争中处于绝对不利的态势,只能向孙权割地求和。

曹操夺取汉中,如果不顺势夺取益州,是完全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可是令大家感到意外的是,曹操夺取汉中后就拒绝了部下夺取益州的建议,转而率领主力回到关东。他留下以夏侯渊为首的部分兵力,就成为刘备的囊中之物。在接下来的汉中之战中,曹操损兵折将,最终放弃了汉中。

可以说,曹操夺取汉中,除了破坏《隆中对》夺取益州的战略步骤,没有任何其他作用。正是由于曹操夺取汉中,逼迫刘备向孙权退让,放弃了荆州的战略纵深。也正是曹操占领汉中,迫使刘备亲自率军进行争夺,使得刘备超出《隆中对》的要求,占领汉中,让刘备集团在蜀中的实力遭到严重消耗。

接下来,由于前面的一连串连锁反应,《隆中对》的最后一个时间节点也遭到了破坏。原本诸葛亮的《隆中对》规划,在夺取荆州、益州后就转入休整,等待时机发动北伐。由于出乎意外的汉中之战,使得蜀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到了极限,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在蜀中的军队急需休整补充,无法执行大的战略任务。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这场战役的结果大家都已经知道,以关羽战死、荆州丢失而告终。关羽战死的时候,离曹操病死,也就是《隆中对》预定北伐的时间,仅仅相差不到一个月而已。就这样,刘备、诸葛亮与统一天下失之交臂了。

结语: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最符合刘备集团发展的战略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不但指出了刘备集团的发展方向,还确切的制定了实现天下统一的战略步骤。如果不是发生意外的话,按照这个方案,刘备集团完全可以统一天下。可惜的是,《隆中对》最终没能获得成功。

《隆中对》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刘备集团起步太晚,实力太弱。这使得刘备集团在实施这个方案时,没有修改错误的可能,每一步都必须成功,一旦出现差错就会满盘皆输。结果在诸葛亮没有能够亲自坐镇荆州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破坏了《隆中对》的计划,使得《隆中对》最终遭到了失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将你的宝贵意见发表在评论里,谢谢。

诸葛亮隆中对最大的漏洞是什么?

刘备三顾茅庐,既是明君礼贤下士;又是穷老大屈身纳贤。

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刘皇叔,一个是自许"管仲乐毅"的半耕半读的卧龙,两人初次相会,就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一一诸葛的"隆中对"。

刘备需要"如鱼得水",诸葛亮自然希望实现"管仲抱负":"尊天子以攘四夷",无疑绝对符合刘备"匡扶汉室"之志,共同抗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可以说,双方一拍即成,不谋而合。

刘备聆听"隆中对",犹如干旱逢甘雨;诸葛亮描绘战略宏图,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隆中对,对刘备不蒂是宏伟大业的召唤书,匡扶汉室的进军令,一统江山的规划图。

刘备当即任诸葛亮为军师,26岁就执掌刘备的黄埔军校,关张不服还得服。

当细品"隆中对",虽然进攻线路一目了然,大有效汉光武之势。但凭竟是"纸上谈兵",脉络清晰,但拘泥于格式化。除了荆州一个支点,缺乏变化,一旦荆州丢失,就如同盲人摸像。毕竟是客居草庐所做,并不能概括天下万象,少了多种应变方法。

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关张接连"同生死"而去,没有了荆州和关张等虎将,诸葛亮失去了"隆中对"军事方案,就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谋略,只能一次次单独出祁山,雷声大,雨点小,无可奈何了!

诸葛亮隆中对最大的漏洞是什么?

“隆中对”作为一个战略构想,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漏洞。“隆中对”的构想主要有下面几个内容。

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有江东,只可联合,不可图谋。一句话:联合孙权,抵抗曹操。这是大方向、大战略。

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必须拿下,作为跳板和暂居之地。

三,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可作为将来“恢复汉室”的基业,精心谋划。

四,将来只要形势有变,派一上将,把荆州之兵向北占领河南,往北方进攻。将军(刘备)率益州之众从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攻击陕西、甘肃等地,形成两面夹攻曹操的态势。

其实,诸葛亮这么布局、谋划,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假如非要说这个“隆中对”有漏洞的话,那就有两件事,一是占领荆州这件事有点不识时务和想当然了。二是荆州丢失以后,诸葛亮仍然还是按照原先的规划继续对魏国用兵。

荆州的地理位置非常敏感,它自古就是一个四战之地,是非之地。在魏蜀吴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都想占领,这或许就是庞统认为荆州是个不祥之处的原因。不过,刘备没有地盘,也只能暂时用这个地方作为跳板。但也导致了后来孙刘战略军事同盟的破灭,并且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后果,关羽、张飞被杀,刘备病逝。蜀汉大军遭到毁灭性打击。

让骄狂自负、不懂韬晦的关羽镇守荆州,是战略上的大失误。看看关羽后面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

北拒曹魏,东联孙吴,这是诸葛亮整个“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基础。但是,关羽依仗他是先主刘备的二弟,简直把荆州当成了他自己的私人领地。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哪里还有一个镇守大将的风范?

对刘备封的五虎上将说三道四,看不起老将黄忠,随意点评其他人。心里只有自己的名气地位,早已失去了蜀汉发起人、创始人的初心。诸葛亮的“隆中对”既然把荆州当作蜀汉大战略的桥头堡,对于关羽的种种不合时宜、唯我独尊的做法,就应该早早撤换掉关羽的荆州镇守使,换一位深明大义、懂得进退和韬略的大将。

然而,面对关羽的诸多恶行,作为蜀汉集团内政外交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执行者,诸葛亮却毫无建树。

首先,诸葛亮既没有向刘备进谏,也没有采取任何防范、补救措施,任凭关羽在荆州地盘上我行我素,肆意妄为。在关羽不听话时,诸葛亮不是对他晓以大义,而是一味地用讨好、逢迎的方式来安抚关羽。本来一副好牌,让关羽打成了稀烂,以至于造成后来不可收拾的烂局,给蜀汉政权造成重大损失。

其次,当初“隆中对”设想的两面夹攻曹魏集团的战略构想,因为关羽的失策而丢失荆州,但是诸葛亮仍然延续了单方面攻击曹魏集团的行动——北伐,劳师远征,六出祁山,致使蜀汉集团那么多年积累的国力,逐渐消失殆尽。这同样也是战略性的失误。

第三,纵观诸葛亮为蜀汉集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其实是有很多失策之处的。

一是任人唯亲。诸葛亮和马良关系极好,因此爱屋及乌,对马良的弟弟马谡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喜爱。第一次北伐中原,放着很多战功卓著的大将不用,单单在蜀汉大军进退道路上的街亭,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隘,让夸夸其谈、从未有带兵经验和资历的马谡镇守,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伐行动虎头蛇尾,无功而终。

二是识人不准。除了偏爱马谡以外,他对性格有缺陷的大将魏延也没有公平对待。说实话,刘关张三人去世以后,蜀汉集团的人才匮乏形势非常严重。原来的老将只剩一个赵云,新生代将领并没有涌现出来,也没有着力培养,在后蜀汉时期,大将魏延就是一个辉煌的存在。但诸葛亮并没有很公允地对待魏延。如果说魏延的“反叛”是针对杨仪的行动的话,倒不如说是诸葛亮选人用人的大失误造成的。结果,致使大将魏延被杀,小人杨仪猖狂一时。杀魏延的后果,就好比自毁长城,当时的西蜀国,本来已经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特别是军事人才、大将出现严重断层现象,魏延被杀,更加加重了这种局势。

三是六次北伐,劳民伤财,对魏国伤害性不大,却极大地撼动了蜀汉多年经营积攒起来的根本。另外还有他选定的军事接班人姜维,其实至多算是一位没有长远眼光的大将,根本没有一国统兵大帅的战略眼光和头脑,只着眼于军事谋略上的优势,一城一地的得失,丝毫不考虑西蜀国贫穷的国力。一味地穷兵黩武,导致蜀国国力迅速下滑,军队数量越来越少。以致于邓艾、钟会两路魏军攻来时,姜维几乎无计可施,无兵可派。眼睁睁看着几代人努力奋斗得来的西蜀国大厦瞬间轰然倾覆、分崩离析。

诸葛亮隆中对最大的漏洞是什么?

《隆中对》有三大漏洞或失误。一是占荆卅低估了孙吳的战略决心和实力,造成后来失荆州的悲剧。二是所谓从益州和荆州南北钳击曹魏的战略是纸上谈兵,现实作战不可能实施如此相距数千里的大跨度钳击(对此毛主席有过评论)。三是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都是刘汉宗室,取而代之有违刘备匡扶汉室的口号,在政治上名不正言不顺。

诸葛亮隆中对最大的漏洞是什么?

隆中对,仅仅只是一个设想,最大的根据就是,自以为刘备占有人和。能够得到所谓天下百姓的拥戴。

而实际上,刘备能够三分天下,依据的恰恰是山川险峻。

刘备是根基薄弱,借赤壁大战混得了名声吞并刘琦势力,得到诸葛亮引导的部分荆州世家支持才稳住脚跟。进而以欺骗与背信方式夺取益州。

刘备的人和在哪?

益州世家不满刘备违背入川的诺言,继续压榨本地。荆州益州百姓承担繁重的兵役劳役,我们计算荆州兵力可以得到刘备关羽对荆州的疯狂压榨水平:

刘备209年1月获得荆州南部,包括刘琦军队兵力大约就是2万出头。210年借得南郡,211年刘备入蜀携兵2万,诸葛亮入蜀增援携兵大约1.5万,到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已有大约不足5万,也就是说荆州南部的三个郡,南郡武陵零陵10年不到给刘备集团增加了6.5万。考虑武陵零陵当时几乎没什么人口,一个稍微有点基础的大半个南郡承担了6.5万新兵,还要养活接近5万军队2万官员差役,可以想象南郡的庶民是什么生存状态。

核心的原因是,刘备虽然依靠世家,但益州世家不支持。关中世家也不支持。所以刘备诸葛亮拼命进攻北方,曹操只要派遣几个将领堵住道路,诸葛亮就算心比天高也翻越不了秦岭。

更大的问题是,隆中对静态地看待江东这个盟友。江东与刘备合作第一目的是对抗曹操,而不是帮助你刘备发展。江东也有自己的基本安全需求,就是全据荆州,确保自身安全。这就不可能长期军政保持盟友关系。

诸葛亮隆中对最大的漏洞是什么?

隆中对最大的漏洞,庞统后来就提到了,诸葛亮只看到了荆州地理位置优越,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地。但是这种战略要地必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守住尚有困难,哪还有余力以此为根据地进攻呢,后来关羽的败亡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隆中对还有另外一个漏洞,后来毛主席也提到了,魏强蜀弱,江陵和汉中相隔千里之距而兵分两路,安得不败。不过这一点我倒是不太赞同,因为隆中对说的很清楚,兵分两路的前提是:待天下有变。那时联合孙权,三路并进,曹魏内忧外患之下,也未必没有机会。

隆中对的第三个漏洞,当然也不能算是漏洞,因为诸葛亮很清楚,就是拿下荆州必然会和江东交恶,原因也很简单,站在东吴的角度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荆州地处东吴上游,东吴所倚仗的长江天险在荆州面前就形同虚设,顺江而下即可深入吴国腹地。因此诸葛亮在拿下荆州后一再强调不能和江东起冲突,因为他也知道这一点非常致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